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譜紅移——科學家是怎麼知道遙遠的星光是多久以前發出的

2020-12-05 星宇飄零

遙遠星系的光線發出時間是根據光譜紅移量計算的。

在19世紀科學家就發現了不同元素存在特定的特徵譜線,而且每種元素的特徵譜線都是不一樣的,這相當於元素的指紋,科學家只要在光譜中找到某種特徵譜線,就能確定光源裡存在對應的元素。

各元素的特徵光譜

而特徵譜線的譜線頻率是固定的,無論是吸收譜線還是發射譜線都存在固定的頻率。基於這個特點,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計算遠方星系與我們相對速度的方法,因為根據都卜勒效應,當星系光譜的特徵譜線向紅端偏移就是在遠離我們,如果向藍端漂移就是在靠近,並且通過這個偏移的幅度可以計算出星系與我們的相對速度。

美國天文學家哈勃正是根據這個原理,通過測量當時觀測到並確認了距離的二十多個星系的光譜紅移,發現了離我們越遠的星系光譜紅移越大的規律,從而發現了宇宙正在膨脹。

星系光譜紅移

後來更多遠方星系的距離被確定後,宇宙膨脹的速度也被較準確的測量到,現在這個速度被稱為哈勃常數,其實它並不是一個常數,因為它其實是在隨時間變化的,不過大家都叫它哈勃常數。而宇宙膨脹產生的紅移也被與都卜勒紅移區別開來,被稱為宇宙學紅移。

