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於日本鹿兒島,27歲創辦京都陶瓷株式會社,52歲創辦第bai二電信,這兩家公司又都在他的有生之年進入世界500強。
2010年1月,日本航空公司申請破產保護,在日本民主黨政府鳩山由紀夫、小澤一郎的再三邀請下,稻盛和夫在78歲高齡出山執掌日航重組。僅用了一年的時間,稻盛和夫就讓日航起死回生,進入世界500強。
一生諦造了三家世界500強企業,稻盛和夫活成了一個傳奇,被稱為日本「經營之聖」。連馬雲都非常崇拜他,稱他既是企業家,又是哲學家。
稻盛和夫是怎麼煉成的?他在自傳《母親的教誨改變了我的一生》一書中,告訴了我們答案。
稻盛和夫來自一個小手工作坊家庭,他的父母都只有小學文化。在他的成長曆程中,母親對他的影響至深。
母親紀美是個身材嬌小但內心強大的女人。她是家中長女,18歲就嫁給稻盛和夫的父親,陸續生下七個子女。既要照顧一大家子的生活,又要到自家的作坊幫忙,終日忙得不可開交。但儘管如此,她依然對孩子溫柔慈愛,從不打罵。
和夫是她的第二個兒子。這個兒子從小就愛哭,而且一哭就停不下來,綽號「三小時鼻涕蟲」。在他哭鬧的時候,母親一般是冷處理,既不縱容,也不訓斥,讓他哭個夠,間接鍛鍊了他的肺活量。
母親從沒有跟他講過什麼大道理,她只是用自己的行動,教給了兒子四個字。就是這四個字,成就了一代傳奇稻盛和夫。
戰前的稻盛和夫家庭,還算是小康之家,但戰亂讓他們家的小印刷作坊倒閉了,銀行裡的存款全成了廢紙。和夫的父親因此落魄頹廢。
眼看一家人的溫飽都難以為繼,母親堅強地站起來為他們擋住了風雨。她去黑市倒賣和服,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去賣米,賺取薄利維持一家人的溫飽。
後來時局好轉,在母親及和夫的勸說下,父親終於同意再開起一間小紙袋廠,生產出來的紙袋由和夫負責拿到市場推銷。家裡的經濟才漸漸好轉。
母親用自己的行動,給小和夫上了人生的第一課:決不向眼前的困難妥協。
和夫有個小叔叔,跟和夫年齡相仿,跟他們住在一起。有一次,小叔叔被一個有權有勢人家的孩子打得頭破血流,哭著跑回家。
和夫的父親考慮到對方的家勢,打算息事寧人。但是母親拉上小叔叔,帶著一把木刀,衝到對方家中,憤怒地說:「欺負一個小孩子算什麼,有本事衝我來啊。」
少年和夫是個不讓人省心的孩子,跟別人打架是少不了的事。
有一次,他又在外面跟別的孩子打了一架,被打敗了,垂頭喪氣地回家。母親問明原委,覺得他沒有錯,就跟他說:「如果你覺得你是對的,就打贏了再回來。」並支持了他一把掃帚。
母親用自己的行動,給小和夫上了人生第二課:決不向強惡勢力妥協。
決不妥協這四個字,從母親的身體裡流向兒子的身體裡,在小和夫的精神裡深深紮根。
小學時期的小和夫,面對老師對一個學霸同學的種種偏心表現,敢於對代表絕對權威的老師說出:「這太不公平了」的吶喊,結果是被老師打倒在地上,還被威脅「以後沒有一個學校會要你」,但他仍然認為自己是正義的。
他的「正義行為」連累了母親被老師叫到學校,老師跟母親說「和夫是我們學校最壞的學生」,這讓母親非常震驚,在她的眼裡,小和夫雖然不太乖但並不是壞孩子。
母親備受打擊,但並沒有對小和夫大發雷霆。她平靜地把孩子領回家,然後小聲地把事情跟和夫的父親商量。最後決定,由和夫的父親跟孩子談談。
父親問小和夫:「你覺得你這樣做是對的嗎?」小和夫倔強地說:「是的。」父親說:「是嗎?」然後就沒再說什麼了。留給他自己去思考。
在學校,小和夫不向代表權威的老師妥協。在家裡,他一樣不向代表權威的父親妥協。
和夫中學畢業後,因為經濟窘迫的原因,父親決定讓他輟學,幹活幫補家用。但和夫反抗說:「我要上大學,這難道不是你們作為父母的責任嗎」?把父親氣得打了他一個耳光。
但最後,父親還是賣了家裡最後的一塊地,湊了學費供他上大學。
大學畢業後的和夫,去了一家發不出薪水的工廠做研究員。他發奮圖強,連做飯的家當都帶到辦公室,誓要拯救這家瀕臨倒閉的工廠。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成功研製出了一家新型的實用材料,為工廠帶了大量的訂單。
但當時廠裡的管理存在很大問題,工人三天兩頭鬧罷工。來了訂單卻無法按時按量地生產出來。
在領導的授權下,和夫著手抓管理工作。他出臺了一系列激勵性的新制度,又把帶頭罷工的幾個工人辭退。
被辭退的工人心懷怨恨,竟然拉上幾個同夥,埋伏在和夫下班的必經之路,把他狠狠揍了一頓。
但是第二天,頭上緾著綁帶的和夫,還是像往常一樣,早早到公司開始忙碌,就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
決不向強惡勢力妥協,母親的身教永遠刻在他的心底。
他的努力沒有白費。他成功地在行業內掙到了良好的口碑和聲望,年僅27歲就創立了京瓷,並用60年的時間,把這家企業做成了全球數字經濟100強榜位列77位。
晚年的和夫偶然聽說了社會上有很多父母虐待孩子的事件,感到非常震驚。他說,對於他這種從小在父母的愛中成長的人,對這樣的事是難以想像的。
於是,他斥巨資修建福利院「京都大和之家」,請求職員們:「要像這些掙扎於困境中的孩子們的父母一樣,支持他們,陪伴他們。希望每一個人都懷著一顆溫柔的心去照顧這些孩子。」
母親曾對幼年和夫說:「當你一個人的時候,不管你做什麼,神明都在看著你。」
晚年的和夫篤信佛教,致力行善,他說,母親即神明,母親在看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