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艦知識:高速雙體船——未來海戰新寵

2020-11-23 中國日報網

HSV-2

環球在線消息:隨著冷戰結束和前蘇聯強大遠洋艦隊的解體,美國海軍在全球水面上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威脅。進入21世紀,曾經縱橫全球、叱吒風雲的美國海軍在日漸深入的轉型過程中越來越多地發現,與他們那些巨大且昂貴的海上作戰平臺相比,在局部戰爭中與其對壘的往往並不是正宗大牌的海軍艦隊,而是眾多「散兵遊勇」、打了就跑的普通船隻。

的確,自1960年越南戰爭以後,除了應對少量小規模衝突以外,美國海軍至今還沒有直接面臨對抗近岸威脅。但是,正所謂尺有所短,從90年代海灣戰爭開始,美國艦隊所有的作戰海域已經是礁石和淺灘等惡劣水域環境的敵方近海,大型艦船無法靠近,不確定的危險劇增。

那些停留在領海內的弱小海軍利用各類反艦飛彈、岸基作戰飛機及電子戰裝備,藉助淺海複雜的海況做掩護,向遠道而來的現代化戰艦群發起變化多端的「海上遊擊戰」,從而給正規艦隊構成極大威脅。同時也使美國海軍引領世界海軍發展潮流的先進理論——「從海上……到前沿」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尷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海軍開始及時調整近海作戰對策,欲使近海作戰高技術化,試圖憑藉技術優勢打垮對方。一時間,新的海戰理論、新的技術體制、新的武器裝備紛紛登臺亮相,高速雙體船就是這種思維演化的產物。

·軍事需求推動了雙體船的產生發與發展

所謂雙體船,就是將兩個單船體橫向固聯在一起所構成的船。也可以將兩個以上的船體固連在一起構成三體船或多體船。目前建造和使用的基本為雙體船,三體船或多體船仍處於研究和試驗階段。現代高性能雙體船主要包括有小水線面雙體船、穿浪雙體船、高速雙體船與複合型雙體船等四大類。不過,這種劃分並不絕對,隨著新材料技術及新船舶建造工藝的發展,以上四種船型在技術上已逐步相互融合。其中,高速雙體船是雙體船中速度較高的一類,也是當今雙體船中發展較快的一種,從外形上看,高速雙體船由兩個瘦長型的單體船組成,單體船內設置有動力裝置等設備,單體船上部則用甲板橋相連接,甲板橋上部可安置上層建築,內設客艙等設施。

人類最早使用雙體船是由於發現將兩艘船橫向連結在一起時,在海上可承受較大風浪而不易翻船。後來又發現,與同噸位的船比較,雙體船的總寬度較大,因而往往有更大的甲板面積和艙室面積,尤其適合裝載那些體積很大而重量不大的低密度貨物,具有很高的運輸效率。

20世紀60年代,隨著人們對水面艦船規律認識的加深,發現將單一船體分成兩個,可以使每個船體更瘦長,從而有可能減小船的興波阻力,尤其在高速行駛時,興波阻力會有較大幅度的降低,從而誕生了近代雙體船。

與其他許多新技術的發展歷程類似,冷戰時期海上軍事鬥爭的需要促進了雙體船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後期,美國海軍為對付大洋深處的前蘇聯核潛艇,迫切需要發展一種在複雜海情下既具有較高航速、又能穩定航行、並能有效地使用聲納的新型艦艇,從而將雙體船作為高性能船型列入研究計畫。1973年,美國率先建成世界上第一艘、小水線面雙體船「凱瑪利諾」號。該船排水量為220噸,船長27米,寬14米。在建成後的兩年裡,它經歷了各種試驗,包括直升機的起降試驗,充分顯示出了優良的性能。接著,美國又先後建造了兩艘試驗艇,主要用於探討發展大型雙體艦艇的可行性。繼美國之後,一些發達國家也紛紛對雙體船的發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開發這種新船型進行了大量基礎理論研究和模型試驗技術的探索。