根據哈勃常數我們就能根據光譜紅移量反推出星系的距離了,因為光速是恆定的,所以實際上星系距離和光線發出時間是同時被確定的。

相關焦點

  • 我們是怎麼通過光譜對星星「查戶口」的?
    可是對於遙遠的天體,我們該怎麼研究呢?最直觀的想法就是從天體的位置和發出的光來研究。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如何通過光來研究它們吧。首先,現代望遠鏡都是通過電子元件(CMOS,CCD等)把光轉換成數位訊號,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探測更暗的天體。左側是我們肉眼看到的天空,右側則是望遠鏡看到的天空。
  • 空間沒有膨脹,紅移是光傳播時「疲勞」造成的,這種說法靠譜嗎?
    遙遠的星系在我們地球上看來其所發出的光向光譜的紅端發生了移動,這個觀測結果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現。如果用都卜勒-菲索效應解釋的話,就會得出來一個驚人的結論,宇宙中的星系在快速的遠離我們。如果用另外一種方式去解釋星光為什麼紅移,那麼整個宇宙學大廈就會瞬間傾塌。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宇宙範圍如此之廣,動輒數十億、數百億光年,這樣的距離令我們驚呼,那麼星系發出光以後,會不會是因為光在如此遠的距離傳播的途中,自行損失了能量,而發生了紅移?
  • 迄今最精準太陽光譜測量指示引力紅移效應
    IAC)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預言,如果物體的質量足夠巨大,那哪怕是光線也會在經過其時因嚴重的時空扭曲而被扭曲光路,而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在地球上便能觀測到所謂的 「愛因斯坦交叉(Einstein Cross)」 現象,該現象是引力透鏡效應的代表性觀測之一,其實就是距離我們十分遙遠的星系所發出的光線
  • 紅移為宇宙大爆炸提供了證據,但你知道怎麼判斷星體在紅移嗎?
    宇宙大爆炸最初的二個關鍵證據是3K微波背景輻射和哈勃定律,其中哈勃定律為星體的退行速度與距我們的距離成正比,即亦可描述為:星體距離我們越遠,紅移越大關於紅移的概念這裡不再講了,請自行百度。先提出個問題請大家回答:當科學家接受到幾億光年外星體發出的光譜時,他們如何得出該星體的光譜紅移了幾十納米,而不是該星體本來的光譜就是這個樣子?因為講紅移的文章很多,但這個問題很少有人做詳細解釋或解釋錯了,其中包括很多大咖。看過類似文章的朋友會說:「我知道,利用原子吸收光譜判斷的!」
  • 迄今最精準太陽光譜測量,指示引力紅移效應
    (圖源:IAC) 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預言,如果物體的質量足夠巨大,那哪怕是光線也會在經過其時因嚴重的時空扭曲而被扭曲光路,而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在地球上便能觀測到所謂的 「愛因斯坦十字(Einstein Cross)」 現象,該現象是引力透鏡效應的代表性觀測之一,其實就是距離我們十分遙遠的星系所發出的光線,因傳播路徑上的時空扭曲而被扭曲,導致我們在地球上能觀測到
  • 第1個發現星系光譜線紅移的人
    恆星如果正在遠離我們,那麼它發出的光光的波長就會變長,頻率就會降低,光譜會向紅色的一端移動。反之光譜會向藍色的一端移動,簡稱紅移或者藍移。  但是這個發現對於哈勃而言還只是初露鋒芒,因為這個時候更大的發現還在等待著他,當哈勃知道斯裡弗測得的星系紅移結果後,他不像其他科學家那樣忙於解釋原因,他要自己來看一看星系的紅移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於是哈勃在威爾遜天文臺上開展了這項工作。
  • 「宇宙紅移」可能是由星系運動引起的,而不是膨脹的空間?
    擺在科學家面前的巨大挑戰是弄清楚大自然允許的可能性中,哪一種是最真實的。膨脹的宇宙到底是怎樣的呢?當我們觀察一個遙遠的星系時,來自星系的光要麼由於空間膨脹而紅移,要麼實際上星系正在遠離我們。那麼我們如何區分宇宙紅移和都卜勒紅移?宇宙的超遠視圖顯示星系正以極快的速度遠離我們。在這些距離上,星系看起來更多、更小、進化程度更低,而且與附近的星系相比,它們會以更大的紅移後退。
  • M87星系黑洞距離我們5500萬光年遠,怎麼知道的?
    那麼我們怎麼知道M87星系距離我們有多遠呢?對於遙遠的星系,我們可以通過測量它們的紅移來確定它們的距離。所有的星系都會發光,而大部分的光來自星系內部的恆星。當你把星光通過稜鏡時,它會分散成光譜。在光譜中,你可以看到被稱為吸收線的暗線。這些線條是由構成恆星的元素構成的。
  • 科學家怎麼知道遙遠恆星的質量和體積?難道靠猜?
    我希望用最通俗的語言讓你了解天文學家們是怎麼知道遙遠恆星質量與體積的,本文中會涉及一些數學和天體物理學公式,你看看就好,它僅代表最終數據是計算而來,而不是科學家們瞎忽悠的數字。當我們知道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時,就可以通過角直徑計算公式得出太陽的直徑,進而計算出太陽的體積了。有了太陽做參照,天文學家們就可以更進一步,去測量遙遠恆星的體積與質量。
