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種不出來不一定是作物的病?土壤也會得病!高鹽強鹼如何改善

2021-01-15 慧農品安

農業離不開土壤,土壤是萬物之母。在中國,土壤發生類型可概括為鹽鹼土、紅壤、棕壤、褐土、黑土、慄鈣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溼土(草甸、沼澤土)、巖性土和高山土等系列。其中鹽鹼土是最不利於農業種植的,必須改良土壤環境。本期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鹽鹼地。

(一)我國鹽漬土的地理分布

據統計,我國鹽漬土的面積約2500萬hm,其中耕地近670萬hm,廣泛分布在長江以北的廣大內陸地區和北起遼寧,南至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濱海地帶;臺灣、海南島的沿海地帶,也有呈帶狀分布的鹽漬土。

在我國北方廣大內陸地區中,鹽漬土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大西北青藏高原等內陸乾旱、半乾旱地區的河流衝積平原、盆地和湖泊沼澤地區。如東北的松嫩平原、松遼平原,華北的黃準海平原,內蒙的前後河套平原,大西北的寧夏銀川平原,河西走廊,山西南北盆地,甘肅和新疆的各河流沿岸階地、山前平原和吐魯番盆地、塔裡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哈密傾斜平原以及青藏高原的柴達木盆地和湟水流域,西藏雅魯藏布江流域等,都有各種鹽漬土分布。

(二)鹽漬土對農業生產的危害

鹽漬土對農業生產的危害主要是妨礙作物的正常發育,造成歉收,甚至顆粒無收,成為農業生產中的低產土壤。危害的原因是由於鹽漬土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鹽,從而發生下列危害現象。

1.高濃度鹽分引起植物「生理乾旱」

根區土壤溶液滲透壓的高低,直接影響對水分的吸收。當可溶鹽類增加時,滲透壓也隨之提高,結爆使作物吸水困難,造成「生理乾旱」,影響生長,嚴重時做作物體內水分「反滲透」而調萎死亡。

2.鹽分的毒性效應

某些離子濃度過高時,對一般作物會產生直接毒害。例如,某些鹽敏感的棉花品種,當其葉中累積過量的鈉離子時,會發生葉緣或葉尖枯焦的「鈉灼傷」,嚴重時可能造成葉片脫落,小枝條乾枯,甚至使植株死亡。

3.高濃度的鹽分幹擾作物對養分的正常攝取和代謝

當土壤溶液中某種離子的濃度過高時,就會破壞作物對其他離子正常攝取,從而造成作物的營養紊亂。例如,過多的鈉離子,妨礙作物對鈣、鎂、鉀的吸收;而高濃度的鉀離子又會妨礙作物對鐵和鎂的攝取,結果導致誘發性的缺鐵和鎂的「黃化症」。

4.強鹼性降低養分的有效性

土壤中的鹼性鹽水解時使土壤呈鹼性反應,磷酸鹽以及鐵鋅和錳等植物營養元素易於形

成溶解度很低的化合物,降低了這些養分的有效性,導致營養失調。

5.惡化土壤的物理和生物學性質

碳酸鈉等強鹼性鹽,對膠體具有強大的分散能力,使土壤團聚體崩潰,土粒高度分散,導致土壤溼黏幹硬,透水透氣不良,耕性惡化。這不但使耕作困難,嚴重妨礙出苗生長,也不利於微生物活動。

那麼這種不利於農業耕作的土壤是怎麼形成的呢?

二、鹽漬土的形成條件

鹽漬土的形成過程,實際上是各種可溶性鹽在土壤表層或土體中逐漸積累的過程。鹽分在土壤中的積累,一般是由下列各種不利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1.氣候

鹽漬土主要集中於雨水稀少的乾旱、半乾旱和半溼潤地區,在這些地區,由於降雨少,蒸發量大,成土母質風化放出的可溶性鹽,無法淋溶,只能隨水搬運至排水不暢的低平地區,在蒸發過程中,鹽分便聚積於表層土壤內,導致土壤鹽漬化。

