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V-2
環球在線消息:隨著冷戰結束和前蘇聯強大遠洋艦隊的解體,美國海軍在全球水面上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威脅。進入21世紀,曾經縱橫全球、叱吒風雲的美國海軍在日漸深入的轉型過程中越來越多地發現,與他們那些巨大且昂貴的海上作戰平臺相比,在局部戰爭中與其對壘的往往並不是正宗大牌的海軍艦隊,而是眾多「散兵遊勇」、打了就跑的普通船隻。
的確,自1960年越南戰爭以後,除了應對少量小規模衝突以外,美國海軍至今還沒有直接面臨對抗近岸威脅。但是,正所謂尺有所短,從90年代海灣戰爭開始,美國艦隊所有的作戰海域已經是礁石和淺灘等惡劣水域環境的敵方近海,大型艦船無法靠近,不確定的危險劇增。
那些停留在領海內的弱小海軍利用各類反艦飛彈、岸基作戰飛機及電子戰裝備,藉助淺海複雜的海況做掩護,向遠道而來的現代化戰艦群發起變化多端的「海上遊擊戰」,從而給正規艦隊構成極大威脅。同時也使美國海軍引領世界海軍發展潮流的先進理論——「從海上……到前沿」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尷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海軍開始及時調整近海作戰對策,欲使近海作戰高技術化,試圖憑藉技術優勢打垮對方。一時間,新的海戰理論、新的技術體制、新的武器裝備紛紛登臺亮相,高速雙體船就是這種思維演化的產物。
·軍事需求推動了雙體船的產生發與發展
所謂雙體船,就是將兩個單船體橫向固聯在一起所構成的船。也可以將兩個以上的船體固連在一起構成三體船或多體船。目前建造和使用的基本為雙體船,三體船或多體船仍處於研究和試驗階段。現代高性能雙體船主要包括有小水線面雙體船、穿浪雙體船、高速雙體船與複合型雙體船等四大類。不過,這種劃分並不絕對,隨著新材料技術及新船舶建造工藝的發展,以上四種船型在技術上已逐步相互融合。其中,高速雙體船是雙體船中速度較高的一類,也是當今雙體船中發展較快的一種,從外形上看,高速雙體船由兩個瘦長型的單體船組成,單體船內設置有動力裝置等設備,單體船上部則用甲板橋相連接,甲板橋上部可安置上層建築,內設客艙等設施。
人類最早使用雙體船是由於發現將兩艘船橫向連結在一起時,在海上可承受較大風浪而不易翻船。後來又發現,與同噸位的船比較,雙體船的總寬度較大,因而往往有更大的甲板面積和艙室面積,尤其適合裝載那些體積很大而重量不大的低密度貨物,具有很高的運輸效率。
20世紀60年代,隨著人們對水面艦船規律認識的加深,發現將單一船體分成兩個,可以使每個船體更瘦長,從而有可能減小船的興波阻力,尤其在高速行駛時,興波阻力會有較大幅度的降低,從而誕生了近代雙體船。
與其他許多新技術的發展歷程類似,冷戰時期海上軍事鬥爭的需要促進了雙體船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後期,美國海軍為對付大洋深處的前蘇聯核潛艇,迫切需要發展一種在複雜海情下既具有較高航速、又能穩定航行、並能有效地使用聲納的新型艦艇,從而將雙體船作為高性能船型列入研究計畫。1973年,美國率先建成世界上第一艘、小水線面雙體船「凱瑪利諾」號。該船排水量為220噸,船長27米,寬14米。在建成後的兩年裡,它經歷了各種試驗,包括直升機的起降試驗,充分顯示出了優良的性能。接著,美國又先後建造了兩艘試驗艇,主要用於探討發展大型雙體艦艇的可行性。繼美國之後,一些發達國家也紛紛對雙體船的發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開發這種新船型進行了大量基礎理論研究和模型試驗技術的探索。
世界上最先製造出雙體船的是美國,但讓它在軍事領域「揚名」的卻是澳大利亞海軍。其實,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美國海軍就已開始重視雙體船的研製,並於1973年率先建造出世界上第一艘小型雙體船「凱瑪利諾」號。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雙體船得到了進一步發展。1985年,日本建造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小水線面雙體船——3000噸級海上作業試驗船「海洋」號。1991年,美國也建成了3400噸級大型小水線面雙體船「勝利」級。這為今後發展更大噸位的小水線面雙體船提供了可靠的技術基礎。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正在參與雙體船的研製。英國、德國、荷蘭、挪威、芬蘭、韓國、丹麥、瑞典、俄羅斯等國也都提出了建造計畫和設計方案,世界上正在掀起競相發展雙體船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