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離世!新冠疫情期間,這所武漢高校已失去4位教授

2020-11-26 騰訊網

據長江日報消息,2月15日晚,從華中科技大學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段正澄於15日18點35分心臟突然停止跳動,經附屬協和醫院全力搶救無效,19點35分去世,享年86歲。

短短數日,已有4位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離我們而去。

此前,2月7日23點左右,華中科技大學教授,生命科學院楚天學者紅凌教授,因新冠肺炎逝世;2月10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器官移植研究生的林正斌教授,因新冠肺炎逝世;2月13日0時10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劉筱嫻不幸在武漢同濟醫院逝世,享年87歲。

據悉,段正澄1934年生,江蘇鎮江人。1957年畢業於華中工學院機械系,後留校工作至今。生前為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教授、博導。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段正澄50年來一直工作在一線,長期與生產緊密結合,致力於自動化、數位化加工技術與裝備的應用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研發,在該領域我國發展的不同階段,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創新性成果。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一等獎5項、二等獎4項;授權專利19項;發表論文200餘篇。先後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湖北省勞模、湖北省先進教育工作者和湖北省先進科技工作者。

「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外面來一個脈衝,自己就要震蕩。」段正澄曾一直說,從事科學研究,貴在長期堅持,不折不撓。段正澄和他的團隊曾三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獎的三項成果,沒有哪一項少於10年:研製全身伽瑪刀,10年;研究雷射加工技術與裝備,20年;完善汽車發動機曲軸磨床,30年!

2009年12月2日,段正澄正式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北新聞網曾刊發《中國工程院院士段正澄:綠葉對根的情意》文章,一起來感受大師的不凡人生經歷。

綠葉對根的情意——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段正澄

「我是你的一片綠葉,我的根在你的土地」,從56年前走進喻園那一刻起,段正澄便將自己的一生紮根在這片沃土中,與學校、機械學院同成長、共進步,在我國自動化加工技術與裝備領域作出了突出成就。

從附屬中學西南角往北數,路邊第二棵高大的法國梧桐,是機械學院 段正澄教授56年前種下的。

「現在樹杆粗得我一個人都抱不攏了!」對這棵寄託著自己喻園情結的樹,他時常會去瞧瞧。

經歷著半個多世紀的陽光雨露,當年的小樹苗已長成了參天大樹,段正澄也迎來了自己人生的豐收期。

2009年12月2日,段正澄正式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對於這一榮譽,他更多的是一種感激:「沒有根的滋養,綠葉就會凋零。正是站在學校這個大平臺上,依託機械學院的雄厚實力、良好團隊精神及和諧的環境氛圍,通過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我才取得了這一點點成就。」

「這裡有我栽下的樹,有我挑過磚的樓,還有影響我一生的師長」

1953年,19歲的段正澄成為華中工學院成立後招收的第一屆大學生,1957年畢業留校任教,從此紮根喻園,一呆就是50多年。

20世紀50年代的華中工學院初建階段,「把一個大食堂用磚頭分成許多格,每格就是一間教室」,學生們把嗓門也當做評判老師水平的指標。段正澄和同學都要在節假日參加基建工作,常常是上午種樹,下午在工地當小工,現在的東二樓東三樓都有我挑過的磚」。

回憶起這段建校歲月,段正澄感慨地說:「雖然生活艱苦,但很磨練人的意志。而且正是因為親自參與了,所以有著特別的榮譽感,願意為學校的發展壯大作出自己的努力。」

段正澄的大學生活充實而多彩。認真學習之餘,身高1.8米的他很快成為學校籃球隊的第一任隊長,專打後衛。

1954年,籃球隊拿到了湖北省冠軍。

還沒來得及換下球衣,時任院黨委書記的朱九思叫住了隊長段正澄,第一句話就問:「你的學習成績怎麼樣?」

「還可以吧。」段正澄有些緊張,雖然他的成績還不錯。

「還可以也不行。」朱九思認真地說,「華工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不是只要你會打球。作為隊長,你以後要統計每位隊員的學習成績給我看。」

這次對話給段正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九思書記一直都非常關注我的學業和工作。就算他退休後我去看望他,他也總督促我好好工作,科研要做大做強。這些都讓我覺得自己如果學不好、做不好,就對不起學校、對不起他。」