2.地形

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是鹽潰土形成的主要地形條件。在千旱、半乾旱地區,鹽類隨地表水和地下水從高處往低處遷移的過程中:由於本分逐漸蒸發,鹽溶液逐漸濃縮,鹽類則按其溶解度的不同而逐漸分離,並沉澱在不同的地形部位上。最先沉澱的是碳酸鈣,其次是硫酸鈣,再次為碳酸鈉、氯化鈉和硫酸鎂等。很明顯,在地勢較高和地下徑流通暢的條件下,氣候雖然乾旱,土壤也可能不發生鹽漬化,只有在排水不良或徑流不暢的大中地形(如內陸盆地、山間窪地、寬廣平坦排水不良的平原地區等)的條件下,才有可能產生積鹽過程。從小地形來看,在低平地區的局部高處,由於蒸發快,鹽分可由低處往高處遷移,則積鹽較重。這樣往往在相距幾十米或幾米,高差僅為十幾釐米的地方,高處的鹽分含量可比低處高出幾倍,成為斑狀鹽漬土的形成條件。

3.母質

母質對鹽潰土形成的影響,主要決定於母質本身含鹽的程度。含鹽重的母質,有的是某個地質歷史時期積聚下來的鹽分,形成古鹽土含鹽地層,鹽巖或鹽層。在環境極端乾旱的條件下,鹽分得以殘留下來,成為目前的殘積鹽土。有的內陸鹽土,則是巖漿巖或變質巖就地風化釋放大量可溶鹽而來。有些含鹽母質則是海濱或鹽湖的新沉積物,由於受海水和鹽湖鹽水的浸潰而含鹽,濱海鹽漬土就是在這種母質上形成的。

4.生物

在乾旱的荒漠草原或荒漠區,深根性植物或鹽生植物從土層深處及地下水中吸收水分和鹽分,將鹽分累積於植物體中,當植物死亡後,有機殘體分解時又將鹽分返回土壤中,從而加速土壤的鹽漬化。新疆鹽漬土上生長的紅柳和胡楊等都具有這種作用。另外,某些鹽生植物在生長過程中能夠把體內鹽分分泌出來,有時叫它們泌鹽植物。它們分泌出來的鹽分,就地累積於植株的附近,日積月累大大地增加了土壤表層中的鹽分。但是,生物的這種積鹽作用同潛水遷移、蒸發所引起的土壤鹽潰化的作用比較起來是微不足道的。據柯夫達(前蘇聯著名土壤學家)計算,在荒漠地區,由於潛水遷移及其蒸發,每年自潛水中進入鹽土的可溶性鹽高達500~1000t/hm,而植物平均每年自一公頃土壤中所吸收的各種鹽的總量僅0.5t。

5.地下水位

鹽漬土中的鹽分,是通過水分毛管運行帶到土壤中來的。所以在乾旱地區,地下水位的深淺和礦化度的大小,密切地影響著土壤鹽潰化的程度。地下水位越高,含鹽地下水越易通過毛管上升至地表,水分蒸發後,便將鹽分遺留在土壤表層。在乾旱季節,不至於引起表層土壤積鹽的最淺地下水埋藏深度,稱為地下水臨界深度,它是設計排水溝深度的重要依據。臨界深度並非一個常數,因具體條件不同而異。影響臨界深度的主要因素有:氣候、土壤、地下水礦化度和人為措施。一般地說,氣候越乾旱,蒸發量和降雨量的比率越高,臨界深度就越大,地下水礦化度越高,臨界深度也越大。

土壤對臨界深度的影響,主要取決於土壤的毛管性能,如毛管水的上升高度和速度。凡毛管水上升高度大,上升速度快的土壤,一般都易於鹽化。

6.人為活動

人類的灌溉活動對鹽土的形成有很大影響。正確的灌溉可以達到改良鹽土的目的;反之,不正確的灌溉(如灌水量過大、灌溉水質不好)可導致潛水位提高,引起土壤鹽潰化。由於人類不合理的生產措施而發生的鹽漬化,稱次生鹽潰化,由此形成的鹽土,稱次生鹽土。如:灌排系統不配套,有灌無排或排水不暢,使大量的灌溉水補給了地下水;大水漫灌、串灌、渠道滲漏、平原蓄水不當、水稻摘花種植等都是引起土壤次生鹽漬化的因素。

