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赤木瓶子
今年5月始於豆瓣「凡爾賽學研習小組」的「凡學」,在11月由多重網際網路媒介二次引燃,一時間,影視綜藝均被凡學席捲,網友見面皆要率先問上一句,「今天你『凡』了嗎?」;雙11前夕,豆瓣小組「負債者聯盟」隨即悄悄爬上熱搜,組員們因消費欲望「剁手」背負債務而叫苦不迭;不久前,『新褲子貝斯手/閃星樂隊主唱與Mandarin鼓手疑似戀情』的傳聞,由著名豆瓣小組「我們代表月亮消滅居心不良的樂手」(通稱:月亮組)發酵到大眾圈層,迅速登陸象徵主流社會熱點的微博熱搜排行榜前列,引得當事人出面否認。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明星八卦、時事熱點、亞文化動向以及眾多原創memes,越來越多現身於大眾視野的信息源頭正在指向一個地方——豆瓣小組。這裡似乎成為了一個熱點訊息儲備倉,在組友們實現互相串門的同時不斷發射,而豆瓣小組作為眾多亞文化的發源地,也正在實現一次次的主流「躍遷」。
亞文化催熟地:從「凡學」到「組學」
早在凡爾賽文學成為網絡熱詞、相關話題在微博獲得了超過9億次閱讀、18.2次討論之前,於今年5月就已創建的豆瓣「凡爾賽學研習小組」早已充斥著大批「鑑凡達人」與「拆凡達人」。
有網友認為,在眾多網絡社區之中,小紅書、陌陌和知乎被普遍認為含「凡」度過高,三者依次代表了女性凡爾賽、職場人凡爾賽以及精英凡爾賽,且各有各的「凡」法。
如果說這三者分別代表女性、職場人以及精英,那麼豆瓣小組或許代表的就是一種充滿自嘲感的審度視角。在豆瓣凡組的簡介中寫道:如果能讓凡po們意識到自己價值取向中的問題,把注意力轉移到美好生活的實質上,而不是刻意營造一種虛偽的、代理的自我感覺良好以及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社交散發上,未嘗不是一件好事——by組員狗狗。
目前已經有41949個「凡客雅寶」駐紮在豆瓣「凡爾賽學研習小組」,凡學創始人@小奶球認為,「凡爾賽是一種精神,它不跟金錢和地位掛鈎,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凡爾賽人」。正如創始人小奶球對「凡學」的詮釋,豆瓣小組的ugc社區與社交屬性也是最大程度的激發了豆友們的表現欲與表達欲的利器。
奇思妙想的當代網際網路網友們與豆瓣小組提供的氛圍相輔相成,促成了27個大專題劃分、幾十萬個有趣的豆瓣小組的成型。一些小組因為具有凝聚力的文學影視作品偶像興趣愛好而聚集,另一些則因為具有相仿感受和對生活的思考而創建,在管理員與組員的共同維護下,成為一個開放式的交互社區。
ugc社群:流動的歸屬感,填不滿的精神世界
豆瓣小組可以承載生活工具的功能效用,如各地區都有的火爆小組——租房小組。在這裡,你也可以模擬人生、預知自己當下崇尚的生活方式將產生的未來後果。
比如在「今天消費降級了嗎」小組,不少陷入消費主義怪圈的年輕人在此探討彼此的價值觀。有豆友表示」消費降級充滿樂趣」,可以「用最少的錢,發揮自己的動手能力,解決問題。」
有年輕的豆友在組內發出「大學生羽絨服人均大鵝和北臉」的困惑,評論區有豆友前來解惑「在加拿大讀了幾年書,冬天經常零下十幾度,都沒有人手一件大鵝」。在充滿對消費主義的困惑與探討下,除此之外,堅持自己帶飯、是否需要Airpods、要不要買電動牙刷、該不該使用花唄等問題都在該組得到了充分探討,「動手能力」、「性價比」正在成為這一小組受眾追求的目標。
在擁有32863個組員的「我發現個規律」小組中,一位豆友發表帖子:社會規律|我發現:用吸管喝水會增加喝水量和喝水愉悅性。組長的發言獲得了71個點讚:用吸管喝熱水會比不用吸管喝燙嘴。
一個熱愛搖滾和追星的少年不僅可以在「月亮組」聊聊滾圈趣事,也可以在「豆瓣鵝組」聊聊偶像八卦、或是在「豆瓣爽組快樂追星」裡為自家偶像蓋房。
而在11月走紅於網際網路的藏族男孩丁真,也很快擁有了自己的豆瓣小組。11月3日創建的「丁真與小馬」豆瓣小組有13718位組員,豆友們在此分享丁真的騎馬動圖、探討媒體報導內容、以及發動豆友們探討「我們的19歲在幹嘛」等話題。
艾瑞數據顯示:在社區交友賽道上,豆瓣APP月度獨立設備為700萬左右,挨邊進入前十,不如很多近期火熱的社交應用。但是,從月度總有效時長來看,豆瓣的用戶使用總時長排名第四,用戶平均使用時長將會更高。
豆瓣不像小眾社區的圈地自萌,而是以極大的包容性源源不斷讓圈層哲思找到對應手中,也將亞文化源源不斷輸送向主流市場。
因此,豆瓣小組毫無疑問承載著豆瓣的社交需求。如果說發展初期的豆瓣是充滿了熱愛文學影視藝術的核心用戶,這些用戶對於文藝充滿需求,那麼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豆瓣小組所形成的五花八門的社區文化已經吸引到了更多跨圈層受眾的注意。
從「摳門聯合會」「你荒廢時間的時候會有多少人在拼命」到「985廢物引進計劃」「糊弄學」「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一個只能發笑話和哈哈哈哈的小組。豆友們遵循秩序,捍衛「組學」,如果說豆瓣的用戶畫像是偏向於影視音綜遊等文藝向的文化圈層,那麼豆瓣小組則是一個更具包容性的巨大社區廣場,任何新鮮詭譎的觀點都能在此得到反饋。
上世紀70年代,日本傳播學界對社會參與論進行了大規模的研究與討論,並在某些傳播媒介上進行了初步實踐,提出了社會參與論。社會參與論的主要觀點有五項:大眾傳播媒介應是公眾的講壇,而不是少數人的傳聲筒;公民及其團體既是訊息的接受者,又是訊息的傳播者。
時代在發展,受眾在變化,許多人已不滿足消極地當一名接受者,一種試圖積極參與報刊的編寫、廣播電視節目的製作和演播的自我表現欲望正在增長;讓受眾參與傳播,正是為了讓他們積極接受傳播,因為,人們對於他們親身積極參與形成的觀點,要比他們被動地從別人那裡得到的觀點容易接受得多,且不易改變;參與傳播也是受眾表達權、反論權的具體體現。
顯然,一個合格的優秀的ugc社區應當滿足這五點,才能具備吸引源源不斷的受眾流動與信息的不斷流通等特質,在這基礎上,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又很輕鬆的滿足了訊息接受者與訊息傳播者的相互轉化,在一個優秀的社交場景中,訊息接受者與傳播者身份不斷對調循環,訊息就在不斷的傳播中得到更多觀點的碰撞與發酵。
不能不說的是,作為早起氛圍良好的ugc社區,豆瓣不僅為一批具有圈層影響力的kol提供了孵化基地,隨著用戶的體量擴大,豆瓣社區也容納了越來越多的元素構成,而滿目琳琅的豆瓣小組無疑成為一個巨大的流量入口,它帶來的不僅是一次次亞文化的主流輸送,還有豆瓣在社交屬性上的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