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是守恆的,10斤煤燃燒只剩1斤灰,那麼另外9斤物質哪去了?

2021-01-07 艾伯史密斯

煤燃燒是常見的化學反應,煤中的可燃物質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化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水等物質,其中絕大部分以氣體形式混合到了空氣當中,剩下少部分固體物質形成了粉煤灰、煤渣等等。

化學反應中的物質守恆

化學物質由原子組成,化學反應的本質就是原子之間化學鍵斷裂和重組,從而實現物質形態的變化,這其中就涉及能量的吸收或者釋放,煤燃燒是典型的放熱過程。

煤的主要成分碳元素,其中還有少量氫元素、硫元素、矽元素等等,最主要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C+O2=CO2;

單質碳是固體,而生成物二氧化碳在常溫常壓下是氣體,該化學反應過程是滿足質量守恆的,反應前的碳元素和氧氣質量之和,等於反應後的二氧化碳質量。

由於煤當中還有雜質,比如矽的化合物等等,這些化合物反應後還是以固體形式存在,於是形成了粉煤灰、煤渣等殘留物質。

廣義的物質守恆

在相對論的質能守恆中,描述有能量釋放就意味著有質能虧損,但是在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是非常小的,造成的質量虧損可以忽略;比如煤的燃燒過程,化學鍵的斷裂和重組會釋放熱輻射(光子),理論上質量守恆也應該把這部分光子質量算上去。

又比如氫氣燃燒的化學反應中,2kg氫氣燃燒將會釋放143兆焦耳的能量,對應的質量虧損約為1.6×10^-9千克,質量虧損率只有幾十億分之一,現有儀器根本無法測量出這麼小的相對質量變化。

但是在核反應中,涉及原子核的重組將會伴隨著巨大的能量變化,就會導致明顯的質量虧損,這時候質量守恆就不再成立了,而是升級為質能守恆,比如氘核與氚核發生聚變,質量虧損率為0.7%,原子彈爆炸的質量虧損率約為0.09%。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相關焦點

