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晚
四川江油馬角鎮沉水村
發生一起黑熊襲擊村民事件
村民唐某帶7歲兒子在路上遭黑熊襲擊
其子逃脫
唐某親屬蘇某和參與搜救的朱某
在尋人過程中也先後遭遇黑熊襲擊
5月18日中午
四川江油市政府微博@江油發布通報
這起黑熊襲擊村民事件造成三人死亡
無獨有偶
5月12日
青海省治多縣
也發生了一起棕熊襲擊人類事件
導致一女牧民被棕熊從帳篷內叼走咬死
5月14日晚
青海治多公安官方微信公眾號
對其具體情況進行了通報
夏天到了
戶外活動也多了起來
如何預防「熊出沒」?
被毒蟲和動物咬傷
應該怎麼辦?
熊
熊在聽到人類的聲音時一般會自行避開,所以在熊經常出沒的地方(有溪流、迎風或者植被茂密的地方)行走時要發出聲音,沉默的徒步者會驚嚇到熊並使它們攻擊人類。儘量組團徒步,並避免在日出前、天黑後出行。
熊對空間的需求取決於其心情,每隻熊的行為都是不可預測的。所有的熊都是危險的,請尊重它們對於空間的需求。
蛇
蛇是四肢退化的爬行動物的總稱,目前全球總共有3000多種蛇類,中國就有兩百多種蛇類,其中有五十多種是毒蛇,雲南、廣西、廣東、福建等省份是蛇類比較多的地區。
夏天,炎熱的天氣使蛇變得煩躁不安,這時攻擊性最強,咬人時傷口最深,毒液釋放也最多。從毒蛇的活動規律來看,蛇往往在傍晚和凌晨時出來活動。
準備一支硫磺軟膏或硫磺皂,塗抹在腳部和小腿上,因為大多數蛇害怕硫磺和雄黃的味道。
如果遇見毒蛇,應遠道繞行,若被蛇追逐時,應向山坡跑,或忽左忽右的之字型轉彎跑。
被蛇咬了怎麼辦?
1.保持鎮定
不管是被什麼蛇咬傷,一定要保持鎮定,切忌驚慌奔跑。如果情緒緊張,會造成心跳加快,導致毒液在體內快速地擴散。
2.阻止毒素擴散
立即停止傷肢活動,就地取材在傷口上方(近心端)的相應部位進行結紮,可以防止毒液擴散。綑紮不能過緊,會影響被咬傷部位的血液循環,可以20至30分鐘松解一次約2-3分鐘。
3.衝洗傷口
緊急時可以用嘴吸出毒液,但嘴裡不能有傷口,要及時、充分漱口。也可用吸奶器或拔火罐吸毒,然後火速到醫院救治。儘可能記住毒蛇的種類或把蛇帶到醫院,好讓醫生對症下藥。
野豬
野豬被認為是世界上範圍最廣的哺乳動物之一,一頭成年野豬身體健壯,體長能夠達到2米左右,體重在150公斤左右。
野豬一般情況下是不會主動去攻擊人類的,除非它感覺到了危險。另外哺乳期的野豬性情暴躁,也更容易出現攻擊人類的情況。
如果你不慎遇到一隻性情暴躁的野豬,一定要保持冷靜,然後逃跑。不過人很難跑得過野豬,此時最好是找一棵比較粗的大樹爬上去,然後趕緊打電話通知相關人員前來營救。
如果身上有火的話可以嘗試用火來嚇唬野豬,也能夠稍稍起到一定的作用。
蠍子
蠍子的毒呈酸性,如果被蠍子咬到,可以用鹼性肥皂水(別用香皂)清洗傷口,用嘴或吸奶器吸出毒液,儘快送醫處理。
蜘蛛
蜘蛛有很多種,毒性也不一樣,有神經毒、細胞毒、溶血毒等。
蜘蛛是借分泌毒素來捕殺目的物的節肢動物。因此,從廣義上來說,蜘蛛都有一定的毒性。蜘蛛蜇傷人時,將毒液通過蜇肢注入傷口。人被蜘蛛蜇傷後的反應視蜘蛛的種類和被蜇傷者的敏感性而不同。
「黑寡婦」是世界上毒性極強的蜘蛛之一,過去認為只見於非洲地區,現在我國海南島也有發現。這種蜘蛛體型比一般蜘蛛大,全身黑色,背上有縱行的黃色條紋,喜在草叢中編織較簡單的蜘蛛網。
在有毒蜘蛛出現的地區,應細心觀察有無毒蜘蛛編織的蛛網,並將長褲口紮緊,以防毒蜘蛛蜇傷。
如果被蜘蛛咬傷,要馬上用肥皂以及清水清洗好傷口,及時就醫。
螳螂
螳螂常出現在茂密的草叢中,是一種肉食性動物,以一些活著的小型昆蟲為食。