學校團結、和諧的環境和氛圍一直是段正澄最留戀的地方,「1953年的華中工學院是由數所學校的一些專業合併而成的。從建立起,學校領導就非常注重營造一種團結、協作的氛圍。雖然教師們來自不同學校不同專業,但相互之間的那種關心互助,深深影響了我們那群學生。人心齊,泰山移,這是一片造就人才、成就事業的沃土。」

50多年來,段正澄先後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一等獎5項、二等獎4項;發表論文217篇,三大索引收錄78篇;主編《光機電一體化手冊》,參編《機械工程手冊》,編寫教材4本;獲授權專利19項(發明專利5項)。

「自強不息、團結協作、快速反應、盡職盡責,機械學院的STAR文化成就了我們團隊的事業」

11月24日,記者走進東一樓426室,段正澄正在認真地修改博士生的論文。一個短短十餘字的論文標題,他在上面刪刪改改了許多。

11月27日,記者再次來到426室時,段正澄正與該博士生電話聯繫,就論文的標題和序言部分進行溝通與建議,「等你從上海回來後,我們再見面詳談吧。」

「機械學院一直致力於培養『踏實、務實、求實』的畢業生,作為老師,我們自己首先就要做到盡職盡責、腳踏實地。」段正澄回憶說,當年他和同學的畢業設計是在南京工具機廠進行的。當時在該廠實習的還有全國6所著名高校的學生。半年後畢業設計結束時,我校學生設計圖紙的質量名列前茅,我校師生刻苦認真的工作作風、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盡職盡責的工作精神給廠方和兄弟學校的師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如今的機械學院已在國內機械行業處於領先地位。見證了這一跨越式發展的段正澄認為,學院發展到今天,並不是哪一個人的功勞,是全院教職員工團結合作、齊心協力的結果。正如李培根校長總結的那樣:自強不息(Striving)、團結協作(Teamwork)、快速反應(Agility)、盡職盡責(Responsibility),已構成了學院的STAR文化,「而這些都為我們團隊取得大成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57年,段正澄從金屬切削工具機與工具專業畢業後,留在機械系當了一名教師。圍繞自動化加工技術與裝備這個研究方向,52年來,他和團隊成員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從最初的研究單機自動化加工,到多工序自動化加工,到數控加工,再到多學科交叉數位化加工,一步一個腳印。

1979年段正澄當上機械自動化教研室主任,作為學術帶頭人,他的使命是將教研室這條船駛向更廣更深的水域。

「從事科學研究,也許十年二十年都不會有什麼大的成果,因此絕不能浮躁,不能急功近利。選準了目標,就要長期堅持,不折不撓。只有這樣,才能出成果,出大成果。」對于堅持的意義,段正澄有著特別深刻體會,他形象地說:「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外面來一個脈衝,自己就要震蕩。」

段正澄還非常看重科研中的團隊精神。他時常強調,一個重大的研究項目,僅憑個人的力量是很難完成的,需要大家團結協作。每個人都要樹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服務意識,這樣才能營造出和諧的環境、團結的氛圍,師生之間、同事之間、同學之間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才能更好的合作、更快的進步。

1993年,段正澄擔任所長的機械學院製造自動化研究所被評為「全國先進集體」,並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同年,他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

1996年段正澄課題組開始與深圳奧沃國際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單位合作,緊張的開展了立體定向伽馬射線全身治療系統的研發工作。1999年,由中國「原創」的世界首臺大型放療設備——全身伽瑪刀問世。全身伽馬刀可進行旋轉動態聚焦,使伽馬射線焦點對準經過精密定位後的腫瘤,進行高劑量的伽馬射線輻照,從而殺死腫瘤細胞,大大降低了對人體正常組織和器官的損傷。

2005年,該項目「OUR-QGD型立體定向伽瑪射線全身治療系統(全身伽瑪刀)」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目前,其產品已在全國25個省(市)的62家大型醫院應用,至2008年底,已治療體部腫瘤患者13萬餘人。