  • 物質不會消失對嗎?十斤煤燃燒後只剩一斤灰,9斤物質去哪裡了?
    質量守恆是我們中學時候就學過的一個著名定律,在教科書上大家都明白是怎麼回事,但在生活中往往有很多因素擾亂我們的視線,比如話題中那十斤煤燃燒後只剩下一斤灰就是一個迷惑了很多人的話題,質量在哪裡守恆了,那9斤東西去哪了?
  • 1斤木頭燃燒後只剩下不到1兩的灰,還有9兩多的物質去哪了?
    不同的物質,其燃點一般都會有一定的差別,比如一氧化碳氣體的燃點650攝氏度、木材460攝氏度、無煙煤480攝氏度、白磷40攝氏度、汽油415攝氏度、酒精510攝氏度等等。物質守恆在一個密閉的孤立系統內,無論是發生物理變化、還是發生化學變化,其變化前後組成物質的總質量保持不變,這就是著名的物質守恆定律。
  • 木頭燃燒後只剩下很少的灰,其餘的物質哪去了?
    1斤木頭燃燒後只剩下不到1兩的灰,還有9兩多的物質哪去了?這並不符合我們所知的守恆定律啊,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以前的人們肯定也注意到了,常見的木材、雜草燃燒以後,只剩下了一堆的白灰,那麼之前的物質都去哪了
  • 1斤木頭燃燒後只剩不到1兩的木灰,那另外9兩多的物質去哪了?
    小時候由於缺少天然氣,我們燒火做飯都需要去山上撿木材來燒,為了以備不時之需,有時候我們會撿很多木材把它們整齊的堆積在廚房裡面,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堆在廚房裡面的那堆木材最後被燒得只剩下一堆木灰,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普遍遇到的現象,就是當我們拿一根很大的木頭來燃燒,燃燒後的木頭卻只剩下灰
  • 1斤木頭燃燒後只剩下不到1兩的灰,還有9兩多的物質哪去了?
    化學反應:質量守恆以前的人們肯定也注意到了,常見的木材、雜草燃燒以後,只剩下了一堆的白灰,那麼之前的物質都去哪了?其實關於這個問題人類很早就知道了其中的一部分原因,並給出了當時看來比較準確的解釋,不管當時解釋的是不是很完善,但這個問題並沒有困擾人類多長時間。
  • 汽車燃燒1升汽油,居然會產生5斤二氧化碳?
    當時大餅進行了一個量化,1升汽油完全燃燒大約會產生2.7kg的二氧化碳,隨後有粉絲在文末留言,認為這不可思議,1升汽油怎麼會生成5斤多的二氧化碳?1升汽油才多重?質疑大餅數據的準確性。  那麼今天就趁此機會,大餅為大家詳細解釋下,為什麼我們的汽車消耗1升汽油會產生5斤的二氧化碳。
  • 一斤水溶一斤鹽,最後的重量一定是2斤嗎?答案沒那麼簡單
    根據質量守恆定律,照理說,一斤水溶一斤鹽的情況,就應該是2斤,因為物質是不滅的,整個過程的質量就應該守恆的。如果我們從微觀的角度來看,整個過程中,構成物質的粒子實際上並沒有發生任何變化,質量也就不應該增加或者減少了。
  • 科學菌:一斤水溶一斤鹽,最後的重量一定是2斤嗎?答案沒那麼簡單
    根據質量守恆定律,照理說,一斤水溶一斤鹽的情況,就應該是2斤,因為物質是不滅的,整個過程的質量就應該守恆的。如果我們從微觀的角度來看,整個過程中,構成物質的粒子實際上並沒有發生任何變化,質量也就不應該增加或者減少了。 但這個看似簡單的答案,實際上卻暗藏玄機。那具體是咋回事呢?
  • 25升是多少斤 25升是多少斤呢
    如果是水的話,是25kg,即50斤;如果是油、酒等,比水的密度小,那麼25升油<50斤;如果是鹽水、牛奶等,比水的密度大,那麼25升鹽水>50斤。若是柴油的話,就只有1公斤,合2斤。斤是重量單位。
  • 1斤鹽溶於1斤水中,最後重量會是2斤嗎?答案你可能想不到
    有點數學常識的小夥伴都知道1加1等於2,但是,是否所有東西加在一起都是原來物品相加的總和?就比如1斤鹽溶於1斤水中,最後的重量會是2斤嗎?答案你可能想不到。對於這個問題,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但是,不管這一斤鹽有沒有完全溶於這一斤水中,只要沒有發生化學反應,而只是單純地發生溶解的物理反應,那麼一斤鹽溶於一斤水中最後會是兩斤的重量。這是因為這個溶解過程遵循了質量守恆定律。當然了,如果使用能與水發生化學反應的化學鹽,如硫化鋁這種類似於鹽的化合物,把這種鹽放入一斤水中就會反應生成氫氧化鋁沉澱和硫化氫氣體。
  • 一斤水溶一斤鹽,最後重量是二斤嗎?為什麼?
    根據質量守恆定律,照理說,一斤水溶一斤鹽的情況,就應該是2斤,因為物質是不滅的,整個過程的質量就應該守恆的。如果我們從微觀的角度來看,整個過程中,構成物質的粒子實際上並沒有發生任何變化,質量也就不應該增加或者減少了。但這個看似簡單的答案,實際上卻暗藏玄機。那具體是咋回事呢?這裡我們就需要分幾種情況來進行討論。
  • 陳喬恩po出的減肥食譜10天瘦9斤,普通人可能減著減著人就沒了
    據陳喬恩說這是她的的私人健身教練發給她的,聽起來就很厲害,猛一看差點沒把一姐嚇死,10天就能瘦10磅(10磅大約9斤)。75天能瘦52磅(約47.17斤),相當於從140斤瘦到92斤的水平,聽起來也太震撼了吧!從陳喬恩的微博來看,這是一次減肥實力的展示。她先是拋出了一個讓粉絲佩服的目標:10天瘦3公斤。
  • 暴漲4元/斤,最高9.5元/斤,牛蛙終於揚眉吐氣,「破10」有望了!
    年初曾一度陷入禁食的風波,後來雖然獲得「正名」,但價格卻一度跌至谷底,最低甚至只有3元/斤。此外,多地在高溫天氣還頻繁遭遇病害,養殖戶遭到損失。所幸,6月底蛙價開始回暖,且幅度不小。時至7月1日,根據一線從業者的反饋,牛蛙價格最高突破9元/斤,在端午後價格仍然堅挺。面對利好的行情,養殖戶積極出蛙,趕在8月新蛙上市之前,蹭一波價格紅利。
  • 一個普通人長胖10斤,跟一個健身的人增重10斤,有什麼區別?
    那麼,一個普通人長胖10斤,跟一個健身的人增長10斤,有什麼區別? 通常來說,一個普通人長胖10斤跟瘦下來10斤,身材跟顏值的差別是很大的,這是因為他們增長的大多是脂肪,而脂肪分子比較臃腫,會讓你顯胖。 但是,一個長期健身的人,他們經過力量訓練的雕刻,身體增長的大部分是肌肉,而不是脂肪。
  • 科學菌:1斤水中加入1斤鹽,能否得到兩斤混合物?
    如果你做這個實驗得到的混合物,放在稱上的示數必然是2斤。因為鹽與水在整個實驗過程中並沒有發生過任何質量損失,即質量守恆。並且整個溶解過程只是物理變化,並未涉及化學反應,從微觀角度原子數量也沒有出現增多或減少。
  • 10斤酒可以放多少克肉蓯蓉?
    肉蓯蓉是一種很好的物質,肉蓯蓉中還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和胺基酸,我們認為肉蓯蓉是一種滋陰、補血的中藥,如果有些女性月經不調,也可以用肉蓯蓉治療。一般是泡酒喝,那麼10斤酒可以放多少克肉蓯蓉,接下來我就到大家了解一下相關知識。
  • 新生兒最佳體重是5斤8斤還是10斤?老觀念不吃香了,太重反而不好
    前天去醫院產檢,醫生告訴她現在寶寶體重有點超了,一定要趕緊控制飲食了,否則容易造成「胎大難產」,那樣對孕媽媽和寶寶都不好。 新生兒最佳體重是5斤8斤還是10斤?老觀念不吃香了,太重反而不好 所有準媽媽都應該明白:新生兒並不是老人所說的越胖越健康!
  • 碳水循環法:有人三周減重11斤,有人9天減重9斤,還不快學起來?
    碳水循環法:有人三周減重11斤,有人9天減重9斤,還不快學起來?...哎呀呀,那麼多PARTY一個接一個上演了,你還好意思拖著笨拙的月半身體去佳人赴約嗎?
  • 愛因斯坦創立了質能守恆定律,那創造物質的能量到底從哪來的?
    愛因斯坦寫下的6-3公式,揭示質能守恆定律如果站在數學角度的話,6-3=3是對的,但是愛因斯坦他是站在物理角度得出6-3=6這個公式的,而這個公式揭示了一條隱藏很久的自然基本定律,它就是質能守恆定律,什麼是質能守恆定律?
  • 李元霸的雙錘重800斤,換算成現代重量,有多少斤?
    那麼李元霸手中的大錘,放到現在到底有多少斤呢?和你想的不一樣! 第一條好漢李元霸,手拿雙錘800斤,一人一馬,半天時間將185萬反賊殺的只剩65萬,戰鬥力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