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長江日報消息,2月15日晚,從華中科技大學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段正澄於15日18點35分心臟突然停止跳動,經附屬協和醫院全力搶救無效,19點35分去世,享年86歲。
短短數日,已有4位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離我們而去。
此前,2月7日23點左右,華中科技大學教授,生命科學院楚天學者紅凌教授,因新冠肺炎逝世;2月10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器官移植研究生的林正斌教授,因新冠肺炎逝世;2月13日0時10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劉筱嫻不幸在武漢同濟醫院逝世,享年87歲。
據悉,段正澄1934年生,江蘇鎮江人。1957年畢業於華中工學院機械系,後留校工作至今。生前為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教授、博導。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段正澄50年來一直工作在一線,長期與生產緊密結合,致力於自動化、數位化加工技術與裝備的應用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研發,在該領域我國發展的不同階段,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創新性成果。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一等獎5項、二等獎4項;授權專利19項;發表論文200餘篇。先後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湖北省勞模、湖北省先進教育工作者和湖北省先進科技工作者。
「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外面來一個脈衝,自己就要震蕩。」段正澄曾一直說,從事科學研究,貴在長期堅持,不折不撓。段正澄和他的團隊曾三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獎的三項成果,沒有哪一項少於10年:研製全身伽瑪刀,10年;研究雷射加工技術與裝備,20年;完善汽車發動機曲軸磨床,30年!
2009年12月2日,段正澄正式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北新聞網曾刊發《中國工程院院士段正澄:綠葉對根的情意》文章,一起來感受大師的不凡人生經歷。
綠葉對根的情意——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段正澄
「我是你的一片綠葉,我的根在你的土地」,從56年前走進喻園那一刻起,段正澄便將自己的一生紮根在這片沃土中,與學校、機械學院同成長、共進步,在我國自動化加工技術與裝備領域作出了突出成就。
從附屬中學西南角往北數,路邊第二棵高大的法國梧桐,是機械學院 段正澄教授56年前種下的。
「現在樹杆粗得我一個人都抱不攏了!」對這棵寄託著自己喻園情結的樹,他時常會去瞧瞧。
經歷著半個多世紀的陽光雨露,當年的小樹苗已長成了參天大樹,段正澄也迎來了自己人生的豐收期。
2009年12月2日,段正澄正式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對於這一榮譽,他更多的是一種感激:「沒有根的滋養,綠葉就會凋零。正是站在學校這個大平臺上,依託機械學院的雄厚實力、良好團隊精神及和諧的環境氛圍,通過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我才取得了這一點點成就。」
「這裡有我栽下的樹,有我挑過磚的樓,還有影響我一生的師長」
1953年,19歲的段正澄成為華中工學院成立後招收的第一屆大學生,1957年畢業留校任教,從此紮根喻園,一呆就是50多年。
20世紀50年代的華中工學院初建階段,「把一個大食堂用磚頭分成許多格,每格就是一間教室」,學生們把嗓門也當做評判老師水平的指標。段正澄和同學都要在節假日參加基建工作,常常是上午種樹,下午在工地當小工,現在的東二樓東三樓都有我挑過的磚」。
回憶起這段建校歲月,段正澄感慨地說:「雖然生活艱苦,但很磨練人的意志。而且正是因為親自參與了,所以有著特別的榮譽感,願意為學校的發展壯大作出自己的努力。」
段正澄的大學生活充實而多彩。認真學習之餘,身高1.8米的他很快成為學校籃球隊的第一任隊長,專打後衛。
1954年,籃球隊拿到了湖北省冠軍。
還沒來得及換下球衣,時任院黨委書記的朱九思叫住了隊長段正澄,第一句話就問:「你的學習成績怎麼樣?」
「還可以吧。」段正澄有些緊張,雖然他的成績還不錯。
