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萬月活的豆瓣,如何成為網際網路世界裡最大的迷因生產者?

2020-12-08 騰訊網

第2955期文化產業評論

對於普通網友而言,豆瓣只是用來搜索影評、音樂的網頁,而對於當代5G少年們來說,豆瓣小組更像是一個社會學網課平臺。他們在這裡談論著耐人尋味的「明學凡爾賽學」,嘗試著各種不同的「迷惑行為」。28個細分類別、60萬個活躍小組,當豆瓣已經成為了中文網際網路世界裡最大的迷因(meme)生產者之時,670萬的月活卻讓它面臨著生存抉擇的困局。

作者| 梁鑫(文化產業評論作者)

編輯| 俞佳穎

來源| 文化產業評論

正文共計3401字 | 預計閱讀時間9分鐘

早年間,老豆友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杯茶,一根煙,一破小組看一天。」放眼全網,我們不可能再找到第二個像「豆瓣小組」一樣的地方了。

在這裡,每件事情無論大小,都有其存在的意義——人們可以在「零食拉踩小組」「醜東西保護協會」裡分享細碎的生活日常;也可以鄭重地在「送醫收屍互助小組」「豆瓣公墓」上進行關懷生命的嚴肅儀式。

許多人質疑這種無聊,就像他們不理解豆瓣的緩慢轉型那樣。在新的浪潮裡,與其說這是豆瓣的困局,不如說這種平靜的無聊是豆瓣的精神。

無聊卻有趣

萬物皆可豆瓣小組

2005年,創始人兼CEO楊勃(ID:阿北)成立了豆瓣,扛起了「文藝鼻祖」的大旗。平臺集「記錄、發現、交友」三個功能於一體的系統設置,營造了一個全面立體的社交環境,形成了一個以BLOG、小組、收藏為主的「社區綜合體」,聚集了一群酷愛折騰的青年。

△豆瓣宣傳片

2012年,豆瓣小組移動APP上線,吸引了一批批網際網路上最鮮活的人。正如其簡介所言,「豆瓣小組是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討論話題的地方,無論你來自哪裡,有什麼興趣愛好,都能在這裡找到和你一樣特別的人。」這裡,是人們自己跟自己交朋友的地方。

彼時,豆瓣的日均頁面瀏覽量曾達到1.6億,體量一度和微博相差無幾。任意一個小組,都非常具有熱搜體質。而小組的傳播度之廣,生命力之強,也讓多數人出乎意料。

比如,在2012年末,@羋子葉創立了一個名為「加入這個小組你就會被踢出去」的小組。由於創組初期訪問量異常火爆,他不得不為此寫了一個腳本,後來還找到豆瓣的工程師協助配合,目的就是為了讓這個腳本實現流暢踢人的功能。創始人@羋子葉發現,七年間儘管他基本沒再參與過互動,但如今依舊有網友對這個遊戲機制樂此不疲,豆友@海綿體寶寶至今已經被踢了682次。

還有2014年就成立的「相互表揚小組」,五年後卻以「誇誇群」的形式席捲了微信,不僅憑藉著流量重新收割了一波存在感,後來還演變成在線售賣的「彩虹屁」服務;

而近來在小紅書被瘋狂種草的「1688」批發平臺,最初的買家也是來自豆瓣小組的兩大摳門聯合會。這個神秘的組織,因為迎合了當下年輕人「消費降級」的口號意外地在社交領域翻紅。

所以說,大家看到的大多數熱門內容或者熱搜話題,很有可能都是豆瓣er玩剩下的老梗……

對於普通網友而言,豆瓣只是用來搜索影評、音樂的網頁,而對於當代5G少年們來說,豆瓣更像是一個社會學網課平臺。他們在這裡談論著耐人尋味的「明學凡爾賽學」,嘗試著各種不同的「迷惑行為」。

