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高度重視人才還體現在他禮賢敬賢上禮賢敬賢,是劉秀高度重視人才的又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在雄主天下之途上,他懷著求賢若渴的心情延攬人才。特別是天下一統後,他以海納百川的胸懷,禮遇、接受和招徠方方面面的人才。聚沙成丘,積流成河。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劉秀禮賢敬賢的對象,有卓茂這樣的忠厚長者,有伏湛這樣的一代大儒,也有馬援、杜林、鄭興等從隗器一樣的對手那兒接納來的知識型於部,最為史家津津樂道的,還是劉秀延請和禮遇隱士逸民的故事。我國有本事的人不願意出來做官而隱逸鄉野草澤,上古時期即有,歷代不絕。大家懷瑾握瑜,不踏仕途,甘願浪跡山林,成為邊緣於主流社會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是檢驗不同時代道德水準的一種化學試紙。
千百年來,無論戰事頻仍,還是太平盛世,隱逸之風或盛或弱,但從未絕跡。隱逸之士,有的官場失意,心灰意冷,有的標榜清高,待價而潔,有的則憤世俗,恥與於當局者為伍,有的則本來心裡沒啥,就是不想跟當局者玩。因隱逸出名的大曆代都有,但公認的始祖是許由和他的朋友果父許由、巢父的檔案已經無從查考,確切而公認的說法是上古堯帝時期的人,大約是公元前25世紀。
許由是陽城(今河南登封)槐裡人,史載他正直善良,「據義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在社會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包括堯帝在內的很多人都仰慕他。當時堯帝擔任部落聯盟首領,在他的治理下,天下太平,社會安寧,老百姓過著安居樂業、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人總是要死的,堯帝胸懷天下,心繫百姓,以部落聯盟和廣大老百姓的利益為最高利益,不想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孩子,想主動傳給一位賢人,史稱「禪讓」。
這時候還是原始社會氏族部落時期,社會風氣清潔、淳樸、寬鬆而祥和,並不像後來進入私有制社會之後人們的欲望像潮水一樣洶湧澎湃,各色人等為了追逐權力不擇手段,蠅營狗,帝王也往往專權獨斷。對於賢人、高士,拒絕出仕、隱跡山水是一種至高至善的境界。堯帝看中了許由。這時候許由在沛縣(今江蘇沛縣)草澤裡隱居。
沛澤氣候溫潤,雨水充足,有沼澤有陸地,到處水草豐美,魚禽活躍這兒遠離大城市,既適合耕作,適合放牧,也適宜獵狩,適宜捕魚,是人們隱居的絕佳環境。許由在這兒自得其樂堯帝找到許由,明確表示自己想把帝位禪讓給他,說了一大堆理由。跑了。許由連忙拒絕,明確表示自己一點也不想幹,說了一大堆理由,隨即堯帝完全出於公心,想推出比自己更優秀的人來治理天下;而許由有德有才但清高至極,史稱他想「不人俗流而獨立高山,想自己玩。
許由從澤跑自己的家鄉山,藏了起來。堯帝不死心,又找到山,找到許由,想讓他擔任九州長。出來工作吧,幫幫忙嘛!這次,許由聽也不想聽,認為說讓自己當官就等於髒了自己的耳朵連忙跑到河邊上去洗耳朵。正在這時候,許由的朋友巢父牽著一頭在河邊飲水,問許由為什麼要洗耳朵。
許由就把堯一再要求自己出山做的事說了一遍。巢父聽了大怒,對許由說,你是因為太招,太商調才名聲在外的,現在,你的耳朵既然已經被汙穢的語言搞髒了,你就應該跑到河的下遊去洗,以免再汙染河水,汙染別人。如今你在上遊洗耳朵弄髒了河水,我的牛喝到肚子裡豈不也被弄髒了?!你為什麼要這麼自私呢?巢父發了一通火,就牽著自己的牛到上遊喝水去了。
許由被巢父說得面紅耳赤。後來,「許由洗耳」「巢父徙失」的故事世代流傳,比對那些蠅營狗苟之徒不擇手段的行為,被作為潔身自好、拒絕利祿的美談。《論語》說「舉逸民天下歸心」,意思就是徵舉禮遇逸民,天下就會同心擁戴。
是啊,朝廷連藏在山溝裡、沼澤邊的人才都能夠好好對待,至德至善啊!所以,聰明的皇帝都把徵舉隱逸之士當做十分重要的工作。劉秀尊崇嚮往隱士逸民,尋求他們唯恐找不到,派出去迎接他們的專車就連在偏僻的山間鄉村都能夠看到。在這些高調大規模徵求隱士逸民的活動中,劉秀彰顯的是他求賢若渴、任人唯賢的執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