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暫無任務的「瓊沙3號」輪拋錨停泊在文昌清瀾港。輪政委、黨支部書記劉學軍正帶領著支部裡其他5位黨員抓緊時間學習黨章。
    從2007年2月下水以來,「瓊沙3號」輪不畏艱險完成任務:共完成234個航次,安全航行91390海裡,為島上運送物資45476噸,接送上下島人員115331人次,從未發生過航行事故。
    正是這一次次的往返,讓「瓊沙3號」輪成為島礁的「生命之舟」。而在這背後,是「瓊沙3號」輪黨支部率領36名船員奮勇前行,無論在海上還是陸地上,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他們前行的身影。
    困難
    黨員帶頭用肩扛
    作為三沙市交通和後勤補給的政府公務船,「瓊沙3號」承擔著海南本島給西沙永興島軍民補給淡水、生活物資以及人員上下島的重任。在「三沙1號」下水前,西沙只有「瓊沙3號」一艘交通船。在三沙設市後,隨著島上人員的增多,物資需求數量隨之增加,應三沙市委要求,「瓊沙3號」每月增航到4次。
    航次的增加意味著工作量的加大,黨員們發揮先鋒帶頭作用,在每次航行任務時帶頭上船執航。在黨員的帶領下,許多船員也自願放棄休息,積極參與到增航中來。
    大副林明昌妻子懷有身孕,但他卻依然堅守崗位。「老婆理解也支持我,她知道我對這份工作感情深。」
    雖然按規定船員們按照單雙月輪休,但只要接到航行任務,所有人必須立刻到崗,「船上的工作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所以,即便是在家休息,大家也是24小時待命狀態。」劉學軍說。
    2013年9月,颱風「蝴蝶」正面襲擊三沙,島上軍民物資緊缺。海上10多級的風力早已超出航行的安全範圍,但劉學軍布置任務時,所有黨員主動要求參加執航。4米以上的浪高和颱風的餘威,20多個小時的顛簸讓不少老船員都吐了。當他們將物資運送到晉卿島上,看到漁民們臉上的欣喜,大家都說再苦都值得!
    這樣的補給任務是一份「普通」的本職工作,可肩頭的責任卻是如此的沉甸甸。
    危險
    那是對黨員的召喚
    擼起袖子,輪機部輪機長麥樹林左小臂上的疤痕雖已淺淡,可依舊能被一眼看出。
    2013年6月20日晚上零點,靜悄悄的海面上一聲「爆響」,正在行駛的「瓊沙3號」左主機排氣管突然爆裂,船速驟降,給航行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面對突發狀況,黨支部迅速組織黨員和業務骨幹搶修。
    6月天氣本就潮溼悶熱,機艙內溫度高、噪音刺耳,而左主機排氣管的溫度更是高達400多度。船上無法進行焊接,麥樹林憑藉著豐富的經驗在判斷了損壞程度後,最後決定用海水、冰塊等儘快冷卻排氣管後進行拆除,再安裝新管,恢復左主機動力。
    麥樹林和船員們戴著浸溼的手套開始作業,「因為排氣管溫度高,手套一碰到它就冒煙,即使完全浸溼也很快就幹了。」手套幹了就再浸溼,如此反覆,在難以想像的高溫下,幾個人就這樣用最快的速度安上了新的排氣管,為防止新的意外事故,麥樹林徹夜守在排氣管邊上。
    「當時腦子裡就一個念頭:用最快的速度修好它。」麥樹林說,自己是一名黨員,面對危險沒有理由退縮。
    奉獻
    那是黨員無私的堅守
    2010年9月底,連續的強降雨讓文昌受災嚴重,「瓊沙3號」輪黨支部立即行動,組織黨員和部分船員參與救災。在一次轉移受災群眾的途中,積水裡的漁網纏住了救生艇的螺旋槳,黨員曹炳垂二話不說跳進汙穢的泥水中,多次潛入船底,直到將漁網清理乾淨,防止了救生艇傾覆的危險。
    去年10月,在崗位技能比武活動中,黨支部組織全體船員對輪船進行了持續1星期的全面保養工作。在清潔儲水艙時,黨員們主動請纓帶頭進入密閉悶熱的淡水艙,兩天時間裡把3個艙室全部清洗完畢,為國家節約了兩萬多元的進廠清洗費……
    這樣的情況在「瓊沙3號」上並不少見。
    上個月,「瓊沙3號」全體黨員來到永興島「海軍收復西沙群島紀念碑」前再一次舉起黨旗,重溫入黨宣誓時的那份誠摯與熾熱。他們的汗水與堅守是對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和海洋權益的貢獻,也讓飄揚的黨旗更加鮮亮。(本報文城6月2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