「團隊的和諧合作讓我們把想法變成了現實。」段正澄說,「這是取得成功很重要的原因之一。」該成果「OUR-QGD型立體定向伽瑪射線全身治療系統(全身伽瑪刀)」200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談及自己的團隊,段正澄非常自豪,「好的科研成果往往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我所要做的工作就是為他們創造一個和諧、團結的氛圍,最大地挖掘他們的潛力。」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企業實踐,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11月30日,校長李培根院士率領潘垣院士、程時傑院士、段正澄教授等一批專家訪問武漢鋼鐵(集團)公司,武鋼智能電網,國家工業自動化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冶金裝備,新能源研究與開發,鋼鐵產品研發、生產及應用聯盟構建等領域開展了深入的交流。

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段正澄一直在一線與生產緊密結合,致力於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機械加工自動生產線、數位化加工裝備、數位化放療裝備的應用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研發,在我國自動化加工技術與裝備領域發展的不同階段,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創新性成果。

2003年、2005年、2008年,他和團隊成員先後三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段正澄告訴記者,工科只有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企業實踐,做到產學研一體化,才能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多出產品;要做到「要做到出奇才能制勝,出奇就是創新,這是首要的。」

2009年2月,段正澄赴京參加了全國科技獎勵大會。坐在會場的第一排,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2008年的獲獎項目「高性能發動機曲軸高精高效磨削加工技術與系列成套設備」讓團隊成員整整努力了三十年。從1977年至今,他們團隊一直與工廠合作進行曲軸磨削加工技術的理論與加工裝備研究與開發。他們決心研發並生產出中國人自己的高精汽車曲

軸製造設備。1979年,他們主動走進孝感工具機廠,與工人們同吃同住,與技術人員並肩努力。1983年,他們終於在國內率先研發生產出第一臺數控高速全軸自動曲軸磨床,申請了國家技術專利,填補了國內同類產品的空白。

在之後的歲月裡,段正澄和團隊成員根據市場需求不斷進行設備升級改造,使產品在國內保持先進水平。玉柴機器製造廠、北京內燃機總廠、北方曲輥有限責任公司等著名企業紛紛與他們籤下訂單。

經過三十年的努力,段正澄帶領的團隊,針對曲軸高精度、高效率磨削加工存在的技術難題,進行了一系列工藝創新、機械系統結構創新和磨削過程控制創新,在國內率先研發出3個系列6種型號的數控曲軸磨床。

目前,我國生產的汽車曲軸磨床擁有自己的智慧財產權。與國外生產的同類設備相比,有些結構更簡單,價格只有進口設備的二分之一左右,大大降低了汽車曲軸的生產成本。

從1983年開始,該產品銷售到北京、遼寧、山東、江蘇、浙江、四川、河南、廣西、山西等13多個省(市),23家企業得到應用。

同樣,針對我國20世紀80、90年代高檔雷射加工裝備基本依賴進口的現狀,段正澄和團隊成員從1985年開始了艱苦的研究。經過20年的努力,研究團隊突破了國內外雷射拼焊板的待焊板邊傳統加工方法,解決了在線雷射切割-焊接用一光路復用的難題,發明了雷射切-焊組合加工新方法,並主持研發了14種國內首臺(套)雷射加工裝備。其產品已在神龍汽車、東方電機、勝利油田、成飛、三一重工等大型骨幹企業應用,並出口美國、印度、巴西、澳大利亞、巴基斯坦等8個國家。2003年,該項目「高功率雷射切割、焊接及切焊組合加工技術與設備」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一樓是實驗大廳,四樓是辦公室,只要不出差,75歲的段正澄就時常地走上走下,忙個不停。得益於青年時愛好體育打下的底子,他雖年過古稀,仍精神矍鑠,神採奕奕。對學校的熱愛,對事業的執著,是他不斷創新的源泉。正是這不竭的動力,使他不知疲倦地獻身於自己所鍾愛的科學事業。

