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該如何理解?它們為何相牴觸?

2020-12-03 易簡科學通

要想真正理解愛因斯坦提出的狹義相對論,前提是必須理解愛因斯坦在狹義相對論中所提出的兩條基本假設:「狹義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因為狹義相對論就是以這兩條基本假設為出發點通過洛倫茲變換推導出來的!而「狹義相對性原理」又是在「相對性原理」的基礎之上延伸出來的。所以,理解「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那今天就讓我帶領大家一起看看什麼是「相對性原理」、什麼是「光速不變原理」,以及「相對性原理」與「光速不變原理」在實際問題中是怎樣相互牴觸的!這也可以為您理解「狹義相對論」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首先,我們先來理解一下什麼是相對性原理

相對性原理首先是由伽利略提出的,而伽利略是如何去理解相對性原理的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見過這樣的一些現象:

將一些蝴蝶放在靜止的房間內或者放在做勻速直線運動的車廂裡,我們可以觀察到,蝴蝶在這兩種空間內的飛行情況基本上是相同的,不會因為車廂在運動而影響任何一隻蝴蝶的飛行!

或者說一個人在靜止的房間裡邊立定跳遠,不管你朝著哪個方向跳,也總是和在做勻速直線運動的車廂中跳遠所跳出的距離是相同的。

生活中這樣的現象數不勝數,而通過我們認真的思考和推理就會發現,我們根本不可能憑藉觀察勻速直線運動的車廂中發生的任何事情來辨別這個車廂到底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就好比我們不能用坐在自己座位旁邊乘客的運動狀態來判斷整個列車到底有沒有運動一樣!

在你看來你座位旁邊的乘客是靜止的,但是在地面上的行人看來,他卻是運動的;在你看來是靜止的地面(或者說地球),卻也在圍繞著太陽公轉和自轉。也就是說,我們對於任何一個物體運動狀態的研究,都取決於觀察者所選擇的參照物,選擇的參照物不同,對其運動狀態的描述就是不同的,而你所選擇的這個參照物就是參考系。

我們把靜止的或者做勻速直線運動的參考系叫做慣性參考系,簡稱慣性系。

伽利略通過對這些現象的思考和總結,歸納出了相對性原理:他認為自然現象的運行規律(機械運動的力學規律)在所有慣性參考系當中都是相同的。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什麼是光速不變原理

光速不變原理是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一個基本假設,光速不變原理指的是:

無論在哪一種慣性參照系中觀察,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都是一個常數「299792458 m/s」,這個常數不會隨著光源和觀察者所在參考系的相對運動而改變。

對於光速不變原理最為直接的證據就是麥可遜—莫雷實驗。

麥可遜—莫雷實驗的目的:為了測量地球相對於人們誤認為存在的絕對參考系(以太系)的運動速度。

如果真有以太存在,當時物理學家普遍認為以太系是絕對靜止的參考系,那麼地球相對於以太系就是運動的,根據伽利略的速度疊加原理,我們通過測量地球上向不同方向發射的光速差就可以直接得到地球相對於以太的運動速度。

通過測量發現,地球上朝著任意方向發出的光線速度都是相同的,他們還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進行了多次測量,但其結果都是相同的。

這個實驗歪打正著,雖然沒有測量出地球相對於以太的運動速度,但是發現了在地球上朝著各個方向發射的光速都是相同的。

不僅僅是這個實驗,以後相當多的實驗都證明了,真空中光速確實是不變的!比如說:

為什麼我們看到的恆星都是一個一個的小圓點?

我們可以用下面的假設來進行證明:

由於恆星自轉、公轉等等因素,所以,從恆星上各部分發出的多束光線就有可能順著自轉方向、也有可能逆著自轉方向,如果光速不恆定的話,這些光線的傳播速度就不會相同,那麼恆星同時發出的光線到達地球時就會有時間差,但是恆星是不斷發光的,可能就會出現以下情況:一小時前發出的光線和一小時後發出的光線同時到達人眼,可是經過了一小時時間,這個恆星的位置早已發生了變化,那麼,我們看到的恆星就應該既在一小時前的位置又在一小時後的位置,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應該是兩個位置。如果這個時間間隔小一點的話就應該是拉長的直線。

但是這個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我們看到的所有恆星都是一個一個的圓點,說明不管是順著恆星自轉方向還是逆著恆星自轉方向,恆星發出的光線速度都是相同的!

恆星的光行差長期保持不變

光行差的簡單理解:光行差是由於光源與觀察者的相對運動造成的,意思是哪怕處於我們頭頂的恆星,由於地球的公轉,光線也不會垂直照射下來,而是會傾斜一個角度,就跟下雨的時候我們站在雨中不動,雨傘就必須要打在頭頂,如果我們向前走或者向前跑雨傘就應該向前傾是一個道理!

