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秦韻20:守望長安問大道古壎開奏復興曲
人的生命有限,物質財富可以毀滅,唯有非物質文化精神才能夠永恆。現代人擁有更先進的科技和更豐富的物質生活,但是不是就享有比古人更自由更豐富的精神生活呢?這個歷史之問,答案其實早已經不言自明。
從舊石器時代傳說的「石流星」,直到新石器時代形成的陶壎,我們已經可以確信中國最古老吹奏樂器的客觀存在。到了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以後,生產科技越來越發達,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也越來越豐富,而這個最古老吹奏樂器壎卻日漸衰亡幾近於絕跡。直到人們越來越感覺到心靈空虛和精神迷惘之時,正好幸運地挖出了已經被塵封了數千年的古壎。人們固然可以利用現代科技仿製和改進陶壎,但我們真能模擬和領悟壎樂傳遞的上古遺音嗎?更重要的是,先民們在舊石器時代就創造出了壎樂文化,我們這代人又能不能把壎樂文化的真諦傳承給後人呢?
我們在問壎,壎也在問我們。這個「壎之問」,就是王厚臣幾十年來孜孜以求的文化命題。
王厚臣是國家一級演奏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現任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理事、中國葫蘆絲巴烏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音樂學院考級專家委員會高級考官,陝西省葫蘆絲巴烏協會會長,陝西省歌舞劇院民族管樂演奏家、作曲家。
早在西安半坡村遺址考古發現陶壎以前,王厚臣就創作並登臺演奏了壎曲《沉香淚》,為這場中國壎樂文化復興實景劇預先譜寫了前奏曲。1987年9月,在西安半坡村遺址出土了陶壎,正是王厚臣應邀到考古現場進行鑑定。從那時起,王厚臣也一直致力於中國壎樂文化復興大業。
2019年6月27日,為了記錄和求證壎樂文化復興的重大事件,網聞博報專程拜訪了王厚臣。
在談到壎樂文化復興話題時,王厚臣說,人有享受物質生活的追求,同時也有享受精神生活的追求,這樣才能均衡發展。現代人遭遇的社會經濟危機和生態環境危機,就是根源於人們自身心理失衡的危機。我們現在講壎樂文化復興,並不是讓人們回到石器時代原始的物質生活狀態,而是要找回壎樂文化返樸歸真的精神氣質。
他解釋說,中國文化道法自然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就需要我們在壎樂中仔細品味和感悟,這正是藝術薰陶的潛移默化作用。在生產科技水平非常低下的石器時代,先民們就能創造出享受精神愉悅的吹奏樂器。從石制到骨制和陶製,壎的技術工藝和物質形態一直在變化,但傳遞出的精神氣息卻始終不變。按照中國傳統文化陰陽五行之說,壎是「八音」中獨佔「土音」的民族樂器。金木水火土,東南西北中,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玄之又玄就在此「中土」正音。古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和智慧,我們現代人至今恐怕也都難以企及。
王厚臣說,這個「中土」正音的持續傳遞,當然不能脫離社會大眾土壤。遙想當年先民們最早創造「石流星」的初心,肯定不是為了個人獨自享樂,而應該是「樂吾樂以及人之樂」的天下同樂。也只有上升至「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精神境界,我們才能夠聽到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的上古遺音。因此,我們今天學習和傳承壎樂文化,就不僅要能夠獨奏壎曲,更要學會演出壎曲大合奏。中國壎樂文化復興,不是靠一兩個人就能實現,而本身就是一場上下同心群策群力的壎曲大合奏。
自從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壎樂文化復興熱潮開始不斷升溫。對此,王厚臣感到非常欣慰。同時,他也保持著自己的冷思考。
王厚臣說,壎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是穿越了「上下五千年」的中國非物質文化載體。從音樂史角度來講,可以說壎樂是「第一國樂」。我們絕不能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又遺失了這個「第一國樂」的大道真諦。
王厚臣認為,壎樂文化復興是一項公益性的社會系統工程。就目前的態勢來看,群眾基礎層面的自發參與熱情非常高,而音樂文化教育專業層面又明顯脫節,政府層面則更顯被動和缺位。這上中下各層面存在的溫度差,就必然導致系統紊亂。
他接著分析說,在音樂文化教育專業層面,目前壎曲獨奏作品和原創作品不是很多。曲目太少就沒有辦法確定每首曲子的級別,從而導致壎樂考級制度遲遲定不下來。而且,只要是能演奏笛子,就基本上都能演奏壎。然而,全國演奏竹笛的人,卻遠遠少於演奏葫蘆絲人群。因此,壎演奏人群也就遠遠少於葫蘆絲演奏人群。同時,壎在舞臺表演上只是作為特色樂器搭配,譬如在合奏曲裡插入一小段壎曲。劇團裡的樂隊專業演奏人員,都是在吹奏其他樂器的同時兼吹壎,缺少專門的壎曲演奏機會。
對此,王厚臣時常感慨,音樂專業院校為何不能把壎列為選修樂器呢?雲南民族大學已經把葫蘆絲列為本科專業了,為何全國各地音樂專業院校就不能把壎列為專業學科呢?
