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輻射、紅移是大爆炸的根據嗎?

2020-12-06 東方常人

支持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根據有兩個,一個是背景輻射,一個是星系紅移。我們先來看背景輻射,是不是可以做大爆炸理論的根據或佐證。

背景輻射的來源是:大爆炸同時產生的振動波。這種波不可能在138億年內完全擴散消失盡,應該還有輕微的餘波輻射存在。於是有人撿測到微波輻射,認為是宇宙背景的輻射,來證明那是大爆炸後的餘波。

背景輻射

是不是,還不應該草率下定論。把它做為大爆炸理論的佐證,還有疑點存在。請注意,振動波是大爆炸時產生的,物質擴散的同時,振動也在擴散,並且在擴散中強度消減。

那麼,在發散過程中,在時間距離上,它必然會留下驟減的軌跡。我們知道,「波」是平面上的場運動。它必然有在時間和距離上以平方為尺度的變化。以一億年為尺度,一億年前背景輻射的強度,應該是現在的平方值。向前反推,每一間隔都是相鄰間隔的平方值。追朔到起點,就知道它的初始振動強度。

背景輻射若是震動餘波,最起碼應該檢測到它一億年內強度變化值。只有現在值,無法顯示其是否曾經有過強度變化。如果檢測到背景輻射強度是在驟變,就可以證明背景輻射是餘波。如果背景輻射沒有出現過強度變化,則震動沒有發生過。

綜合科學發現,也完全有理由說背景輻射不是震動餘波。科學觀測告訴我們,比太陽更大的天體數不勝數,它們漫散有序的分布在宇宙內,它們有比太陽更豐富的各種射線流動外溢。它們的射線流縱橫貫穿著交織在一起,添滿宇宙內的所有空間,而形成背景。如是這個原因,背景輻射是大爆炸後的餘波說法就不能成立。這是其一。

其二,如果我們認識的「宇宙產生了空間和時間」理論不符合現實。而是空間產生了宇宙和時間哪?宇宙就成了空間中的一個單元世界,是空間在承載著許多這樣單元宇宙。

那麼,我們通常認識到的空間,只是單元宇宙內的空間。已經發現「真空不空」是事實。宇宙內的空間必然還有不知道和不知名的物質充添著。起碼我們知道星際空間還有塵埃等物質存在,如果背景輻射就是那些不知道、不知名物質之一哪?

我們來分析一下另一個,催生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根據,星系紅移現象。按照都卜勒效應,星系紅移意味著宇宙在膨脹。運動中的天體發現向紅外線方向移動,是星系在遠離觀測者,普遍紅移就是所有星系都在遠離觀測者。若是向紫外線方向移動,星系就是在向觀測者靠近。這樣認識沒有偷換概念吧。

問題一,天文觀測到的星系都是在紅移,沒有發現一個星系是紫移的。我們具體到仙女座星系身上,不少傳言說科學家預測多少億年後將與我們銀河系相撞。這說明它在向銀河系靠近,它的現象應該是紫移的。根據膨脹論,星系都在互相遠離,它也應該出現紅移,和銀河系遠離才對。根據什麼說它們會相撞?難道只有它是例外,還是膨脹不存在?

一個觀測到的現實是:「星系都在有序地向同一方向運動」。這說明單元宇宙在轉動,其中的星系在隨從它的自轉方向在統一公轉。天體公轉是在做螺旋運動,螺旋運動中的天體永遠是向前的一個方向。星系都在向同一方向運動,對觀測者來說,看到的現象,要麼都是紅移,要麼都是紫移。

血月

問題二,星系紅移現象在光學上有沒有其它成因?比如說星系周圍和間隙中分布的星雲物質,吸收和阻擋了短波光,只有紅光在漫遊。這種現象在地球上常見。如血月,掩蝕中的日月現象。煙霧蔽空時,只有紅光的天氣,出日落囗時的紅色。都卜勒效應不可否認,宇宙空間並非滑淨無塵也是事實。方和斐的吸收線也可以參考。

星系紅移現象只用「遠離說」來解釋,是不是有點太單調了?萬一星系紅移現象不是遠離的原因,是由其它因素造成的哪?畢竟不是只有一種原因可以造成紅光透露現象,那是否可以認為宇宙沒有膨脹,起碼沒有劇烈膨脹過。

