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 年Marshall 與Warren 從胃黏膜樣本中培養並分離出幽門螺桿菌( Hp) ,歷經三十多年不斷研究現已確認,Hp與上消化道四種疾病密切相關: 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黏膜相關組織淋巴瘤( MALT) 和胃癌。尚有研究表明,Hp 可能與一些胃腸外疾病的發生發展有關,多數報導集中在心血管系統、血液系統、神經系統、皮膚系統等[1]。1994 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幽門螺桿菌定為Ⅰ類致癌原[2]。人類對HP易感,感染後可產生抗HP 抗體,但這種抗體對HP 的再感染保護性不大[3]。
1幽門螺旋桿菌生物學特點
Hp 是一種革蘭陰性細菌,也是人類至今唯一一種已知的胃部細菌,形態呈螺旋形或弧形彎曲狀,菌體一端有 2~6 根鞭毛,活動活潑,定植於胃黏膜上皮細胞表面,呈魚群狀排列。當 Hp 處於不良環境時,如胃黏膜病變、抗生素治療、暴露空氣中及營養缺乏等,可轉變為圓球形,進入休眠狀態; 待環境適宜該細菌生長時,可恢復至正常形態。Hp 是微厭氧菌,環境氧要求 5%~8% ,其中 5%O2,10%CO2 和85% N2 的氣體環境中生長最好。該細菌營養要求較高,培養液中需加入羊血或牛血清。
2幽門螺旋桿菌流行病學概況
由於對 Hp 感染的重視及藥物使用,全球大多數國家的感染率呈下降趨勢,但全球大多數國家的 Hp 感染率仍然較高。 北歐及北美仍有 1 /3 的成人感染 Hp; 南歐、中歐和南美 Hp 的 感染率仍在 50% 以上; 亞洲 Hp 感染率為 54%~76%。中國對年齡在30 ~ 69 歲的5 417 例健康人群進行13C-尿素呼氣實驗(UBT) 檢測,結果顯示 Hp 陽性率為 63. 4%[1]。有調查顯示了我國HP 感染率為40%-90%,平均為59%[3]。
烏幹達研究人員對 447 例孕婦進行 Hp 糞便抗原檢測,發現其感染率為 45.2%。美國一項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在無症狀的老年人中,約有 60% 的人有 Hp 感染,有胃腸道疾病的老年患者感染率超過 70%。西歐國家一些研究顯示: 比利時 12 ~ 25 歲的人群中,Hp 感染率為 11% ,葡萄牙 13歲兒童中,Hp 感染率為 66.2% ; 美洲巴西 2 ~ 19 歲人群中Hp 感染率為 41.1% 。在亞洲,中國 1 ~ 18 歲 1 638 青年中Hp感染率為3 2 .1 % ; 伊 朗1 ~ 1 5 歲 青 年 中,Hp感 染 率 為50. 5%。由此可見,孕婦、老人及兒童等特殊人群 Hp 感染情況與普通人群無明顯差別。
3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播
HP 感染有家庭內集聚現象,一般情況下一經感染能終生帶菌, 影響HP 流行模式包括感染、自愈、再感染等[3]。雖然普遍認為口—口傳播是主要途徑,其他如糞—口傳播、醫源性傳播等途徑仍需進一步明確[1]。
口-口傳播:多種方法檢測牙斑、唾液及口腔中存在 Hp。家庭中母親、祖母及其他家庭人員,可通過嚼食、口腔分泌物、公用餐具等途徑將 Hp 傳播給自己的孩子,在對日本某小鎮的 Hp 傳 播途徑研究中,母子間傳播得到證實,並認為祖孫傳播也為重要的傳播途徑。甚至與感染者深吻等也可能造成感染[1,3]。
糞-口傳播:Hp 可隨糞便從胃腸道排出,通過 Hp 汙染的食物和水源,傳播給飲用者或食用者。Adams 等研究發現 Hp 在水中存在,並能從棒狀改變為球形以適應環境,螺旋狀 Hp 在河水中可生存 > 1 周,而球狀 Hp 可生存 > 1 年。馬來西亞也有研究證實,Hp 在自來水與牛奶中可以存活 4~10 d。
醫源性傳播:近年來,通過胃鏡造成的醫源性 Hp 感染逐漸引起人們 的重視,胃鏡室醫務人員感染率為 82.4% ,顯著高於其他醫務人員( 66.4% ) 。其他可引起 Hp 醫源性傳播的還涉及口腔科和嬰兒室等。嚴格消毒是阻斷其傳播的關鍵。
4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風險因素
研究表明,性別Hp感染似乎並無太大的關聯,不論成人還是兒童。Hp感染與社會經濟因素有關,經濟收入少、 社會地位低的人群,其Hp 感染率更高; Hp 感染與受教育程度有關,這種關係不僅體現在自身教育情況,而且與父母的教育程度也是相關的,均呈負相關。家庭環境方面,家庭成員4名以上、兄弟姐妹多、居住環境擁擠,其家庭內感染Hp的風險較高。有文獻報導,生吃蔬菜可增加 Hp 感染風險,但食用水果卻與 Hp 感染無明顯相關。大多數研究認為,經常飲酒、抽菸的人,其感染Hp的風險更高; 另一項研究卻認為,飲酒是Hp感染的保護因素。
參考文獻:
[1]李世通, 楊兵. 幽門螺桿菌流行病學及耐藥性研究現狀[J]. 臨床醫藥實踐, 2016(1):53-55.
[2] 豆傳輝.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胃癌發病及防治相關性的研究進展[J]. 甘肅科技, 2018(11).
[3]徐鈺鈞, 鍾敏華. 幽門螺旋桿菌陽性患者健康教育的研究進展[J]. 當代護士(下旬刊),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