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時代的「迷因」,還是當年的那個迷因嗎?

2020-12-08 果殼網

(鍾與氏Darla/編譯)2012年4月11日,澤迪·裡特爾(Zeddie Little)帶著一臉一夜成名後容光煥發而又稍帶困惑的微笑出現在了「早安美國」節目上。直到一周以前,裡特爾還是一個25歲的普通青年,或許算得上帥氣,想在公關界有所成就。在3月31日,一個名叫威爾·金(Will King)的陌生人拍下了一張他在南卡萊羅納州一場跑步比賽的一群選手中的照片,並把這張照片上傳到了社交網站Reddit,。裡特爾隨即被網友命名為「不能更上鏡的男子」,他的照片在臉書、推特和Tumblr上廣泛流傳,收穫點讚、評論和配字(「沒在這裡上過班/還是上了最佳員工榜」),衍生出了改編版本(不能更上鏡的的狗/囚犯/敘利亞叛軍),還進入了主流媒體的視野。美國廣播公司(ABC)晨間新聞報導稱,在最火熱的時候,用谷歌搜索「澤迪·裡特爾」產生了五千九百萬個結果。

上鏡男子的原圖。圖片來源:reddit.com

以及衍生出來的各種配字;都是些被服務員給了小費,甘道夫讓他過了,跑龍套拿了奧斯卡之類喜大普奔的事情。圖片來源:funnyjunk.com

他為什麼會一夜成名呢?真相是,裡特爾並沒有成名,成名的是他的「迷因」。根據一個專門記錄網際網路爆紅現象的網站「Know Your Meme」的說法,迷因指的是「某種通過人與人互相傳播,同時不斷演變的內容或概念。」不能更上鏡的男子就屬於一種網絡迷因:一張照片、一個視頻或卡通形象,傳達的往往是犀利毒舌的信息,從而完美地在生活無聊卻又思維活躍的上班族和大學生的腦海中醞釀孵化。在一個政客通過社交媒體搞競選,病毒營銷人員考慮大熊貓寶寶打噴嚏的吸引力的時代,迷因比歷史上的任何時期都更加重要——無論它們看起來有多不起眼。

但在一番搜索之後,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矛盾:迷因遍地可尋,嚴肅的迷因理論卻幾乎完全缺失。著名的演化生物學家理察·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他1976年的名著《自私的基因》中創造了這個術語;而今他似乎決心跟它的網絡用法劃清界限,聲稱這是對原始術語的「劫持」。(譯者註:「迷因」在道金斯著作中原譯為「模因」,在網際網路語境下出現了「迷因」這個譯名。這兩個概念有所區別,考慮到本文討論的主要是在網絡上病毒性傳播的「迷因」,因此統一採用「迷因」的譯名。) 有同行評議的《迷因學雜誌》於2005年關閉。「這個術語已經遠離了它開始時在理論上的的意義,而且很多人並不知道、也不在乎它的理論用途,」哲學家、迷因理論家丹尼爾·丹內特(Daniel Dennett )對我說。迷因這個概念身上到底發生了些什麼?這種演化本身對迷因這個概念的有用程度又揭示了什麼呢?

被綁架的迷因

迷因的概念,一開始是根據與「基因」的關係塑造出來的。在《自私的基因》中,道金斯聲稱,人類是承載我們基因的「生存機器」,是從「原始湯」中出現的可覆核大分子經過變異和自然選擇,演化而成的對基因攜帶和傳播最有效率的存在。但道金斯仍強調,基因不能解釋所有的人類行為,尤其是在文化的演變方面。因此他定義了另一種複製體,一個「文化傳播的單位」,他相信這種複製體會通過模仿,在「腦與腦之間」傳播。他將這一單位命名為「迷因」,來自希臘語中的「模擬」一詞(mimene)。