三、鹽漬土的利用和改良

利用改良鹽潰土的措施,可以概括為4個方面,即水利措施,包括排水、灌溉洗鹽、引洪灌淤;農業技術措施,包括種稻、平整土地、耕作、客土、施肥等;生物措施,包括植樹種草、發展綠肥等;化學改良措施,包括施用石膏及其他化學改良物質。

國內鹽鹼地改良常用的方法包括物理改良、化學改良、生物改良和耕作改良措施。

1.物理改良措施

1.1平整土地

平整土地可使水分下滲均勻,提高降雨淋鹽和灌溉洗鹽的效果,防止土壤斑狀鹽漬化。

1.2深耕深翻

鹽分在土壤中的分布大致為地表層多,而下層少,經過深耕深翻,把表層土壤中的鹽分翻扣到耕層下邊,把含鹽較少的下層土壤翻耕到表面。翻耕既能疏鬆耕作層,切斷土壤毛細管,又能減弱土壤水分蒸發,有效地控制土壤返鹽。

1.3抬高地形(臺田模式)

「上農(棉、糧)下漁」模式是在鹽鹼地上新開挖或將原有坑塘改造為池塘,進行漁業養殖;挖池產生的土方堆築臺田,經淡水或降雨壓鹼改造後進行農林種植的立體生態農業開發模式,該模式對於地勢低洼、地下水位高、土質黏重、透氣透水性差、土壤貧瘠、含鹽量1%左右的重度鹽鹼地較為適宜。

在「上農(棉、糧)下漁」模式開發中,要做到與骨幹水利工程和農田基本建設工程相結合,按流域、灌區對山、水、林、田、路進行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綜合治理,形成「旱能澆、澇能排、田成方、塘成網、樹成行、渠相連、路相通」的高產、優質、高效農漁業綜合園區,實現漁農良性循環,最大限度地發揮模式綜合效益。

1.4微區改土

深翻改土是把鹽鹼土就地挖溝深翻,表層含鹽量高的熟土墊在溝底,挖出的深層土放在地表。該辦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鹽分,但用工量大,維持的時間有限,適用於小面積集,約經營的土地。換土是把鹽鹼土運走,換上一層好土,或者運走一部分,鹽鹼土,把好土與留下的鹽鹼土混合。這樣也能有效地降低,土壤含鹽量,但需要的好土量大,來源和運輸都成問題,因而,生產成本較高,只適用於特殊的土地利用。

1.5隔層阻鹽

隔層阻鹽措施指通過設置隔鹽層來破壞土體原來的毛管系統,增加土壤孔隙度,利用地上降雨、灌溉水對隔層以上土壤淋洗鹽分或通過隔層切斷土壤的毛細作用,阻隔地下水向上層運動引發返鹽。同時,隔層還能通過降低土壤累計蒸發量來降低土壤積鹽量,達到改良鹽鹼的目的。隔鹽材料應用較多且降鹽控鹽效果較為理想的有河沙、爐渣、陶粒、沸石、蛭石、玉米秸稈等,在鹽鹼地刺槐造林中採用沸石、陶粒和河沙作為隔鹽層材料均有助於土壤保墒控鹽、改善刺槐光合特性以及促進刺槐生長,其中以沸石作為隔鹽材料效果最佳。

1.6暗管排鹽

暗管排鹽技術起源於荷蘭,在埃及、伊朗、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均有廣泛應用,近年在我國山東、寧夏、河北濱海等地也有大面積推廣。暗管排鹽技術是利用專用機械將帶孔PVC波紋管按照一定坡度埋設在地下水臨界深度以下,高於暗管的含鹽地下水流入暗管後從排水溝集中排走,使地下水位降低至暗管埋深以下,拉大地下水與耕層距離,抑制地表蒸發引發的嚴重返鹽。同時,通過降雨或灌溉水對高鹽土壤的不斷淋洗,降低暗管之上土壤層的含鹽量。 暗管排鹽技術具有無化學材料汙染、易滲水沙壤區效果明顯、佔地面積少、對耕地的機械化耕作無影響等特點,但暗管材料與管徑、方向、間距、坡度均需按照土壤特性及田間排水條件進行設計,鋪設與清洗維護時的機械自動化程度與施工精度對工程排鹽效率有很大影響。