邊緣卻活躍

60多萬個閃光的精神角落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組」裡聚集有48.4萬個開心果、「社會性死亡小組」已經處理了22.1萬具「屍體」、「吵架沒發揮好組」則集結了32.2萬位事後諸葛亮……事實上,這些奇奇怪怪的小組只是60萬分之一。

不難發現,在生活、人文、閒趣、情感、時尚等28個細分類別下,豆瓣小組中邊緣群體的聚集主要是由於邊緣話題引起的。

一方面,面對千奇百怪的話題,每個人沒有明確的身份界限,隨時隨地都能即興發言;另一方面,正是由於圈子眾多,一旦跨越了圈層,KOL的話語權也會隨之轉移。久而久之,組內呈現出了「人人皆中心,邊緣卻活躍」的傳播生態。

這讓人想起哲學家哈貝馬斯提出的「理想交往環境」:「每一能言談和行動的主體都可以參加交談;每人都可以使每一想法成為問題;每人都可以將每一想法引入到交談當中去;每人都可以表達他的願望、態度和需要。」

這一理論本是關於「交往烏託邦的設想」,卻逐漸在豆瓣小組有了具體的模樣。

有別於各類APP擺出熟人社交、匿名社交、語音社交、評分社交的花式套路,誓要幫用戶擺脫孤獨。小組則以一種全然不同的姿態,接納了所有尋路至此的人——

「史上寫字最爛小組」的成員依然每天奮鬥在「沒有最爛只有更爛」的第一線;而「樂山大佛受害者」組裡,一群有巨大物體恐懼症的「患者」因為找到了組織得以抱團取暖;「請假藉口研究所」則致力於為每一個成年人的懶惰和逃避尋找一些體面的說辭。

60多萬個閃光的「精神角落」裡,充滿著不可比擬的煙火氣和生活感。似乎無論一個怎樣的人,都會有那麼一個小組與他完美適配。最終,豆瓣小組的成員仿佛當代網絡哲學家,通過他們的長期觀察和實踐證明:沒有什麼事情是建一個小組解決不了的。

或許,就是豆瓣小組這樣「去中心化」「弱關係」的特徵,讓少數派的私語與大眾的狂歡得到了充分的交鋒,開闊著人類的注意力邊際與腦洞邊界。

保守卻理性

670萬月活的網際網路孵化器

即使豆瓣小組的內容十分有意思,你仍然會發現身邊很多人並不看豆瓣。實際上,豆瓣內容產出的豐富度和它的用戶規模也的確不成正比。在易觀千帆2020年8月的應用月活榜中,豆瓣這個大多數人都知道的app總排名340位,社交排名20位,月活用戶只有670萬。

但不可否認的是,豆瓣已經成為了中文網際網路世界裡最大的迷因(meme)生產者。

以豆瓣扛把子選手「豆瓣鵝組」為例,組內不僅有著60餘萬的成員,還因為準入制度嚴格,有著一批「組外鵝」野生組員。他們更是另外新建了「自由吃瓜基地」「青青草原」「豆瓣吃瓜人才組」三大組來暢所欲言。每天都有不同的戰地鵝播報著來自各行各界的八卦,而這些小組生產的內容邊角料則是微博上無數八卦營銷號的第一手素材。

類似的例子不一而足,豆瓣上「我愛化妝品」「這件衣服好看嗎」等種草和分享小組一度被看好,甚至完全有潛力發展成為小紅書;而豆瓣FM風頭正盛時,就曾鼓勵用戶上傳自製音頻,像極了現在如日中天的全民K歌;就連豆瓣最優質的用戶資源——第一批在此起家的作者、影評人、編輯、紅人,也都紛紛遷居到其他平臺成長為大V。

△2012年因在豆瓣網上的一組生活照而走紅

不難看出,豆瓣一直非常保守,從不輕易追逐流量,最近一次融資還要追溯到十年以前。其實豆瓣本身並不抗拒商業,只是偏執於找到一個理性化的變現路徑。其獨特的清高氣質,以至於在產品層面似乎形成了一種商業潔癖。於是,豆瓣只能看著各種網際網路產品從自己這裡孵化出去。

