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 18S rRNA區域和引物的選擇對研究真菌多樣性的影響

2021-01-16 諾禾科服

核糖體RNA基因(rDNA)擴增子的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成為大規模的研究微生物群落多樣性和結構很有利的方法。目前,高通量測序技術對讀長有嚴格的要求,並且讀長都比較短,因此擴增子的區域選擇成為研究群落結構很關鍵的因素。目前,已經有很多報導針對細菌16S rDNA區域和引物的選擇進行研究,但真菌18S rDNA的卻很少。本研究基於該思路,研究了18S rDNA區域和引物的選擇對研究真菌群落多樣性的影響。


本研究首先使用SILVA database篩選出真核生物的序列,分析了31,862 條18S rDNA序列,並使用DegePrime軟體進行引物設計。之後使用計算機模擬PCR擴增反應,並使用MiSeq和454兩種測序平臺的策略,對引物的擴增效果以及物種注釋情況進行評估。結果表明,引物574*F-1132R擴增得到的V4-V5區域最有利於真菌多樣性的研究。


圖1 不同區域產物在不同分類水平上的注釋結果(綠色:注釋到中的;黃色:注釋到屬的;橙色:注釋到屬以下;紅色:注釋不到結果的)


為了進一步的驗證上述的結果,本研究還進行了樣品的實際分析,選取了海水、土壤、廢水底泥、人糞便、酵母(陽新對照)、大腸桿菌(陰性對照)不同類型的樣本,利用574*F-1132R引物進行18S rDNA V4-V5的擴增,MiSeq測序平臺進行測序。分析結果證明上述研究發方法可以反應不同樣本中的真菌群落多樣性和結果特徵。


圖2 不同環境樣本中的真菌物種分類情況


參考文獻

Luisa W. Hugerth,Emilie E.L. Muller, et al. Systematic Design of 18S rRNA Gene Primers for Determining Eukaryotic Diversity in Microbial Consortia[J]. PLOS ONE, 2014.