道金斯所說的迷因包括從概念、歌曲、宗教理念到陶藝時尚的任何東西。就像基因一樣,迷因也會變異和演化,為有限的資源——也就是我們的關注——而競爭。在道金斯的看來,迷因是意識層面的的病毒,也具有傳染性;成功的迷因會以指數級增長,就像超級流感一樣。儘管迷因有時候是惡性的(比如地獄之火和信仰,對無神論者道金斯來說),有時候是良性的(朗朗上口的歌曲),有時候對基因相當有害(比如禁慾),但迷因並沒有自覺的動機。不過,道金斯還是聲稱,迷因寄生於我們的腦海中,並且驅動著我們的行為。

要弄清「迷因」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傳入了網際網路並非易事。今天的我們可能會想起跳舞寶寶,又名「嬰兒恰恰」,就是在90年代塞滿了我們的收件箱的那個;它其實算是個元迷因(proto-meme),但在當時還沒有人這樣稱呼它。我能找到的首個提及「網際網路迷因」的出處是一篇2003年學術文章的一個腳註,這篇文章講述的是喬南·佩雷迪(Jonah Peretti)——《赫芬頓郵報》和BuzzFeed 網站的聯合創始人——人生中的一個重要事件。在2001年,當時還是一個犯了拖延症的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生的佩雷迪,決定訂購一雙寫著「血汗工廠」的耐克跑鞋。耐克拒絕了。佩雷迪把他和耐克的郵件往來轉發給了朋友,朋友又繼續轉發,直到這個故事登上了主流媒體,佩雷迪和耐克的代表在NBC的今日秀節目展開激辯。佩雷迪後來寫道,「我在並沒有真的嘗試的情況下,創造出了生物學家理察·道金斯稱之為迷因的東西。」

最早的迷因——跳舞寶寶。圖片來源:giphy.com

對於郵件鏈以指數級傳播這件事,佩雷迪的結論是「因為它能接觸到大規模的不同社交網絡。」和道金斯一樣,他認為一個迷因的成功取決於其他的迷因和它的生態系統,並早在Facebook 出現數年之前,就進一步認定迷因的生態系統是在線社交網絡。根據《紐約雜誌》最近刊登的一篇人物介紹,與耐克的交鋒對於佩雷迪來說有塑造性的意義,他創立BuzzFeed的明確目的就是創造在網際網路上走紅迷因。這個公司使用一個被稱為「大種子市場營銷」的公式,這個公式始於一個描述病毒增長和疾病傳播的方程式。

在嚴肅的迷因理論家看來,網際網路迷因庸俗化並扭曲了這個概念的精神。丹內特告訴我,在計劃於2014年5月召開的一次研討會上,他希望「以非常精確的方式恢復這一術語的本來意義」,以此研究文化演變。

在道金斯看來,使網際網路迷因區別於初始概念的,是它們被創造出來的方式。「它不是先發生隨機變異,然後經過達爾文式的選擇過程傳播開去的;網際網路迷因是由人類創造力有意改變過的,」他在一個最近由上奇廣告發布的視頻中解釋道。他似乎認為,網際網路迷因是設計好了要走紅的,而不是通過自然選擇的方式演化,這一事實是它和其他迷因相區別的明顯差異之處——這一點有待論證,因為網上火起來的那些東西可能和其他意料之外的變異一樣,都只是運氣的產物。

我們來自迷因

然而,如果迷因這個概念真的可以為研究錯綜複雜的數字文化,以及廣義的文化演變提供新的視角,為什麼學界忽略了它?為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我致電了蘇珊•布萊克摩爾( Susan Blackmore),一位英國教授,可能是最後一批將迷因學視為科學領域的學者之一。在2008年的TED演說中,布萊克摩爾是一位生氣勃勃的演講者,眼睛明亮,身材纖細,灰色短髮中挑染了藍色。我在她位於英格蘭德文郡的家中見到了她。道金斯和丹內特偶爾會在花園裡與她進行「迷因實驗室」聚會。「這只是好玩,不是當真的,」她說。有時候成員們會做些實驗,比如摺紙的中國帆船,它本身也算是個迷因。她記得在三月的一次聚會中,他們談到了網際網路迷因的話題。「理察有點沮喪,因為他發明了迷因這個術語,它不應該僅僅是關於走紅的網際網路迷因的。這是個非常有力的概念,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人類為什麼是我們今天的樣子。」

