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多樣性》期刊影響因子創新高—新聞—科學網

2021-01-15 科學網

 

2017年6月,科睿唯安(原湯森路透智慧財產權與科技事業部)公布了2016版《期刊引證報告》,昆明植物研究所主辦的《真菌多樣性》(英文)最新影響因子為13.465,與2015年度的6.991相比,實現了歷史新高。

據了解,2011 年 3 月,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與泰國菌類研究基金會主任、《真菌多樣性》(英文)期刊創刊人 K. D. Hyde 教授籤署合作協議,從此《真菌多樣性》成為該所正式官方期刊。7年來,穩步推進,使得該期刊影響因子逐年上升,在全球真菌學領域期刊中排名第二,在中國相關學術機構主辦的全部188種SCI期刊中排名第三。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真菌特別是高等真菌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領域有較好的積累,建立了我國第二大真菌標本館,在真菌系統學、真菌化學、真菌資源開發利用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創新成果。通過與國外專家和科學期刊團隊合作,培育打造了真菌學界的領軍期刊《真菌多樣性》。

《真菌多樣性》期刊的宗旨和定位是:發表真菌學科高水平的創新性研究成果,特別是在真菌多樣性、系統學、分子系統發育及進化等方面的重要原創性研究論文,促進真菌學的發展和國際學術交流。