1.7灌水洗鹽

灌水洗鹽在水源豐富的鹽鹼地區常用。一般是在土壤表層鹽分含量高時,用淡水漫灌,使鹽分隨水分下滲到土壤深層。

2.化學改良措施

化學改良就是應用一些酸性鹽類物質來改良鹽鹼地的性質,降低土壤的酸鹼度和含鹽量,增強土壤中微生物和酶的活性,促進植物根系生長。化學改良鹽鹼土壤的作用方式:一是凝聚土壤顆粒,改善土壤結構。改良劑多有膨脹性、分散性、黏著性等特性,能夠使因鹽鹼而分散的土壤顆粒聚結從而改變土壤的孔隙度,提高土壤通透性,改善土壤結構;二是置換土壤Na+,促進鹽分淋洗。含鈣製劑(如石膏、煤矸石、氧化鈣、石灰石、磷石膏等)和酸性物質(如硫磺、硫酸鋁、硫酸、硫酸亞鐵等)是較常用的鹽鹼土壤改良劑。化學改良劑一般成本較高,所以鹽鹼土改良劑選擇各類工業副產品或固體廢棄物既可以降低成本,也能緩解廢棄物對環境造成的壓力,故沼(礦)渣、粉煤灰、海灣泥、磷石膏等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另外,化學改良劑要將不同類型的改良劑聯合使用,取長補短,以強化改良劑的應用效果。

3.生物改良措施

3.1種植耐鹽植物

種植耐鹽性的植物不但可以防風固土,調節地表徑流,改變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抑制表面積鹽,而且植物可以通過蒸發水分,降低地下水位,減輕表面積鹽。常用的耐鹽植物包括甜菜、向日葵、苜蓿、棉花、豆科作物、麻類、地下結實作物、麥類等。

3.2施用微生物菌肥

微生物的活動與植物關係密切,微生物的吸附富集作用、氧化還原作用、淋濾作用、成礦沉澱作用和協同效應等可用來改良鹽漬土。施用活性微生物菌肥後,不僅能夠改善土壤性質,還能夠增加作物產量。

4.耕作改良措施

耕作措施是農業生產的重要部分,在鹽鹼地採取正確適時的耕作措施是減輕鹽鹼危害,增加作物產量的有效措施,主要包括深耕深松,種植綠肥、秸稈覆蓋還田、施用有機肥培肥土壤等。

4.1深耕深松

深耕深松是美國、加拿大等國主要的鹽鹼地改良技術,並多配以秸稈覆蓋來增加效果,深松可有效降低土壤容重,是改良容重大、結構緊實、滲透性差的蘇打鹽鹼土的有效耕作方式。振動深松在深松的同時可以通過振動將犁板前的土壤鬆動,打破板結層,重塑團粒結構,增加土壤對降雨的積蓄,同時切斷鹽分上移的土壤毛細管。全方位深松技術可以打破15~20 cm的犁底層,根系生長空間增大,同時在鬆土層底部形成增加土壤滲透性和持水量的「鼠洞」結構。

4.2秸稈覆蓋還田

地表覆蓋指利用生物質類或其他覆蓋材料通過吸收的降水在下滲過程淋洗耕層鹽鹼或切斷土壤毛管,減少土壤表層蒸發來抑制返鹽。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的覆蓋材料為秸稈和地膜,地膜具有透光增溫、保水保肥、增產早熟、質輕耐久等特性;秸稈覆蓋可作為緩衝層,增加水分入滲時間,減少地表徑流,調節土壤水分、土壤容重和孔隙狀況,還可作為良好的隔熱層,調節土壤與大氣之間熱量交換,其他覆蓋材料還包括河沙、水泥殼等。利用桔稈覆蓋還田,既能抑制土壤水分的蒸發、防止地表積鹽,還可以增加土壤中氮、磷、鉀等營養元素,促進灌溉脫鹽。可作為改土培肥材料施入土壤的秸稈主要有玉米秸、水稻秸稈、豆秸、棉花秸稈等,秸稈覆蓋還田在改善生態環境,培肥地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增產增收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4.3有機肥