在布萊克摩爾看來,迷因學是一門科學。作為一名畢業於牛津大學的心理學家,她早期的工作是關於心靈感應的;在19歲的一次「靈魂離體」體驗之後,她用了許多年時間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後來,她並沒有發現任何關於超常現象存在的證據,但她對開拓科學的邊界並不陌生,她打算豐富迷因學這件事可能也並不令人驚訝。道金斯曾寫道,他無意用迷因「創造出一套關於人類文化的宏大理論」。而在她1999年的著作《迷因機器》中,布萊克摩爾正是做了這樣的工作。她認為所有的一切,從語言的發展,到我們大腦的巨大尺寸,都是「迷因推動力」的產物。這或許就是她最為激進的觀點:是迷因在驅動著我們的行為。

丹內特在他的著作《意識的解釋》中考慮到這一觀點,他寫道,「我不知道你怎麼想,不過我一開始並沒有被這一觀點吸引——我的大腦是個糞堆,而其他人的觀念之蛆在其中更新……如此說來,是誰在主管一切呢?是我們,還是我們的迷因?」儘管如此,丹內特也成為了迷因理論的主要支持者。在電話裡,他用迷因來解釋了我們為什麼會享受自己的文化,還提到了人們不無度繁殖的決策。他指出,大學大大降低了基因的適應能力。讀過布萊克摩爾和丹內特之後,「迷因是個精神寄生者」的觀點變得更加可信,同時又更難以置信了:如果我們是由我們的迷因創造和驅動的,那麼我們就是我們自己的迷因,丹內特本人似乎也認識到了這種二元性。

然而,正是由於這個概念的廣度,從嚴肅的、基於觀察的科學視角來切入迷因變得十分困難。與基因相比,迷因不可避免地令人失望。就像道金斯自己寫道的那樣,迷因作為實體,比起描述了等位基因對競爭同一個「染色體槽」的基因概念來說要模糊得多。而且,似乎也沒有人能夠確定迷因是否真的存在。在電話裡,布萊克摩爾告訴了我那個迷因理論可能不是一門科學的「好理由」——「還沒有哪個使用迷因理論得出的科學發現,是不能用其他方式達成的。」但布萊克摩爾還是告訴我,人們正在研究迷因——他們只是不管它們叫迷因罷了。

在尋找人們已經在使用的迷因理論的過程中,我發現了網絡理論——一個跨學科領域,綜合了計算機科學、統計、物理學、生態學,甚至市場營銷。「如果你想用迷因理論解釋『一切』,比如宗教如何傳播,問題就在於數據,」米歇爾•柯西亞(Michele Coscia)說。他是哈佛甘迺迪學院的研究員,他最近的論文描述的是一個統計意義上的「決策樹」,用於解釋像「不能更上鏡的男子」這類迷因的成功。柯西亞認為,網際網路迷因擁有可見的變異過程和點擊計數,從而解決了經驗證據的問題,使得他的工作得以開展;在他看來,這些工作與基因實驗不無相似之處。

作為迷因的迷因

也許,迷因的概念正在向著自身存續的方向演化。「網際網路迷因」這個術語就像典型的迷因一樣,似乎正一年年地以指數級增長。這是鮑勃•司各特(Bob Scott),一位哥倫比亞大學的人文學科數位化圖書館員,在對綜合新聞和新聞社聚合器LexisNexis(一個著名資料庫)多次搜索後發現的。他注意到,「網際網路迷因」這個術語在新千年首秀,在2004年真正爆發,其後每年對其引用的數量大約翻倍。