相關焦點

  • 細菌16s rDNA微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可變區的選擇
      對於系統中微生物組成及豐度的研究對於了解微生物在系統中的功能以及系統中的物質代謝具有重要作用。            (větrovsky t,et al. 2013)三、細菌多樣性研究中16s rRNA基因可變區的選擇        原因:
  • 16S/18S/ITS 擴增子測序
    與16S rRNA類似,真核微生物18S rRNA基因長度1500-2000 bp,常用於研究環境樣本中真核微生物群落結構多樣性,其中,真菌rRNA基因的非轉錄區還包含一段隱秘的內轉錄間隔區(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長度為400-900bp,由於種內保守,種間差異明顯,也非常適於種類鑑定和群落分析。
  • MPB:深大李猛組-基於PacBio SMRT三代測序的紅樹林沉積物真菌群落的研究
    以circular consensus sequencing (CCS) 技術為基礎的PacBio SMRT的三代測序技術,可以產生長度可達十至數十kb的高質量DNA數據,能夠完整的覆蓋細菌16S rDNA,真菌18S/28S rDNA和ITS區域,甚至18S rDNA+ITS+28S rDNA區域全長,可以有效的解決注釋精度的問題。
  • From 16S rDNA測序 To 宏基因組學研究—技術發展及異同點
    同時,還可以利用真菌18S、ITS和功能基因(Gene Family)完成類似的研究。1.2 為什麼選擇16S rRNA基因①16S rRNA基因的序列有10個保守區和9個高變區(V1-V9:長度分布範圍約30~100bp)之分。
  • 瀋陽生態所揭示氮沉降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影響
    氮沉降是目前全球變化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有研究預測在未來的幾十年內陸地表面的活性氮沉降量會不斷的增加。通過野外和室內模擬氮沉降等手段,當前研究對氮沉降增加後陸地生態系統的養分循環、植物生產力、植物多樣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的變化有了一定認識。
  • 微生物研究必知的6個知識點 | 16S專題
    微生態研究,是研究微生物之間以及微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係,其主要研究對象包括真菌,細菌,古菌和病毒等。對於獲得的大量16S rRNA測序序列,得到可靠的物種分類結果與全面的資料庫是密不可分的。 16S 多樣性測序引物該怎麼選擇?
  • 科研 | Ecology: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空間和時間更替與原始熱帶森林的功能無關
    導讀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空間和時間更替在陸地生態系統中仍然存在很多未解之謎。然而,要將微生物群落納入生態預測和生態系統模型中,關鍵在於確定這些關係以及它們如何在生態系統和微生物譜系中變化。為了研究未受擾動土壤細菌和真菌豐度、多樣性、組成和功能的時間變化,在熱帶雨林中從4個成熟的原生林小區收集土壤,時間跨度為兩年。抽樣設計允許檢測空間(200米以內)和時間(季節和年)的變化。
  • 研究揭示多因素如何影響土壤功能和微生物多樣性
    研究揭示多因素如何影響土壤功能和微生物多樣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5 12:44:28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生物研究所Matthias C.
  • 環境因子影響湖泊沉積物微生物多樣性和汞循環機制研究獲進展
    微生物活動在汞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發揮關鍵作用,例如,merA基因編碼的汞還原酶能夠將Hg2+還原為Hg0。湖泊中的汞汙染影響沉積物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已有研究表明,長期的汞汙染會影響細菌、真菌群落組成及多樣性。乾旱區的湖泊具有其特殊性,鹽鹼化程度高、藻菌生物膜廣布。藻菌生物膜衰亡之後是沉積物中有機質的重要補充。
  • TiM:rDNA拷貝數的種內變化影響微生物群落分析嗎?
    在大多數真菌中,rRNA基因簇包括小的核糖體亞基(SSU, 18S),其內部轉錄間隔區(ITS1和ITS2)位於5.8S兩側,以及大核糖體亞基(LSU, 25-28S)區域。在細菌中,rRNA操縱子包括SSU(16S)、LSU(23S)和5S基因位點。
  • ...實驗室最新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樣性...
    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極」,正經歷著氮沉降急劇增加和降水變化的生態影響過程。高寒草甸約佔青藏高原面積的35%,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植被類型之一。雖然氮沉降和降水的變化會引起植物組成和多樣性的變化,但對由此導致植物多樣性與土壤微生物多樣性之間關係如何變化尚不清楚。
  • 我國微生物多樣性簡述是怎樣的?
    原核微生物物種多樣性中國地域遼闊,地形、氣候、土壤和植被等自然條件極為複雜多樣,這些決定了中國微生物物種群必然豐富多彩,但是由於中國微生物資源尚未進行全面調查研究,目前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非醫學微生物保藏中心)保藏的細菌60屬,266種,2003株,其中絕大部分是從各省土壤、水域和動、植物樣品中分離獲得的,有一定代表性,在工農業生產中使用能增產的菌株
  • 微生物群落多樣性測序與功能分析
    對微生物群落進行測序包括兩類,一類是通過16s rDNA,18s rDNA,ITS區域進行擴增測序分析微生物的群體構成和多樣性;還有一類是宏基因組測序,是不經過分離培養微生物,而對所有微生物DNA進行測序,從而分析微生物群落構成,基因構成,挖掘有應用價值的基因資源。
  • 利用PCR array驗證多種nosZ基因引物
    與典型nosZ I基因相比,非典型nosZ II基因的研究還不全面,近來研究發現非典型nosZ II的微生物多樣性更大。因此,本文研究者們針對不同非典型nosZ II子簇設計了一套引物,並用PCR array驗證。 2.方法2.1. nosZ基因序列的選擇和比對2.2.
  • 《真菌多樣性》期刊影響因子創新高—新聞—科學網
    2017年6月,科睿唯安(原湯森路透智慧財產權與科技事業部)公布了2016版《期刊引證報告》,昆明植物研究所主辦的《真菌多樣性》(英文)最新影響因子為13.465
  • Science Bulletin:絕對豐度的植物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模型
    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新模型:左圖為基於微生物相對量的根際微生物群落「兩步選擇」組裝模型(two-step selection model),右圖為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新模型(Amplification-selection model)。
  • 研究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穩定性、多樣性與作物產量的關係
    土壤微生物調控土壤養分循環過程與植物生產力,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標。在農業生態系統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細菌、真菌、線蟲等)以多營養級微食物網形態共存,尤其在根-土界面(根際微環境)中發揮重要作用,直接或間接影響作物健康和產量。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穩定性、多樣性影響作物產量的作用機制,可為農業可持續性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 Science Bulletin: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新模型
    在自然界中,植物根系與許多的微生物相互作用,共同生活。這些微生物定殖在根際土中,或附著於根系表面,或定殖於根內,統稱為植物根際微生物組。植物根際微生物對於植物的生長發育和環境適應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人員基於傳統的微生物相對豐度數據,提出了根際微生物群落的兩步或多步篩選組裝模型,該模型認為:微生物依次在根外土、根際土和根內逐步被篩選,形成植物根際特異的微生物群落。其中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和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是根際富集的主要菌群,而酸酐菌門(Acidobacteria)是根際排斥的主要菌群。
  • 秦艽的遺傳多樣性研究進展
    遺傳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基礎,決定了物種對外界不良環境的抵禦能力和進化能力[12],物種遺傳多樣性的降低意味著其遺傳變異水平的降低和適應性的減弱,這將會威脅到物種的長期生存。因此,通過對物種遺傳多樣性的研究可以開發出具有優質功能的新品種,有效地指導育種和生產[13]。對藥用植物而言,遺傳多樣性更是影響其次生代謝產物的重要因素[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