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空天院研製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 可透視火星表面以下100米

2020-07-24 北京日報客戶端

今天,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 探測器在海南文昌發射場順利發射升空。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探測器中搭載了由該院研製的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這是國際上首次使用雙通道多極化超寬帶次表層探測雷達對火星局部地區的土壤厚度和次表層巖石地質結構進行就位巡視探測,將實現火星表面以下10米甚至100米深度的火星內部結構的「透視」。

中科院空天院研製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 可透視火星表面以下100米

中科院空天院研製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 可透視火星表面以下100米

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測試

據介紹,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是一種基於火星車平臺的高解析度次表層地質結構探測雷達,是實現火星探測工程科學探測任務的重要載荷之一。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可以探測巡視區表面土壤厚度、冰層結構,獲取火星地表和次表層超寬帶全極化回波數據;還可以探測巡視區次表層結構,獲取次表層地質結構數據。

中科院空天院研製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 可透視火星表面以下100米

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天線在火星車上的安裝位置示意圖

空天院具有強大的探地雷達技術研究團隊,系統地解決了超寬帶探地雷達技術方法和工程應用難題,研製出系列化的探地雷達產品。

供圖: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張航

編輯:蔡文清

流程編輯:王夢瑩

相關焦點

  • 空天院成功研製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
    7月23日,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基地順利發射升空。值得注意的是,其搭載的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由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研製。這是國際上首次使用雙通道多極化超寬帶次表層探測雷達對火星局部地區的土壤厚度和次表層巖石地質結構進行就位巡視探測,將實現火星表面以下10米甚至100米深度的火星內部結構的「透視」。
  • 中科院空天院研製火星車雷達 可「透視」火星百米深度內部結構
    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天線在火星車上的安裝位置示意圖。(中科院空天院 供圖)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天線在火星車上的安裝位置示意圖。(中科院空天院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23日發布消息說,該院研製成功的、可「透視」火星百米深度內部結構的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當日隨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天問一號」從海南文昌順利發射升空。
  • 「透視」火星內部結構 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了解一下
    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天線在火星車上的安裝位置示意圖 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供圖新華網北京7月24日電(王瑩)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其中搭載了由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製的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可實現火星表面以下10米甚至100米深度的火星內部結構的「透視」。
  • 「透視」火星內部結構 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了解一下
    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天線在火星車上的安裝位置示意圖 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供圖新華網北京7月24日電(王瑩)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其中搭載了由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製的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可實現火星表面以下
  • 「天問一號」搭載的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可「透視」火星地質結構
    昨天,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發射場順利發射升空。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探測器中搭載了由該院研製的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將實現對火星表面以下10米甚至100米深度的內部結構「透視」。
  • 我國成功研製火星車雷達 可「透視」火星百米深度內部結構
    飛向火星【我國成功研製火星車雷達 可「透視」火星百米深度內部結構】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該院科研團隊成功研製可「透視」火星百米深度內部結構的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當日隨天問一號奔向火星。
  • 咋給火星做透視?次表層探測雷達
    7月23日,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基地順利發射升空。其中搭載了由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製的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天線在火星車上的安裝位置示意圖
