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龜、水獺和城隍:自然人類學視野下的環保與中華宇宙觀

2020-12-01 澎湃新聞
自環境危機作為公共議題進入大眾視野以來,環境治理的行動邏輯都建立在自然和文化的二元對立的基礎之上,其成效卻往往不盡如人意。自然人類學這一研究取向發軔於對當代環境危機的反思,以德斯科拉(Philippe Descola)為代表的學者徹底批判了自然和文化的二元對立與人類中心主義。

受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所設的Martine Aublet 基金會博士獎學金資助,講者先後在金門島進行長達兩年的田野調查。通過觀察和分析當地政府和民間組織如何將對烏龜和水獺的保育措施與城隍信仰結合起來,講者發現在二者有意識的協作裡,暗含著對中華傳統宇宙觀的無意識繼承。在本次講座中,講者將分享其現階段的科研成果,並藉此探討非西方社會中另一種人類與非人類關係的理念和環保實踐。

講座現場

從「社會人類學」中對於人和動物關係的研究到「自然人類學」的提出

法國人類學界對於動物與人的關係的關注由來已久,社會學之父艾米爾·涂爾幹(Émile Durkheim)以對澳洲的圖騰民族志為基礎,從原始宗教的角度入手,探討了圖騰與社會的關係。涂爾幹認為,圖騰的形象來自於圖騰動物或植物,而後通過符號化的轉換,成為社會(氏族組織)的象徵,從而使圖騰具有了神聖特質。因此,圖騰動物或植物被當地人理解為自己兄弟或親屬。而結構主義人類學家克勞德·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將目光投向美洲大陸,通過對動植物的分類研究,以及動植物如何作為符號為人類部落認識自己以及相互之間的關係提供思維素材。除此之外,涂爾幹還對牛痘進行過研究,而列維-史特勞斯的作品中也有對於狂牛症的關注。

當代理論大師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於上世紀80年代提出了行動者網絡理論 (Théorie de l'acteur-réseaux),該理論摒棄「人類」與「非人類」,現代與前現代,政治和科學技術,自然和社會的對立。提出所有的存在物——人和非人類群體及其整體的關係和媒介也作為行動者參與了社會的構成或自然的改造。 所以,我們應當以「網絡」的方式去認識和了解我們生活在其中的世界。雖然布魯諾·拉圖爾的研究以STS(Science, techniqiue, société,科學,技術,社會)為主,並未過多涉及自然人類學,卻為開拓這一研究領域提供了理論支撐。

法國學界明確提出並制度化「自然人類學」這一概念的則是菲利普·德斯克拉(Philippe Descola)。他曾師從列維-史特勞斯,於2000-2019在法蘭西公學院(collège  de france)接替其創建的人類學教席,並將其更名為「自然人類學」。在其代表作《超越自然與文化》(Par-delà nature et culture)和《他者的生態學——人類學及自然的問題》(L'écologie des autres-l'anthropologie et la question de la nature)之中,菲利普·德斯克拉擺脫了從十九世紀末期起建立的體質人類學(建立了超越多元性的統一性)和社會/文化人類學(在統一性的基礎之上建立多元狀態)的二元對立。提出人類與非人類的關係生態這一概念。通過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摒棄,人類學能夠解決長久以來關於自然決定論和文化決定論之間的論戰。 《超越自然與文化》(Par-delà nature et culture)一書指出,人類學應把目光轉向人和非人的關係的研究,提出了建立於物質性(外形,皮膚,血液...)/心理性(意識,欲望,記憶...),認同/分化的二分法。並重新提出四種世界觀,一種區別「自我」和「他者」的方式:

自然主義(naturalisme) :文化與自然二元對立,自然的存在和發展歸功於人類的意願(西方社會);

萬物有靈主義(animiseme):非人類具有社會屬性,人和非人類之間具有內在性認同和同一性(亞馬遜叢林);

圖騰主義(totémisme):人和非人類不僅具有內在性的認同,也有物質性認同(澳洲);

類比主義(analogisme):人和非人類從內在性和物質性兩個方面具有非延續性,但是呈現出強烈的二元對立,比如陰陽觀(亞洲),陸地和海洋的對立(南太平洋地區)。

