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小科普!存儲介質:從磁帶到藍光

2021-01-08 和訊科技

  泡泡網音頻頻道3月2日 在不久之前,筆者曾以多圖的形式,為大家展示過400多盤磁帶(詳情請見《70/80的記憶!400盤經典老磁帶大搜集》)。而它們對於我們來說,是當年快樂的源泉之一。

  

  不過,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磁帶就像我們之前所說的那樣,消失在了歷史之中,被後來興起的CD所取代。之後,又發展出DVD、藍光等多種音頻存儲介質。

  而近日,也有部分網友來詢問相關的東西。因此,筆者在這裡簡單為大家介紹一下曾經的、現在的主要的音頻存儲介質。一共有五種,分別是磁帶、黑膠、CD、DVD、藍光,其中前兩者為模擬音頻存儲,後三者為數字音頻存儲介質。

  1877年秋天8月15日的下午,發明家愛迪生在自己的實驗室製造出了跨時代的發明留聲機,自此聲音第一次被錄製了下來。而他所使用的這種方法,被後世稱之為純機械錄音。隨後,錄音技術發展為光學錄音、磁性錄音和電子錄音等。其中,使用最廣泛的便是磁性錄音,而其產品就是我們所十分熟悉的磁帶。

  註:磁帶可以記錄音頻和視頻,甚至當作數據存儲(早年計算機用磁帶做存戶),而我們這裡主要說的是前者,也被稱作錄音帶。

  

  至於磁帶的名字,很好理解,那就是帶有磁性的帶子而具體上來說,通常是在塑料薄膜帶基(支持體)上塗覆一層顆粒狀磁性材料,或蒸發沉積上一層磁性氧化物或合金薄膜而成。

  錄音磁帶的帶基上塗著一層磁粉,實際上就是許多鐵磁性小顆粒。磁帶緊貼著錄音磁頭走過,音頻電流使得錄音頭縫隙處磁場的強弱、方向不斷變化,磁帶上的磁粉也就被磁化成一個個磁極方向和磁性強弱各不相同的「小磁鐵」,聲音信號就這樣記錄在磁帶上了。

  而在播放時,機械傳動裝置和壓帶軸使磁帶勻速通過磁頭,磁帶上的微粒影響了磁頭的電場,獲得忽強忽弱的電流。在三極體組成的橋式整流和濾波電路上得以放大;此後,還要經過後置放大器把電流傳到音箱功放,進而就可以放出聲音了。

  除了磁帶,還有一種模擬存儲,那就是唱片。它其實是當年留聲機發明後一種改進產品,當時,錄音的介質是圓桶上的那層錫箔紙(具體的故事可以自行搜索一下)。隨後,科學家們將其改良為圓盤,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唱片的雛形。

  而從準確的定義上來說,唱片是一種音樂傳播的介質概括。其物質形態可以分為早期的鋼絲唱片、膠木78轉唱片、黑膠唱片等等。

  

  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是黑膠唱片,其名字來源於它的介質採用了立體聲黑色賽璐珞質地。同時,黑膠也簡稱LP,其英文全稱是Long-Playing。這個很容易理解,就是長時間播放的意思1948年開始,33又3分之1轉的唱片發行,經過幾年的發展,單面可錄音時間將近30分鐘,比以往長了很多,故以Long-Playing稱之。

  在播放黑膠唱片的時候,唱片機的唱針與唱片接觸,唱針的震動通過唱頭的「機電轉換」變成電信號,再經過放大器推動電動揚聲器發聲。

  ● 小結

  磁帶與唱片統治了整個模擬音頻存儲時代,直到CD的出現。不過此後也有不同的命運,那就是磁帶幾乎消亡了,而唱片主要是黑膠唱片還存在著。這是因為很多燒友認為黑膠唱片在聽感上最為保真,而沒有數字音頻那種數碼味道。

  但不管是磁帶還是唱片都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不易存儲和保護:磁帶的磁粉久了容易脫落,而且容易被消磁;而唱機播放時和唱針接觸,每次播放都會有損耗。

