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沒有膨脹,紅移是光傳播時「疲勞」造成的,這種說法靠譜嗎?

2020-09-04 歆琳科普

遙遠的星系在我們地球上看來其所發出的光向光譜的紅端發生了移動,這個觀測結果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現。

如果用都卜勒-菲索效應解釋的話,就會得出來一個驚人的結論,宇宙中的星系在快速的遠離我們。

並且根據哈勃在1929年發現的哈勃定律來看,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和其與地球的距離成正比。就說明星系的遠離並不是星系真的在空間中移動,而是宇宙的空間在膨脹。

這個結論正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下一個各向同性、均勻宇宙的一個解,根據這個解繼續沿著時間軸反向推論的話,宇宙標準模型大爆炸理論就誕生了。

沿著時間軸往前推論的話,我們大致就能猜測出宇宙未來的結局。

你看,一個星光的紅移現象的發現,直接引發了宇宙學革命。可以說這個發現是現代宇宙學的根基。

如果用另外一種方式去解釋星光為什麼紅移,那麼整個宇宙學大廈就會瞬間傾塌。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宇宙範圍如此之廣,動輒數十億、數百億光年,這樣的距離令我們驚呼,那麼星系發出光以後,會不會是因為光在如此遠的距離傳播的途中,自行損失了能量,而發生了紅移?

並非是星系遠離我們,或者是空間在膨脹的原因造成的呢?也就是說紅移的這個現象不再用都卜勒-菲索效應解釋,而光能量的自行衰減造成的。

如果事實真是如此,那麼我們宇宙就沒有膨脹,也沒有所謂的大爆炸起源。

這是個顛覆性的想法,你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也不打緊,因為在歷史上,也就是1929年,哈勃發現哈勃定律的同一年茨威基就提出了這樣的看法。

茨威基就是那個最早發現星系團中星系運動速度異常的科學家,他也是第一個發現星系團中質量缺失的人,為暗物質問題的提出做出了貢獻。

他認為星系的紅移並不是空間膨脹造成的,而是因為距離太遠,星光傳播的時候疲勞了,也就是損失了能量,在被我們接收到以後我們就看到了星光紅移,然後誤以為這是都卜勒-菲索效應造成的,才得出了宇宙在膨脹的結論。

這個觀點在當時被稱為「光纖老化」問題,既然有不同的學說,那麼科學家自當會認真對待,去檢驗茨威基的說法。

首先第一個問題就是光線如何損失能量。

我們知道能量守恆這件事在宇宙中的任何事物、任何位置、任何時間上都是成立的,一個物體在沒有和其他物體發生相互作用的時候,他所固有的運動狀態是不會發生改變的。

假如,你現在在深邃的太空中,給你一個初始的動量,只要沒有其他物體對你產生影響,不管是引力作用、還是電磁作用,你都會保持這個初始的動量一直運動下去。

光也是一樣的,要是沒有任何東西影響光子,光的性質(波長、頻率)也不會發生變化。唯一能讓光在傳播的時候自行丟失能量,也就是 茨威基所說的光跑著跑著給疲勞了;

只有光在傳播的時候跟宇宙中間中彌散的氣體、塵埃發生了電磁相互作用,不管是被散射、還是被吸收後再發射,都包含在可能的相互作用之內。

那麼這時光就損失了能量,確實會發生紅移,不需要宇宙膨脹。但是這樣的相互作用會產生另外一個效果:你看,光被吸收再發射、散射,就會引起遙遠天體的影像完全變得模糊不可辨認。

也就是說,只要我們觀察到一個星系的光譜有紅移,那麼這個星系的光在傳播的時候就與星際物質發生過相互作用,我們就不能再辨認出這個星系的細節了。

同理,人類也別想看清楚任何遙遠星系的任何細節,看到的都是一團模糊的光斑。

但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嗎?相信你已經猜出來了,哈勃望遠鏡拍出了很多遙遠星系的影像,這些星系的星光都發生了紅移,而且我們也完全能看清星繫結構的詳細細節。