辯證是允許反向思維的。我們也反向思考一下,膨脹是爆炸後表現出的現象,那麼,膨脹有沒有可能是爆炸前的表現哪?根據炸彈爆炸原理,物體爆炸前必須經由體內物質膨脹過程來積蓄力量,衝破物體外殼的束縛極限,爆炸才能發生。爆炸了,是物體生存現狀終結、解體毀滅。

天體爆炸

膨脹引發爆炸,毀滅物質體這種現象,這種規律,在地球上,在天體上屢見不鮮。爆炸引發膨脹生成物質體,在地球上沒有先例,在恆星演化中也沒有先例。這種現象,這種規律在宇宙物質系統中找不到,在宇宙生命系統中更沒有。宇宙的生成規律在生命系統中表現得更鮮明通透。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點到體,從簡單到複雜,是生命生成規律和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都是吸收增加聚集物質使體積膨脹的模式。

例如,一隻雞是由蛋通過外界條件,母雞加溫後,內在起變化,內部物質轉變成小雞後,破開束縛它的殼,吸取食物,增加聚積物質,使身體繼續膨脹大。這是指受精的卵,沒有受精的卵還沒有這種變化。在外界加溫條件下,物質不能向聚結方面轉變,而是反向,向分解方向轉變。內部物質真正混沌不清成了寡蛋、變成臭蛋。加溫使其膨脹向極限,最後蛋殼束縛不住,「膨」爆炸了。蛋生成雞的形變過程,在起點上被毀滅了,發展也終結了。

兩種現象,哪個更符合宇宙的現實?大爆炸產生宇宙理論與後者因果相同。起點是存在的,奇點卻不存在。宇宙生成轉變過程中,在起點上爆炸,它就是一個臭雞蛋,不會有物質生成,只有毀滅和終結。

宇宙中所有物質都是通過聚集物質,膨脹擴大體形的,沒有一例是通過分裂物質發散成形的。東方宇宙學認為:大爆炸產生宇宙違背宇宙生成法則。宇宙內物質有生成規律,它不會在違反其內物質生成規律中產生。