  1982年8月17日,第一張CD誕生了。從此,數字音頻時代來臨。在這裡,插播一句,筆者是這天出生的,哈哈,有緣吶。

  CD的全稱是COMPACT DISK,字面理解是緊湊型、高密度的碟子,而通常上來說看,我們一般稱它為光碟。CD的種類有很多,例如CD-ROM、CD-ROM XA、照片CD、CD-I和音頻CD、視頻CD等等。而在這裡,我們主要是說應用於音頻的CD,Audio CD。

  

  而和傳統的磁帶、黑膠唱片相比,CD擁有極為明顯的優勢:容量大、體積小,而且容易保存,音質也很好。當然,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優勢,那就是:製作成本低廉,對於唱片公司來說,可以賺取大量的利潤。另外,CD也有自己的不足之處,例如對於原汁原味的音樂有所破壞,還有就是它自己採用的16bit/44.1kHz的採樣精度並不高,這為後來更高品質載體的發展,留下了空間。

  而在這裡呢,需要提及兩個公司的名字,它們是飛利浦和索尼。在CD誕生與發展的過程中,兩者扮演了最為重要的作用。其中,飛利浦提供的是基本上是硬體支持:即研發光碟碟片技術和雷射讀取刻錄技術,而索尼則專攻數字編碼技術,實現將音樂信號轉變為電信號,並以PCM編碼形式存儲於一張碟片上。

  這裡說到PCM編碼,我們所說的Audio CD就是以這種PCM編碼,將音頻記錄在光碟中的。它不同於數據CD,可以隨便的讀取,而是需要用工具將這種編碼轉換為計算機能讀懂的音頻格式。

  剛接觸電腦的時候,筆者也曾為之困惑:怎麼光碟裡就那麼點兒歌,一個才44kb,怎麼就裝滿一張CD呢?實際上,這些44kb的文件,只是作業系統用虛擬文件的方式映射的索引而已。

  DVD的全稱,是Digital Video Disc(數字視頻光碟),現在稱為「Digital Versatile Disc」,即「數字多用途光碟」,是CD的後繼產品。而它出現的理由很簡單:CD的容量不夠,只有650MB,已經不能夠滿足需要了。

  不過,兩者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因為它們的原理是一樣的,即:用雷射技術來讀取光碟中的資料。只不過,DVD光學讀頭的精度比CD光學讀頭的精度高,可以讀取更小的光點。所以,DVD資料儲存的密度便可提高,也就是說,DVD資料容量的提升,可以說是拜光學讀取頭的進步之賜。

  當然,DVD也分很多種類(和CD的差不多),主要有DVD-VIDEO(又可分為電影格式及個人計算機格式)、DVD-ROM、DVD-R、DVD-RAM、Audio。而我們所說的、應用於音頻的,主要是最後一種,也就是DVD-Audio。

  

  DVD-Audio是由DVD Forum Audio Working Group(WG-4)與InternationalSteering Committee(ISC;為一日、美、歐之Recording Association)共同制訂的規格,也是DVD家族中重要的一環。經過長久的討論,眾所期待的DVD-Audio Ver.1.0規格終於在1999年4月正式公布,讓此一爭議許久的規格終告一段落。DVD-Audio規格的完成,使得長達近二十年的Audio CD時代將要走入歷史。

  至於DVD-Audio要比Audio CD的質量好多少,我們看一組對比就行了。

  普通16bit/44.1kHz的CD的碼率是2×44.1×16=1411.2kbps≈1.411Mbps。DVD-audio提供全頻帶6聲道24bits以及高達96kHz的採樣率,其碼率為6×24×96=13824kbps≈13.5,bps,明顯數倍於CD。

  同樣的原因,DVD也不夠用了,於是藍光誕生了。不過,筆者對於藍光以及應用與藍光的Audio不太熟悉。所以,這部分內容便借鑑友站Soomal對於藍光CD的看法。

  隨著中國的CBHD(China Blue High Definition)中國藍光高清DVD規格的發布,關於藍光碟「山寨」的恐懼聲似乎多了起來。如果大家留意,在SONY的推廣下,在最近的半年多時間裡各大影音商店,圖書大廈的影音櫃檯上應該可以看到不少Blu-Ray的高清藍光電影在銷售。而同時,在一些正規或是不正規的CD貨架上,你會看到藍色的CD包裝封面上寫著「藍光CD」的字樣。「山寨!」

  這真的是山寨嗎,看看價格,50、60元;看看曲目,竟然是「王菲」,天哪,這不但是山寨還是盜版……;一些懂行的高清玩家應該知道Blu-Ray還是真的有音樂碟片的,所以還仔細看看這個「藍光CD」是不是Blu-Ray音樂碟。50元,怎麼可能呢……,「山寨藍光陣營」迅速有了定位?

