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組學:一個亞文化發源地的主流「躍遷」

2020-12-06 娛樂獨角獸

文 | 赤木瓶子

今年5月始於豆瓣「凡爾賽學研習小組」的「凡學」,在11月由多重網際網路媒介二次引燃,一時間,影視綜藝均被凡學席捲,網友見面皆要率先問上一句,「今天你『凡』了嗎?」;雙11前夕,豆瓣小組「負債者聯盟」隨即悄悄爬上熱搜,組員們因消費欲望「剁手」背負債務而叫苦不迭;不久前,『新褲子貝斯手/閃星樂隊主唱與Mandarin鼓手疑似戀情』的傳聞,由著名豆瓣小組「我們代表月亮消滅居心不良的樂手」(通稱:月亮組)發酵到大眾圈層,迅速登陸象徵主流社會熱點的微博熱搜排行榜前列,引得當事人出面否認。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明星八卦、時事熱點、亞文化動向以及眾多原創memes,越來越多現身於大眾視野的信息源頭正在指向一個地方——豆瓣小組。這裡似乎成為了一個熱點訊息儲備倉,在組友們實現互相串門的同時不斷發射,而豆瓣小組作為眾多亞文化的發源地,也正在實現一次次的主流「躍遷」。

亞文化催熟地:從「凡學」到「組學」

早在凡爾賽文學成為網絡熱詞、相關話題在微博獲得了超過9億次閱讀、18.2次討論之前,於今年5月就已創建的豆瓣「凡爾賽學研習小組」早已充斥著大批「鑑凡達人」與「拆凡達人」。

有網友認為,在眾多網絡社區之中,小紅書、陌陌和知乎被普遍認為含「凡」度過高,三者依次代表了女性凡爾賽、職場人凡爾賽以及精英凡爾賽,且各有各的「凡」法。

如果說這三者分別代表女性、職場人以及精英,那麼豆瓣小組或許代表的就是一種充滿自嘲感的審度視角。在豆瓣凡組的簡介中寫道:如果能讓凡po們意識到自己價值取向中的問題,把注意力轉移到美好生活的實質上,而不是刻意營造一種虛偽的、代理的自我感覺良好以及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社交散發上,未嘗不是一件好事——by組員狗狗。

目前已經有41949個「凡客雅寶」駐紮在豆瓣「凡爾賽學研習小組」,凡學創始人@小奶球認為,「凡爾賽是一種精神,它不跟金錢和地位掛鈎,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凡爾賽人」。正如創始人小奶球對「凡學」的詮釋,豆瓣小組的ugc社區與社交屬性也是最大程度的激發了豆友們的表現欲與表達欲的利器。

奇思妙想的當代網際網路網友們與豆瓣小組提供的氛圍相輔相成,促成了27個大專題劃分、幾十萬個有趣的豆瓣小組的成型。一些小組因為具有凝聚力的文學影視作品偶像興趣愛好而聚集,另一些則因為具有相仿感受和對生活的思考而創建,在管理員與組員的共同維護下,成為一個開放式的交互社區。

ugc社群:流動的歸屬感,填不滿的精神世界

豆瓣小組可以承載生活工具的功能效用,如各地區都有的火爆小組——租房小組。在這裡,你也可以模擬人生、預知自己當下崇尚的生活方式將產生的未來後果。

比如在「今天消費降級了嗎」小組,不少陷入消費主義怪圈的年輕人在此探討彼此的價值觀。有豆友表示」消費降級充滿樂趣」,可以「用最少的錢,發揮自己的動手能力,解決問題。」

有年輕的豆友在組內發出「大學生羽絨服人均大鵝和北臉」的困惑,評論區有豆友前來解惑「在加拿大讀了幾年書,冬天經常零下十幾度,都沒有人手一件大鵝」。在充滿對消費主義的困惑與探討下,除此之外,堅持自己帶飯、是否需要Airpods、要不要買電動牙刷、該不該使用花唄等問題都在該組得到了充分探討,「動手能力」、「性價比」正在成為這一小組受眾追求的目標。

在擁有32863個組員的「我發現個規律」小組中,一位豆友發表帖子:社會規律|我發現:用吸管喝水會增加喝水量和喝水愉悅性。組長的發言獲得了71個點讚:用吸管喝熱水會比不用吸管喝燙嘴。