傳染性的網際網路迷因現在是一門大生意。BuzzFeed 現在每個月吸引著8千5百萬的獨特用戶,估值2億美元,相比之下,《紐約時報》網站的訪問則是2千9百萬。它的員工搜索網際網路上走紅的內容,加以解說,再加上新聞故事、幽默片段、廣告或者軟文。這幾類內容很難區分,雖然廣告是刊登在暗色背景上的。瀏覽BuzzFeed,我讀到了「我們絕對不想在OK Cupid上看到推廣的20種人」(而這實際上是個維珍移動通信的廣告)(譯者註:OK Cupid 是一個在線約會網站,2013年他們提供了「推廣」按鈕,允許會員在十分鐘內出現在前列);關於中毒的印度兒童的新故事;關於共和黨議員「推特直播」Jay-Z新專輯的帖子。到頭來,「23個沃爾瑪不令人失望的瞬間」反而不是廣告,但這個帖子仍然讓我思考,顛覆性的幽默——那種讓佩雷迪和耐克的郵件往來變得如此流行的類型的顛覆——可以如何用於為美國最不具顛覆性的巨型連鎖店做廣告。

新聞、軟文、廣告、榜單、測試的大雜燴。圖片來源:buzzfeed.com

雖然取悅無聊的上班族看似乎十分無害,但大公司把我們的大腦當做培養皿,在裡面培植自己的觀念這個概念還是挺令人不安的。我開始懷疑,道金斯是不是對的——「迷因」這個術語是不是真的是被劫持了,而不是像細菌那樣無腦地演化。迷因這個概念,「迫使你意識到,就信息而言,我們人類不完全處於宇宙的中心——我們只是工具,而且並不一定是掌控者。」詹姆斯•格雷克(James Gleick),《信息:歷史、理論、潮流》的作者,在電話裡對我說,「這是一件讓人謙虛下來的事情。」

更讓人自覺謙卑的是,我們的頭腦除了被布萊克摩爾所說的迷因機制之外,還可以被並非迷因的機制所惑,比如人類的設計和聰明的算法;不是受宗教或文化怪癖,而是被翻不到頭的滑稽故事影響。即使作為迷因的迷因對於經驗研究來說太過廣泛,它仍然向我們提供了一種有力的隱喻:關於我們如何吸收他人的觀念,以及他們如何吸收我們的。因此,迷因理論最終教會我們的很可能是這個:把lolcat關掉,開始幹活的洞察力。(編輯:Ent)