  在廣大玩家心目中,現在的山寨藍光碟有三種

  第一種,最為古老,即將高清節目源(目前來看絕大多數是Blu-Ray電影)用AVC編碼,將一部電影壓縮成一張DVD可以存放的大小,也就是大家常說的AVC HD DVD,這種光碟由於最早PS3可以播放,深得用戶喜愛,淘寶上可以搜到很多,但在早期,為了欺騙消費者,他們常常稱這樣的碟片是「藍光」.....「 DVD」。我們稱之為「藍光山寨一號」。

  第二種,是近期冒出來的CBHD,其實在DVD論壇上時叫做C-HD的,即China High Definition,不知道為何要在國內推廣時加上Blue,也不知道和Blue有什麼關係?當然,我們也不同意現在片面的將CBHD等價於已經故去的HD DVD,畢竟在AVS編碼、調製編碼方面是與HDDVD完全不同的。但CBHD,取名的手法確實山寨,且是山寨中的敗類!它就是「藍光山寨二號」

  第三,藍光CD,就是上面說的幾十元一張的。這些CD的花樣很多,很有2001-04年DVD盜版猖狂,盜版商洗盤熱情高漲的年代,能用的高檔詞都用上,什麼SuperBit,碟片用什麼什麼材料,奇怪的是連PS2遊戲機都上場了……。由於我們還沒有買過櫃檯上甚至JOYO網上就有的國產「藍光CD」,但目前估計,仍是山寨中的敗類。這是「藍光山寨三號」。

  

山寨盜版藍光CD

  ● 一種真的藍光Audio CD

  除此之外,其實真正與SONY有關和與Blu-Ray有關的音樂碟片有兩種。其一,就是用Blu-Ray光碟的純音樂碟,在音頻格式上仍使用高清電影中常用的音頻編碼方式,如LPCM、DTS HD MastAudio等雙聲道和多聲道無損壓縮音頻格式,從某個角度來說這也許是被發燒友認為是最正宗的藍光音樂碟,因為碟片是Blu-ray的,與高清視頻碟片沒有差別,單面單層25GB容量。

  

Blu-spec CD,SONY 2008年末發布Blu-spec CD,普通CD機可播放

  另一種,是我們懷疑與「山寨三號」有些關係的,Blu-spec CD。SONY在2008年末發布了這一規格的CD,其數據結構和PCM編碼與現有CD沒有任何區別,可以用普通CD播放,主要區別在於碟片的物理材料和製造工藝上。這種CD碟片使用Blu-ray碟片的Blue Laser Diode(BLD技術,藍光整流?),同時碟片使用製造藍光碟片的高質量高分子聚乙烯來製造更好的碟片(Blu-spec CD),讓Jitter更低。

  根據官方提供的資料來看:Blue Laser Diode刻制母盤,和高級光纖傳導配合,使信息軌道坑點、軌道凹槽更精確,盤面更平整、不良折射減少,能比普通CD唱片實現更高的壓片精度和更高的穩定性。

  如果遇到了Blu-spec CD,我想大家有興趣不妨買一張回來在自己的CD上聽聽,我們也會想辦法找一些為大家評測一下。根據21hifi網站評測來看,Blu-spec CD在中高檔CD機上的表現相對普通CD還是有明顯進步的,至少可聞性差別是超過XRCD的,今後我們有機會會替大家嘗試一下,或許有讀者朋友已經嘗鮮,也多謝留言指教。

  說到這裡,讓我想到了我們的藍光山寨三號,從JOYO網上我們搜索了一下「藍光CD」,得到了十來個封面很藍的CD,我們選取幾個代表來看看,SuperBit,高清藍光CD,Blue Disc,更強大的是「SONY PlayStation2專用工廠」生產。我真不知道現在某些櫃檯上賣的這種「藍光CD」和JOYO上的藍光CD是不是我們前面提到的Blue-spec CD,不過我們覺得這種可能性不大……,它們不但是山寨貨,還是盜版貨!希望有關單位趕緊下架這些產品吧。

  

山寨盜版藍光CD,王菲啊……,這不是盜版嗎?

