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居明
在山東省寧津縣東部二十餘公裡處,有一個自然村叫青積務,村西學校旁有座小橋名曰臥龍橋,這裡流傳著很多王莽趕劉秀的故事,好多的村名都跟那段歷史有關。「王莽趕劉秀,處處都有救」也成了當地的口頭禪。
東漢光武帝劉秀
王莽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建立新朝後,露出了他本來面目,開始對人民進行殘酷的壓榨,加上連年災荒,苛捐雜稅多如牛毛,搞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餓殍遍野,各地義軍紛紛揭竿而起,戰火不斷,一時間狼煙四起。
傳說公元23年,王莽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將起義軍團團包圍在昆陽城(今河南省葉縣)內,當時昆陽城內只有守軍數千人,而莽軍卻超過十萬之眾,眾寡懸殊,情況十分危急。劉秀臨危受命,只帶數騎精兵趁夜幕突出重圍前去搬兵求救。當王莽得知衝出包圍的是當年在演武場射落自己纓冠的劉秀時,勃然大怒,當即抽出一彪人馬由大將王尋率領,隨自己去追趕劉秀,而其餘人馬則交給大將王邑與副將巨毋霸率領日夜加緊攻打昆陽城。
王莽帶領這支人馬對劉秀窮追猛趕,當追至渤海郡樂亭縣(今寧津縣東部)時,最後只剩下劉秀單人獨騎了。這時已是深夜,劉秀人困馬乏,又餓又累,追兵聲消失後,便倉惶逃到一座小橋下倒頭便睡。不知不覺中已睡至東方既白,劉秀還沒醒來之意。而王莽的追兵正步步逼近這裡,已經隱約聽到人喊馬嘶之聲。受玉皇之命,為真龍天子劉秀擔任哨兵的是一隻螻蛄蟲(俗稱「土狗子」),在劉秀身下不停地拱來拱去,好叫劉秀快快醒來逃命去。誰知劉秀就是不願醒來,螻蛄拱他左邊,他翻身到右邊繼續睡,螻蛄拱他右邊,他就翻身到左邊。
最後,劉秀實在無法入睡,索性一骨碌爬起來,逮著那隻螻蛄就把它的頭掐了下來,螻蛄立即身首異處了。稍一愣神就聽到遠處傳來王莽的戰馬嘶鳴聲,劉秀不敢怠慢迅速騎上戰馬,借著剛剛下起的濃霧向北逃去。等到王莽追兵來到後向孔鎮(村名,空追一陣的意思)方向追去,然後就朝王木腿(村名,王莽退去的意思)退去了。
劉秀知道是錯怪了救他命的螻蛄,立即返回找到已是兩段的螻蛄,用當地棗樹上的枝針把螻蛄的身子和頭連在一起(所以現在螻蛄的脖子中間還留有扎人的刺)。螻蛄活過來後,劉秀怕它向東拱到水裡,就對它說朝西拱,螻蛄誤會了天子的聖旨,所以後來專找莊稼苗稀的地方拱,而那個劉秀避難的村莊就改成清起霧,後來叫成了青積務,那座避難的小橋就叫 臥龍橋。
有詩為證:
王莽包圍昆陽城,
劉秀請纓去搬兵。
人困馬乏臥橋下,
救他一命螻蛄蟲。
作者張居明,男,1960年出生,寧津縣相衙鎮(原道口鄉)後紙村人,中共黨員。1978年參軍入伍,1979年參加了中越自衛還擊戰,1980年在省級刊物《國防戰士報》發表處女作《溪流》,幾十年來憑著對文學的熱愛與執著,先後發表新聞、通訊、詩歌、散文數十萬字。退伍返鄉後在肉聯廠工作,本世紀末下崗後在紅山木業工作至今。近年來致力於人文地理方面的挖掘與整理,發表了《一代怪才吳棠湖》《神奇楊抱槐》《青積務源自請起霧》《吳鳴風智破「蜘蛛案」》《雋不疑智審山寨衛太子》《千年恩愛夫妻樹》《劉墉省親過寧津軼事》《化牛李的傳說》《蟋蟀與寧津的淵源》等,為弘揚寧津文化作出了貢獻。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