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捲風探測雷達研製及業務化應用重點專項啟動

2020-11-22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劉曉陽報導 4月20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重點專項「龍捲風探測雷達研製及業務化應用研究」項目啟動會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北京召開。預期通過該研究,建立可業務化的龍捲風觀測、預警預報流程與規範。

  該項目由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牽頭承擔。項目面向我國龍捲風監測預警的迫切需求,採用相控陣多波束、反射面多波束、雙偏振與譜處理等先進雷達技術研製高精度、高時空解析度龍捲風探測雷達;在我國龍捲風多發的蘇皖地區科學布設探測網,開展龍捲風觀測試驗,實現對龍捲風及母體風暴多時空尺度演變過程的精細化探測;研究多源觀測資料融合、分析和同化反演方法,揭示龍捲風及母體風暴的精細四維演變特徵,探索成因;研究龍捲風識別算法,實現基於雷達參量的識別與預警方法,從而建立可業務化的觀測、預警預報流程與規範。

  該項目是科技部近年來在龍捲風觀測及機理研究方面的重要項目。中國科學院院士呂達仁,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祥德,中國氣象局、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項目實施方案論證專家以及項目組成員等60餘人參加會議。項目負責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教授何建新和四位課題負責人分別圍繞研究目標、研究內容、技術路線、任務分解以及保障措施進行了匯報。

  與會專家認為,該項目探測和預報的挑戰性很大。針對項目研製雷達的評價指標,龍捲風的潛在預報思路,項目方案技術路線、外場試驗、進度安排、成果應用等方面,專家給出了指導性意見。

  (責任編輯:欒菲)

