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光速應被理解成一種極限 並非恆定不變

2020-11-25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月19日報導 外媒稱,光並不總是以光速傳播。一項新的實驗揭示出,操控光脈衝的結構會減慢其傳播速度,甚至在真空條件下也是如此。

據英國物理科學新聞網站1月17日報導,相關研究論文報告已在美國阿奇夫論文預印本網站上發布。這篇已被刊登的論文記述了從實驗中得出的證據,即物理學領域裡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常數——光速應被理解成是一種極限,而不是光在真空中傳播時恆定不變的速度。

紐約羅切斯特大學的光學物理學家羅伯特·博伊德說:「這項研究給人印象非常深刻。它其實顯而易見,你會想知道自己最開始為何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光學物理學家邁爾斯·帕吉特帶領的研究團隊展示出在不同情況下發射光子束高速傳播所產生的結果。這些光子束除結構外其他性質都彼此相同。他們發現,結構光的傳播速度總會慢一些。雖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和大部分技術應用領域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但上述新研究凸顯出有關光的行為的一種此前未得到重視的基本細微差別。

通常以字母c表示的真空光速是一個基本物理常數。它對物理學許多分支領域的研究尤其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而言都至關重要。c的數值已被確定為每秒2.99792458億米,這是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一般而言,如果光沒有以這一速度進行傳播,則是因為它正在通過某種材料。例如,光穿過玻璃或水的時候就會減速。

研究人員在實驗中用光子發生器發射出幾對光子束,使它們沿不同路逕到達同一個探測器。在每對光子束中,一束光子通過光纖直接傳播,另一束光子則要穿過某些設備。這些設備會操控光的結構,然後再將其恢復原狀。