  ● 正宗:藍光碟純音樂版碟片

  最後,我們要談談最正宗的Blu-ray音樂CD了。其實,非要追究是否正宗並沒有太大必要,前面也談到這種CD只是碟片完全與Blu-ray碟片一致,並且採用藍光高清電影中使用的高規格音頻格式。例如,DTS HD Master Audio可以做到7.1聲道的24bit/96KHz的標準,並採用無損壓縮方式編碼;同理,LPCM,即多聲道PCM編碼,最高規格也可以達到7.1聲道時的24bit/96KHz。由於Blu-ray碟片單面單層25GB的容量(單面雙層50GB已經成為主流),只用來存放這些高規格的音頻格式自然比較輕鬆,而且還可以同時放多重規格,供發燒友對比把玩。

  

  當然,播放這些碟片時首先需要播放Blu-ray碟片視頻一樣的播放機器,同時,需要通過HDMI輸出,功放必須支持DTS HD和LPCM的音頻解碼,由於它和視頻內容一樣採用了AACS保護,所以組件這套聽音系統就十分麻煩了,想想看,要一臺支持HDMI的音樂功放,不知道是否能找得到呢?

  我們今天暫且放一下關於「藍光」(真假都算)在視頻上的應用,從音頻專門應用來看,確實存在「藍光CD」即Blu-spec CD,而採用Blu-ray碟片的正宗(似乎更流行叫原生?)藍光音樂盤同樣可以提供高規格的音頻格式。而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凡是用Blue來表示藍光中的「藍」的(請注意Blu-spec CD和Blu-ray Disc),都是想忽悠人的……

  ● 結語

  其實,各種格式的音頻存儲介質還有很多,我們今天所簡述的只是最熟悉的罷了。當然,也並不完備,但作為基礎知識來說,當作是個小科普吧。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相關焦點