目前市場上一些為人熟知的APP最初也只是豆瓣裡的一個小組,它們在受眾量級提升後,趕上了移動網際網路浪潮,成為了用戶提升使用感的選擇。例如提供招聘服務的周伯通APP,就是由「豆瓣招聘」小組轉型而來;而「下廚房」小組孕育了上半年來家喻戶曉的下廚房APP,月活用戶漲到2000萬。

△王旭升曾是豆瓣網的第一個設計師;

2011年,他離開豆瓣網創立美食社區「下廚房」

遺憾的是,這些都不是豆瓣官方所推進的,輕模式的豆瓣沒有精力去運作這些重業務。要知道,創始人阿北曾經甚至想讓豆瓣以一個公益機構的方式註冊運行

我們很難評判這種做法是否正確。這種策略避免了豆瓣被熱錢吞噬的風險,緩解了用戶快速增長對原有人群及社區氛圍的衝擊,但同時也讓豆瓣經歷了漫長的商業化探索過程,錯失了很多擴張的機會。

可以說,正是這種模式才能夠使豆瓣獨立於世。也可以說,因為這種理念讓豆瓣格局有限。

結語

誠然,網際網路有時很小,小到不再需要、也無法容納第二個微信、第二個微博。但同時網際網路也很大,大到允許豆瓣這樣佛系的平臺還能活著。也許,作為中國第一批完全原創的網際網路公司,豆瓣可能還需要我們再給它一點時間。

