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玉盤、嬋娟、丹桂……中國傳統文化中,月亮寄託著遊子對母親、家鄉的無窮思念,這些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認知幾千年來一直流淌在中國人的血脈裡。無論是月球還是火星,中國人逐步走向深空,不僅拓展了人類對宇宙的科學認知,更為促進全人類和平與共同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
1978年,時任美國總統卡特訪華,送給中國一塊月球巖石。這塊巖石雖只有約1克重,對於當時我國老一輩科研人員來說卻是異常珍貴,他們只用了半克巖石進行分析研究,克服種種困難,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並發表論文14篇,把它是什麼,「年齡」幾何,包含哪些成分全弄清楚了。剩下的半克土一直存放在北京天文館對公眾展出。而這份來自美國的「國禮」也是長期以來我國對月研究唯一一份土壤標本。
2004年,嫦娥工程啟動。作為我國長期月球探測工程,總體可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步,其中探月部分總體又分為「繞、落、回」三個階段,並將逐步實現載人登月。這一步步堅實的步伐,是中國乃至人類邁向深空的有力保障。嫦娥五號即是「回」階段發射的探測器,由研製逾十年、核心技術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我國迄今為止難度最大、規模最大、系統構成最複雜的火箭長徵五號保駕護航。
如今嫦娥五號正在前往月球的途中,按計劃將會降落在月球有火山爆發史的區域,並將通過鑽取和表取兩種方式,採集月表和月表下兩米左右的土壤,帶回約2千克密封封裝的月壤。這些月球土壤巖石將會是1976年以後首次採集的樣本,並極大豐富我國對月研究的素材。
從1克重的巖石標本一分為二使用,到現在能夠採集2kg的月壤,並將與全球多國分享相關材料、數據,這是一代代科研人員奉獻、鑽研,讓一次次技術升級而開的花、結的果。 探月三期工程標誌著我國技術的長足進步,而對各國科學家發出一同在嫦娥七號、八號階段共建月球空間站的邀請,更加體現了我國以科技為翼、以全體人類為本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國人走向深空是為了探索更廣袤的未知領域,和平開發利用宇宙資源,拓展人類生存空間。
大航海時代我國正值明朝,國力強盛,造船技術先進,但落後的觀念和局限的視野,使中國錯失了融入全球貿易網絡的機會,進而錯失了後來由大航海推動的工業發展與技術變革。如今外國私人宇宙開發商已逐漸增加,相關技術也日臻完善。嫦娥五號將從月球帶回的這一捧土,也標誌著我國航空技術再次邁上新的臺階。身處新時代,年輕學子更當奮發有為,不僅要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更要立壯志立長志,在將個人前途融入國家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作者姜佳宏 系法國巴黎大學中國學者學生聯合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