一個熱愛搖滾和追星的少年不僅可以在「月亮組」聊聊滾圈趣事,也可以在「豆瓣鵝組」聊聊偶像八卦、或是在「豆瓣爽組快樂追星」裡為自家偶像蓋房。

而在11月走紅於網際網路的藏族男孩丁真,也很快擁有了自己的豆瓣小組。11月3日創建的「丁真與小馬」豆瓣小組有13718位組員,豆友們在此分享丁真的騎馬動圖、探討媒體報導內容、以及發動豆友們探討「我們的19歲在幹嘛」等話題。

艾瑞數據顯示:在社區交友賽道上,豆瓣APP月度獨立設備為700萬左右,挨邊進入前十,不如很多近期火熱的社交應用。但是,從月度總有效時長來看,豆瓣的用戶使用總時長排名第四,用戶平均使用時長將會更高。

豆瓣不像小眾社區的圈地自萌,而是以極大的包容性源源不斷讓圈層哲思找到對應手中,也將亞文化源源不斷輸送向主流市場。

因此,豆瓣小組毫無疑問承載著豆瓣的社交需求。如果說發展初期的豆瓣是充滿了熱愛文學影視藝術的核心用戶,這些用戶對於文藝充滿需求,那麼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豆瓣小組所形成的五花八門的社區文化已經吸引到了更多跨圈層受眾的注意。

從「摳門聯合會」「你荒廢時間的時候會有多少人在拼命」到「985廢物引進計劃」「糊弄學」「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一個只能發笑話和哈哈哈哈的小組。豆友們遵循秩序,捍衛「組學」,如果說豆瓣的用戶畫像是偏向於影視音綜遊等文藝向的文化圈層,那麼豆瓣小組則是一個更具包容性的巨大社區廣場,任何新鮮詭譎的觀點都能在此得到反饋。

上世紀70年代,日本傳播學界對社會參與論進行了大規模的研究與討論,並在某些傳播媒介上進行了初步實踐,提出了社會參與論。社會參與論的主要觀點有五項:大眾傳播媒介應是公眾的講壇,而不是少數人的傳聲筒;公民及其團體既是訊息的接受者,又是訊息的傳播者。

時代在發展,受眾在變化,許多人已不滿足消極地當一名接受者,一種試圖積極參與報刊的編寫、廣播電視節目的製作和演播的自我表現欲望正在增長;讓受眾參與傳播,正是為了讓他們積極接受傳播,因為,人們對於他們親身積極參與形成的觀點,要比他們被動地從別人那裡得到的觀點容易接受得多,且不易改變;參與傳播也是受眾表達權、反論權的具體體現。

顯然,一個合格的優秀的ugc社區應當滿足這五點,才能具備吸引源源不斷的受眾流動與信息的不斷流通等特質,在這基礎上,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又很輕鬆的滿足了訊息接受者與訊息傳播者的相互轉化,在一個優秀的社交場景中,訊息接受者與傳播者身份不斷對調循環,訊息就在不斷的傳播中得到更多觀點的碰撞與發酵。

不能不說的是,作為早起氛圍良好的ugc社區,豆瓣不僅為一批具有圈層影響力的kol提供了孵化基地,隨著用戶的體量擴大,豆瓣社區也容納了越來越多的元素構成,而滿目琳琅的豆瓣小組無疑成為一個巨大的流量入口,它帶來的不僅是一次次亞文化的主流輸送,還有豆瓣在社交屬性上的更多可能。