相關焦點

  • 紅移為宇宙大爆炸提供了證據,但你知道怎麼判斷星體在紅移嗎?
    宇宙大爆炸最初的二個關鍵證據是3K微波背景輻射和哈勃定律,其中哈勃定律為星體的退行速度與距我們的距離成正比,即亦可描述為:星體距離我們越遠,紅移越大。關於紅移的概念這裡不再講了,請自行百度。先提出個問題請大家回答:當科學家接受到幾億光年外星體發出的光譜時,他們如何得出該星體的光譜紅移了幾十納米,而不是該星體本來的光譜就是這個樣子?因為講紅移的文章很多,但這個問題很少有人做詳細解釋或解釋錯了,其中包括很多大咖。看過類似文章的朋友會說:「我知道,利用原子吸收光譜判斷的!」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怎麼來的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怎麼來的比如,2.6K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怎樣來的?我們知道這是宇宙大爆炸的殘餘輻射,在宇宙大爆炸的某個階段,也就是可以產生光子的階段,那時的光子自然應該是最為強大的伽馬射線。伽馬射線在引力作用下,會逐漸紅移或藍移。
  • 宇宙背景輻射是奇點黑洞存在過的證據,並不是大爆炸的餘暉5-1
    中心紅色區域將很狹窄,而周邊紅色區域將彌散消失,形成如無信號的電視雪花一樣均勻的背景輻射圖,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宇宙背景溫度的來源。那麼,這個中心輻射背景到底是奇點大爆炸的餘暉?還是奇點黑洞的微波輻射圖呢?西方物理界的態度很一致,統一口徑說這是奇點大爆炸的餘暉。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憑什麼讓科學家拿了兩次諾貝爾獎?
    怎麼算的,靠譜嗎?科學家們在計算宇宙中天體的年齡、距離、密度等數值時,並不是真的拿一個鐘錶或是一個尺子去量它,而是通過各種「間接的證據」去測量。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測算出宇宙的年齡是138億年的這種「間接證據」-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測結果,讓科學家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物理學家泰森說過:正因為有了「宇宙背景輻射」,天文學才成為真正的科學。
  • 兩種天文現象可以印證宇宙大爆炸學說,分別是天體的紅移和宇宙微波...
    很多朋友不相信宇宙的形成來源於一次大爆炸,其實這是被天文學、物理學以及相關學界廣泛認同的一種宇宙誕生理論,這種理論認為宇宙起源於極小的一個點,這個點又被稱為「宇宙奇點」,在137億年前的某一個時刻,這個奇點突然爆炸性膨脹,我們的宇宙由此誕生。
  • 只是因為宇宙大爆炸嗎?
    宇宙之浩瀚小的時候,我們和小朋友辯論一個東西有多大的時候,比如會說:有大象那麼大,有房子那麼大,在我們的思想中,它們都是我們認知最大的極限了,如果突然人群中有人說:有宇宙大嗎?我相信大家都是啞口無聲,並且會問宇宙是什麼,它是有多大?
  • 老式電視的雪花屏,可以證明宇宙大爆炸,是真的嗎?
    老式電視的雪花屏,可以證明宇宙大爆炸,是真的嗎?而隨著天文學界相關理論的完善,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這種老式電視的雪花屏或許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有著很大的關係,而且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宇宙大爆炸理論的重要證據之一,從而我們也就可以證明宇宙大爆炸真的存在,這是真的嗎?
  • 宇宙很冷:趣談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大爆炸後的餘溫約3K(-270攝氏度)
    編者註:經過精確測量,科學家們確定微波背景輻射的溫度是2.7K(0攝氏度就是絕對溫度273 K),約等於3K,因此微波背景輻射也被稱為「3K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大爆炸之後不久,高溫的光子與物質粒子劇烈碰撞。
  • 宇宙真的起源於大爆炸嗎,為什麼科學家都相信大爆炸理論?
    大爆炸理論是一個關於宇宙起源的假說理論,認為我們的宇宙大約誕生於138億年前的一次奇點大爆炸,從這一刻開始宇宙進入到了演化階段,然後一步步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樣貌,雖然大爆炸理論目前僅僅是一個假說理論,但卻是如今最具影響的宇宙起源學說,在我們看來很多人都無法接受宇宙是由一個無限緻密高溫的奇點爆炸而來。
  • 宇宙大爆炸理論有哪些證據,在大爆炸之前宇宙又是什麼?
    後來美國天文學家哈勃,發現遙遠星系存在明顯的紅移現象,總結出哈勃定律,進而發展成宇宙大爆炸理論,該理論認為:這是一個天馬行空的假設,讓人覺得非常不可思議,然而卻有眾多天文觀測數據支持這個觀點,比如:證據一:哈勃紅移我們在地球上觀測遙遠星系時,幾乎所有星系的光譜都存在紅移現象,而且距離越遠的紅移量越大
  • 透露宇宙秘密的微波背景輻射
