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廣思 科普作者,北京科普作協會員
根據相關數字統計,2019年穿山甲是年度被捕殺最多的野生動物。2014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將所有的8種穿山甲的保育級別都提升到了「易危」(VU)以上,其中,中華穿山甲被正式定為「極危」(CR),珍稀程度超過國寶大熊貓,這意味著穿山甲距離野外滅絕只有一步之遙。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下穿山甲的秘密!
穿山甲為什麼這麼倒黴?
穿山甲,從7000萬年前恐龍時代晚期的古食肉動物進化而來。穿山甲是唯一一種有鱗片的哺乳動物(鱗甲目下唯一一個科),遇到危險之後團成球,虎豹的利爪也無法傷害它。穿山甲科包括穿山甲屬4種,分布於亞洲;長尾穿山甲屬2種,分布於非洲;地穿山甲屬2種,也分布於非洲。
由於穿山甲擅長打洞,所以傳統醫學認為它可以通乳、通經絡,但其實它的鱗片只是特化的角質蛋白,和人的指甲、豬的蹄尖一樣,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因為穿山甲鱗片足夠硬,民間也有吃穿山甲壯陽的說法,因此硬生生把分布廣泛的穿山甲吃撐了瀕危動物。由於身體結構的特殊性,殺穿山甲和其他動物不一樣,過程相當血腥暴力。
其實,吃穿山甲不但不能治病,還有可能要命。日前,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與華南農業大學合作的團隊,通過分析1000多份宏基因組數據,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穿山甲很有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中間宿主。15日,在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科學技術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表示,科技部正組織有關科研團隊進行論證,一旦取得新的進展將及時公布。
除了人類,穿山甲是僅有的兩足行走的哺乳動物(袋鼠只會跳躍不會邁開腿走,人類依舊是唯一一種直立行走的哺乳動物),看上去就像是一隻駝背的霸王龍。因為它的前爪已經特化不適合行走,而尾巴又有厚重的鱗片可以保持平衡。
穿山甲為什麼不能人工飼養?
很多人都想,既然市場這麼需要穿山甲,它又非常瀕危,那麼能不能人工繁殖呢?可是,大家到動物園見過活生生的穿山甲嗎?
首先,穿山甲是一種高度特化的動物,也就是很挑食,它一直都是以各個品種的螞蟻為食物,對於其他的食物一直都不感興趣。它雖然每天可以只吃一頓飯,可是一天能夠吃上2斤,至少也要吃100克才能維生,螞蟻的重量這麼輕,穿山甲一次要團滅一窩螞蟻。想養殖一隻穿山甲就要每天提供一個大的螞蟻窩。更重要的是,在餵養的時候需要準備上20多個品種,且還需要準備上卵和幼蟻。如果只是單純地吃一種螞蟻,那就會導致營養的供應不健全。
穿山甲也是一種很嬌氣的動物,由於毛髮稀疏,它必須生活在25攝氏度以上的空間;在養殖過程中還容易患病蝨子病、腸胃病和球蟲病,也會受到各種細菌病毒的侵害。世界各國都想在人工繁育穿山甲,目前還沒有大的進展。目前養殖技術最好的是臺灣的臺北動物園,但動物園養的方式和規模化的商業養殖不一樣,動物園可以無限制地投入,包括飲食、科研條件、生活環境,以及各種動物福利的配套設施,但依舊無法進行大規模化飼養。2019年,廣西的30隻走私穿山甲被查獲後,寄養在人工繁育機構,最後全部死亡。
另外,穿山甲繁殖緩慢,一般在每年的4、5月份交配,孕期為5-7個月左右,每年只生一胎,通常每胎只產一仔。每隻穿山甲需要的領地也很大,一隻穿山甲每年最多能夠吃掉大約700萬隻白蟻和螞蟻。在一片面積約350畝的森林中,只要有一隻中華穿山甲存在,就可以有效控制白蟻種群。想要大批量繁殖,成本比大熊貓還高。
穿山甲和犰狳是近親嗎?
那穿山甲和長得很像的犰狳是近親嗎?生活在美洲的犰狳,是一種長板甲的動物,有些種類會團成球,也是以螞蟻為食、吻部細長、前爪大而有力、身體曲線流暢、擅長挖洞,它們和穿山甲是近親嗎?其實它們唯一的交集就是都屬於真獸下綱,再往下分,犰狳就是異關節總目貧齒目有甲亞目的動物了,和穿山甲八竿子打不著,目前犰狳最近的親戚是食蟻獸和樹懶。犰狳家族目前發現了21種,只有少數的可以團成球,更多的成員長相近似於有了護甲的老鼠、鼴鼠或者小豬。例如,2014年巴西世界盃的吉祥物Fuleco正是巴西特有的巴西三帶犰狳,也是一種珍稀動物,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至1990年才被再次發現。
穿山甲和犰狳還有很多明顯的不同,如犰狳的耳朵明顯可見,而穿山甲的耳朵藏匿於鱗甲之下,極不明顯。犰狳口腔裡有著近百顆無琺瑯質的細小牙齒,用於碾碎昆蟲的幾丁質外殼,有些犰狳還能吃蔬菜,巨犰狳甚至能吃腐肉;而沒有牙齒的穿山甲一般在吞下螞蟻后,通過胃裡的石子將其碾碎。另外,二者產地也不同,犰狳主要分布於新大陸中的中美洲與南美洲,而穿山甲只分布於舊大陸中的亞洲和非洲,兩種生物學分類和地域分布相去甚遠的動物卻發展出了相似的形態,這是趨同進化的結果。就像家豬的食物和皮膚質感都和人類很類似,但是生物學上關係並不近。
大家現在了解了穿山甲的秘密了吧。其實,愛護動物、保護它們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