  • 宇宙中的遙遠距離是如何測算的?
    距離我們最近的球狀星系NGC 6397,距離地球7800光年   那麼,這些宇宙中的遙遠距離是怎麼測算的呢假定如果恆星有相同的溫度和光譜——這可以通過分析星光的譜線強度進行了解——它們本身的亮度應該是相同的,稱為本徵亮度,對應「絕對星等」。根據光學知識,同樣的本徵亮度,可視亮度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那麼,因為我們計算過1000光年內的恆星的距離,可以推測可視亮度和距離的公式,所以一顆與它有相同絕對星等(也就是真實的亮度)、但是看上去較暗的恆星,應該離我們更遠,並且可以通過測量其亮度來計算距離。
  • 光的傳播也會損失能量發生紅移,是不是宇宙沒有膨脹?
    埃德溫·哈勃,研究了遙遠星系的光譜,他發現,與地球上原子發射和吸收特定波長(或頻率)的光相比:對於遙遠的星系來說,發射/吸收線在光譜上向紅端移動!這意味著光線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能量。導致了波長變長!(下圖)標準的解釋是,這些非常遙遠的星系再加速遠離我們!
  • 你需要知道「紅移」和「藍移」
    恆星遠離我們時,光的波長變長,移向光譜的紅色端;恆星靠近我們時,光的波長變短,移向光譜的藍色端。由於光的速度是聲音的100萬倍,因此只有快速移動的物體才能出現紅移或藍移。通過1929年的觀測,科學家發現幾乎所有的星系都在遠離,這種現象讓科學家提出了宇宙膨脹的想法。美國天文學家哈勃,第一個將宇宙紅移現象和宇宙膨脹聯繫到一起,哈勃望遠鏡的明星就是為了紀念這位科學家。
  • 我們能看到最遙遠的恆星有多古老?
    膨脹宇宙所預測的紅移-距離關係在觀測中得到了證實,並與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已知的情況相一致。  這項技術也意味著,我們在觀測宇宙中的某個物體時,既可以計算出回溯的時間有多久遠,也能知道這個物體現在距離我們有多遠。
  • 你需要知道「紅移」和「藍移」
    恆星遠離我們時,光的波長變長,移向光譜的紅色端;恆星靠近我們時,光的波長變短,移向光譜的藍色端。  由於光的速度是聲音的100萬倍,因此只有快速移動的物體才能出現紅移或藍移。通過1929年的觀測,科學家發現幾乎所有的星系都在遠離,這種現象讓科學家提出了宇宙膨脹的想法。  美國天文學家哈勃,第一個將宇宙紅移現象和宇宙膨脹聯繫到一起,哈勃望遠鏡的明星就是為了紀念這位科學家。
  • 你需要知道「紅移」和「藍移」
    當恆星離我們很遠時,光的波長變長並移向光譜的紅端;當恆星離我們很近時,光的波長變短,移到光譜的藍端。聲與光:改變聲音波長的效應在首次被提出,因為光也有波長,這意味著光可以像聲音一樣伸縮波長。由於光速是音速的一百萬倍,只有快速移動的物體才會有紅移或藍移。通過的觀測,科學家發現幾乎所有的星系都在遙遠的地方,這使得科學家提出了宇宙膨脹的想法。
  • 科學家首次測量紅移為1的星系原子氫
    科技日報北京10月15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4日發表了一項天文學最新研究,報告了對平均紅移為1的一組星系所釋放的原子氫的測量結果。這是首次進行此類測量——由升級後的巨米波電波望遠鏡完成,這一成果有助人們理解星系中恆星的形成,填補了人類在星系演變和恆星誕生研究中的空白。
  • 美媒:科學家或發現最遙遠亦是最古老星系
    美媒稱,天文學家觀察探測茫茫宇宙,發現了他們認為迄今觀測到的最遙遠(因而也是最古老)的星系。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2月22日報導,GN-z11星系或許沒有酷炫的名字,但是科學家發現,它看來是迄今探測到的最遙遠和最古老的星系。
  • 紅移與藍移——都卜勒效應和膨脹的宇宙
    哈勃知道計算遠處物體速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分析它們發出聲音或光線的變化,這便是都卜勒效應。例如,一顆恆星向你靠近,它發出的光波將像手風琴一樣壓縮,於是它的波長便會變短,原本黃色的恆星顏色會看起來有些發藍。同樣,一顆恆星離你而去,它的光波會伸展,波長變短,顏色會看起來有些發紅。
  • 人類所知最古老最遙遠的星系,被北大團隊確認
    我們宇宙的年齡大約為138億年,而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江林華領銜的國際團隊確認了一個星系遠在134億光年外,是人類至今發現的最遙遠天體。這意味著,這個名為GN-z11的星系在宇宙大爆發後約4億年就已經形成,它發出的光經歷了134億年的穿行才抵達地球上的望遠鏡,十分古老。該成果對理解宇宙早期星系和恆星形成有重要意義,為研究宇宙極早期天體打開了一扇窗口。
  • 有證據表明光譜紅移與宇宙加速膨脹是假的
    1929年,哈勃發現河外星系的光譜紅移量可能與距離正相關,由此得出了宇宙膨脹的哈勃常數:遙遠星系的退行速度與距離正相關。這裡存在的一個關鍵性問題是:遙遠星系的紅移是否真的由退行造成?對此問題目前網絡上爭論最多的是:紅移並不一定是由星系退行造成,而是由其他因素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