上圖是NGC6217,距離我們6千萬光年,細節如此清晰。如果這個星系發出的光跟宇宙中的其他物質發生了相互作用,那麼這個星系在我們眼裡就會模糊成一個大光斑。

上圖是史蒂芬五重星系,這些星系距離我們平均在2億光年左右,光譜出現了紅移,但是細節也是相當的驚人。

「光線老化」其他與觀測事實相悖的還有,如果如果宇宙沒有發生膨脹,那麼我們就觀察不到遙遠天體的「時間膨脹」效應。

空間膨脹的話,光的波長被拉長丟失能量,那麼我們觀察到這些光線的時候就會因為光波的變長,而出現延時效應。

如果光線只是跟其他物質發生了作用而丟失能量的話,就沒有所謂的時間膨脹效應。

事實恰恰與「光線老化」語言的相反,我們可以通過觀察距離不同的1a型超新星,就會發現距離較近的超新星相比於距離較遠的超新星,爆發時亮度從亮起到暗淡下去所用的時間較短。

這說明遠處的1a型超新星在我們看來明顯發生了時間膨脹效應。這也說明了空間在膨脹。

上圖是賽弗特六重星系,其實這個結果的成員正兒八經的只有四個,有一個已經被其他星系通過引力拉的解體來。

還有一個就是正面朝向我們的那個星系,看起來非常小,原因是它相比於其他星系距離我們非常遠,至少是其他星系五倍的距離。

但是這個星系看起來也具有詳細的細節,而且我們在其中也觀察到了具有時間膨脹效應的事件。

不可否認,光傳播的時候是會與星際介質發生作用,損失能力,但其微小程度可以忽略,它更不能稱為解釋星系光譜紅移的原因。

更加否認不了宇宙空間在膨脹的事實,也更加無法撼動以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為基礎的新宇宙學模型。

所以說,星光的紅移還必須得用都卜勒-菲索效應來解釋!