「還可以也不行。」朱九思認真地說,「華工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不是只要你會打球。作為隊長,你以後要統計每位隊員的學習成績給我看。」
這次對話給段正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九思書記一直都非常關注我的學業和工作。就算他退休後我去看望他,他也總督促我好好工作,科研要做大做強。這些都讓我覺得自己如果學不好、做不好,就對不起學校、對不起他。」
學校團結、和諧的環境和氛圍一直是段正澄最留戀的地方,「1953年的華中工學院是由數所學校的一些專業合併而成的。從建立起,學校領導就非常注重營造一種團結、協作的氛圍。雖然教師們來自不同學校不同專業,但相互之間的那種關心互助,深深影響了我們那群學生。人心齊,泰山移,這是一片造就人才、成就事業的沃土。」
50多年來,段正澄先後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一等獎5項、二等獎4項;發表論文217篇,三大索引收錄78篇;主編《光機電一體化手冊》,參編《機械工程手冊》,編寫教材4本;獲授權專利19項(發明專利5項)。
「自強不息、團結協作、快速反應、盡職盡責,機械學院的STAR文化成就了我們團隊的事業」
11月24日,記者走進東一樓426室,段正澄正在認真地修改博士生的論文。一個短短十餘字的論文標題,他在上面刪刪改改了許多。
11月27日,記者再次來到426室時,段正澄正與該博士生電話聯繫,就論文的標題和序言部分進行溝通與建議,「等你從上海回來後,我們再見面詳談吧。」
「機械學院一直致力於培養『踏實、務實、求實』的畢業生,作為老師,我們自己首先就要做到盡職盡責、腳踏實地。」段正澄回憶說,當年他和同學的畢業設計是在南京工具機廠進行的。當時在該廠實習的還有全國6所著名高校的學生。半年後畢業設計結束時,我校學生設計圖紙的質量名列前茅,我校師生刻苦認真的工作作風、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盡職盡責的工作精神給廠方和兄弟學校的師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如今的機械學院已在國內機械行業處於領先地位。見證了這一跨越式發展的段正澄認為,學院發展到今天,並不是哪一個人的功勞,是全院教職員工團結合作、齊心協力的結果。正如李培根校長總結的那樣:自強不息(Striving)、團結協作(Teamwork)、快速反應(Agility)、盡職盡責(Responsibility),已構成了學院的STAR文化,「而這些都為我們團隊取得大成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57年,段正澄從金屬切削工具機與工具專業畢業後,留在機械系當了一名教師。圍繞自動化加工技術與裝備這個研究方向,52年來,他和團隊成員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從最初的研究單機自動化加工,到多工序自動化加工,到數控加工,再到多學科交叉數位化加工,一步一個腳印。
1979年段正澄當上機械自動化教研室主任,作為學術帶頭人,他的使命是將教研室這條船駛向更廣更深的水域。
「從事科學研究,也許十年二十年都不會有什麼大的成果,因此絕不能浮躁,不能急功近利。選準了目標,就要長期堅持,不折不撓。只有這樣,才能出成果,出大成果。」對于堅持的意義,段正澄有著特別深刻體會,他形象地說:「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外面來一個脈衝,自己就要震蕩。」
段正澄還非常看重科研中的團隊精神。他時常強調,一個重大的研究項目,僅憑個人的力量是很難完成的,需要大家團結協作。每個人都要樹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服務意識,這樣才能營造出和諧的環境、團結的氛圍,師生之間、同事之間、同學之間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才能更好的合作、更快的進步。
1993年,段正澄擔任所長的機械學院製造自動化研究所被評為「全國先進集體」,並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同年,他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
1996年段正澄課題組開始與深圳奧沃國際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單位合作,緊張的開展了立體定向伽馬射線全身治療系統的研發工作。1999年,由中國「原創」的世界首臺大型放療設備——全身伽瑪刀問世。全身伽馬刀可進行旋轉動態聚焦,使伽馬射線焦點對準經過精密定位後的腫瘤,進行高劑量的伽馬射線輻照,從而殺死腫瘤細胞,大大降低了對人體正常組織和器官的損傷。
2005年,該項目「OUR-QGD型立體定向伽瑪射線全身治療系統(全身伽瑪刀)」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目前,其產品已在全國25個省(市)的62家大型醫院應用,至2008年底,已治療體部腫瘤患者13萬餘人。
