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石林芳,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一捧雪》緣起。
《一捧雪》傳奇是明末清初著名戲曲作家李玉的代表作之一,它和《人獸關》、《永團圓》、《佔花魁》業稱為「一、人、永、佔」,在當時到處搬演,膾炙人口。後來,它又不斷被改編成各種地方戲,京劇、徽劇、晉劇、上黨梆子、秦腔、河北梆子、弋腔、漢劇、滇劇、桂劇等等,均有此目。改編本名稱各異,如京劇叫《莫成替主》、《審頭刺湯》、《搜杯代戮》、《薊州城》,川劇叫《古玉杯》,弋腔叫《祭姬》,秦腔叫《雪杯圓》等。一捧雪的故豐隨著各個劇目的上演流傳更廣了,但此劇最初創作時的根據是什麼,多年來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一捧雪》傳奇本於嚴嵩迫害王仔的事件。沈德符《野獲編·補遺》中記載說,嚴禽、嚴世蕃父子專權時,到處搜取珍寶古縈及名人字畫,其死黨焉憋卿、趙文華在江浙一帶為他盡力搜求。當時聽說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手卷在巳故相國王鎏家中,但王家資財豐厚,不會買它,於是嚴世蕃就指使一個名叫湯臣的蘇州人去設法搞到這幅畫。
湯臣以善於裱褙裝演書畫而聞名,他和太倉著名文士王抒有來往,就遊說王抒買到這幅《清明上河圖》。王抒以都御史職鎮守薊門時,嚴世蕃又派湯巨向他求買此畫。王抒不敢得罪嚴家父子,又不忍失去古畫,就請了一位名叫黃彪的畫家臨摹一幅假的送至嚴府。黃彪畫技極高,摹品酷似真品,嚴氏父子信以為真,十分高興,把它看作所收藏的古畫中的最名貴者,業舉行宴會請賓客賞玩。
後來,湯臣和王仔之子王世負結怨,就把此事揭發出來。嚴世蕃得知此畫是偽造的,又羞又怒,說王抒有意欺騙他,於是懷恨在心。後來王抒坐事被殺,據說與此亭大有關係。關於第二種說法,劉致中先生《關於<一捧雪》的題材》一文對馮沉君先生的觀點提出了不同意見。此文指出,張漢儒控告錢謙益的這條罪狀是不符合事實的。因為,錢謙益當時在政治上站在東林黨人一邊,和崔呈秀等閹黨分子是對頭,不可能有向崔獻媚的行為。
同時,顧大章也是東林黨人,當時為刑部員外郎,錢謙益是翰林院編修,二人的職位相差不多,錢不可能奪得顧家的玉杯。而且,《一捧雪》傳奇作於明末,當時錢謙益還沒有降清的變節行為,李玉的政治態度是傾向於東林黨人一邊的,和錢謙益的關係較密切,錢謙益為李玉《眉山秀》的題詞中對李玉及其劇作非常讚賞。因此,李玉不可能利用戲曲創作諷刺錢謙益。
李玉可能聽到過「教子升天杯」的傳說,但它在《一捧雪》傳奇中只是一個細節,並不是全劇的主體事件。《上海縣誌》所說「此即《一捧雪)}傳奇所託」的話是推測之言,不足為信。實際上,《一捧雪》的創作和其它一些著名作品一樣,亞不是單一地取材於某一個事件,而是雜採諸家,集成佳構,既有對歷史故率、民間傳說的發揮,也有對當時社會現實生活的反映。
它所描寫的基本事件,當然只能是關於「一捧雪」玉杯的傳說。這隻玉杯在嘉靖年間已出現,某封疆大吏用它賄賂嚴世蕃以求升遷,後來嚴家被籍沒,此杯傳到某權貴之家。清初劉廷鞏看見過它,杯體玉色純白,沒有疵痕,在陽光下觀看,裡面有白色碎屑,隱映浮動,如同飄雪一般,確是人間至寶。《曲海總目提要))《一捧雪》條中注云,「一捧雪」玉杯「在王鰲子孫家,久之始出」,但未明言此語出處,大抵是傳聞,不足為憑。李玉創作此劇,是以「一捧雪」玉杯為主,以古畫亭件為輔,正如劉廷鞏所說,「蓋和二事而敷衍者也」(《在園雜誌》)。
同時,作者將平時所見所聞權好貪橫苛毒、賣官禽爵之狀,宵小依附投靠、餡諛奉承之態,一併揉合在內,創作出這部著名作品,塑造了莫懷古、莫成、雪豔、湯勤等生動的藝術形象。作品非諷刺某一個人,而是針對帶普遍性的險惡的時弊、炎涼的世態,表現出作者的思想傾間、道德觀念和審美標準,給人們以誓誡和啟迪。如果把作品的題材來源局限於某一事,把作品諷喻的對象局限於某一人,那不僅乖違文學評論與鑑賞的基本法則,也必然會抹煞作品內容所具有的社會代表性及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