相關焦點

  • 群星跳躍引擎與主流躍遷方式玩法詳解
    導 讀 《群星》跳躍引擎及三種主流躍遷方式,有玩家不太清楚區別,小編帶來《群星》跳躍引擎及主流躍遷方式玩法介紹
  • 小眾風格/亞文化產品設計研究:它們會是未來主流風格嗎?
    亞文化和小眾風格是未來主流風格隨著網際網路的去中心化信息傳遞,未來是小眾風格的世界,審美會更加多樣化,在此基礎上我們研究目前已有的亞文化以及其對應的審美風格及其特點,保持對亞文化的關注,為下一次審美變革做好準備。
  • 我們和亞文化取名器的主創們聊了聊,為什麼普通人也愛上了它
    我們找到了高科技亞文化取名機的主創們 善用工具的院辦,通過搜索「高科技亞文化取名機」,在微博上看到一個迷之帳號@fzlmagazine 正在瘋狂輸出相關消息,仔細一看這不就是主創本創? 「亞逼」的敏感,來自於主流文化中對亞逼天然的貶義標籤 亞逼這個詞正式出圈,可能要追溯到去年一篇10w+的微信爆文《亞逼土狗,2019真正的潮流藝術》——
  • 我們和高科技亞文化取名器的主創們聊了聊「亞bi」-虎嗅網
    我們找到了高科技亞文化取名機的主創們善用工具的院辦,通過搜索「高科技亞文化取名機」,在微博上看到一個迷之帳號@fzlmagazine 正在瘋狂輸出相關消息,仔細一看這不就是主創本創?對此,我們和主創團隊決定把「定義」換成「形狀」,用融入其中的視角,去描述亞逼群體中一些浮於表面的特徵——但目的旨在展示與打破亞與非亞群體間的認知隔閡,而非主觀下達的定義。觀察一個群體的形狀,視覺是最直觀且簡單粗暴的方式。但目前主流對亞逼群體對觀察,往往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主流文化的萌態話語景觀解析
    根據當下的受眾結構和網絡文化生態,主流文化產業正在以年輕化的傳播路徑打開新的話語空間。本文對當下主流文化、官方媒體形成的「萌態」媒介文化景觀加以闡釋,探討其產生的社會語境、具體實踐策略,並對其發展的持續性進行反思。
  • 《天道》關於社會階層躍遷的「道理」精神躍遷比物質躍遷難度大
    人的意識和潛意識是影響我們命運的關鍵,很難說明白意識的維度和層次,因為天地規則在意識覺醒之處就設定好遊戲規則,從眾效應和1/5定律,人是會被環境影響傻掉的,所以圈子的文化能量會讓一個人的智力水平和理性水平下降。
  • 廣東「最低調」縣城,位於北回歸線上,是嶺南土著文化的發源地
    廣東「最低調」縣城,位於北回歸線上,是嶺南土著文化的發源地 我國也有位於北回歸線上的領土,今天我們就來說一座位於北回歸線上的縣城,是嶺南土著文化的發源地,它就是封開縣
  • 從《躍遷》到「躍讀」:古典要拆掉你思維裡的「天花板」
    一個普通人如何在短時間內實現知識躍遷?如何把將知識轉變為價值,擺脫「聽了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的夢魘?或許,你可以從《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一書中去找到高手們的思維模式和方法。9月17日晚,《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作者、羅輯思維「得到」APP專欄《超級個體》主理人古典,攜新書來到長沙梅溪書院,與讀者面對面交流。
  • 亞組分析 失敗臨床研究的一線生機?
    一、什麼是亞組分析?在隨機臨床試驗中,亞組分析指的是在根據基線特徵(如年齡、性別、組織學和種族)定義的患者亞組中評估特定終點(如總生存期)的治療效果(如風險比HR)。不建議根據隨機化後測量結果確定亞組,因為可能會影響患者分配至亞組的隨機化原則。
  • 豆瓣被「攻陷」,飯圈文化的邊界在哪?
    豆瓣被「攻陷」,飯圈文化的邊界在哪?>在「飯圈」文化裡,粉絲為了給「愛豆」打榜,在社交媒體上「養號」的做法並不少見。何為「養號」?就是一個粉絲註冊多個小號,通過多種方式增加其活躍性,使小號成為正常帳號。
  • 豆瓣方舟文庫新書發布會:一本書背後的多重人生
    活動詳情「名校收割機」學霸在矽谷寫言情、具有雙翅目捕捉和解剖技能、背鍋穿越亞非大陸、從事木材加工行業、在當鋪工作見慣賭鬼和敗家子……這些形形色色的職業和「職業」似乎與傳統意義上的寫作者無法掛鈎,但劉玥、雙翅目、朱一葉、鄧安慶和翼走這五位豆瓣閱讀作者卻用真實的人生經歷證明,這些看似不相關的經歷恰恰會催生源源不斷的寫作靈感。
  • 人類的發源地到底在哪裡