自然人類學研究什麼

自然人類學被明確提出之後,法國依然有一部分學者堅持傳統的研究領域,如圖騰,即一個部落或者氏族所信仰的某種動物/植物,用作本部落或氏族的徽章和象徵符號,列維-史特勞斯曾經說過,為了維持社會秩序,就必須保證社會的各個氏族具有持久性和團結性,而這些持久性和團結性必須以個體情感為基礎,必須寄托在一個具體的對象上。所以,在現代社會/複雜社會,我們有國徽/國旗或者總統,但是在原始社會/初民社會,就是一些容易指涉的動物或者植物以圖騰的形式承擔這些功能。

在自然人類學這一個框架之下,馴化也一直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研究領域。馴化是指將野生的動物和植物的自然生長和繁殖過程變為人工控制下的過程,從狩獵採集社會到農耕遊牧社會的過渡即是人類對於許多非人類物種馴化的過程;除此之外,對於人畜共患病,尤其是瘟疫的研究也形成了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禽流感,非洲豬瘟,新冠病毒等,許多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災難性影響的大都是由於人類或者不當的處理人和動物的互動方式而導致。

另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則是環境和生態保護,不同的宇宙觀中對於動物和植物都有不同的認知,不同的認知則帶來不同的實踐方式,比如有些部落認為一些特定的物種和人類本身具有親緣關係,所以才不會去濫殺它們;最後則是自然遺產和文化景觀的研究,許多無法單一的歸納到自然遺產或文化遺產的客體,我們將其定義為文化景觀(landscape/paysage culturel),比如古梯田,是人類為了自己生產生活而對自然景觀進行的改造而形成的景觀。

法國當代自然人類學的研究有兩個代表性的人物,兩位都是Descola理論的繼承者和捍衛者。一為Charles Stepanoff,目前是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EHESS)教授,他以西伯利亞遊牧民族為田野對象,長期進行有關薩滿、動物馴化研究,近些年開始轉向生態與知識的生產研究。另一位Frédéric Keck,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教授,keck的田野包括以香港特區、臺灣地區為主的東亞社會,研究禽流感/觀鳥群體/人畜共患病,還有佛教的放生行為等等。他認為現代工業養殖,砍伐森林,氣候變化等等引起來動物棲地的變化和遷徙,從而把一些病毒帶到來人群之中。

案例分析:金門田野概況

在介紹完法國當代人類學研究現狀之後,我們進入到以我自己田野調查為基礎的案例分析之中,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自然人類學對於「自然遺產」和「環境保護」的研究。我在2018和2019年曾在金門進行了為期兩年的田野調查。

金門是一座距離廈門僅九公裡之遙的海島,因為特殊的地理和歷史因素,金門島曾在上世紀作為戰場經歷了炮擊,之後又是將近五十年的軍事管制,在此期間,除了禁止開發之後,居民的往來移動都受到嚴格的限制。這段充滿悲情的歷史卻使得金門得以避免工業開發帶來的生態改變,從而保留了非常豐富的物種多樣性,許多因為工業發展和建設而在我國大陸地區消失的動物能夠重新在金門被發現,而金門的居民也引以為豪並致力於保護工作。同時,生態的破壞和物種的減少也令他們感到十分擔憂,許多環境保護群體應運而生。

美國漢學家Robert Weller, 在其著作《發現自然》(Discovering Nature)中曾經指出:環保是西方工業革命之後,面對生存環境惡化之後的一種反思和批判,也是對于田園社會的「鄉愁」。而金門這座島嶼,卻並沒有經歷完整的工業化洗禮和全球化衝擊,對於諸多物種的保護則來自於一種對於「靈性」的信仰,並且金門並沒有真正走出「田園社會」時代。金門的自然遺產和生態保護,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樣本,讓我們去發掘傳統的中華宇宙觀如何指導今天人們對於動植物的認知和保育實踐。美國歷史學家Michael Szonyi關於金門的著作Cold War Island: Quemoy on the Front Line圍繞政治和歷史為主,認為軍事化的同時帶來了現代性,然而卻忽略了民間對於傳統的無意識的繼承和延續,忽略的個體的選擇。

我自己的研究以Descola的理論為前提,以Michael Szonyi和Robert Weller的研究為參考,試圖與他們進行理論對話或者民族志方面的補充。田野調查中有兩個典型案例:

案例一:當烏龜棲地遇到王爺的戲臺

綠蟻龜(Chelonia mydas),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

鱷龜(Macrochelys temminckii),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易危物種

首先,我們都知道,烏龜在中華文化裡的象徵和寓意。《莊子·逍遙遊》:「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冥靈」 者即大龜。《禮記》把龜、龍、鳳、鱗稱為「四龍」神物,是避邪擋煞、消災避害、鎮宅納財之寶。除此之外,民間認為烏龜是長壽的象徵,還有佔卜/風水(五行屬水)等用途。而金門島的烏龜分布非常廣泛,其中以金龜(Chinemys reevesii)較為普遍,金龜屬於臺灣地區二級保育類。其次,還有綠蟻龜(Chelonia mydas)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 鱷龜(Macrochelys temminckii),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易危物種。在金門的東半島的一座王爺廟對面有一個自湧泉形成的水池,水池裡原本就有一些烏龜在此繁衍生息。後來人們在路上或者水邊撿到烏龜,也會自發的送來這個水池。日積月累,水池的烏龜數量不斷擴大。

但同時,當地的乩童(靈媒)指出這裡本該修建一座戲臺,用來給王爺唱戲。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因為金門開放較晚,島上保留了強烈的鬼神信仰。整座島嶼上共建有家廟190多座(39個姓氏),神廟180多座(包括儒釋道三教及地方信仰),以及50多座規模不一的「愛國將軍廟」用以紀念在戰爭中陣亡的將領和士兵。華南一帶因為古代多生瘟疫,歷史上一直盛行王爺崇拜尤其強烈。

水池上空的戲臺。

當對於神靈崇拜與動物的棲地發生衝突時,金門人該如何抉擇呢?如果不聽靈媒的指示為王爺搭建戲臺的話,恐怕會得罪神靈。如果在此搭建戲臺,為烏龜更換棲地則擔心因此影響當地的風水或對烏龜本身的「靈性」有所冒犯。此時一度陷入兩難的境地,後來經過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地方文史工作者和老百姓之間的商討,最終得出的方案是:不改變水池的地理位置,而是將水池繼續挖深,水池在原基礎下降,之後再在水池的上空搭建戲臺。戲臺的一側保留了通向水池的通道,人可以在此進出給烏龜餵食,而通道的上方用鐵絲網覆蓋,陽光也可以照進水池,烏龜可以在需要的時候爬到這一側來曬太陽(因為烏龜的皮膚和龜殼都會有寄生蟲,需要曬太陽進行殺掉寄生蟲)。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來對於烏龜這個物種的保護,原始動機其實並不是出於一種現代社會對於生物多樣性的保存,而是從這個動物本身的「靈性」和風水的角度。將作為生物的烏龜與神靈的衝突轉化為不同「神靈」的矛盾。通過對不同神靈的衝突的調和,人們實際上保護了生物。

案例二:水獺繞境,城隍為水獺命名

歐亞水獺。

該案例涉及的依然是一種動物和一個神靈。動物是水獺,神靈是城隍。水獺是指歐亞水獺(Lutra lutra),是分布區域最廣的水獺,分布地橫跨亞洲/歐洲和非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近危」動物。歐亞水獺在臺灣本島已經滅絕,金門現存小群族落,約2000隻,因此被金門縣政府列為急需保護動物之一。

金門的政府和民間也相應出臺了許多保育措施,其中包括棲地的保護,據臺北市立動物園的研究人員的報告,在水獺死亡因素中佔比最高的原因是「路殺」,即在水獺棲地附近的公路上被疾馳而過的汽車或摩託車撞死。所以,金門縣對於修建公路等公共設施前的環境評估非常嚴格,水獺在當地的出沒頻率被列為非常重要的考察因素。在一些現有公路附近發現有水獺出沒的情況,都會立告示牌,提醒車輛慢行。