世界上最先製造出雙體船的是美國,但讓它在軍事領域「揚名」的卻是澳大利亞海軍。其實,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美國海軍就已開始重視雙體船的研製,並於1973年率先建造出世界上第一艘小型雙體船「凱瑪利諾」號。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雙體船得到了進一步發展。1985年,日本建造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小水線面雙體船——3000噸級海上作業試驗船「海洋」號。1991年,美國也建成了3400噸級大型小水線面雙體船「勝利」級。這為今後發展更大噸位的小水線面雙體船提供了可靠的技術基礎。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正在參與雙體船的研製。英國、德國、荷蘭、挪威、芬蘭、韓國、丹麥、瑞典、俄羅斯等國也都提出了建造計畫和設計方案,世界上正在掀起競相發展雙體船的熱潮。

相關焦點

  • 說說「海上新鬥士」:雙體船(組圖)
    發展迅速船體各異  為進一步改善高速雙體船的綜合性能,人們在高速雙體船的基礎上派生了若干新型的雙體船型,主要著名的有小水線面雙體船和穿浪雙體船等。  所謂小水線面雙體船,是由潛沒於水中的魚雷狀下體、高於水面的平臺(上體)和穿越水面聯接上下體的支柱三部分組成,其優點在於水線面面積較小,受波浪幹擾力較小,在波浪中具有優越的耐波性。另外,還具有寬闊的甲板面和充裕的使用空間。但也存在船體結構複雜,對重量分布較為敏感等問題。
  • 國內較大較先進的鋁合金雙體船順利下水
    該雙體船是我國自主研發、自主設計、自主建造的較大型全鋁合金穿浪雙體船。  船為深V線性穿浪雙體船型,總長60米,型寬18米,型深5.9米,較高航速可達到38節(每小時70公裡)。  據介紹,高性能船舶可廣泛用於水上客運、交通作業、海洋監測、安全救助、海關緝私等,是國家科學技術水平和先進位造能力的綜合體現。
  • 雙體船VS單體船-為什麼雙體船越來越受歡迎
    自從雙體船的設計理念經歷了一系列重要的變化之後,雙體船的受歡迎程度顯著提高,在這種變化的影響下,即使是多體帆船現在也不再僅僅代表一類運動船型,而是變成豪華舒適的巡航艇。 那麼,為什麼這麼多遊艇租賃公司在他們的船隊中增加了雙體帆船和雙體動力艇呢(甚至作為營銷的重點)?
  • 思享者丨古代船艦是如何稱霸藍色海洋又走向衰亡
    本期「思享者」中,來自中國計量大學的俞書偉老師,分享關於世界古代著名船艦的故事。俞書偉是中國計量大學產品設計專業負責人,主要研究方向為交互產品設計和船舶設計研究。在俞書偉老師的分享下,讓我們一起探尋美國的「根」和中國的古船興亡歷程。
  • 中日甲午海戰
    9月17日,中日在黃海海面上進行了激烈的海戰。提督丁汝昌率領北洋艦隊與日軍展開激烈戰爭,丁汝昌受傷後仍坐於甲板上鼓舞士氣,由「定遠」號管帶劉步蟾代其指揮督戰。「致遠」號管帶鄧世昌在鏖戰多時、船艦受重創情況下,下令艦船猛撞日艦,不幸中魚雷,全艦官兵壯烈殉國。「經遠」號亦在其管帶林永升指揮下堅持戰鬥到最後一刻。
  • 美軍這艘隱身5體船什麼來頭?所用材料與F-35同款
    M80是隸屬五角大樓部隊轉型辦公室的一艘作戰試驗船,專為沿海以及河流環境等淺水區域作戰而設計,其採用極為罕見的5體船設計,曾被《時代》雜誌評選為「最佳發明」,美媒評論前者「仿佛是另一個星球的東西」。M80的最高速度可達60節(時速約為110公裡),滿載航程約為800公裡,高速行駛時形成的V型波(開爾文船波)非常微弱,能夠有效隱藏自身蹤跡。另外其轉彎性能也極佳,即使是進行360度轉圈,船速下降也不會超過10%。資料圖片:高速試航中的美軍「短劍」隱身艇。
  • 超空泡武器:速度極大提高 顛覆海戰模式(圖)
    為了適應未來海戰的需要,各軍事強國都在極力發展能夠主宰海上戰場的先進武器。在這種背景下,超空泡技術受到了世界主要軍事大國的高度重視,他們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資金將超空泡技術應用於武器系統。請看科技日報特約專稿——超空泡技術是提高海洋軍事實力,尤其是提高攻擊航母編隊能力的關鍵技術。