  • 自主可控的藍光光碟存儲介質的生產及應用前景—— 紫晶存儲鄭穆...
    尤其是用於大數據存儲的硬碟、磁帶庫的核心技術和產品均掌握在美日韓等國手中。「光存儲是三大存儲技術之一,利用5G技術和物聯網發展的戰略機遇,帶動以光存儲為核心的存儲技術突破,是我們面向新一代信息存儲技術發展方向實現彎道超車的必由之路。」
  • 這種新材料製作的磁帶,使數據存儲抗幹擾能力更強
    據外媒報導,將數據存儲在磁帶上,聽起來可能會讓人覺得很復古,但實際上,由於磁帶的數據密度很高,它仍然被廣泛用於存檔。,這種材料可以實現更高的存儲密度和更強的抗幹擾能力,同時還可以使用高頻毫米波向磁帶寫入數據的新方法。
  • 富士膠片成功研發鍶鐵氧體磁帶 實現全球最大580TB存儲容量
    580TB的容量足以存儲相當於12萬張DVD的數據。SrFe是一種磁性材料,具有極高磁性,即使加工成精細顆粒,仍能穩定地保持高性能,作為原材料被廣泛用於生產電機用磁鐵。富士膠片應用公司自主技術,成功研發出超細「SrFe磁性顆粒」,可用作生產數據存儲用微粒磁帶介質的磁性材料。
  • 1255米磁帶容量達580TB 磁帶存儲技術再創紀錄
    磁帶是最古老的數據保存技術和設備之一,誕生於1928年,迄今已經走過92年了,馬上就是「百歲老人」,但是依然老當益壯,速度不快,但勝在穩定、長壽、容量高,遠勝光碟、機械硬碟、固態硬碟。藍色巨人IBM與富士膠片(Fujifilm)聯合開發了新的鍶鐵氧體(SrFe)材料,用於LTO-8級磁帶後,存儲密度可達每平方英寸317Gb。這個密度雖然不大,但是磁帶可以做得非常長,這次就達到了1255米,因此總的容量達到了驚人的580TB,假設每本書容量1MB,那就可以保存5.8億本書。
  • 高存儲密度、毫米波寫入,誰說磁帶只能「復古」不能高科技?
    [釘科技編譯]根據《newatlas》消息:將數據存儲在磁帶上聽起來可能有些復古,但是由於其高密度的特性,在當今世界仍被廣泛用於歸檔和記錄大量數據。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用新材料製造了磁帶,這種磁帶具有更高的存儲密度,可以更好地保護數據免受幹擾,並提供了一種使用高頻毫米波在磁帶上進行寫入的新方法。
  • 盒式磁帶知識點科普
    語言帶用在通信、學外語、會議記錄等方面,這種磁帶對高音要求不高,層與層之間的感應要小;聲樂帶用來錄製歌曲、民樂節目等,它的高音較好,噪聲小,信號輸出較大;音樂帶用來錄製交響樂、輕音樂等各種音樂節目,它的高音良好,噪聲很小,信號輸出能滿足錄製音樂的要求,錄製的節目失真小、層次豐富。
  • 天賦異稟,高存儲密度成為海量數據存儲首選
    更神奇的是,作為最古老的存儲技術之一,IBM 磁帶存儲在時光的長河中歷久彌新,保持對社會需求變化的敏感度,擁抱新的時代,持續進化與演變,煥發新的生機,再次迎來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 天賦異稟,高存儲密度成為海量數據存儲首選 說到磁帶,有人可能會想起在 VCD 上播放錄像帶看港片的年代,或者用磁帶聽歌時拿鉛筆一圈圈倒帶的場景。
  • 還有你不知道的磁帶未來主義
    然而,小編今天要和大家聊聊的不是賽博朋克,也不是蒸汽朋克,而是另一個大家經常見到相關元素卻很少專門拿出來討論的科幻風格題材:Cassette Futurism — 磁帶未來主義。什麼是磁帶未來主義?大家先看張圖,腦中有個大概印象再說。
  • 尬到太空?「造」一個懷舊的「磁帶」SD卡收納盒吧
    圖片來源:wikipedia很多90後的朋友可能都沒聽說過「磁帶」。磁帶是一種非常流行的磁性存儲工具,它由帶有可磁化覆料的塑料長條組成,,通常封裝在塑料盒子裡,可以記錄聲音、圖像、電腦數據等等。我們這裡說的磁帶,是指磁帶式錄放音機使用錄音磁帶,2000年前非常流行,現在要是有一臺能夠播放的磁帶錄音機,絕對是懷舊精品了。
  • 全球存儲簡史(第二版)
    ⊙ 2 從本能到智能:現代數據存儲百年變遷 從本能到智能,歷經百年翻天覆地。現代的數據存儲歷經了百年左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00年前的人怎麼能想到現在IOPS可以到200萬以上的全快閃記憶體陣列呢?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後期,穿孔磁帶和穿孔卡片被用於「程序化」的織機和其他工業機器。
  • DNA數據存儲技術再升級,科學家們對活細菌編程,用其作為介質
    最新存儲技術,活細菌DNA存儲 硬碟和光碟驅動器只需按一下按鈕,即可存儲數千兆字節的數據,但是當這些技術(如磁帶和軟盤驅動器)被新技術所取代時,它們就變得過時且不易被讀取。現在,科學家們想出了一種將數據寫入活細菌DNA的方法,這個方法的好處是不易過時,又更具有持久性。
  • 小學英語教材配套磁帶被質疑過時浪費 各方爭執不休
    ­  專家建議:­  選用磁帶還是音頻文件­  應考慮學生年齡和地區差異­  四川省教育學會研究員、四川省教育學會秘書長紀大海認為,在如今時代,將錄音磁帶轉換為音頻文件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建議,家長的擔憂和建議值得考慮,但也要考慮到各個地方存在實際差異