如果光的結構無關緊要,那麼兩束光子就會同時被探測器捕捉到。但事實卻不是這樣。研究人員經過測算後發現,每傳播一米結構光就會比普通光遲到若干微米,多次實驗的結果始終如此。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夏洛特分校光學物理學家格雷格·格布爾說,這種調整光速的做法對研究超短光脈衝的物理學家而言可能會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如果光速並非恆定不變,並非絕對的,物理學將一夜回到400年前
    如果現在有有利的證據證明光速並非是恆定不變的,光速是相對的,那麼科學會倒退回三四百年前,回到牛頓,甚至是伽利略之前。光速是人類對時間、空間、信息、能量理解的一把鑰匙,這把鑰匙的特殊性就是光速絕對的。理解了這點,大瓜就出來了。問:光速是相對於誰的?你會發現光速沒有以上那些參照條件,只有電與磁在空間中的性質,真空光速299792458m/s。科學家一看這是新題型呀,不會做怎麼辦?科學的方法先假設(猜),然後實驗論證,實際上能猜的方向並不多,靠譜的只有兩個。
  • 愛因斯坦理論面臨挑戰:光速並非恆定不變!
    這次檢測有可能打破由愛因斯坦提出的理論:光速在真空中是恆定不變的,為每秒30萬米。據美聯社報導:物理學界的科學家們為之震驚。但是他們也十分高興,因為最新提出的一項關於宇宙在次原子狀態下運作方式的假設可能是正確的。澳大利亞雪梨市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約翰·韋伯教授是這個觀測小組的負責人。他說:「這將對物理學的基礎有巨大的影響。」
  • 光速並非恆定 而是越來越慢?
    狹義相對論描繪了時間與空間的關係,它建立在兩條基本假設的基礎上:物理定律對於所有的勻速運動的觀察者來說都相同;真空中的光速對任何觀察者來說恆定不變。在過去的一個世紀內,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都經受住了實驗的檢驗,並且能夠用於解釋許多物理現象,包括宇宙的起源。但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少數幾位物理學家向狹義相對論的一條基本假設發起了挑戰。
  • 光速:空間與時間流變轉化的比值常數,什麼情形時恆定不變
    狹廣義相對論認為光速不變,並且是宇宙中運動速度的極限,幾乎可以把光速當作我們這個時空恆定的一個常數,是關於空間距離與時間比值的恆定常數。光速不變也可以理解為我們這個四維時空中「空間與時間流變轉化的比值恆定常數」。
  • 怎麼理解光速是恆定的
    光的速度相對於任何參照系都是恆定且相同的,這是狹義相對論的兩大理論基礎之一,它又稱為光速不變原理。
  • 光速恆定不變,這是怎麼被發現的?源於一次大膽的假設
    光速為299792458m/s,且恆定不變。光速不變是怎麼一回事呢?光速是宇宙系統內部運動的最快速度,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無法超越光速,且光速相對於任何參考系而言都是恆定不變的。這是不是有些不好理解?那就讓我們從牛頓說起。
  • 光速真的是宇宙的極限?科學家:或許光速是文明的瓶頸,但非極限
    ,光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是恆定的,不以任何參照物的改變而改變!恆定不變的光速光速飛行的物體時間是靜止的嗎?迄今為止科學家們用盡了各種手段,無奈的發現光速的確是我們認知的宇宙極限速度,但是並不是說我們認知的宇宙極限速度就是真實的宇宙極限速度,畢竟我們的科學才僅僅邁出了一小步,就像曾經的「天圓地方」「地心說」都是當時科學的瓶頸,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認識到了廣闊浩瀚的宇宙。所以說,光速是我們現階段科學認知的極限,但並不代表就是宇宙的極限!
  • 真空光速並非極限:宇宙中這3種「速度」,其實比光速更快
    真空光速並非極限:宇宙中這3種「速度」,其實比光速更快目前人類發現的速度最快的物質,就是真空中的光。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大概是30萬公裡每秒,而且根據愛因斯坦的「光速不變原理」,相對於宇宙中的任何一個參考系,光速都是恆定的。
  • 如時間和距離都非恆定,光速為何恆定?光速可變理論有沒有前途?
    最著名的、最眾所周知的常數應當是光速,真空中的光速為c=299792458米/秒,這是一個國際公認值。而根據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這個數值是永遠不會變化的。撇開物理學那些深奧的理論不談,僅從人類現在對宇宙的認知來看,這個宇宙中能有什麼東西是永恆不變的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又憑什麼認定這些常數會永恆不變呢?
  • 光速不變原理:既然光速恆定,為何在不同介質中,速度存在差異?
    光速不變原理:既然光速恆定,為何在不同介質中,速度存在差異?我們知道愛因斯坦相對論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那就是「光速不變原理」,所謂光速不變原理,也就是說對於宇宙當中的任何一個參考系,光速都是恆定不變的299792458米每秒。
  • 怎麼理解光速是恆定的,跟參照系選擇無關?
    光的速度相對於任何參照系都是恆定且相同的,這是狹義相對論的兩大理論基礎之一,它又稱為光速不變原理。至於如何理解光速不變原理,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例子來了解一下。那麼,甲測得光相對於他的運動速度為c,乙測得的光速不是c-u而仍然是c,丙測得的光速不是c+v而仍然是c。因此,無論觀測者具有怎樣的運動狀態,他們測得光相對於他們的運動速度都是保持恆定的c。換句話說,光速與任何大小的速度疊加之後既不會大於光速也不會小於光速,而是仍然等於光速。
  • 光速不變原理的產生背景
    光速不變原理是說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是恆定的,它不依賴於發光物體的運動速度。光速不會和任何速度發生疊加,包括當兩束光相對遠離的時候,其中一束光相對於另外一束的速度都是C,而不會像我們平常一樣,當兩個物體都以V的速度相對遠離的時候,它們相互之間遠離的速度是2V。
  • 如何理解光速不變?從兩個著名實驗來理解!
    麥可遜-莫雷光的幹涉實驗該實驗起初是為了驗證地球是否拖拽以太空間。於是,理解了為什麼宇宙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各種紛亂不一的世界,是因為同一個物理機制在不同的極限情況下具有的不同表現。於是,我們獲得了一個統一的認識,使現實的世界呈現出有機的統一性。對此,當遇到矛盾的現象時,許多人都會說他們肯定會採用第二種方法來化解矛盾,只有傻子才會使用第一種方法,認為那只是一種掩耳盜鈴的愚蠢做法。
  • 「光速不變」是什麼意思,是什麼限制了超光速現象?
    大家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都聽到過這樣一句話「光速在真空中是恆定的」,但是如果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沒有了解的話,就會產生很多誤解。比如在回答問題時總能遇到以下幾種問法:把雷射燈對著天空,雷射的另一端的線速度不就超光速了?
  • 光速恆定實驗測量的真理,近代物理快速發展是從對光的理解開始!
    但是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有一顆善於發現的眼睛,有一顆對未知充滿好奇的心,為我們人類打開了一扇通往宇宙的大門!早期物理學家對光速的測量光速一直被認為是無限的,是瞬間到達的。很多早期的物理學家,如弗蘭西斯弗蘭西斯·培根、約翰內斯·克卜勒和勒內·笛卡兒等,都認為光速無限。
  • 「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該如何理解?它們為何相牴觸?
    要想真正理解愛因斯坦提出的狹義相對論,前提是必須理解愛因斯坦在狹義相對論中所提出的兩條基本假設:「狹義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因為狹義相對論就是以這兩條基本假設為出發點通過洛倫茲變換推導出來的!而「狹義相對性原理」又是在「相對性原理」的基礎之上延伸出來的。所以,理解「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 墨西哥火山上挑戰相對論極端實驗:光速依然是恆定的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9日消息,光速是宇宙中已知最高的速度,而在墨西哥一座死火山的頂部附近,科學家通過一項實現對一種極端情況進行測量,試圖找到光速有可能並非恆定不變的證據。測試愛因斯坦理論的極限並發展出一個更廣泛的理論,從而將這些極端情況納入其中,已經成為一個全新的物理學領域。但是,並非每一次測試都能證明現代的物理學理論是正確的。這項新的實驗可能就是物理學家們迄今面臨的最大挑戰。該研究的作者之一、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天體物理學家帕特·哈丁(Pat Harding)表示,當實驗結果出來的時候,他的直覺反應是非常震驚。
  • 你真的理解了光速不變原理?
    光速不變原理就一定是正確的嗎?這就要追溯到著名的麥可遜-莫雷幹涉實驗,這裡不再詳細研究其實驗原理,提供一個百度搜索而來的示意圖如下:實驗儀器需旋轉90度完全是沒有必要的,除了影響儀器測量精度、製造難度外,也限制了儀器的大小,這完全可以利用地球的自轉(約12小時)完成路徑的反轉測試比較早晚的光,甚至可以加上地球的公轉在半年的時間長度上來觀測幹涉條紋有無移動變化;能否把往復式路徑設計修改成單向的幹涉路徑?
  • 光速恆定不變?量子理論不這麼認為
    近一個世紀以來,現代研究首次對光的速度提出質疑。17世紀初,普遍的共識是,光沒有速度,它只是瞬間出現,無論是否存在。在17世紀,這個想法受到嚴重挑戰。首先,在1629年,荷蘭科學家艾薩克·貝克曼(Isaac Beeckman)在火藥爆炸物周圍建立了一系列鏡子,看看觀察者是否注意到光線閃爍時出現的差異。遺憾的是,這次的實驗結果並不確定。
  • 光速不變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光相對於觀察者的速率恆定不變,這是一種自然現象。然而人們並不知道這種自然現象的本質究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