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波波夫
網際網路一日三變,豆瓣總是不疾不徐。
作為著名的影評集散地,在推出了北島詩歌課、楊照史記百講和白先勇細說紅樓夢之後,豆瓣最近才上線了第一個關於電影的專欄——「邪典電影本紀——亞文化電影 50 講」。
有別於此前的音頻節目,「邪典電影本紀」也是豆瓣發布第一個純圖文付費專欄。豆瓣一度匯集了近五千萬電影愛好者,眼下,則到了校驗他們付費意願的時刻。
01
邪典電影與十萬+的精神角落
什麼是邪典電影?
八零後曾經躲在錄像廳裡看過的《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擁有奇特環狀敘述結構的《低俗小說》、以及在洛杉磯一家影院被循環播放了近四十年的《洛基恐怖秀》,這些都是邪典電影的代表。
邪典電影本身涉及的題材五花八門,難以定義,因為它本身就是為反類型電影、商業電影而生。「邪典電影本紀」專欄的內容發起人、清華大學副教授常江在第二篇專欄文章中如此解釋:邪是天真無邪的邪,典是數典忘祖的典。
2005 年秋天,武漢女孩wsiwei在成為豆瓣註冊用戶三個月後,建立「Cult Film邪典電影」小組,十二年後,加入這個小組的豆瓣註冊用戶超過十萬人。目前,豆瓣上與邪典電影相關小組近 50 個,有數百萬用戶標記或關注過邪典電影。
邪典電影吸引wsiwei們的地方,一如美國電影研究者Bartlomiej Paszylk在《邪典恐怖片的快感與痛感:史的研究》一書所提及:「它吸引我們是因為絕大多數人抵制它,因為它拒絕生產多數人喜愛的那種愉悅。」
並非每一部非主流的電影天生就是邪典電影,它必須經過粉絲的二次建構,創造「看與被看」的革命式互動行為,才有資格登入邪典的聖殿。最為典型的一例,《大話西遊》對經典西遊記的解構,連同粉絲對《大話西遊》的再解構,完成一部小製作、非主流電影蛻變為邪典電影的完整過程。
在《邪典電影本紀》中,專欄負責人清華大學副教授常江,遴選了五十部具有代表性的電影,他在專欄的序中寫道:
「您即將在這部《邪典電影本紀》中看到的,不止是對我們循時間之經、類型之緯精選的 50 部傑出作品的評介和論述,更有透過邪典電影這架魚眼鏡頭誇張地映照出來的人類社會和人類精神世界那一幅幅既荒誕且詭譎的文化圖景。我們會如同既冷峻又熱情的太史公為帝王立傳一般,竭盡全力給予身處影史邊緣卻仍竭盡全力為邊緣發聲的邪典電影撰寫一部真誠的本紀。在邊緣文化的世界裡,邪典電影無疑是文本的帝王。」
豆瓣官方把常江稱之為「內容合伙人」,期盼藉此打破個人專欄垂直寫作的模式,由合伙人組建內容團隊,打造內容全面、知識結構完整、有付費價值的內容專欄。這種最初在遊戲直播平臺建立的「公會」機制,是否能夠成功移植到付費專欄上,仍然有待觀察。
02
三億月活,待激活的文青價值
現實世界中,邪典電影小眾,與商業天然絕緣,大部分票房表現慘澹,只有《 2001 太空漫遊》、《計程車司機》和《星球大戰》等少數影片,取得票房和口碑平衡,也是為數不多被廣泛接受的邪典電影。
這讓人不由得為《邪典電影本紀》的商業變現捏把汗:一個基於小眾人群市場的小眾付費產品,最終能否滾成商業的大雪球?如果豆瓣內關注邪典電影的數百萬用戶能有5%的購買轉化,以 68 元/年,這款專欄初期的銷售總收入預期將有可能達到數百萬元。
此前,據豆瓣官方公開信息,豆瓣時間上線五天,銷售額便已突破百萬,七天內,總付費人群突破萬人, 27 歲左右的年輕人群目前構成了當前訂閱人群的主體,大部分集中在北上廣深等一二線城市,其中60%為女性。
考慮到豆瓣時間上線的北島詩歌課、楊照史記百講,同樣小眾,尚且都取得如此表現,而邪典電影這類亞文化產品在 90 後、 00 後擁有更為廣泛的群眾基礎,《邪典電影本紀》的市場反應預料不會落後於此前推出的音頻產品。
十萬邪典電影用戶,只是豆瓣五千萬電影興趣群體的一個零頭。因此,《邪典電影本紀》很有可能只是豆瓣在電影領域中,挑選出的一款實驗性內容付費產品,如果這類邊緣、反叛、口味奇特的內容能夠取得成功,那就意味著更大範圍的變現將成為可能。
以豆瓣當下1. 5 億註冊用戶、 3 億月活用戶的體量來看,其用戶變現仍有廣闊空間。但並非每一個空白的領域,都意味著真金白銀的未來。特別是在一個活躍著 3 億人的「我們的精神角落」裡,每一步的變現,都迥異於其他網站,都需要考慮到避免與這片精神家園產生違和。
也許正是羈絆於這樣一種情結,豆瓣從圖書、電影票到電商的一系列變現上都小心翼翼,但付費專欄與精神家園的契合性,決定了其變現之路將變得相對平坦,畢竟為北島、楊照、白先勇付費,與為衣食住行付費還是有著截然不同的況味,這也是豆瓣相比其他內容平臺能夠給用戶帶來的特殊價值所在。事實上,在整個內容產業,用戶變現已經脫敏,問題在於如何變現,如何在不影響用戶體驗的情況下順勢變現。
一如豆瓣官方公布的付費專欄訂閱人群的分析,今天,文藝青年不再褲兜裡窮得叮噹響。網易在 2016 年針對一二線城市的 6000 名青年的調查顯示,月薪10-15k才是文藝青年的收入主流,在高線城市生活的文藝青年正在經歷一次史無前例的消費升級,表現在文化消費層面上,攝影、旅行、音樂、電影等領域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現在的問題是,類似豆瓣這樣的文藝青年社區能否更快、更多地供應內容消費產品,滿足用戶日益挑剔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