  • 藍光1080p對眼睛好麼 藍光1080p有什麼好壞處
    藍光1080p對眼睛好麼?我們在看手機和看電視的時候,我們都可以調節屏幕的亮度,那我們知道藍光1080p對眼睛是不是有好處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藍光1080p對眼睛好麼教程,跟小編一起去看看吧!藍光1080p對眼睛好麼 1、藍光也被稱為Blu-ray,實際上它是接替DVD的高畫質存儲光碟媒體。2、這種技術通過藍色雷射進行數據的讀取和寫入,這一技術是對光碟存儲容量的進一步提升,因此藍光技術所指的並非是清晰度而是存儲技術。
  • 從留聲機到數字信史時代,人類是如何把聲音保存下來的?
    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記錄手段已經從機械記錄、電聲記錄、磁帶記錄到數碼光學記錄等等。由於盒式磁帶具有便攜、耐用、互換性強等優點,產品一上市就得到了迅速的推廣和發展。到了20世紀70年代,盒式磁帶作為一種廉價、方便的音樂載體在全世界廣受歡迎。光碟CD機時代飛利浦光碟在1979年誕生之後,在全世界第一個高密度光碟存儲系統中展示了飛利浦光碟的普及。
  • 模擬磁帶錄製基礎(關於混音你應該了解的歷史)
    如果你正在尋找Toffler在Future Shock中所寫的一個典型例子,那麼模擬磁帶可能就是最好的。在短短十多年的時間裡,這臺2英寸多軌磁帶機已經從工作室主要勞動力變成了稀世珍寶。雖然許多音頻老工作者都對這種溫暖的模擬聲音懷舊,但很少有人會為它而放棄了如今的聲音。
  • 未來信息存儲的領航者——多鐵性材料丨科普矽立方
    編者按:中科院之聲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聯合開設「科普矽立方」專欄,為大家介紹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的前世今生。我們將帶你——認識晶格,挑戰勢壘,尋覓暗物質,今古論陶瓷;彌補缺陷,能級躍遷,嫦娥織外衣,溢彩話琉璃。在現今高速發展的社會,信息存儲對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信息存儲記錄了這個社會的發展,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並推動它的發展。
  • 微軟DNA存儲新進展:已能保存100本世界名著
    卡林·施特勞斯(Karin Strauss)表示,DNA是一種優良的存儲介質。相對於傳統存儲技術,DNA存儲能帶來更高的存儲密度。華盛頓大學也參與了這一研究項目。目前,這項技術成本昂貴,操作複雜。不過,微軟希望借力生物科技行業的研究成果。由於生物技術的進步,近期DNA讀寫工具的成本正在下降。DNA被認為是磁帶的替代選擇,後者是目前用於長期存儲的標準介質。施特勞斯表示:「微軟希望看看,我們能否開發出基於DNA的端到端系統去保存信息。
  • 從光譜存儲到光譜套件,軟體定義帶來存儲經濟性
    SVC技術為核心的IBM Spectrum Virtualize,此外原來的數據和存儲管理解決方案調整為IBM Spectrum Control ,數據備份恢復解決方案調整為IBM Spectrum Protect ,近線磁帶文件系統調整為IBM Spectrum Archive ,這其中Spectrum Accelerate是最為搶眼,它可以看做是IBM高端存儲XIV的軟體版本。
  • DoSTOR存儲簡報:騰保發布業界最小的LTO2磁帶機
    、NeoScale成功融資1,200萬美元、藍色巨人IBM發布其全新數據存儲裝置MEMS、McLeodUSA看中了EMC Smarts系列軟體和CA幫助用戶節省購買磁帶的費用等相關簡訊。    騰保數據發表業界最快速最小型的半高LTO-2磁帶機    騰保數據(Tandberg Data Asia)宣布推出存儲速度最快、體積最小的半高(half-height) LTO Ultrium 2 磁帶機-420LTO,並藉此重申騰保數據於磁帶存儲市場的領導地位。
  • 有沒有發現,現在的一些英語教材仍然使用磁帶?
    家裡有小孩的朋友可能會深有感觸,在初中或者小學的一些教材中,會包含一盒磁帶作為聽力教學輔助,這讓很多人不禁起來疑惑:磁帶還沒過時嗎?好久沒見過複讀機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隨著國家教育部對學生的英語口語,聽力水品越來越重視,複讀機這一划時代的產品出現了,它可以錄播,也可以播放磁帶,體力小,功能多,成為當時學生的一個新寵!隨著科技的發現,複讀機逐漸的被更先進的mp3所代替,它體積更小,方便隨身攜帶,而且可以播放高清語音,逐漸的成為了時尚的代名詞,而一些教材也開始附帶mp3格式的音頻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