相關焦點

  • 光的傳播也會損失能量發生紅移,是不是宇宙沒有膨脹?
    這也說明了宇宙再膨脹,當星系之間的空間增大時,星系發出的光的波長就會被拉長,從而使星光向著更低(更紅)的能量和波長移動。這就是我們熟知的都卜勒效應!這是我們人類理解宇宙的一次巨大的飛躍,從觀察到星光的紅移到表明宇宙正在膨脹,也為我們的大爆炸理論提供堅實的觀測依據!即使我們觀察十億光年以外的星系和類星體時,所觀察到的結果也與哈勃定律非常一致!
  • 是什麼導致光發生紅移的?一個深層次的原因
    但是,如果我們把紅移和藍移歸結為運動(特殊相對論)和空間膨脹(廣義相對論)的共同作用,我們才能理解紅移和藍移。光,由於沒有靜止質量,但仍然攜帶著能量和動量,在宇宙中傳播時永遠不會減速。一個有質量的物體總是以比光速慢的速度運動——因為把它加速到光速需要無限的能量。
  • 「宇宙紅移」可能是由星系運動引起的,而不是膨脹的空間?
    膨脹的宇宙到底是怎樣的呢?當我們觀察一個遙遠的星系時,來自星系的光要麼由於空間膨脹而紅移,要麼實際上星系正在遠離我們。那麼我們如何區分宇宙紅移和都卜勒紅移?宇宙的超遠視圖顯示星系正以極快的速度遠離我們。在這些距離上,星系看起來更多、更小、進化程度更低,而且與附近的星系相比,它們會以更大的紅移後退。當你看著天空中一個遙遠的物體時,可以通過觀察它的光來了解它。
  • 從光線紅移到宇宙膨脹,宇宙大爆炸的證據!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有說過可見光與不可見光的區別,那就是表現在波長的不同(也就是頻率的不同)。並且還知道了各種元素在光譜上有著確定的位置,如果我們發現元素在光譜上譜線位置發生了移動,那不就代表著光波的頻率變化嗎?
  • 如果宇宙膨脹與物質擴散有密切關係,那為什麼光子會發生紅移?
    光子紅移與事物飛散無關。事物仍會停留在原處,同時空間不斷擴大。如果光傳播了133.4億年,宇宙最開始時的半徑是200萬光年,而到了今天是440億光年,那麼光將被紅移約1100次。這不是因為都卜勒紅移,而是由於光線在不斷膨脹的空間中移動。由於光速「」對所有觀察者都是恆定的,因此唯一途徑是擴大光子的波長,也就是紅移。
  • 如果宇宙膨脹與物質擴散有密切關係,那為什麼光子會發生紅移?
    光子紅移與事物飛散無關。事物仍會停留在原處,同時空間不斷擴大。如果光傳播了133.4億年,宇宙最開始時的半徑是200萬光年,而到了今天是440億光年,那麼光將被紅移約1100次。這不是因為都卜勒紅移,而是由於光線在不斷膨脹的空間中移動。由於光速「」對所有觀察者都是恆定的,因此唯一途徑是擴大光子的波長,也就是紅移。
  • 引力紅移是什麼?很簡單,宇宙大爆炸後的膨脹速率是靠紅移測量的
    講引力紅移前必須要搞清楚都卜勒紅移,搞清都卜勒紅移前,就必須要搞清都卜勒效應。都卜勒效應我們再熟悉不過了,在中學物理上,我們就學到了這個概念。但必須要複習一遍知識點,肯定很多人都忘了!警車抓人時會開啟警報,這種聲音響徹雲霄。
  • 星系距離和空間膨脹的解讀
    這個110億光年的說法是個非常馬虎的表達。也許有人會反駁:200億光年?宇宙的年齡才138億歲,這個星系怎麼會距離我們這麼遠?愛因斯坦告訴我們任何東西的傳播速度都不能超越光速,怎麼可能138億年時間裡移動200億光年的距離呢?這真是令人費解。
  • 有證據表明光譜紅移與宇宙加速膨脹是假的
    1929年,哈勃發現河外星系的光譜紅移量可能與距離正相關,由此得出了宇宙膨脹的哈勃常數:遙遠星系的退行速度與距離正相關。這裡存在的一個關鍵性問題是:遙遠星系的紅移是否真的由退行造成?對此問題目前網絡上爭論最多的是:紅移並不一定是由星系退行造成,而是由其他因素造成。
  • 背景輻射、紅移是大爆炸的根據嗎?
    如果背景輻射沒有出現過強度變化,則震動沒有發生過。綜合科學發現,也完全有理由說背景輻射不是震動餘波。科學觀測告訴我們,比太陽更大的天體數不勝數,它們漫散有序的分布在宇宙內,它們有比太陽更豐富的各種射線流動外溢。它們的射線流縱橫貫穿著交織在一起,添滿宇宙內的所有空間,而形成背景。如是這個原因,背景輻射是大爆炸後的餘波說法就不能成立。這是其一。