增施有機肥在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的同時也能夠減少水分蒸發,促進淋鹽,抑制返鹽,加速脫鹽;此外有機肥中的有機質可以與鈉離子結合,減少鈉離子毒害作用。在鹽鹼地上施用的有機肥,特別是來源廣、價低易得的畜禽糞施入土壤,如雞糞、羊糞、豬糞、腐植酸、糠醛渣、秸稈、有機廢棄物等均能不同程度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提高土壤肥力。

4.4綠肥

種植綠肥能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提高脫鹽效果,培肥土壤;種植綠肥還可以有效降低地表徑流和衝刷。綠肥刈割還田能明顯增加土壤中養分含量,並在微生物作用下產生各種有機酸,對土壤鹼度進行中和。綠肥植物對鹽鹼地的改良途徑包括:1)綠肥植物莖葉繁茂,可有效降低土表水分蒸發,抑制土壤返鹽;2)根系發達可伸入土壤深層,提高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力;3)抑制土壤鹽分表聚,並降低地下水位,加速土壤脫鹽。

安心100 | 田間到舌尖,食以安為先

相關焦點

  • 土壤酸鹼度直接影響作物生長,如何判別、調節土壤酸鹼度?
    酸鹼度對作物的影響作物生長對於酸鹼度有一定的要求,比如杜鵑花、橡膠樹等作物都是喜酸的作物,草木犀、南天竺等是喜鈣的作物,沙棗、枸杞怎是喜鹽鹼的作物。但是一般來說PH值大於9.0或者低於2.5的情況下是不適合任何作物生長的,所以我們應該根據種植作物的情況,來適當調節土壤的酸鹼度。
  • 重茬種植的作物爛根死棵怎麼辦?哪些作物耐重茬,哪些不耐重茬?
    農作物最好是進行輪換種植,避免重茬,如果要必須進行重茬種植的話,也要選擇較為耐重茬的作物進行種植,同時改善土壤中的各種營養成分的含量,儘量減輕因重茬種植帶來的副作用。什麼樣的農作物耐重茬種植的能力強呢?
  • 沙質土壤可以種植什麼作物?有哪些優點,需要注意什麼?
    但是反過來看,沙質土壤又表現出土壤蓄水能力差,易乾旱,土壤中的養分容易流失等缺點,所以在使用沙質土種植農作物的時候,一定要考慮這些問題。沙質土壤適宜種植什麼蔬菜根據沙質土壤的特性,沙質土壤種植蔬菜比較適宜選擇種植對水肥要求不高,耐旱耐貧瘠的蔬菜作物。大多數情況下,根菜類蔬菜都是不錯的選擇,如:土豆、山藥、洋姜、蘿蔔(白蘿蔔、胡蘿蔔、青蘿蔔)、洋蔥等。
  • 土壤質量差,作物難豐產,改良土壤的利器——修土豐田
    近些年,我國土壤問題越來越嚴重,導致土壤出現板結、酸化及鹽漬化。在土壤又硬、又悶、又貧瘠時,就會導致蔬菜紮根慢或者根腐導致植株死亡。土壤質量變差會給農業帶來什麼後果?1、由於土壤質量不斷下降,導致作物長勢不好。
  • 土壤溫溼度傳感器如何幫助作物度過寒潮
    而在植物根系周圍的土壤,溫度升高會提高土壤中酶的活性,促進土壤中營養物質的轉換過程,因此會增加土壤有機質的消耗,土壤呼吸增加,排放出二氧化碳,影響作物生長;同時還有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排出,這不僅僅消耗了土壤養分,還對大棚內溫度存在一定的負反饋作用。所以,不止作物生長需要關注土壤的溫溼度,對棚內溫溼度的監測也需要。
  • 《土壤酸鹼度》影響作物生長的致命因素