    不久狄克、皮伯斯、勞爾和威爾金森在同一雜誌上以《宇宙黑體輻射》為標題發表了一篇論文,對這個發現給出了正確的解釋,即這個額外的輻射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背景輻射的發現在近代天文學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給了大爆炸理論一個有力的證據,並且與類星體、脈衝星、星際有機分子一道,並稱為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四大發現」。
  • 宇宙大爆炸的回音——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在近代天文學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可謂是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給了宇宙大爆炸的一個強有力的證據,並且和類星體,脈衝星以及星際有機分子一同稱為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所具有的最大特徵是具有黑體輻射譜,在0.3-75釐米波段,可以在地面上直接測到。那麼什麼是黑體?在任何條件下,對任何波長的外來輻射完全吸收而無任何反射的物體,即吸收比為1的物體稱為黑體。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揭秘宇宙的起源和宇宙的終極未來!
    例如,在1960年代,天文學家開始意識到在任何方向都可以探測到的微波背景輻射。被稱為宇宙微波背景(CMB),這種輻射的存在幫助我們了解宇宙是如何開始的。說明:CMB本質上是電磁輻射,這是最早的宇宙學時代遺留下來的,貫穿整個宇宙。據信,它是在宇宙大爆炸後約38萬年形成的,它包含了第一批恆星和星系是如何形成的微妙跡象。
  • 當我們說宇宙背景輻射的溫度是3K時,意味著什麼?
    圖解:普朗克定律描述的黑體輻射在不同溫度下的頻譜宇宙大爆炸產生的極端高溫釋放了強烈的、波長非常短的輻射,之後隨著宇宙的冷卻,這些極端的輻射變成了微波(這也可以解釋為,隨著宇宙的膨脹,輻射的波長不斷伸長)。
  • 宇宙誕生於大爆炸,大爆炸之前的宇宙又是怎樣呢?
    大爆炸之前存在什麼?你無法想像嗎?那是因為我的表達雖然語法正確,卻毫無意義。動詞、名詞、形容詞等都在正確的位置,但這個表達仍然沒有意義。好吧,「大爆炸前」就是這樣。沒有意義的表達。 現在你可能會認為這是不公平的,因為你的直覺告訴你,「大爆炸之前」應該有意義……畢竟,每一時刻都有一個「之前」,二期每種影響都有其原因。但在這一點上,我必須請求你們放棄所謂的直覺,轉而採用數學的嚴謹。
  • 宇宙背景輻射真的宇宙大爆炸遺留的嗎?
    現代主流物理學認為:宇宙微波背景是宇宙背景輻射之一,為觀測宇宙學的基礎,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光,誕生於宇宙大爆炸時刻。利用傳統的光學望遠鏡,觀察恆星和星系之間的空間(背景)是一片漆黑。然而,利用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可發現微弱的背景輝光,且在各個方向上幾乎一模一樣,與任何恆星,星系或其他對象都毫無關係。這種光的電磁波譜在微波區域最強。現在的物理學家堅信:宇宙背景輻射是一種大爆炸遺留下來的。
  • ——黑到能從宇宙背景輻射中吸收能量!
    黑洞是非常理想的黑體,「黑」體現在黑洞的溫度上,一個太陽質量大小的黑洞,霍金輻射溫度約為10^-8K,就算放到星際空間中,黑洞都能從宇宙背景輻射(溫度2.7K)中吸收能量。根據黑洞的霍金輻射溫度公式,可以估計出太陽質量的黑洞,輻射溫度只有10^-8K,然後根據普朗克黑體輻射公式可知:(1)溫度越低的物體,輻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長也越長;
  • 光速參照背景--關於光行差與星光紅移現象
    如果「光速不變「相對一個背景,不是相對任意慣性系,為什麼宇宙各色頻星光光行差完全一致?包括變頻之後的紅移星光。下圖是我用CAD繪製的另一個光波傳播示意圖,簡述星光從一個星繫到另一個星系的旅程。由上圖可見,鎖定光速波長因子長度的背景,就是所在位置的重力場質心,而不是任意參考系。
  • 為什麼老式電視的雪花可以證明宇宙大爆炸?
    根據空間膨脹、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元素豐度、宇宙大尺度結構和星系演化等一系列獨立證據,表明宇宙在138億年前起源於一個熾熱緻密的時空奇點。 在宇宙大爆炸理論的證據中,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最為重要的一個,首次發現這一現象的兩位天文學家很快也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150億年前星體就已經各自獨立存在,沒有理由的「宇宙大爆炸」
    沒有理由的「大爆炸」天文學家哈勃在1929年便注意到。遠星系的光譜向紅端偏移。哈勃仔細測量了這種紅移。他發現,這種紅移是有規律性的,星系離我們越遠,光譜紅移越大。這種噪聲的波長在微波波段,對應於有效溫度為3.5℃的黑體輻射的電磁波(它的譜線與達到某種熱平衡態的熔爐內的發光情況精確相符,這種輻射就是物理學家所熟知的黑體輻射)。他們分析後認為,這種噪聲肯定不是來自人造衛星,也不可能來自太陽、銀河系或某個河外星系射電源,因為在轉動天線時,噪聲強度始終不變。後來,經過進一步測量和計算,得出輻射溫度是2.7℃,一般稱之為3℃宇宙微波背景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