還不快幹活?!圖片來源:memegenerator.net

本文由 Nautilus 授權果殼網(guokr.com)編譯發表,嚴禁轉載。 

相關焦點

  • 網絡迷因前世今生:我們的每一次迷之模仿,都是有原因的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為大家梳理迷因的「發家史」,揭開網絡迷因的神秘面紗,共做時代風口的不息後浪。迷因則是這種大批量的模仿所呈現的結果。 如果上述對於迷因的描述還停留在晦澀的學術層面,那麼在web2.0時代,迷因的確是真正走進了大眾視域範圍之內。今天的網絡迷因代表的仍然是文化傳播中的種種現象,是指從流行文化或亞文化現象中提煉出來的圖片、視頻、知名短語等,它們擁有神奇的傳播魔力。
  • 你是否成了迷因的「奴隸」
    最近在讀一本書,書名叫《迷因效應》。何為迷因,迷因即我們創造的信息、觀念、思想和文化的總和 。它就像基因一樣,有自我複製和繁殖的功能,但是它又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就是迷因,它就像生物一樣,有自我繁殖的需求,它希望自己的基因無限傳播下去。和基因一樣,迷因也會發生變異。基因變異是在複製的過程,迷因的變異是在傳播的過程。傳話遊戲就是最好的例子,原本它只是一句簡單的話,但是在傳播的過程,每個人都加入自己的解讀、情緒以及想法,傳到最後,那句話就不是原來的意思了。
  • 「迷因」是什麼呀???
    meme 迷因、網絡爆紅事物
  • 迷因挑戰[畫網路常見的貓]:網友欲罷不能的畫面!
    生活中往往只需要一張圖就可以誕生一個迷因呢~當然這些素材可以是貓咪、狗、人類,不管哪一種都來一點,網路世界因迷因、梗圖而豐富,好玩、有趣!  然而喵星人近年來稱霸地球的跡象越來越明顯,就有不少貓咪看起來很可愛,實際上卻是笑點十足的迷因主角,它們已經慢慢地入侵網路世界了~  ▼各式各樣有關貓咪的迷因圖正在影響著人類!
  • 還記得那部《粉紅女郎》嗎?當年的萬人迷真是太美了
    如果你是90後,那麼你肯定對這部電視劇有點印象,那麼你還記得這部電視劇裡有多少大牌演員嗎?一起來看看吧。陳好就不用說了,當年簡直是名副其實的「萬人迷」。陳好出演《粉紅女郎》的時候才23歲,和電視劇裡的萬鈴差不多的年齡,直到現在回想起來也不禁感嘆:當年的萬人迷真是太美了。相比萬人迷,最接地氣的應該是張延飾演的「男人婆」何茹男。
  • 內華達州網絡迷因或許才是2020美總統選舉最大贏家
    >
  • 60萬月活的豆瓣,如何成為網際網路世界裡最大的迷因生產者?
    28個細分類別、60萬個活躍小組,當豆瓣已經成為了中文網際網路世界裡最大的迷因(meme)生產者之時,670萬的月活卻讓它面臨著生存抉擇的困局。 但不可否認的是,豆瓣已經成為了中文網際網路世界裡最大的迷因(meme)生產者。
  • 還記得粉紅女郎裡的萬人迷嗎?15年前說的這幾句話真是太對了
    當年這一部電視劇的火爆程度不輸於現在的一線熱播劇。在那個網絡不是很發達的年代,記憶中對追劇有著特別深刻的印象,而當年由劉若英, 張延, 胡兵, 薛佳凝,陳好等人主演的粉紅女郎更是讓我們感覺到了青春節奏裡的快樂。許多人至今回憶起這個明星陣容都感覺十分的有懷舊感,想想現在的電視劇都是一臉的小鮮肉。
  • 《粉紅女郎》翻拍,還有陳好這樣風情萬種的萬人迷經典四人組嗎
    誰是男人婆,誰是結婚狂,誰是哈妹嗎?這部劇當年的爆紅程度大概是現在的《愛情公寓》、《歡樂頌》,四個女生加若干男生同居的日子。片尾曲《一輩子的孤單》,劉若英演唱的,那時候的奶茶還是知性的暗戀陳昇的小女生。
  • 哈迷們裝備齊全「集體返校」啦
    有影迷表示,還記得哈利、赫敏和羅恩三人組友誼的締結是如何開始的嗎?初入霍格沃茨,學霸赫敏對於因為找不到教室而上課遲到的哈利和羅恩,多少有些不屑。不過,藏在三人骨子裡的冒險精神,最終讓他們在巨怪出現在學校裡時,一下子成為了最默契組合。勇於面對危險的哈利、擅長魔法咒語的赫敏以及平時懵懂卻經常會驚喜放大招的羅恩,三人組極好地詮釋了團隊的意義,他們生死與共的友情,在一次次冒險之旅中愈加堅固。
  • 你知道生造詞「躁盯迷」是什麼意思嗎
    你知道生造詞「躁盯迷」是什麼意思嗎 阿水 2018-06-21 17:07 來源:澎湃新聞
