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台州醫藥一直領先增長,在4月份累計增速實現正增長,帶動全市經濟較快增長。那麼,今年上半年成為「香餑餑」的醫藥產業,經濟發展態勢是否延續至下半年?今年台州醫藥產業發展如何?向好的發展趨勢又是如何練就的?
台州醫藥產業整體向好
前段時間,台州市統計局發布《2020年前三季度台州經濟形勢分析》。分析顯示,三季度,隨著國外疫情進一步蔓延,部分海外訂單回流,國外客商補庫存意願明顯,我市企業訂單情況明顯好轉。
醫藥產業作為台州重點培育的七大千億級產業集群之一,在今年疫情期間率先復工復產,並一直保持高增長勢頭。
根據上市醫藥企業披露的三季度報顯示,聖達生物營業收入同比增長78.35%,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348.8%;奧翔藥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8.39%,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31.62%;九洲藥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8.53%,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76.42%;天宇藥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6.62%,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30.07%;華海藥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1.41%,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63.46%;司太立總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16%,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44.4%;仙琚製藥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94%,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23.26%……
由此可見,台州醫藥上市企業整體行情向好,超半數以上企業營業收入和歸母淨利潤實現增長。
從世界範圍看,隨著全球一體化趨勢的加強,台州醫藥產業的成熟市場主要包括美國、歐盟、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
那麼,台州醫藥產業整體向好是否與國外疫情有關?印度、美國等海外市場,是否能讓醫藥企業擁有更多機會?
以華海藥業為例,從經營業績來看,華海藥業海外業務保持持續增長,同時國內業務在總營收中的份額逐漸擴大。
「雖然今年疫情在全球蔓延,但國內疫情率先穩中向好,快速恢復生產搶抓機遇,我們利用這一契機,搶抓國際市場,拓展新興市場,實現了國內國際雙循環。」華海藥業企業文化部總監助理陳登說。
藥企因醫改政策發現新契機
記者在採訪過程中了解到,相比國際市場帶來的間接影響,國內一系列的醫藥改革政策,對台州醫藥企業的影響更為直接。
相關數據顯示,受益於政策利好等眾多因素的影響,我國生物醫藥行業發展迅速,目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學原料生產國及出口國。
華海藥業利用出口原料藥,向產業鏈下遊高附加值的製劑領域延伸,現已形成原料藥+製劑垂直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並積極參加國家藥品集中採購。目前來看,華海藥業表現出色,截至今年11月,華海藥業已有23個品種通過或視同通過一致性評價;12個品種中選前三輪國家藥品集中採購,位列全國前列。
對於歸母淨利潤大幅增加的原因,陳登表示,隨著國家集中採購的推進,公司依託擴圍聯盟地區中選契機,產品市場覆蓋率得以提升,從而帶動國內製劑銷售大幅增加。
2018年開始推行的「4+7」帶量採購政策像是一塊多米諾骨牌,推倒了整個仿製藥行業的遊戲規則,作為上遊原料藥企,憑藉運營和成本優勢,台州醫藥企業在這波降價政策中凸顯其重要地位,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不可否認,國家集中採購給原料藥企業帶來了危與機。
海正藥業CEO李琰接受採訪時表示,「仿製藥一致性評價、『以量換價』後,對原料藥生產工藝、生產成本把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對於那些原料藥無法自產或生產成本較高的仿製藥企來說,原料藥生產外包會是一種趨勢;環保審核趨嚴,新建原料藥項目批文也將更加難拿。」
李琰認為,在這三者因素的共同推動下,對像海正藥業這樣有大產能、高生產工藝的原料藥企業會是一個極大的利好。
責任編輯:丁楚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