地球繞太陽公轉、地球自轉造成了周年光行差、周日光行差;以及太陽系的自轉造成了長期光行差。如果光速可以疊加,最起碼由於地球的公轉速度不恆定會引起觀察者相對於光速的變化,從而導致周年光行差的改變,可是通過長期觀察測量發現,光行差是保持不變的,也就是說,光速並沒有疊加,或者說光速是恆定的!

在了解了什麼是「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之後,我們再來看看這兩個基本原理之間究竟是怎樣相互牴觸的

假設有一架正在以速度v飛行的飛機打開了飛機上的大燈,請問飛機上的大燈發出的燈光相對於地面上靜止的人的傳播速度是多少呢?大燈發出的光相對於飛行員的傳播速度又是多少呢?

你可能會毫不猶豫的回答相對於地面上靜止的人傳播速度是c+v,而相對於飛行員傳播的速度是c-v,這麼簡單的問題還用問?

可是你別忘了上面我們所介紹的內容:「光速不變原理」,在任何慣性參考系中觀察,光的傳播速度都是相同的!

到底是「相對性原理」出了問題還是「光速不變原理」不對呢?我們究竟應該相信哪一個呢?根據經驗,「相對性原理」是那樣的簡單,符合我們的認知規律,在描述經典力學規律時又是那樣的精確,肯定是不會錯的。

可是「光速不變原理」也同樣經受住了科學家的不斷驗證,而在洛倫茲關於電動力學和光現象的研究中「光速不變原理」又是那樣的理所應當、不可爭辯。

我們到底該相信哪一個?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辦呢?敬請關注下一篇文章,讓我們一起欣賞愛因斯坦究竟如何力挽狂瀾,他是怎樣巧妙地將「相對性原理」與「光速不變原理」融合在一起,又是如何提出了「狹義相對論」。