  • 6800萬傑迷的狂歡一夜,周杰倫快手直播首秀有多能打?
    花式應援、土味口號,中老年粉絲集體打雞血,按頭安利的努力程度堪比當年決戰微博之巔。顯然,對一代傑迷們來說,這場遲來的團建,仿佛一劑強心針,令無數夕陽紅粉絲搖身一變成為「傑出青年」。7月26日,周同學直播首秀如期而至。如同外界預測的那樣,刷屏朋友圈,霸榜熱搜,以及差點被幹翻的快手伺服器。
  • 《鬼吹燈之龍嶺迷窟》中,迷窟巨怪蜘蛛之解密
    目前,上線熱播的網劇《鬼吹燈之龍嶺迷窟》播放過半,播放到此,劇情的細節已經和原著發生了顯著變化。胡八一(潘粵明飾演)和Shirley楊(張雨綺飾演),兩人是為解救王胖子(姜超飾演)和大金牙(佟磊飾演),才被馬大膽逼迫,下到龍嶺迷窟中盜寶的。
  • 咖啡迷們愛不釋手的高顏值隨行杯
    咖啡迷們不光用它來喝咖啡,同樣將其作為凹造型的時尚利器。今天就來盤一盤咖啡迷們愛不釋手的幾款大熱隨行杯。1、KeepCup來自澳洲的小眾品牌。創始人傑米(Jamie)和阿比蓋爾·福賽斯(Abigail Forsyth)1998年在墨爾本開了間自己的咖啡館。2009年,KeepCup品牌創立。旨在支持和鼓勵人們改變外帶及享用咖啡的方式。
  • 我的世界:明明就很奇怪,但在老mc眼中卻很正常的6種迷之行為!
    斷舍離,是一種人生最頂級的自律行為。然而對於一位資深的玩家來說,《我的世界》生存難度的體現,就是一次死亡所帶來的後果往往或許是你不可承受的,這讓生存更具有意義,死亡迷之行為四:不用附魔臺,那怎麼附魔?猶記得當年不知道被附魔臺坑了多少經驗和青金石!但其實這個邏輯並不難懂,就好比是「煉藥鍋」不要用來煉藥的原理,附魔臺也不要作為主要附魔工具。其替代方案「交易+附魔書+鐵砧」效果要優於原生工具附魔臺。迷之行為五:堅決不去天然礦洞!
  • 《紅樓夢迷案》-社會新聞-東方網
    原標題:《紅樓夢迷案》   《紅樓夢迷案》  作者:史軍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楔子  「一個女孩愛上了行蹤詭秘的男人,接下來會怎麼樣?」  躺在病床上的楚憶奇聽到老朋友杜彬的問話,先是愣了一下,然後笑著反問:「這是調查公司新接的業務嗎?說得詳細些。」  杜彬是藍月商務資訊調查公司的經理,今天來醫院看望因腿部骨折住院的楚憶奇。此時他點了點頭,接著說:「劉先生是本市有名的企業家,有個十七歲的獨生女兒,在 A市上大學,這事就與她的男朋友有關。」  「劉先生委託你調查一下這年輕人?」
  • 錯視迷圖
    錯視迷圖是一款休閒類的手遊,你將會在視覺錯誤中不斷的前進,迷宮有一些複雜,更加的具有挑戰,讓你感受遊戲的樂趣,利用你的智慧,看破這一切,才能夠獲得最後的勝利,玩法非常的新穎了,快來試試吧。
  • 殷桃挑戰萬人迷,旗袍女神卻只能演結婚狂
    該劇主要講述了「結婚狂」、「男人婆」、「萬人迷」、「天真妹」四個單身女性的男女友情、戀愛觀、婚姻觀、家庭觀、人生觀以及面對商業競爭時發生的故事。而這部劇中四位主演更是把各自的角色給演活了。特別是陳好飾演的「萬人迷」,不知道有多少人是被萬人迷的性感吸引住的。她的服裝和造型,很符合富家大小姐的形象。一顰一笑,皆是嬌態,不矯情,對感情果敢,對朋友真摯,刀子嘴豆腐心。
  • 全世界哈迷的哈學理論集錦,扭轉你的三觀!老江下巴差點就脫臼了...
    哈學,顧名思義,就是「哈利波特學」——和「魔杖學」、「魔咒學」一種類型的學問,但是是哈利波特迷自創的哈利波特理論,並且非常有道理,讓人很難不相信。馬上一大波會讓哈迷嚇一跳「哈學」理論就要來了,高能預警……1. 鄧布利多=死神這是羅琳最喜歡的哈學理論。
  • 《鋼鐵俠2》你所不知道的「鞭鎖」,萬人迷米基·洛克的毀容前後
    當年的好萊塢萬人迷米基·洛克給出了我們他自己的回答。1986年,米基·洛克和金·貝辛格主演了情色片《愛你九周半》據說這部片還是後來《五十度灰》的鼻祖呢。不久他又拍了一部類似題材的電影《野蘭花》,電影女主角凱瑞·奧特斯後來成為了他的妻子。米基洛克的顏值巔峰時期一顰一笑,萬般柔情。在兩部影片中,米基洛克都展示了他無與倫比的撩妹手段,像是一劑毒品讓人慾罷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