    長時間的挖掘搬石使隊員們疲憊不堪,而印度尼西亞溼熱的氣候又火上澆油,挖掘工作進行得異常緩慢.........忽然說,有個隊員像是挖到了什麼,大喊道;快看,我挖到了一個骨頭! 聽到這個隊員的喊聲,大家紛紛圍上去。地布瓦也趕過去,俯下身子看看巖層中一塊貌似骨頭的石頭,是的,是猿人的頭蓋骨!迪布瓦興奮地喊道。
  • 蛋白組學/代謝組學如何快速從主流資料庫中獲取人/小鼠數據?
    生物信息學的應用變得尤為重要,在生物領域從基因測序,到基因編輯,再到基因療法的精準醫療,由生物科技引發的又一場變革正悄然而至。試問大家做好準備迎接它到來了嗎? 本次分享的主題為:如何快速獲取海量數據? 如果是少量的序列數據,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個ID去查找,複製,粘貼方式保存到本地文件中。 但是如何大批量下載數據呢?
  • 蛋白組學/代謝組學如何快速從主流資料庫中獲取人/小鼠數據?
    生物信息學的應用變得尤為重要,在生物領域從基因測序,到基因編輯,再到基因療法的精準醫療,由生物科技引發的又一場變革正悄然而至。試問大家做好準備迎接它到來了嗎?本次分享的主題為:如何快速獲取海量數據?如果是少量的序列數據,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個ID去查找,複製,粘貼方式保存到本地文件中。但是如何大批量下載數據呢?再通過複製、粘貼方法雖然很精確但是對於大批量的數據下載效率實在是太低了。是否可以直接下載資料庫準備好的序列文件?或者編寫程序腳本進行批量下載?
  • 郫縣豆瓣:成都的味道 世界的文化
    俗話說:「食在中國,味在四川,魂在郫都」,川菜名列中國四大地方菜系之一,而成都郫縣豆瓣因其在選材與工藝上獨樹一幟,與眾不同,而被譽為「川菜之魂」。根據2020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發布的最新消息,作為「川菜之魂」的郫縣豆瓣憑藉強大的品牌競爭力,以661.09億元的品牌價值連續5年躋身區域品牌地理標誌產品百強榜前8名,蟬聯四川省地理標誌產品第一。
  • 單細胞多組學技術的深度解析
    2020年一月,Nature Method發文將「Single-cell multimodal omics」也就是單細胞多組學技術評選為2019年的年度方法,理由是單細胞多組學的測量為逐個獲得細胞的整體視圖提供了可能。這也是繼2013年將單細胞測序本身當選為年度方法之後,單細胞技術再獲殊榮。今天我們依據Nature Method的文章對單細胞多組學做一個系統的介紹。
  • 如何同時對單細胞進行多組學研究
    開創性的單細胞分析現在能夠對基因組、表觀基因組、轉錄組、蛋白質組和代謝組譜系進行分析。Cell旗下的Trends inBiotechnology綜述了為同一的細胞提供複雜的譜系,將不同維度的分析組合成多組學分析的方法。策略和活細胞螢光成像不同,組學的方法比如新一代測序和質譜是破壞細胞進行分析的。
  • 高中物理:氫原子躍遷輻射的一個推論
    玻爾理論告訴我們,原子從高能級躍遷到低能級時,輻射光子的能量等於高、低兩個能級之差。由於原子的能級是不連續的,所以輻射的光子的能量也是不連續的。從氫光譜上看,原子輻射光子的頻率只能是若干個分立的值。下面舉一個簡單問題進行總結。問題:如下圖所示,為氫原子能級示意圖。如果一群處於n=4能級的氫原子,躍遷到n=1能級的過程中,會放出幾種不同頻率的光子?
  • 60萬月活的豆瓣,如何成為網際網路世界裡最大的迷因生產者?
    第2955期文化產業評論 對於普通網友而言,豆瓣只是用來搜索影評、音樂的網頁,而對於當代5G少年們來說,豆瓣小組更像是一個社會學網課平臺。他們在這裡談論著耐人尋味的「明學凡爾賽學」,嘗試著各種不同的「迷惑行為」。
  • 「薦讀」賈汪是中華賞鯉文化重要發源地
    從漢畫像石看華夏賞鯉文化之源賈汪區文聯 林朝輝一、中華是錦鯉文化的源頭20世紀50年代,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了一個充滿神秘感特殊紋飾的人面魚紋彩陶盆,年代距今約6800─6300年,盆內刻有幾何圖形鯉魚。當然,對於這兩條魚包含的意義有多種,最有可能是生殖崇拜,同時也可以說明早期人類與魚的密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