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主流物理理論「宇宙背景輻射」,是指來自宇宙空間背景上的各向同性的微波輻射,也稱為宇宙空間微波背景輻射。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美國科學家彭齊亞斯和R.W.威爾遜為了改進衛星通訊,建立了高靈敏度的號角式接收天線系統。
1964年,他們用它測量銀暈氣體射電強度。為了降低噪音,他們甚至清除了天線上的鳥糞,但依然有消除不掉的背景噪聲。他們認為,這些來自宇宙的、波長為7.35釐米的微波噪聲相當於3.5K溫度的輻射。
1965年,他們又訂正為3K,並將這一發現公諸於世,為此獲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宇宙背景輻射的特徵和絕對溫標2.725K的黑體輻射相同,頻率屬於微波範圍。
現代主流物理學認為:宇宙微波背景是宇宙背景輻射之一,為觀測宇宙學的基礎,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光,誕生於宇宙大爆炸時刻。
利用傳統的光學望遠鏡,觀察恆星和星系之間的空間(背景)是一片漆黑。
然而,利用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可發現微弱的背景輝光,且在各個方向上幾乎一模一樣,與任何恆星,星系或其他對象都毫無關係。這種光的電磁波譜在微波區域最強。
現在的物理學家堅信:宇宙背景輻射是一種大爆炸遺留下來的。他們認為:
「宇宙微波背景是我們宇宙中最古老的光,當宇宙剛剛380,000歲時刻在天空上。它顯示出微小的溫度漲落,對應著局部密度的細微差異,代表著所有未來的結構,是當今的恆星與星系形成的種子」。 [
宇宙微波背景解釋了宇宙早期發展所遺留下來的輻射,它的發現被認為是一個證明大爆炸宇宙模型正確性的裡程碑。
但是,統一場論{百度統一場論6版可以搜到}認為宇宙大爆炸理論是錯誤的,宇宙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那麼「宇宙背景輻射」理論是正確的嗎?
首先,我們來提出一個問題:溫度是什麼?
溫度是指物體的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劇烈程度,我們再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對於純淨的真空會不會有溫度?按照溫度的定義,真空肯定是沒有溫度的,是絕對零度。因為真空中沒有物體的分子,沒有實物粒子,當然就不會有什麼粒子運動,談不上什麼溫度。由此,我們可以設計一個實驗,把一個密封的容器放上一溫度測量儀器,在外面可以讀出這個溫度計的數字。可以設想容器裡面的溫度和外面的肯定是一樣的。
然後我們開始抽容器裡的空氣,看看容器裡面的溫度是否下降,下降的程度和抽出的空氣多少有什麼關係?當我們把裡面的空氣抽完了,裡面的溫度是否會降到絕對零度?如果實驗證實,我們無論如何不能夠把容器裡面的溫度降到絕對零度,原因是什麼?外界的熱量是如何傳到容器裡面的?我們知道,熱的傳播有三種方式,一種是對流,一種是傳導,一種是電磁輻射。在這種情況下,對流和傳導是不會發生的。唯一的原因是電磁輻射把能量傳進去,在現代物理理論中,認為輻射就是電磁波的輻射。我們還可以設計實驗,能夠屏蔽電磁波,把電磁波屏蔽掉,是否能夠得到絕對零度。統一場論的回答是無論如何不會降到絕對零度。統一場論認為,場的本質就是空間,空間本身時刻在運動,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本質上就是通過變化的空間來傳輸能量,空間本身就有傳播能量的能力。
所以,在以上的實驗中,難以使溫度降到絕對零度。即使在遠離星球的一塊真空中,沒有別的物體影響,統一場論認為,真空在我們測量時候仍然具有溫度。統一場論認為,物理學中的運動狀態和幾何中的運動狀態是等價的,在空間中任何一個處於垂直狀態中的物質點的位置必然要發生變動,並且它運動的方向是不斷地變化的,這些不斷變化的方向又可以重新構成一個垂直狀態。現實空間就是三維的,過一點可以作出三條相互垂直的有向線段,任何一個物體(包括測量溫度的測量儀器)存在於空間中總是要運動的,因而總是有溫度的。
溫度是物質粒子在空間中無規則運動的程度,沒有粒子的運動就談不上溫度,由於任何一個物體存在於空間中總是要運動,而測量溫度的儀器必須是物體,所以我們無法測量到具有絕對零度的真空。這可有意思,真空可以是溫度為絕對零度的狀態,只是我們無法測量到,你一測量必須用到物體,一有物體,就能夠產生溫度,所以,真空在理論上我們可以推算出是絕對零度,可惜我們無法從實驗上證實,這個無法證實當然也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決定的,不是我們人的能力有限。
1980年代前,人們發現,從太空所有方向來的輻射具有完全相同的溫度,這太平滑和完美了。這個是宇宙背景輻射學說所無法解釋的。
我們的結論是:物體可以通過空間來相互作用,物體可以對真空施加影響,並且影響到真空中存在的物體。
所以,測量真空,必然要用物體去測量,這樣總存在著溫度,不可能得到絕對零度。從這種角度出發,宇宙大爆炸理論是錯誤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學說也是站不住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