相關焦點

  • 光速不變,一直理解不了,怎麼解釋?
    只有少數科學家承認了這個結果,但也只是由絕對空間觀轉變為相對空間觀,仍然認為相對性原理並不適用於電動力學,因為光速不變原理不符合速度相加定理。說到底還是沒法證明光速不變。愛因斯坦從「時間的同時性也是相對的」這一認識作為突破,將相對性原理建立在相對時空觀上,正因為空間和時間都是相對的,光速才有可能保持不變,這個不變可能正是滿足相對性原理的表現,所以他把光速不變大膽假設為一個原理。並把相對性原理推廣到除引力定律外的所有物理定律,兩大原理結合創立了狹義相對論,也從此確立了相對時空觀。
  • 【相對論介紹三】相對性原理講的是什麼?
    前兩期我們已經簡單介紹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內容,在介紹狹義相對論內容的時候,筆者曾經說了一句:「狹義相對論是建立在兩個基礎原理之上: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相對性原理還好,大家都沒什麼問題,但是光速不變原理就遭殃了。」
  • 你真的理解了光速不變原理?
    光速不變原理就一定是正確的嗎?假設有「以太」存在,根據速度疊加原理有圖示的光路差別,可以測得光相對於「以太」的速度v。實驗結果是以太不存在,「以太不存在」怎麼就能斷定光速不變?退一步說,假如光速不變原理是正確的,那麼真的有人理解了嗎?最起碼那些做著「超光速」美夢的人是沒有理解。光速不變原理:真空中的光速對任何觀察者來說都是相同的。 光速不變原理,在狹義相對論中,指的是無論在何種慣性系中觀察,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都是一個常數,不隨光源和觀察者所在參考系的相對運動而改變。
  • 【相對論介紹四】光速不變原理講的是什麼?
    在前面的三期我們已經介紹了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以及相對性原理講的是什麼。這期我們將來重點介紹光速不變原理。經過不均勻介質,光速減慢愛因斯坦曾經高度評價自己的「光速不變原理」,他認為,自己的的相對論與牛頓經典物理學的分水嶺就是「光速不變原理」。
  • 愛因斯坦是如何將狹義相對性原理,拓展到廣義相對性原理的!
    愛因斯坦是如何將狹義相對性原理,拓展到廣義相對性原理的!此文說的明白。狹義相對論建立在狹義相對性原理【即在所有慣性系中,物理定律有相同的表達形式。這是力學相對性原理的推廣,它適用於一切物理定律,其本質是所有慣性系平權。】和光速不變原理【任何光線在「靜止的」坐標系中都是以確定的速度c運動著,與光源和觀測者運動無關。】之上。
  • 光速不變原理是怎麼被發現的?
    光速不變原理實際上是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基礎,相對論是建立在兩條基本假設至上的科學理論,這兩條基本假設,其中之一是光速不變原理,另外一個就是相對性原理。相對性原理實際上就是我們初高中所學的參考系的一些相關知識,在這裡就不贅述了。
  • 【微視頻】光速不變原理
    光速不變原理
  • 伽利略相對性原理,狹義相對性原理,廣義相對性原理,什麼特點?
    相對性原理,伽利略相對性原理,狹義相對性原理,廣義相對性原理。各有什麼特點?我們說相對性原理是力學的基本原理。比如,運動的相對性,首先要有一個參考物,如果沒有參考物,那麼你對其運動就無法判斷。下面分別說一下伽利略相對性原理,狹義相對性原理,廣義相對性原理。各有什麼特點?一.伽利略相對性原理什麼是伽利略相對性原理呢?
  • 相對性原理:相對論之前必須了解的東西
    這簡直就是中國古代版的伽利略相對性原理,用形象的「舟行不覺」來代替伽利略相對性原理也容易理解。 愛因斯坦的相對性原理伽利略的相對性原理,或者說舟行不覺原理我們還是很好理解的,雖然不是特別直觀,但是仔細想想跟生活經驗還是非常相符的。但是,伽利略的相對性原理有一個非常大的限制條件:力學定律。
  • 為什麼愛因斯坦會提出「光速不變原理」?
    後來,牛頓發揚「拿來主義」,把這個原理納入到了自己的力學體系當中,不過稍微做了一些調整。而「光速不變原理」則是愛因斯坦的原創。其實,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是有點復古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我們回想一下初高中學過的平面幾何證明,就會發現,相對論和這個平面幾何很類似。平面幾何也被我們稱為歐幾裡得幾何學。
  • 光速不變原理的產生背景
    光速不變原理是說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是恆定的,它不依賴於發光物體的運動速度。光速不會和任何速度發生疊加,包括當兩束光相對遠離的時候,其中一束光相對於另外一束的速度都是C,而不會像我們平常一樣,當兩個物體都以V的速度相對遠離的時候,它們相互之間遠離的速度是2V。
  • 洛倫茲收縮與光速不變
    洛倫茲沒有意識到這個變換的背後存在著根本性的原理。愛因斯坦則是先提出兩條根本性的原理,然後在這兩條原理的基礎上用數學工具嚴格推導出洛倫茲變換。這兩條原理,一條就是相對性原理,另一條是愛因斯坦本人提出的「光速不變原理」。
  • 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速不變原理?不,他只是假設而已
    在大家的印象中光速不變的原理是隨著愛因斯坦1905年狹義相對論發表時,同時提出的兩條基本假設狹義相對性原理:一切物理定律在所有慣性系中均有效光速不變原理: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是一個常數,與光源的運動狀態無關。前者說的是一切物理定律(除引力外)在洛侖茲變換下保持形式不變,不同的時間內進行的實驗得出的物理定律是一致的。
  • 愛因斯坦發現了光速不變原理?其實在他之前早已有人證明!
    在大家的印象中光速不變的原理是隨著愛因斯坦1905年狹義相對論發表時,同時提出的兩條基本假設狹義相對性原理:一切物理定律在所有慣性系中均有效光速不變原理: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是一個常數,與光源的運動狀態無關。
  • 四維時空:時間與空間的不變性,以及光速不變原理
    最後,還會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層面,來論述理解——光速為何不變。光速不變原理事實上,鍾慢和尺縮效應——是狹義相對論的直接推論和預言,而狹義相對論的基本出發點之一,就是光速不變原理——也就是說,狹義相對論直接使用了這個結論。
  • 如何理解光速不變?從兩個著名實驗來理解!
    在宇宙中,與太陽系不同,普遍存在著雙星系統。這是因為星雲在收縮時,有兩個較大的中心點。於是,形成了兩個恆星系統。它們圍繞著共同的質量中心相互旋轉。麥可遜-莫雷光的幹涉實驗該實驗起初是為了驗證地球是否拖拽以太空間。
  • ——談談相對性原理
    相對論之所以叫相對論,是因為基於一條叫相對性原理的基本假設。該假設(尤其是慣性系間的相對性原理)並非愛因斯坦最早提出,而是由伽利略提出,並由牛頓在此基礎上創立了經典力學。但這條相對性原理到底是什麼?又為什麼在伽利略、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理論中被反覆提及呢?
  • 光速不變原理:既然光速恆定,為何在不同介質中,速度存在差異?
    光速不變原理:既然光速恆定,為何在不同介質中,速度存在差異?我們知道愛因斯坦相對論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那就是「光速不變原理」,所謂光速不變原理,也就是說對於宇宙當中的任何一個參考系,光速都是恆定不變的299792458米每秒。
  • 對哲學和科學「相對性原理」的認識
    (1)太空技術將對末來的太空經濟和社會形態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人類在地球環境發明了生物基因技術、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量子通訊和傳輸技術等,它們將融入未來人類的太空領域。一旦人類掌握了更為高效的材料和能源技術,那麼人類將在更大的程度上擺脫「地心引力」的束縛,開啟規模化太空移民的計劃。
  • 通俗理解狹義相對論的兩個基本原理
    創立狹義相對論的背景人們從傳統的時間、空間和運動的觀念出發,看到電磁現象是不服從伽利略相對性原理的(牛頓力學的核心雖然是絕對時空觀,但牛頓依然承認伽利略的相對性原理,因為牛頓認為絕對時空觀說的是空間本身,並不指個體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