相關焦點

  • 最新國內科研期刊影響因子排名,國內期刊封面投稿特點,SCI必備
    最新科研期刊影響因子排名,各期刊投稿插圖解讀,SCI收錄神速本期SCI-HUA科畫介紹的是國內SCI期刊及形象因子Top102.FUNGAL DIVERSITY2017-2018影響因子14.078中文名《真菌多樣性》,由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主辦。
  • 國際首本極端科技專業期刊獲第一個影響因子—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創辦的國際首本極端科技專業學術期刊《極端條件下的物質與輻射》(簡稱MRE) 獲得自2016年創刊以來的第一個影響因子——2.931,在SCIE收錄的
  • 超越影響因子之《光》—新聞—科學網
    陸延青指出,高水平期刊《自然—光子學》由於發文較少,常有遺珠之憾;而綜合影響力領先的兩本美國光學學會旗艦刊影響因子穩定在3~4之間。《光》的創刊正好填補了中間的空白。 2013年,同濟大學教授程鑫彬將自己最出色的文章投到尚無影響因子的《光》。他說:「是時候辦一份能代表中國光學科研水平的期刊了,不要再讓好工作都投到外國期刊。」
  • 金屬所SCI期刊影響因子創新高
    據最新發布的2012年度SCI-JCR期刊引證報告顯示,金屬研究所主辦及承辦的3種SCI期刊影響因子分別為:JMST(《材料科學與技術英文版》)1.198,《金屬學報》0.612,《金屬學報(英文版)》0.467。SCI數據均創新高,特別是JMST實現了歷史性突破,位居國內材料綜合類學術期刊榜首。
  • 我校國際期刊CAER影響因子再創新高
    本網訊 日前,根據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最新發布的2020年度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
  • 2020 SCI影響因子發布(附IF>10期刊名單)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 SCI影響因子發布(附IF>10期刊名單) 2020-07-01 11: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華東理工大學自辦學術期刊BIOB入選SCIE—新聞—科學網
    :BIOB已經通過了專家評審,該期刊在2019年5月之後發表的論文將被全部收錄進入其資料庫及其指數體系(包括SCIE和ESI), 預期明年6月將正式公布期刊2020年的影響因子。在一群學術志願者的長期支持與幫助下,BIOB終於厚積薄發,近幾年獲得業界認可:2018年被Scopus收錄(CiteScore2020 = 5.6),2019年進入E-SCI行列,2020被SCIE正式收錄(出版社測算的影響因子IF2019 = 4.676)。
  • 《分子植物》期刊SCI影響因子突破10分大關—新聞—科學網
  • 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新聞—科學網
    通常在少量的土壤中就能發現數百萬個物種和數十億個生物個體,包括一些微小的生物,例如細菌、真菌、原生動物和線蟲等,以及一些肉眼可見的土壤動物,例如馬路、蜈蚣等。體型大小是生物的基本屬性之一,決定了生物個體的生活史特徵。通常,較小的生物具有較短的代時和較快的突變速率,從而導致其具有較大的種群數量和物種多樣性。
  • 最新SCI影響因子出爐 | 中國期刊Top100
    6月29日,2019年度SCI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出爐。排名第一的仍然是神刊 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影響因子達到292.278。2019年度5分以上期刊共有1017本,而2018年度為1006本。
  • 期刊的影響因子孰高孰低?
    期刊的影響因子孰高孰低?研究人員常常對期刊影響因子又愛又恨,因為這些影響因子不僅被用來決定要在哪個期刊發表研究論文,還會被用來衡量科學家的價值,並影響到工作、薪水和獎勵等。影響因子是根據技術期刊進行排名的計算,算法是過去兩年中期刊內的論文引用數。例如《自然》期刊的當前影響因子為42.778,表示在過去2年中,《自然》期刊的平均論文引用數為41次。然而這個簡單的數字已經默默地影響了大家發表期刊的選擇,導致很多人單純追求高影響因子,而不考慮該期刊的讀者或風格是否真正適合自己的研究內容。
  • 最新版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發布:最高187—新聞—科學網
    (Web of Science)中各大學術期刊的最新影響因子出爐。 為人們所熟知的一些期刊中,《柳葉刀The Lancet》2016年影響因子為47.831,《自然Nature》為40.137,《科學Science》為37.205,《細胞Cell》為30.410。 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是國際上通行的一項期刊評價指標,衡量的是一本學術期刊的影響力。
  • 2018年影響因子發布 5分以上839種期刊—新聞—科學網
    2018年6月26日,最新的影響因子終於出來了。
  • 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既然吃飯都有米其林餐廳評級作為參考,更何況嚴謹的學術科研成果……   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今日視點   新華社記者 張家偉   期刊影響因子長久以來被學術界視為一個重要的科研水平參考指標。在一本影響因子高的期刊發表論文,科研人員的科研能力和成果也更容易獲得認同。
  •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平均影響因子多少?權威數據出爐
    作者:李晨陽來源:科學網今年 8 月,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意見明確提出,到 2035 年,我國科技期刊綜合實力躍居世界第一方陣,建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團。
  • SCI 期刊影響因子與論文作者沒有直接關係
    SCI 期刊影響因子是期刊的,與論文作者沒有什麼直接關係,一個作者的幾篇論文對一個期刊的影響因子沒有多大作用。因此,沒有理由為自己發表論文的幾個期刊驕傲,更不能算自己的什麼學術影響力和科研績效。
  • 不用影響因子?科學家提出期刊評價新標準
    美國科學家最近提出一套新的標準框架,認為它能比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更加準確地評價學術期刊質量和影響力。與IF依靠平均引用率來評價期刊不同,新體系使用數學模型來刻畫某一期刊論文引用數的特徵值。 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現在的湯姆森科技信息集團)提出的「影響因子」概念,已經成為學術界權威的期刊評價系統。它的主要依據就是期刊論文引用率的算術平均值——將某一期刊兩年內發表的所有論文引用率相加,再除以總的可引用論文數。
  • 期刊影響因子的影響因素
    例如,2019年SCI材料科學領域的集合影響因子(Aggregate Impact Factor)為5.274(即將材料科學領域的314種期刊視為同一份期刊來計算影響因子),而數學領域324種期刊的集合影響因子為0.993,兩者相差超過5倍。3.
  • 研究揭示厄爾尼諾多樣性對北赤道流分叉點的影響—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王鑫等,在厄爾尼諾(El Niño)多樣性對北赤道流分叉點的影響上取得新進展
  • 33本期刊影響因子被撤,部分自引率超70% | 科研圈日報
    · 影響因子33 本期刊影響因子被撤,部分期刊自引率超過 70%>在科睿唯安 6 月 29 日公布的最新版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中,33 本期刊因自引率過高被撤銷影響因子,還有 15 本期刊進入了 JCR 的「嚴重關切」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