留言話題互動

你對豆瓣小組怎麼看?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看法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時代的「迷因」,還是當年的那個迷因嗎?
    儘管迷因有時候是惡性的(比如地獄之火和信仰,對無神論者道金斯來說),有時候是良性的(朗朗上口的歌曲),有時候對基因相當有害(比如禁慾),但迷因並沒有自覺的動機。不過,道金斯還是聲稱,迷因寄生於我們的腦海中,並且驅動著我們的行為。要弄清「迷因」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傳入了網際網路並非易事。
  • 網絡迷因前世今生:我們的每一次迷之模仿,都是有原因的
    實際上,迷因一詞最早出現於牛津大學生物學家理察·道金斯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中,道金斯將其視為文化傳播的單位: 「但如果你對世界文化有所貢獻,這個貢獻在世間的存活時間將遠遠超過你自身基因的延續時間,在你的基因被融入基因池後,它還可能會完好無損地存活很久。蘇格拉底的基因可能已經消失在今天的世界上了,但正如威廉士所說,又有誰在乎這件事呢?
  • 豆瓣:如何激活文藝青年的商業價值
    在邊緣文化的世界裡,邪典電影無疑是文本的帝王。」豆瓣官方把常江稱之為「內容合伙人」,期盼藉此打破個人專欄垂直寫作的模式,由合伙人組建內容團隊,打造內容全面、知識結構完整、有付費價值的內容專欄。這種最初在遊戲直播平臺建立的「公會」機制,是否能夠成功移植到付費專欄上,仍然有待觀察。
  • 因煙花炸筒男子被炸傷 起訴生產者獲賠16萬
    2017-06-14 14:54:38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黃傲傑   近來因產品質量問題致人損害事件屢有發生
  • 人類圖四大類型(生產者、顯示者、投射者、反映者)
    孩子的天賦才華在哪裡,如何順勢培養?如何更好的建立親子關係?你和親密愛人如何更好的相處,成為彼此的貴人?你的人生的答案都在人類圖裡,它可以幫我們認識自己,看清楚身邊的人,只有清楚了自己的人生設計,就會有意識的去區分什麼是適合自己的,無論是工作、伴侶還是生活,你也不會去因為追求不適合自己的配置而失落,不如意,人類圖會指引我們,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課題,活出獨一無二的自己。人類圖將人定義為4大類型,分別是生產者、投射者、顯示者和反映者。
  • 假如活在這6本科幻小說的世界裡,你怎麼生存?
    【精讀君曰】不管你是不是一個科幻迷,你一定聽過這樣一則故事:「地球上最後一個人坐在房間裡,這時響起了敲門聲……」這是在科幻愛好者中盛傳的「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說」。科幻是科學與人之間的一座橋梁,科幻小說用幻想藝術的形式,帶給讀者酣暢淋漓的閱讀體驗,成為幫助讀者吸收科學知識的糖丸。人們在對科技成分感到神秘的同時,也跟隨科幻小說思考和夢想未來,徜徉在想像力的世界裡。科幻小說卷帙浩繁,長盛不衰,以下就為向大家推薦幾本科幻小說的經典之作。
  • 人類圖【四大類型·生產者】
    反映者這世界上分為4種類型的人各自有其獨特的能力和生命的方式以及特有的「人生策略」若是了解到自己,將會擁有最有滿意的生活純生產者人生策略:回應追求感覺:滿足如何識別:薦骨中心有顏色,沒有連接上喉嚨中心人類總數:37%能量運作:開放且環繞的能量場
  • 周蜜人類圖 | 誰是超級賽亞人 生產者和顯示型生產者的區別
    所以我們可以想像Ta是一個非常活躍、非常有勞動力的一個人,這一類人我們叫作生產者。生產者顧名思義,它是來這個世界來生產來建造的,這是我們大部分在農田裡勞動的體力工作者,其實都是我們的生產者。我們現在社會也有大部分的人是用腦力的方式來貢獻這個生產能量的,那麼生產者相對來說是非常主流的一群人,佔了70%的比例。
  • 人類圖類型 || 生產者佔人類的70%(附:孩子如何引導)
    小編的孩子是顯示生產者分享顯示生產者孩子如何引導:小編的孩子就是一位顯示生產者,能量充足,行動力快,不把能量用完玩夠她就不會想主動想要休息睡覺作為生產者的孩子,第一要尊重孩子,多表現在平時的多詢問,「你喜歡上畫畫培訓班嗎?」「你喜歡這件衣服嗎?」「你感覺怎麼樣?」多詢問她的意見,她會覺得被尊重的感覺,這也就是活出她的人生最好狀態:滿足感。第二,支持孩子找到她喜歡的事,放下他不喜歡的事。
  • 網際網路七大巨頭應該如何與抖音相對抗?
    2011年3月,GIF快手誕生,主要用來製作和分享GIF圖片;2012年11月,快手從工具應用轉型為短視頻平臺;2013年1月,小影App上線,被定義為「手機視頻裡的美圖秀秀」,10個月內收穫註冊用戶超過100萬;2013年8月,騰訊微視誕生;幾乎同期時間,韓坤的一下科技推出秒拍;包括微拍、啪啪奇、微錄客等一大批短視頻應用競逐,