    4、通過手感判斷酸性土壤和鹼性土壤 酸性土壤握在手中一般是軟軟的,鬆開后土壤容易散開,不易結塊;鹼性土壤握在手中感覺挺硬實,鬆手以後容易結塊而不散開。在pH高於8.5時,土壤鈉離子增加,鈣、鎂離子被取代形成碳酸鹽沉澱,因此鈣、鎂的有效性在pH6-8時最好; (4)鐵、錳、銅、鋅、鈷五種微量元素在酸性土壤中因可溶而有效性高;鉬酸鹽不溶於酸而溶於鹼,在酸性土壤中易缺乏;硼酸鹽在pH5-7.5時有效性較好。
  • 缺少氮磷鉀各種作物表現的症狀各不相同
    如果按照氮元素被作物吸收后土壤中是否有酸根離子來分:有酸根例子、無酸根例子。我國的土壤如今是南酸北鹼由於我們很多老百姓大量使用生理性酸性肥料導致土壤的酸化嚴重,大家一定要慎用含有氯化銨、硫酸銨這一類的肥料,否則會加重土壤酸化。
  • 作物缺鈣如何辨別?這裡有答案!
    4、參與第二信使傳遞鈣能結合在鈣調蛋白上,對植物體內許多種關鍵酶起活化作用,並對細胞代謝有調節作用。鈣調蛋白是一種具有較高的分子穩定性、耐熱、小分子量的酸性蛋白質,它在細胞內作為鈣的受體蛋白,調節細胞內許多依賴鈣的生理活動,例如細胞分裂、細胞運動、細胞中信息的傳遞、植物的光合作用、激素調節等。
  • 這幾種作物套種模式,讓你的農作物實現高產雙豐收,值得借鑑!
    一、農作物套種模式1、玉米和大豆玉米屬於髙科農作物,具有很強的耐旱性、耐寒性、耐貧瘠性以及極好的環境適應性,而大豆比玉米要矮一些,大豆的根瘤菌可以固氮,而玉米所分泌出來的物質又可以根瘤菌的繁殖,兩者套種可以互補,促進生長。
  • 魚塘清出來的淤泥,直接當作有機肥施用作物不愛長,咋辦?
    引言:對於使用塘泥做農家肥,施用在土壤裡增加土地裡的肥沃度,利於作物生長的事,在農村長大的八零後的人,或多或少會都會明白一些。因為那個時候,農家肥的使用率很高,人們經常利用塘泥來做有機肥。我記得有一年,我們當地號召人們製作農家肥。
  • 作物缺氮磷鉀的症狀表現,學會了一眼就能分辨出來!
    在作物生長過程中,對氮磷鉀的需求每個階段都不同,缺了營養不足,影響作物生長,過量會產生肥害,造成作物發育不平衡,影響產量。農民朋友可能會問,那麼怎麼能根據作物表現來判斷是「缺」還是「過量」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土壤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到底土壤不好能不能種出好作物?
    土壤中的有害物質殘留被作物根系吸收,使之體內和果實種子被汙染,並通過食物鏈對動物和人體產生危害。還能通過土壤水分流動進入食用水源,直接對人體產生傷害。重金屬和農藥殘留會殺死土壤中的微生物和生物,甚至殺死蚯蚓。眾所周知蚯蚓對土壤的好處多多,不但可以使土壤疏鬆,還有增加肥力的功能,所產生的蚯蚓糞一直被一些農資供應商誇大效果進行推廣。由此可見蚯蚓的作用還是非常大的。
  • 哪些因素容易造成作物缺鋅?好好看看
    鋅是作物生長發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之一,鋅影響到體內生長素的合成,所以植物缺鋅時,植株矮小,葉子的分化受阻,而且畸形生長。很多植物的幼苗缺鋅時,會發生小葉病,有時呈簇生狀,葉片脈間失綠黃化,有褐色斑點,並逐漸擴大成棕褐色的壞死斑點。缺鋅對作物的生長影響十分明顯。在不同作物上表現各異。
  • 土壤病了,你用再多肥料也白瞎!趕緊看吧!