它長有翅膀,頭下面長有兩個小鐮刀,鐮刀上面有一排尖銳的小刺,用來撲捉食物。若你在野外行走不小心的話有時會被它的小鐮刀刺破皮膚。
不過不用擔心,螳螂沒有毒,不會有太大危險。
蜈蚣
蜈蚣是一種典型的肉食性動物,它和蚰蜒是近親,性兇猛。蜈蚣常在陰暗乾燥且較溫暖的石堆或附草中隱藏。
被蜈蚣咬了之後,在傷口處會有兩個小紅點,其實這就是蜈蚣的齒印。被咬處有白色圓形隆起,其後紅腫,一般能較快地好轉消失。
如果被蜈蚣咬了,可在傷口上方用布帶紮緊,避免毒液隨血液進入心臟,每15分鐘放鬆1分鐘。隨後清洗傷處皮膚,擠出毒液。蜈蚣的毒液呈酸性,用5%-10%的小蘇打水或肥皂水衝洗。之後務必去醫院,尋求專業救治。
蜂
在野外活動時一定要留心觀察,一旦看到它們的巢穴就從速撤離吧。
如果不小心被蜂蜇傷後,首先要仔細檢查傷口,如果黃蜂的尾刺還留在了傷口裡(可見皮膚上有一小黑頭),一定要用細針尖先撥一撥它,再用鑷子把毒針拔出來。這樣才能進行下一步治療。
如果身邊暫時沒有藥物,可用肥皂水充分洗患處,然後再塗些食醋或檸檬。
密切觀察半小時左右,如果發現有呼吸困難,呼吸聲音變粗,帶有喘息聲音,要立即送最近的醫院去急救。在通知急救中心或去醫院的途中,要注意保持呼吸暢通,如果需要可以進行人工呼吸、心臟按摩等急救處理。
蜱蟲
蜱蟲俗稱草耙子、扁蝨,會藏在草叢、植物或者牲畜皮毛間,喜歡吸血。每年4~10月之間是它們的活躍季節。
一旦發現身上有蜱蟲,千萬不要盲目拍打、硬拽。因為蜱蟲嘴上的倒刺可能深入體內,甚至導致蜱蟲口器留在體內而誘發感染。最好到醫院處理,或者用酒精擦在身上殺死蜱蟲,然後用鑷子拔出。
蜱蟲咬傷後,可能會有一到兩周的潛伏期,所以在這段時間裡仍需進一步觀察治療。如發生高燒等症狀,應該儘快就醫。
其他動物
大部分動物都很怕人。考慮到這一點,以下是一些可能會派上用場的經驗。
在牛和馬生氣或警覺的時候,它們會把耳朵翻折起來,也會輕輕擺動尾巴。擺動的速度越快,代表它們越激動。當牛和馬把耳朵向前轉時,它們只是很好奇。
野狗偶爾會聯合起來,雖然這看上去有些可怕,但用火把和噪聲通常就能有效地驅趕它們。如果還趕不走,就用棍子,或是扔石頭打它們的鼻子。
夏天去野外,這四點要牢記!
1. 去野外「四口」要緊扎
到灌木叢或野外遊玩時,最好穿上淺色、防護性衣物,如長褲、長袖上衣、長筒襪子等。
同時要紮緊褲腳口、褲腰口、袖口和領口這「四口」,儘量減少皮膚裸露。頭部也可帶上帽子,防止頭部被叮咬。
2. 回家洗澡要檢查
無論是從野外回來,還是出去有草地方遛狗,最好檢查下自己的身體。
尤其是腋下、耳蝸、耳廓、頭皮、頸部……這些都是蜱蟲常叮咬的地方。
3. 少去未開發的風景區
到野外遊玩時,別去尚未開發好的風景區,儘量少去草叢濃密的森林野地,避免在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
最好選擇一些經過修剪、定期人工管理的草地。
4.保持距離,主動避讓
如果在野外與野生動物相遇,主動避讓是最明智的選擇。切忌不要圍觀、尖叫、挑逗、追逐、試圖撫摸等動作,否則有可能激怒野生動物。
野生動物受到驚嚇或威脅時,才會表現出保護性的攻擊行為,例如無意接近了動物的巢穴或幼崽、突然遭遇等。遇到此類情況,首先要保持冷靜,緩慢地遠離野生動物,而不是做出可能加劇動物攻擊的劇烈反應。
以上就是一些常見動物的防範方法
一定要記住了
來源:浙江創傷醫學、科普廣州
原標題:《已有多人遭黑熊襲擊身亡 | 如何防範動物襲擊?這些招數你一定要懂!》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