  • 光速相對於任何參考系不變,那為什麼會有光的紅移,藍移現象呢?
    在理解來自遙遠宇宙的光如何發生紅移時,有許多不同的效果在起作用。如果光在膨脹的空間中移動,其速度是否與潛在的空間膨脹有關?對於光速來說,紅移或藍移意味著什麼?圖註:遙遠的星系MACS1149-JD1被前景星系團引力透鏡化,即使沒有下一代技術,也能在多個儀器中以高解析度成像。
  • 宇宙在膨脹嗎?你需要知道「紅移」和「藍移」
    在宇宙中,其他天體不向地球傳輸聲音,但他們可以向地球發射光。如果恆星離地球較遠或越來越近,光的波長也會發生變化,從而影響光的顏色。當恆星離我們很遠時,光的波長變長並移向光譜的紅端;當恆星離我們很近時,光的波長變短,移到光譜的藍端。聲與光:改變聲音波長的效應在首次被提出,因為光也有波長,這意味著光可以像聲音一樣伸縮波長。
  • 是什麼導致光線發生紅移?
    今天,與膨脹的宇宙一起移動的銀河系比從它發出的光到達我們的年數(乘以光速)還要大得多。但是,只有將紅移和藍移歸因於運動(特殊相對論)和空間結構的擴展(一般相對論)兩者的結合,我們才能理解紅移和藍移。光由於沒有靜止的質量,卻仍然攜帶著能量和動量,因此在穿過宇宙時永遠不會減速。它只能以光速行進。
  • 光子紅移能量降低,那麼損失的能量去哪了?
    單個光子的能量和光子頻率有關,光子能量公式為E=hν;光子從恆星表面發出,光子具備動質量,會受到恆星引力場的引力作用,導致光子的能量降低,由於真空中的光速是不變的,所以只能是光子的頻率降低,這種效應就是光子的紅移效應。
  • 宇宙在膨脹?你需要知道「紅移」和「藍移」
    在宇宙中,其他的天體不會向地球傳遞聲音,但卻可以向地球傳遞光。如果一顆恆星距離地球越來越遠或越來越近,光的波長也會產生變化,從而影響光的顏色。恆星遠離我們時,光的波長變長,移向光譜的紅色端;恆星靠近我們時,光的波長變短,移向光譜的藍色端。
  • 如果宇宙在膨脹,我們也在膨脹嗎?
    如果宇宙正在膨脹,那麼這對於其中的物體意味著什麼? 星系正在膨脹嗎? 那麼恆星、行星、人類甚至原子本身呢?諸如「疲倦的光」之類的替代性解釋與觀察結果不同,僅保留了那些包括不斷膨脹的宇宙在內的解釋。綜上所述,沒有一個無法迴避的結論:宇宙本身正在膨脹,而膨脹是觀察到的來自遠處的光的紅移的原因。
  • 宇宙在膨脹?你需要知道「紅移」和「藍移」
    在宇宙中,其他的天體不會向地球傳遞聲音,但卻可以向地球傳遞光。如果一顆恆星距離地球越來越遠或越來越近,光的波長也會產生變化,從而影響光的顏色。恆星遠離我們時,光的波長變長,移向光譜的紅色端;恆星靠近我們時,光的波長變短,移向光譜的藍色端。
  • 淺析哈勃紅移——都卜勒頻移與時空膨脹的作用
    左邊對應都卜勒頻移解釋中的坐標系:當星系遠離中心點時,它的徑向坐標隨之增加。右邊則對應我們熟知的共動坐標系:也即隨著宇宙的膨脹,坐標系也在伸長,但以自身為參考點時,坐標系卻是靜止的。當氣球膨脹時,這些斑點的共動坐標不會改變,但是斑點之間的距離在持續地增長。所以在共動坐標系裡邊,我們認為星系沒有移動,而是星系之間的「空間本身」在拉伸。
  • 淺析哈勃紅移-都卜勒頻移與時空膨脹的作用
    當氣球膨脹時,這些斑點的共動坐標不會改變,但是斑點之間的距離在持續地增長。所以在共動坐標系裡邊,我們認為星系沒有移動,而是星系之間的「空間本身」在拉伸。 接著,在貼片上建立一個坐標系,我們可以觀察到,隨著氣球的膨脹,第二個斑點會逐漸遠離貼片下方的斑點。所以在「貼片坐標系」中,我們認為紅移就是都卜勒頻移。
  • 是什麼原因導致光線發生紅移?
    這種減慢以不同的量影響不同頻率(或顏色)的光,就像通過稜鏡的白光如何以不同角度分成不同的顏色一樣,因為光減慢的量取決於光子的各個能量。然而,一旦回到真空狀態,它將恢復以光速運動。唯一的區別是穿過介質的光現在變得模糊了。早在相對論的早期,愛因斯坦的理論及其所作的預測就面臨著許多挑戰。光是否始終以恆定的速度在宇宙中移動?真的不需要光通過的媒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