王厚臣反覆強調,中國壎文化復興,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特別是需要專業作曲家和演奏家的主動參與,更需要各大專業院校的積極推動。而且,從專業角度來看,在專業劇團和專業院校推廣壎文化比較容易,對於普通大眾卻存在一定難度。壎樂演奏門檻比較高,音準不容易控制。這還不像葫蘆絲那樣演奏技巧門檻較低,普通大眾很容易上手。
在群眾基礎層面,王厚臣認為,「漢唐長安」的歷史文化底蘊,使得陝西壎文化復興的群眾參與規模在全國遙遙領先。他介紹說,早在2007年,西安就有群眾業餘自發創建的「陝西壎樂振興會」,後來發展成為陝西省壎樂學會,他自己也經常去給會員講課。2013年5月18日,陝西省壎樂學會和西北大學共同舉辦了「送你一個長安·壎進校園」活動,這也是「壎樂文化進校園進課堂」的一個創舉。王厚臣說,他本人當時也應邀參加那場「壎樂文化進校園進課堂」活動,並且在在現場表演了壎曲獨奏《沉香淚》。
王厚臣還介紹說,現在西安和鹹陽有幾所老年大學已經開辦了壎樂班,並且有專業老師授課。陝西中老年人學習壎樂,已成為一股文化新潮流。另外,陝西各地的群眾壎樂社團,目前的發展勢頭也非常迅猛。
他同時指出,現在社會大眾學習壎樂,以業餘愛好者居多。按照年齡段劃分來看,則是中老年人居多,年輕人相對較少。即便是這些群眾壎樂學會的會長和壎樂社的社長,也都是業餘愛好者,幾乎沒有從事音樂專業的人員參與。
王厚臣表示,社會大眾參與壎樂復興的熱情可嘉,業餘愛好者追求高品位的精神生活享受也無可厚非。問題還是在於,僅靠群眾業餘自發的推動,很難實現中國壎樂文化復興。如果不能確保這個「第一國樂」傳承的專業水準,又何談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本身就是一項公益性的社會系統工程。如果沒有政府的統籌協調和音樂文化教育專業環節的有效銜接,又何談中國壎樂文化復興?
不過,對於民間自發推動壎樂文化復興的活動,王厚臣始終會給予熱忱指導和支持。不久前,陝西童星城影視文化傳媒公司推出了中國第一部壎文化主題音樂舞臺劇《壎娃傳奇》,王厚臣就應邀擔任了該劇的音樂總監。在網聞博報採訪該劇出品人李紅梅時,她還提出了進一步加強與西安半坡博物館合作的設想,希望能把《壎娃傳奇》音樂舞臺劇與半坡博物館壎文化展示結合起來,共同打造出西安獨有的壎樂文化旅遊「城市名片」。同時,也希望有關政府部門能夠協調促成此事。
對此,王厚臣表示高度肯定和支持。他認為,在推動中國壎樂文化復興方面,古都西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發揮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打造文化旅遊名片,西安本身就有這張「第一國樂」金字招牌。發揮好政府作用,就在於主動服務和協調推進。如果能夠在半坡博物館打造出這樣一張「城市名片」,不僅會帶來巨大的旅遊經濟效益,而且必將顯現出中國壎文化復興的示範引領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