相關焦點

  • ...新體制風、浪超視距雷達探測技術及其驗證」項目啟動會在武漢召開
    2019年8月20日,由湖北中南鵬力海洋探測系統工程有限公司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海洋環境安全保障」重點專項「新體制風、浪超視距雷達探測技術及其驗證」項目啟動會在武漢召開。
  • 氣象雷達發展專項規劃(2017-2020年)內容是什麼?
    目前,美歐等地的發達國家已完成或正在實施全國天氣雷達網的雙偏振技術改造,並開展了相控陣雷達、風廓線雷達和雲、氣溶膠等大氣垂直廓線探測新型雷達的研製和業務化應用工作。,可探測災害性天氣系統的三維結構,進一步提升業務預報能力;美國和日本聯合研製了星載測雨雷達,提高了對全球降水的監測能力;美歐和日本等也開展了雨量雷達的研製和應用。
  • 我國首套極區中低層大氣雷射雷達探測系統通過驗收
    、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合作研發的我國首套極區中低層大氣雷射雷達探測系統,通過技術暨業務試運行驗收。該系統可通過轉動拉曼雷射雷達模塊獲取對流層大氣溫度的精細結構,通過瑞利/米散射雷射雷達模塊獲取平流層-中間層大氣溫度、密度和雲數據,通過相干都卜勒測風雷射雷達模塊獲取邊界層大氣風場精細結構。 據介紹,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建設南極中山站極區空間環境觀測系統。
  • 「納米科技」重點專項項目「高性能中遠紅外半導體雷射器與探測...
    2018年9月25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納米科技」重點專項項目「高性能中遠紅外半導體雷射器與探測成像晶片及應用」和「多場耦合納米異質結構光電子器件的基礎研究」在北京聯合召開啟動實施會議。
  • 城市淺層瞬變電磁雷達研製與應用
    因此高精度、高效率地探測淺層地質問題也就顯得更加重要和迫切。北京市政路橋集團市政工程研究院、地下工程建設預報預警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葉英博士帶領其團隊開展了「城市淺層瞬變電磁雷達研製與應用」研究。在城市地下管線探測中得到普遍應用是地質雷達法,但其對較深深度的管線探測效果不明顯。
  • 廣東省重大專項車規級MEMS固態雷射雷達研發項目啟動儀式在鐳神...
    2020年6月30日,由深圳市鐳神智能系統有限公司牽頭,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和陝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參與的《2019-2020年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項目「新能源汽車」重大專項——低成本高性能車規級MEMS固態雷射雷達系統研發與應用項目》啟動儀式暨實施方案討論會,在鐳神智能深圳總部圓滿舉行。
  • 中國氣象局多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項目啟動
    中國氣象報記者崔國輝報導 日前,由中國氣象局科研業務單位牽頭實施的24項2018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項目已陸續啟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由原來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整合而成,針對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社會公益性研究,以及事關產業核心競爭力、整體自主創新能力和國家安全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突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領域的技術瓶頸。
  • 68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匯總
    2020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項目指南已陸續公布。據動源君初步統計,截至6月2日,已發布指南(徵求意見)的專項(含定向)43個,其中6月1日新徵求意見的「引力波探測」重點專項 為2020年新增專項,至此,2015年啟動專項試點以來的重點專項數達到68個。
  • 空天院成功研製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
    7月23日,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基地順利發射升空。值得注意的是,其搭載的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由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研製。這是國際上首次使用雙通道多極化超寬帶次表層探測雷達對火星局部地區的土壤厚度和次表層巖石地質結構進行就位巡視探測,將實現火星表面以下10米甚至100米深度的火星內部結構的「透視」。
  • 有了衛星和雷達,為何還要用高空無人機探測颱風?
    △8月2日下午,一架高空大型氣象探測無人機從海南起飛,圓滿完成對森拉克颱風外圍雲系的綜合氣象觀測任務。李子碩攝→追趕國際水平!我國首次高空無人機颱風綜合探測試驗成功!有了衛星和雷達,為何還要用高空無人機探測颱風?一起來聽專家解讀。
  • 有了衛星和雷達,為何還要用高空無人機探測颱風
    在錢傳海看來,預報員利用颱風直接探測資料開展颱風位置、結構和強度分析,只是資料應用的一部分。更為重要的,這些珍貴的觀測資料應用於數值預報模式,從而提高颱風路徑、強度和風雨預報精準度。因此,利用大型無人機對颱風開展直接觀測,是破解颱風強度預報難題、提高路徑預報準確率的重要手段。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地資源勘查開採」重點專項航空地球物理勘探...
    2017年11月8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地資源勘查開採」重點專項「航空重力測量技術裝備研製」、「直升機航空電磁測量技術系統研製」、「航空磁場測量技術系統研製」和「典型覆蓋區航空地球物理技術示範與處理解釋軟體平臺開發」4個項目的啟動會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京召開,這標誌著「深地資源勘查開採」重點專項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方向項目已全面啟動。
  • 我國單光子量子雷達研製成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具有重要軍事應用...
    (科技日報北京8月15日電) 記者15日從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獲悉,基於單光子檢測的量子雷達系統在中國電科14所(以下簡稱14所)研製成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據悉,2015年,研製團隊完成量子雷達原理樣機研製後,在西北高原開展了遠程探測試驗,一舉突破同類雷達的探測極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量子層次的遠程雷達探測。隨後該團隊採用雜散抑制技術,使得量子雷達能夠在白天工作,跟蹤慢速運動目標,並完成日間海面環境下的遠距離探測試驗。
  • 「對付」強對流 咱有探測神器
    為解決災害性天氣中短臨預報模式和服務中大氣垂直廓線探測資料不足等關鍵問題,中國氣象局於2015年啟動超大城市綜合氣象觀測試驗。如今,以相控陣雷達、雲雷達、微波輻射計、風廓線雷達、雙偏振雷達等新型設備為基礎的「超級觀測站」已經發揮作用,以垂直廓線觀測為代表的地基遙感監測在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系統監測中作用凸顯。
  • 讓雷達看清千米外小蟲!北理工雷達研究所研製Ku波段全極化昆蟲探測...
    一臺空中昆蟲生物遷飛探測雷達正在監測從緬甸方向飛來的草地貪夜蛾。這是北京理工大學雷達技術研究所研製的Ku波段高分辨全極化昆蟲探測雷達的第一代樣機。它能在數公裡之外,測出單只昆蟲的體長、體重、飛行角度和振翅幅度。「全世界的雷達都做不了這個。」6月4日,龍騰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提起這臺雷達,自信且興奮。
  • 我國首個衛星雷達高度計海上定標場開始業務化運行
    據中國自然資源報消息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獲悉,近日,我國珠海萬山雷達高度計海上定標場觀測系統通過現場驗收,標誌著萬山定標場正式開始業務化運行。據悉,萬山雷達高度計海上定標場是我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地面系統建設定標場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繼美國哈維斯特石油平臺定標場、法國科西嘉島定標場、希臘加夫多斯島定標場和澳大利亞巴士海峽定標場之後,全球第五個、我國首個業務化運行的衛星雷達高度計定標場,主要為我國自主海洋觀測衛星雷達高度計的在軌絕對定標業務服務。
  • 「引力波探測」重點專項公布今年17個研究方向徵求意見
    中新社北京6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官方6月1日發布《關於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引力波探測」重點專項2020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徵求意見的通知》稱,「引力波探測」重點專項今年擬優先支持空間引力波探測、原初引力波探測兩大領域的17個研究方向。
  • 用這些探測神器,盤它!
    究其原因,當前的氣象探測系統可以很好地描述大氣熱力學信息(告訴大家有雨),卻無法準確探測大氣動力學信息。相控陣天氣雷達為破解這一難題提供了基礎。相控陣雷達。下面,我要隆重介紹一下我國自主研製的相控陣天氣雷達:組成部分:多個發射/接收單元(每個單元相當於一部小型雷達)的組合體優勢:可單獨探測,亦可協同作業。即便少量單元失效,其他單元仍能正常工作。
  • 探測不受煙塵、霧霾影響:國內首款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研製成功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記者胡喆)記者17日從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獲悉,由該所研製的我國第一部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進行了飛行試驗,並成功獲取國內首組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影像成果。
  • 中科院空天院研製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 可透視火星表面以下100米
    今天,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 探測器在海南文昌發射場順利發射升空。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探測器中搭載了由該院研製的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這是國際上首次使用雙通道多極化超寬帶次表層探測雷達對火星局部地區的土壤厚度和次表層巖石地質結構進行就位巡視探測,將實現火星表面以下10米甚至100米深度的火星內部結構的「透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