    警告 土壤病了 種啥都好不了在pH高於8.5時,土壤鈉離子增加,鈣、鎂離子被取代形成碳酸鹽沉澱,因此鈣、鎂的有效性在pH6-8時最好; (4)鐵、錳、銅、鋅、鈷五種微量元素在酸性土壤中因可溶而有效性高;鉬酸鹽不溶於酸而溶於鹼,在酸性土壤中易缺乏;硼酸鹽在pH5-7.5時有效性較好。 (2)土壤酸化會造成作物的不適應,作物抗逆能力急劇下降。
  • 作物缺鈣會有哪些症狀?高清圖譜,看後記得收藏!
    缺鈣時根系生長受到顯著抑制,根短而多,灰黃色,細胞壁粘化,根延長部細胞遭受破壞,以至局部腐爛;幼葉尖端變鉤形,深濃綠色,新生葉很快枯死;花朵萎縮;核果類果樹易得流膠病和根癌病。鈣在樹體中不易流動,老葉中含鈣比幼葉多。有時葉片雖不缺鈣,但果實已表現缺鈣。蘋果苦辣病、水心病、痘斑病、梨黑心病、桃頂腐病,以及櫻桃裂果等,都與果實中鈣不足有關。
  • 常說根深葉茂,作物生長的好壞要靠根系,判斷方法記住4字訣
    歡迎大家閱覽《農大知事》欄目,本欄目會為廣大讀者朋友持續不斷地提供「三農」相關常識,歡迎關注!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常說根深葉茂,作物生長的好壞要靠根系,判斷方法記住4字訣。在農業生產當中,對於農作物生長的好壞如何去判斷?
  • 作物缺硫有哪些症狀?硫如何影響作物生長?
    作物缺硫有哪些症狀?硫如何影響作物生長?植物體內的硫可分為有機硫化合物和無機硫酸鹽兩種形態,絕大部分有機硫以蛋白質形式出現,少量以含硫胺基酸形式存在,形態和含量比較穩定。無機硫則多是根系以硫酸鹽的形式自土壤中吸收的,很少量的硫來自地上部分對大氣二氧化硫的吸收,被吸收的SO2在形成SO2-4ˉ後再進入同化途徑;植物從土壤中吸收硫主要以硫酸根的形式進入植物體內,土壤中的有機硫必須轉化為SO2-4ˉ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 種好小春作物的三個關鍵
    可能很多朋友還不知道,在資深老農嘴裡,他們管前一年播種,來年入夏時節收穫的農作物叫「小春作物」。至於為什麼會叫「小春作物」,那是因為它是相對於「大春作物」來說的。小,有小範圍的意思,就是這類農作物,農民雖然也有種植,但不會種的太多,相比於大範圍種植的、當年種當年收的大春作物水稻,小春作物通常只是起到一個輔糧的作用。細分起來,小春作物中屬於糧食類的有大、小麥、蕎麥、胡豆、碗豆、大豆、洋芋之類;油料類的就有油菜;還有一些瓜果蔬菜類。
  • 都說作物要高產,硼肥不可少,硼對作物有哪些作用,具體如何使用
    1 硼在農作物中的作用  硼是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6種微量營養元素之一。硼在植物體內的生理作用十分複雜,被稱為微量調節元素。  植物體內含硼量適宜,能改善作物各器官的有機質供應,使農作物正常生長提高結實率和座果率。  1.2 特殊作用  硼在受精過程有特殊作用,缺硼會使植物細胞形成不完整導致活力下降,不能進行正常的細胞分裂,造成細胞退化,引起花粉細胞分裂和發育不良,或因糖分和激素運轉不良,使生長點枯死。硼在花粉中的量,以柱頭和子房含量最多,硼能刺激花粉的萌發和花粉管的伸長,使授粉能順利進行。
  • 十六種元素中排第一的碳元素有什麼作用?碳缺乏對作物有什麼影響?
    一直以來我們都強調要增施有機肥改善土壤提高土壤有機質,其實増施有機肥還有一項重要的作用、就是補充土壤碳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