部分內容來源:長江日報、湖北新聞網。

相關焦點

  • 湖北新冠疫情專家李十月逝世:抗疫期間主審防疫手冊,倒下前一天...
    22日9時50分,湖北新冠疫情防控指揮部專家、武漢大學健康學院護理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李十月教授去世。聽聞噩耗,他的同事、學生們不想相信、更不願相信,「我們原以為他會闖過『鬼門關』。」23日16時,長江網記者在李十月教授家中,見到了他的家人、同事和學生。
  • 院士蔣亦元逝世,中國今年已痛失9位院士,近2天3位大師離世
    1950年金陵大學農業工程專業本科畢業;1957年至1959年在蘇聯師從榮譽院士列多希聶夫教授進修兩年;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歷任東北農學院、東北農業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
  • 打開連線疫情一線新方式,上海交通大學舉辦疫情防控期間國際科研...
    這場特別的國際科研合作「雲會議」是交大首個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間召開的跨國學術研討會。就在幾分鐘前,先後有來自10個地點的IP通過ZOOM網絡會議系統呼入會議室,橫跨中國上海、武漢、美國底特律、亞特蘭大四城。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大學、埃默裡大學的科研人員正在通過視頻會議探討「新冠疫情對師生及醫護人群的情緒影響及心理支持體系建設」研究。
  • 致敬「新冠疫苗守護者」趙振東 重大突發疫情發生時,他總是挺身而出
    9月16日晚,從長沙評標返京途中,因連續工作過度勞累突發心臟疾病,經搶救無效,於17日凌晨不幸離世,年僅53歲。此前,他剛剛結束武漢新冠滅活疫苗生產車間生物安全聯合檢查。趙振東生前為病原所研究員,課題組長,科技處長,「協和學者」特聘教授。
  • 武漢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事跡首場報告會舉行,6位抗疫英雄講述...
    武漢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事跡首場報告會舉行,6位抗疫英雄講述感人至深的抗疫故事.mp33:2610月9日,武漢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事跡首場報告會舉行,報告團由17名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醫務工作者、工程建設者、社區工作者、公安民警、志願者、下沉幹部
  • 一份不願更新的名單,銘記疫情中離世的醫務人員
    2月18日上午10:30,劉智明因感染新冠肺炎搶救無效逝世。 王兵 73歲 武漢市洪山區王兵西醫內科診所主治醫師 因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感染新冠肺炎,王兵於2020年2月18日不幸逝世。
  • 學術頭條:新冠病毒出現致病性突變,雙語環境改變大腦發育,高校可退...
    這項研究的結果發表在4月7日的《mBio》雜誌上。牛津大學新冠疫苗研究人員稱康復患者可能再次感染COVID-19牛津大學教授Sarah Gilbert表示,如果有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將來很可能會再次被感染。這在短期內可能不會發生,但往後存在可能。目前還不清楚感染誘導的免疫力能持續多久,但這位教授推測至少要好幾年。
  • 中外院士江城共話「全球健康」探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進展,疫苗待深入研究,新藥在臨床試驗
    包括2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7位國內外醫學院士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和交流醫學科研,特別是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的最新動態和最新進展。論壇吸引了近千名醫學專家參加。國內外科學家協力共同抗疫來自同濟醫院的陳孝平院士,代表武漢醫學會對出席論壇的嘉賓和朋友表示誠摯歡迎。作為武漢醫學會會長,今年8月,陳孝平院士在漢領銜成立了全國首個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加快推動疾病預防關口前移。
  • 從Nature & Science發文角度看中國高校抗疫成就
    新冠疫情暴發以後,中國各大高校的學者一直活躍在新冠病毒研究的第一線,在N&S也發表了多篇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原創文章,成為全球科學界抗疫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這25篇論文來自於20所高校,其中復旦大學以6篇的發文數居首,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以5篇發文數居次席,中國科學院大學以4篇的發文數居第三位。
  • 噩耗傳出,又一位「共和國巨星」隕落,已是今年離世的第15位院士
    就在5月3日20時33分,突然傳出一個噩耗,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物理化學家張乾二離世,這意味著又一個共和國「巨星」隕落,成為今年來離世的第15位國寶院士。張乾二院士與廈門大學化學繫結下了不解之緣,先後在廈門大學擔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化學化工學院院長,憑藉個人在化學領域的突出成就,1991年張乾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新冠早期死亡被低估,教授抄襲國外本科生論文,謹防「坐」出心臟病
