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就做到最好!」這是南京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地科院教工自然支部書記汪永進教授的人生信條。2001年12月14日,由他撰寫的論文《A high-resolution absolute-dated late Pleistocene Monsoon record from Hulu cave, China》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上刊出,標誌著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2005年5月6日,他再次在《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The Holocene Asian Monsoon:Links to Solar Changes and North Atlantic Climate 》的論文。《Science》特約評論員Richard A.Kerr 特別撰文給予了高度評價。作為一名黨員,汪永進教授常說:「黨員的先進性就在他的本職工作中。」
一、親歷所為,奮發進取
1987年,汪永進到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任教後,他就把目光瞄準了國際地理學界的前沿。
他的主攻方向是洞穴石筍高分辨古氣候的研究,研究的關鍵是要尋找到良好的洞穴石筍材料。野外採樣是一項艱苦而又危險的工作。每次他早上六點多鐘就出發,然後爬山找洞穴,到晚上六、七點鐘才能回來,他親自扛幾十公斤的石筍樣品,行程達幾十公裡。不僱人扛樣品,他主要是怕樣品被摔壞,影響石筍年代記錄的連續性。他的學生都說他不怕苦、不怕累,「為了搞科研,命都可以搭上」。
板凳須坐十年冷。汪永進教授自1993年從事洞穴石筍高解析度古氣候研究,到2001年論文在 《Science》上發表,經歷了近10年艱辛曲折而又默默無聞的研究工作。對科學的狂熱,使他放棄了節假日的休息,簡直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天道酬勤,在相隔不到四年,他又再次在國際權威期刊《Science》上發表了論文。
二、開拓創新,嚴格細緻
嚴格細緻,是搞科研必不可少的品質。他不僅對野外的石筍採樣要求嚴格細緻,而且對採集回來的石筍取樣更嚴格。正因為他對科研要求嚴格,科學數據要求絕對準確,所以他對每次研究成果都反覆求證,並不急於發表,例如在《Science》論文中引用的52個高精度熱電離質譜年齡,2000餘個氧碳同位素及8000餘條紋層數據,都經過了反覆交叉檢驗,才最終定稿發表。汪教授常說:「搞科研一定要嚴謹求實,得出的科學數據要千年不倒!」由於類似的工作都花費了大量時間,使他論文發表一再推遲,他也因此推遲了「教授」職稱的評定。他說:「我不能僅僅為了評職稱去寫毫無科學價值的所謂論文,我發表的科學數據要絕對準確,這是科學家的良知。」
三、身正為範,教書育人
作為學者,汪永進是一流的;作為教師,他是傑出的。作為老師,他有的是學者淵博的知識,而沒有學者的古板;有的是學者的嚴謹,而沒有學者的孤僻。
他要求學生搞研究要從細節入手,力戒浮躁。正是在他這樣嚴格的指導下,他的研究生也都寫出了高質量的論文。
「要做就做到最好」,不僅是對科研的要求,也是他做人的要求。汪永進同志兼任了地科院自然地理學科黨支部書記。在支部工作中他以身作則,注重將思想教育融入實際工作中。在支部建設中,他能夠將支部建設和學科建設融為一體,言傳身教,共同促進,打造了和諧、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由於他在基層黨支部建設中做出了創新性的工作,促進了教學和科研的發展,因此他所領導的支部2004年被評為學校優秀黨支部。在黨員先進性教育過程中,汪永進同志認真貫徹上級黨組織的精神,組織支部黨員認真學習,打造高校黨員德才兼備的先進性平臺,他本人被一致公推為校優秀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