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星系的光線發出時間是根據光譜紅移量計算的。
在19世紀科學家就發現了不同元素存在特定的特徵譜線,而且每種元素的特徵譜線都是不一樣的,這相當於元素的指紋,科學家只要在光譜中找到某種特徵譜線,就能確定光源裡存在對應的元素。

而特徵譜線的譜線頻率是固定的,無論是吸收譜線還是發射譜線都存在固定的頻率。基於這個特點,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計算遠方星系與我們相對速度的方法,因為根據都卜勒效應,當星系光譜的特徵譜線向紅端偏移就是在遠離我們,如果向藍端漂移就是在靠近,並且通過這個偏移的幅度可以計算出星系與我們的相對速度。
美國天文學家哈勃正是根據這個原理,通過測量當時觀測到並確認了距離的二十多個星系的光譜紅移,發現了離我們越遠的星系光譜紅移越大的規律,從而發現了宇宙正在膨脹。

後來更多遠方星系的距離被確定後,宇宙膨脹的速度也被較準確的測量到,現在這個速度被稱為哈勃常數,其實它並不是一個常數,因為它其實是在隨時間變化的,不過大家都叫它哈勃常數。而宇宙膨脹產生的紅移也被與都卜勒紅移區別開來,被稱為宇宙學紅移。
根據哈勃常數我們就能根據光譜紅移量反推出星系的距離了,因為光速是恆定的,所以實際上星系距離和光線發出時間是同時被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