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深圳僑報記者 蔡曉君 通訊員 繆翠瓊 蘭若沐) 日前,記者從在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分院葵湧人民醫院舉行的「深圳東部幽門螺旋桿菌研討會」獲悉,藉助深圳市醫療衛生「三名工程」引進諾貝爾獎得主馬歇爾教授幽門螺旋桿菌研究團隊的技術力量,該院建立深圳最大的幽門螺旋桿菌標本資料庫,已收錄1600多例獨立菌株。
此次,北京大學深圳醫院鄒兵教授、寶安區人民醫院呂志武教授、深大總醫院徐龍教授等1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張亞歷教授就《慢性胃炎病理》展開詳細闡述,並給予治療指導意見;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孫大勇教授針對《胃鏡檢查基本功》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分享個人臨床經驗;龍崗區人民醫院項立教授講授《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內鏡表現》,進行多項實例對比。
作為唯一可在人體胃部生存的微生物,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了世界上近一半的人口,耐藥狀況令人堪憂。研究表明,東方型cagA菌株較西方型hp菌株毒力更強,致胃癌發生風險更高。2016年4月,作為深圳醫療衛生「三名工程」首個引入諾貝爾獎得主馬歇爾團隊落戶葵湧人民醫院。
在馬歇爾團隊的指導下,該院先後開展四批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篩查,共完成陽性感染者胃黏膜523例,幽門螺旋桿菌培養陽性率83.9%,大大高於目前國內醫療或科研機構50%至60%培養陽性率。「我們使用從西澳大學引進的新型幽門螺旋桿菌固體培養方法,培養陽性率高,汙染率低,準確性強,藥敏結果可靠,為後續精準治療提供了有效依據。並在分離培養出獨立菌株後進行了菌株保存和全基因組測序分析。」據葵湧人民醫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院現已建立深圳最大的幽門螺旋桿菌標本資料庫,並針對常用抗生素藥物開展耐藥檢測,給予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陽性患者個性化、精準化的診療。目前,該院跟蹤治療的60例難治性、多重耐藥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患者的治癒率高達88.33%。
據了解,大鵬新區醫療健康集團成立3年多來,在市「三名工程」和市第二人民醫院消化內科的引領下,葵湧人民醫院開設消化內科專科門診,設置專科病房,並於2019年10月獲評為大鵬新區醫學重點學科,實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飛速發展。該院2019年胃腸鏡例數較2017年增長291.91%,日常開展內鏡下疑難三、四級診療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