  • 科技硯談︱平臺如何黏住價值生產者,產生網絡效應
    一旦確定了關鍵價值創造者,企業必須弄清楚如何為該生產者創造比任何競爭對手都更多的價值,從而黏住生產者。  編者按:  平臺企業是一種有趣的商業模式,也是Miles GL資本投資研究的一個方向。這篇文章是一系列深入討論平臺企業的文章的第三篇。
  • 廣播簡史:喜馬拉雅、豆瓣時間能否破除音頻用戶付費迷咒?-虎嗅網
    對比同期的美國廣播,大家的內容結構近乎一致,可30年代正是美國大蕭條時期,廣播裡的娛樂節目是聽眾在艱難歲月中的一劑良藥,而對於戰亂中的中國聽眾,聽眾更需要的恐怕是思想的啟蒙動力而不是「靡靡之音」吧?在這個階段,真實用戶的需求是被忽視的,國外模式的複製更為流行,這是否跟中國網際網路早期的景象非常一致呢?
  • 人類圖|生產者|如何面對生命中的舍與得?「房鼎容原創」
    人類圖認為,而當生產者們在做他們內心被迫的並不熱愛的事情時,生產者們會感到沮喪和挫敗。在這樣的情境下,作為內在動力是薦骨中心的生產者們就需要成為一個有覺知的退出者(Quitter)。為什麼呢?因為生活中我們聽從頭腦、聽從非我的,聽從別人的,然後去做事情,往往最後很容易陷入到很盲目地做事情的困境裡而成為一個奴隸,一直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自己不熱愛的事情,漸漸產生沮喪的情緒,無法順利進行下去,最終被動停止、被動退出。對生產者來說,要覺察我們什麼時候要捨棄?我們捨棄的是什麼?要放下自己不熱愛的,去追求自己內心熱愛的。
  • 被網際網路隱藏的60萬快手作詩人
    對於這些人來說,生活中的所有瑣事都能成詩,詩裡有戲謔,有無奈,有對這個世界的期望,但是很少激烈的去表達情緒,表達觀點,他們是一群已經不再憤怒的人,相比起那些更宏大的敘事,他們更喜歡從身邊細小的東西裡尋找感動。這群「草根詩人」就這麼在這個被戾氣籠罩的網際網路裡過上了田園生活。
  • 10部豆瓣高分科教紀錄篇:足不出戶帶孩子看世界,打開格局和視野
    暑假已來臨,如何讓孩子過得有意義,有收穫,卻又不乏味?千萬別忘了:讓孩子看一看科教紀錄片。宇宙、星球、動物、植物、文化、歷史……在科教紀錄的世界裡,孩子飽覽世界萬象。看自然、漲知識、懂人文,科教紀錄裡藏著孩子的格局和視野,激發孩子發自內心的求知慾。
  • 【工業網際網路萬企行】智能化成為東營工業發展強引擎
    而隨著資源型城市發展的制約性顯現,如何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成為了東營市迫切需要突破的問題。11月26日~28日,由中國工業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徐金寶帶隊的「2020年工業網際網路萬企行」調研組走進山東省東營市,見證了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智慧化為東營市工業轉型升級注入的蓬勃動力。
  • 世界最大淡水湖群,危
    然而現在,這世界上最大的淡水系統,也飽受人類活動摧殘,它如此偉大,也如此脆弱。自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從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水產養殖和汙水池中逃脫以來,這幾種鯉魚導致當地魚類大量減少。亞馬孫雨林是世界之肺?不,精確來說,硅藻的功勞可能更大。
  • 專訪|65歲田壯壯活在自己電影世界裡
    專訪|65歲田壯壯活在自己電影世界裡 每日經濟新聞 2017-11-06 14:30:08
  • 網際網路鄙視食物鏈大全:玩豆瓣的鄙視玩天涯的
    在這個需要榜樣的社會裡,每個人從小都活在一個陰影之下,他就是長得高帥、成績好、聰明、聽話以及無所不能的隔壁鄰居家小孩,而我們很多人存在的價值就在於等著媳婦熬成婆,讓隔壁鄰居家小孩也終於有天被踐踏在睥睨之下。「自我的尊重以及對別人的尊重都已經缺失,在童年教育下,被剝奪得只剩自卑的人該如何找尋到自尊?就是把別人看得很糟糕。鄙視就是榜樣教育的報復性反彈。」
  • 豆瓣組學:一個亞文化發源地的主流「躍遷」
    文 | 赤木瓶子 今年5月始於豆瓣「凡爾賽學研習小組」的「凡學」,在11月由多重網際網路媒介二次引燃,一時間,影視綜藝均被凡學席捲,網友見面皆要率先問上一句,「今天你『凡』了嗎?」亞文化催熟地:從「凡學」到「組學」早在凡爾賽文學成為網絡熱詞、相關話題在微博獲得了超過9億次閱讀、18.2次討論之前,於今年5月就已創建的豆瓣「凡爾賽學研習小組」早已充斥著大批「鑑凡達人」與「拆凡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