「團隊的和諧合作讓我們把想法變成了現實。」段正澄說,「這是取得成功很重要的原因之一。」該成果「OUR-QGD型立體定向伽瑪射線全身治療系統(全身伽瑪刀)」200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談及自己的團隊,段正澄非常自豪,「好的科研成果往往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我所要做的工作就是為他們創造一個和諧、團結的氛圍,最大地挖掘他們的潛力。」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企業實踐,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11月30日,校長李培根院士率領潘垣院士、程時傑院士、段正澄教授等一批專家訪問武漢鋼鐵(集團)公司,武鋼智能電網,國家工業自動化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冶金裝備,新能源研究與開發,鋼鐵產品研發、生產及應用聯盟構建等領域開展了深入的交流。
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段正澄一直在一線與生產緊密結合,致力於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機械加工自動生產線、數位化加工裝備、數位化放療裝備的應用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研發,在我國自動化加工技術與裝備領域發展的不同階段,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創新性成果。
2003年、2005年、2008年,他和團隊成員先後三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段正澄告訴記者,工科只有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企業實踐,做到產學研一體化,才能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多出產品;要做到「要做到出奇才能制勝,出奇就是創新,這是首要的。」
2009年2月,段正澄赴京參加了全國科技獎勵大會。坐在會場的第一排,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2008年的獲獎項目「高性能發動機曲軸高精高效磨削加工技術與系列成套設備」讓團隊成員整整努力了三十年。從1977年至今,他們團隊一直與工廠合作進行曲軸磨削加工技術的理論與加工裝備研究與開發。他們決心研發並生產出中國人自己的高精汽車曲
軸製造設備。1979年,他們主動走進孝感工具機廠,與工人們同吃同住,與技術人員並肩努力。1983年,他們終於在國內率先研發生產出第一臺數控高速全軸自動曲軸磨床,申請了國家技術專利,填補了國內同類產品的空白。
在之後的歲月裡,段正澄和團隊成員根據市場需求不斷進行設備升級改造,使產品在國內保持先進水平。玉柴機器製造廠、北京內燃機總廠、北方曲輥有限責任公司等著名企業紛紛與他們籤下訂單。
經過三十年的努力,段正澄帶領的團隊,針對曲軸高精度、高效率磨削加工存在的技術難題,進行了一系列工藝創新、機械系統結構創新和磨削過程控制創新,在國內率先研發出3個系列6種型號的數控曲軸磨床。
目前,我國生產的汽車曲軸磨床擁有自己的智慧財產權。與國外生產的同類設備相比,有些結構更簡單,價格只有進口設備的二分之一左右,大大降低了汽車曲軸的生產成本。
從1983年開始,該產品銷售到北京、遼寧、山東、江蘇、浙江、四川、河南、廣西、山西等13多個省(市),23家企業得到應用。
同樣,針對我國20世紀80、90年代高檔雷射加工裝備基本依賴進口的現狀,段正澄和團隊成員從1985年開始了艱苦的研究。經過20年的努力,研究團隊突破了國內外雷射拼焊板的待焊板邊傳統加工方法,解決了在線雷射切割-焊接用一光路復用的難題,發明了雷射切-焊組合加工新方法,並主持研發了14種國內首臺(套)雷射加工裝備。其產品已在神龍汽車、東方電機、勝利油田、成飛、三一重工等大型骨幹企業應用,並出口美國、印度、巴西、澳大利亞、巴基斯坦等8個國家。2003年,該項目「高功率雷射切割、焊接及切焊組合加工技術與設備」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一樓是實驗大廳,四樓是辦公室,只要不出差,75歲的段正澄就時常地走上走下,忙個不停。得益於青年時愛好體育打下的底子,他雖年過古稀,仍精神矍鑠,神採奕奕。對學校的熱愛,對事業的執著,是他不斷創新的源泉。正是這不竭的動力,使他不知疲倦地獻身於自己所鍾愛的科學事業。
部分內容來源:長江日報、湖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