    研究者對美國退伍軍人健康管理局醫療中心收治的386 名住院患者的數據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 97 位服用羥氯喹患者的死亡率為 27.8%,158 位未服用該藥的患者死亡率為 11.4%,羥氯喹並未降低新冠患者死亡率。此外服用羥氯喹患者需要使用呼吸機進行機械通氣的比例和未服用該藥的患者相比也沒有差異。
  • 健康研究社|貓狗虎新冠檢測呈陽性,疫情暴發期武漢貓群被感染?動物...
    繼狗和貓之後,老虎也沒能抵擋住新冠病毒的攻擊。美聯社6日報導稱,紐約布朗克斯動物園中的一隻4歲馬來虎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這是美國首隻感染新冠病毒的動物,也是全球範圍內首隻確診的老虎。4月1日,香港特區政府漁農自然護理署更新消息稱,一隻混種短毛貓對新冠病毒測試呈陽性反應,這是香港首例貓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案例。
  • 新冠疫苗「守護者」逝世,時隔兩個多月我們才認識他
    11月的最後一天,悲傷的消息傳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因連續工作、過度勞累,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振東教授倒在了出差途中,最終搶救無效,於9月17日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53周歲。
  • 學術頭條:美新冠早期死亡被低估,教授抄襲國外本科生論文,謹防「坐...
    研究者對美國退伍軍人健康管理局醫療中心收治的386 名住院患者的數據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 97 位服用羥氯喹患者的死亡率為 27.8%,158 位未服用該藥的患者死亡率為 11.4%,羥氯喹並未降低新冠患者死亡率。此外服用羥氯喹患者需要使用呼吸機進行機械通氣的比例和未服用該藥的患者相比也沒有差異。
  • 北大饒毅教授,在美國的親人死於新冠,武漢的親人活得好好
    饒毅,著名分子神經生物學家,曾經在留學期間擔任(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神經科教授、(美國)西北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2007年回國,受聘出任北京大學講席教授、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現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最近,健康時報的記者採訪饒毅教授,他難受地說;「我在武漢的親人活了下來,但是在美國的叔叔卻死了。」饒毅教授介紹了自己居住在美國的叔叔——饒厚華,他的叔叔是一名藥劑師,很有可能是被他位於皇后區的藥店中取藥的病人傳染的。
  • 中國工程院院士鬱銘芳不幸離世!痛心,近期多位大師離我們遠去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鬱銘芳,因病於2020年4月12日在上海逝世。、武漢大學教授寧津生在武漢逝世。蔣老是我國著名的農業工程學家、農業教育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農業大學教授。
  • 新冠病例遍布美國50州高校,新冠病毒或於去年12月已在洛杉磯傳播
    隨著秋季新學期到來,美國各高等院校面臨遏制新冠疫情在校園蔓延的難題。全美50個州均有大學或學院報告校內人員新冠確診病例,累計總數4萬多例。9月9日,一名男子在美國華盛頓國會大廈附近過馬路。伊利諾州的布拉德利大學新冠病例不足50例,已導致500人被隔離,校方8日通知全部4500多名學生在校內或校外住處隔離兩周,其間只能上網課,需要取餐或辦事時才允許出門。邁阿密大學、南卡羅來納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和東卡羅來納大學確診新冠病例均超過1000例,屬全美高校疫情最重行列。CNN數據顯示,密蘇裡大學和密蘇裡州立大學新冠確診病例分別為862例和791例。
  • 全家成為新冠疫苗志願者 武漢女孩:接種疫苗那天見到了陳薇院士
    腺病毒載體重組新冠病毒疫苗一期臨床試驗志願者吳妮說,「畢竟,人生有多少機會能體現自己的價值?」吳妮,28歲,武漢人,公司職員,疫苗一期臨床試驗志願者,編號077。她的父親60歲、母親52歲,是疫苗二期臨床試驗志願者,父親編號381,母親編號441。
  • ...探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進展,疫苗待深入研究,新藥在臨床試驗
    包括2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7位國內外醫學院士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和交流醫學科研,特別是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的最新動態和最新進展。論壇吸引了近千名醫學專家參加。 國內外科學家協力共同抗疫 來自同濟醫院的陳孝平院士,代表武漢醫學會對出席論壇的嘉賓和朋友表示誠摯歡迎。
  • 高校研製的新冠病毒藥物、疫苗等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新京報快訊(記者 馮琪)12月3日,在教育部發布會上,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指出,高校兩院院士在全國院士總數中佔比超過40%;另外,高校針對新冠病毒研發的抗體藥物、蛋白重組疫苗、減毒流感載體疫苗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