  • 天問一號帶了什麼上火星?這個火星車雷達能「透視」
    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測試。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供圖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測試。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供圖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基地順利發射升空。其中搭載了由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研製的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
  • 火星車加裝「透視眼」可「看到」地下數十米
    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記者董瑞豐)隨著「天問一號」探測器23日發射升空,一系列「黑科技」裝備正在飛赴火星途中。其中,裝在火星車上的次表層探測雷達,將在抵達後對火星地表以下10米甚至100米深度的火星內部結構進行「透視」。據該雷達的研發單位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介紹,這是一種基於火星車平臺的高解析度次表層地質結構探測雷達,是實現火星探測工程科學探測任務的重要載荷之一。
  • 火星車加裝"透視眼" 可"看到"地下數十米
    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記者董瑞豐)隨著「天問一號」探測器23日發射升空,一系列「黑科技」裝備正在飛赴火星途中。其中,裝在火星車上的次表層探測雷達,將在抵達後對火星地表以下10米甚至100米深度的火星內部結構進行「透視」。據該雷達的研發單位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介紹,這是一種基於火星車平臺的高解析度次表層地質結構探測雷達,是實現火星探測工程科學探測任務的重要載荷之一。
  • 可以「看到」地下數十米
    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記者董瑞豐)隨著「天問一號」探測器23日發射升空,一系列「黑科技」裝備正在飛赴火星途中。其中,裝在火星車上的次表層探測雷達,將在抵達後對火星地表以下10米甚至100米深度的火星內部結構進行「透視」。
  • 「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啟航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工程目標有兩部分,第一,突破火星制動捕獲、進入/下降/著陸、長期自主管理、遠距離測控通信、火星表面巡視等關鍵技術,實現火星環繞探測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實現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第二,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工程體系,包括設計、製造、試驗、飛行任務實施、科學研究、工程管理以及人才隊伍,推動我國深空探測活動可持續發展。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 安徽科技保駕護航
    中科大是我國深空探測中首個承擔單機級科學載荷任務的高校。該校2016年1月正式啟動火星探測火星磁強計的研製任務,具體由該校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的空間有效載荷研製平臺承擔。該平臺同時隸屬於中國科學院近地空間環境重點實驗室和中科院比較行星學卓越創新中心,主要研製空間低能粒子探測器和空間磁場探測器兩類空間的有效載荷。
  • 中科院多單位參與「天問一號」研製 突破地火數傳等關鍵技術
    中新網北京7月23日電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23日從海南文昌成功發射升空。記者當天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所屬13家單位作為主要研製單位參與「天問一號」相關任務研製,突破地火遠距離大數據量數傳等多項關鍵技術,為「天問一號」發射任務圓滿成功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 「天問一號」啟程,探測火星它帶上了哪些「神器」?
    由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製的高解析度相機主要的科學探測任務包括:獲取火星表面重點區域精細觀測圖像、對沙丘、冰川、崩塌等可能具有動態變化特徵的區域進行高精度成像和詳細勘測,開展火星表面地形地貌及變化探測研究、對乾枯河床、沉積巖層等火星可能存在水的地區、以及撞擊坑、火山、峽谷、多丘帶、裂谷邊緣等典型地貌單元和具有特殊意義的地質單元進行高解析度成像,開展流水地貌、火山地貌
  • 「天問一號」奔向火星,科學國家隊功不可沒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上海天文臺、雲南天文臺、新疆天文臺、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等13家單位,作為主要研製單位參與了「天問一號」相關任務研製,突破了地火遠距離大數據量數傳,高精度、低時延、多目標幹涉測量及定軌預報,
  • 環繞器雷達給火星探測一雙「透視眼」
    科技日報合肥7月23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電科38所獲悉,在剛剛升空的「天問一號」上,共搭載了7個火星探測設備,可環繞火星運轉並對火星次表面進行探測。中國電科38所負責研發了我國首款環繞器次表層探測雷達,是7個火星探測設備之一,相當於為「天問一號」加裝了一雙「透視眼」。
  • 為火星探測加裝「透視眼」安徽「黑科技」將為火星繪製「全球地圖」
    新安晚報 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訊 昨天,「天問一號」探測器開啟奔向火星的旅程。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了解到,包括環繞器次表層探測雷達等一系列「黑科技」裝備也在飛赴火星途中,而這款雷達正是位於合肥的中國電科38 所研製的。在未來兩三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裡,它將「踏遍」火星的大部分角落,了解火星次表層下的物質構成。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點點滴滴
    根據目前的消息,「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將在7月23日於海南文昌發射。這次火星探測任務一旦成功,中國將是人類歷史是第二個成功將探測器降落在火星表面的國家。1976年美國的「海盜號」火星探測器是人類第一次將探測器登陸火星表面。當然了,蘇聯也在1971年聲稱成功把探測器降落在火星表面,不過除了蘇聯以外,別的國家一般公認此次著陸是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