  • 樓船夜雪瓜洲渡:關於艦艏的那些小知識!
    近日義大利高速巡邏艦(PPA)2號艦下水之後特殊的雙艦艏設計很快就吸引到了大家的目光,那麼義大利海軍為何放著好好的飛剪艏不用偏僻要用這種特殊的雙艦艏?本文將帶大家認識一下不同種類的艦艏,看完您或許就明白了。
  • 當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艦隊輸在什麼地方呢?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中,被認為實力更強的北洋海軍卻慘敗在日本艦隊手下。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最大規模海戰,而在此之前,世界上能夠有研究價值的鐵甲艦時代海戰,只有意奧利薩海戰,這場海戰也是風帆戰列艦時代過渡到鐵甲艦時代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之後,
  • 甲午海戰,北洋海軍的夾縫雁行陣
    此時, 丁汝昌選擇以「定遠」為旗艦,「定遠」便成了這次海戰中北洋海軍中樞所在的司令艦。指揮海軍作戰並不是丁汝昌的專長,他在艦上的角色類似於督軍,猶如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而身為翼長、總兵,又是旗艦艦長的劉步蟾是北洋海軍此次海戰的真正戰場指揮官。
  • CAGP 讚揚印尼政府拒絕綠色和平的船艦進入的做法
    Consumers Alliance for Global Prosperity 讚揚印尼政府拒絕綠色和平的船艦進入的做法 RI 對激進主義非政府組織威及千萬人口生存的擁護努力持反對立場 華盛頓2010年10月18日電 /美通社亞洲
  • 美國新墨西哥州驚現ID4外星船艦盤狀雲
    美國新墨西哥州克洛維斯一位居民日前拍到天有異象,只見灰暗的巨大盤狀雲遮擋夕陽、壟罩天空,正中央還不停冒出雷電霹靂,仿佛電影 ID4:星際終結者中,外星船艦降臨地球的場景真實呈現。媒體指出,這個外星船艦狀的盤狀雲是一種新型雲,2018年由世界氣象組織雲圖集正式定名為灘雲。這種現象並非罕見。中央氣象局曾在臉書指出,劇烈對流常伴隨下衝氣流,當下衝氣流向外擴展,將周遭的暖空氣舉升成雲,就會形成攤雲。
  • 美軍對西沙海戰心知肚明,為何只觀戰,對南越求救充耳不聞?
    在西沙海戰的事前、事中和事後,美國的行為或態度值得深思:  一是1974年1月11日,基辛格第六次訪華離開中國沒多久,中方突然再次重申擁有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二是美國海軍對西沙海戰過程是非常清楚的,但其第七艦隊只在附近「觀戰」,並對南越這個「盟友」的求救充耳不聞;三是西沙海戰結束的當天,美方即公開發表聲明:在西沙戰事問題上「我們不支持任何一方。
  • 李碩|拿破崙時代海戰的兵器、戰術與戰略
    《特拉法爾加戰役》,[英] 朱利安·S.科貝特著,陳駱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2016年4月出版,544頁,79.00元朱利安·科貝特著、陳駱譯的《特拉法爾加戰役》,是一部描寫風帆火炮時代海戰的經典著作,可惜此書內容與今天中國讀者的知識背景有較大差距,導致很多人不太能理解,自然難以欣賞其睿智——這包括書中主人公們的運籌或者勇武,也包括科貝特在展現這段歷史上所用的功力
  • 甲午海戰的失敗主要原因還真不是艦船不如日本,主要誤解在這裡!
    甲午海戰也叫黃海海戰,是甲午戰爭海上作戰部分。一、誤區一:對於海戰過程的誤解豐島海戰以後,日本海軍增強了戰勝中國海軍的信心。丁汝昌、劉步蟾及總查德國人漢納根等在「定遠」艦前方的飛橋上,見日艦成「單行魚貫陣」(單縱陣) 撲來,決定採取以主艦居中的「夾縫雁行陣」(交錯配置的雙橫隊)應戰,以便充分發揮後續各艦艦首重炮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