水獺文創。

另一個保育措施是文創宣傳,我們都知道臺灣的文創產業非常優秀,所以圍繞著水獺的保育,金門縣政府也請許多設計師設計了許多有趣又有意涵的文創產品,比如水獺公仔,水獺長尾夾,水獺形狀的花盆,水獺形象的毛巾等等,涉及到文化教育和生活日用等多個領域,讓大家能夠在不經意間就能夠了解到這種動物的習性等等,從而提高對它的保育的意識。除此之外,還有針對專業人士的研討會,去年金門縣政府建設處的農林科和臺北市立動物園就曾聯合主辦過一場歐亞水獺為主題的國際研討會,請到了來自十四個不同國家的專家學者來金門實地考察,並就不同地區的水獺的保育理念和措施進行報告和交流。以上的保育措施對我們而言可能並不顯得特殊,接下來要講的就是一種非常有金門特色的保育方式。

金門每年四月份都會舉辦盛大的迎城隍活動,相關的慶典,儀式和表演會持續一個月之久,所以稱為「城隍季」,這是一個宗教活動,但是因為規模之大,每年都會有大量的當地居民參與,也吸引了許多的遊客專程來觀看。城隍是道教信仰中主管一個城池的地方神,通常都是生前具有很高功德的官員和英雄來擔任。迎城隍活動有個重要的環節是「繞境」。「繞境」的意思是神明出巡,由當地老百姓抬著載有城隍爺的塑像的轎子,在指定的路線巡查自己的轄區,巡查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驅除鬼魅的過程。2019年的四月,臺北市立動物園和金門縣政府就曾合作在繞境的隊伍中加入了「水獺」的形象。由臺北動物園的園長和金門縣金城鎮的鎮長穿上特殊的衣服和帽子,裝扮成水獺的形象,走在繞境的隊伍的中間。有趣的是,繞境的隊伍中有一隻「蜈蚣陣」的親子隊伍,也是迎城隍的傳統項目——幾百名兒童裝扮成不同的道教神仙形象,由自己的父親舉起在自己一側肩頭,隊伍縱向排開就形成一條「蜈蚣陣」。兩隻「水獺」則正好走在「蜈蚣陣」的前面。對此,金城鎮的鎮長李誠智表示:這種宣導方式,是讓「環保」的理念走出「同溫層」,讓不同代際的人都能夠了解和認識到我們需要保護什麼。

城隍出巡

繞境活動結束後,隊伍會回到城隍廟,在此還會進行一個「為水獺命名」的儀式。臺北市立動物園,金城鎮公所和金門縣政府的農林科分別為新出生的水獺寶寶取了名字:浯茜(金門別稱浯島),莎美(水獺出生的地方叫做沙美),青嶼(青色島嶼)。三張寫了名字的紙片被放在廟裡的城隍塑像前,由熟悉道教科儀又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城隍前執筊杯,最終為水獺選擇一個名字。在一系列複雜的儀式之後,最終確定了「青嶼」為水獺寶寶的名字。提議這個名字的農林科科長鍾立偉說:青嶼這個名字的寓意是希望我們的島嶼能夠一直維持現在優良的生態環境,同時「青嶼」也是「輕語」的諧音,也是一種我們提倡的對待大自然和動物該有的方式——輕聲細語,溫柔以待。

城隍廟「為水獺命名」儀式。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案例中,「繞境」時的水獺首先被賦予了神聖性,讓水獺跟城隍處於同樣的隊伍之中,接受人們對它的「崇拜」;給「水獺」命名又將這個動物人格化。這一系列的舉措,如果用德斯科拉的術語來說,就是在當地人的觀念中,水獺這種動物具有了「內在性」。

案例一中對於自然遺產保育的動機(理念),是來自於傳統宇宙觀之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對於動物「靈性」的信仰。案例二中,對於水獺的保育措施,體現了對於自然遺產保育的方式(實踐),並非單純運用「科學」的方式,而是與地方信仰崇拜的有機結合。

兩個案例中的動物都是同時屬於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所以西方自然主義視角下的「自然和文化」的二元分離,在這樣的傳統社會中是不成立的。正如Philippe Descola所提倡的:「必須放棄用自然和文化這種術語來闡述人類學的問題,因為這兩個概念本身就帶有歐洲中心主義的色彩。」 後殖民時代的人類學宗旨,不再只是去除西方中心主義,同時還兼具去除人類中心主義的使命。而我們的中華宇宙觀原本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我們通過上述兩個非西方社會案例中的對於動物的保育,可以看出在政府和民間有意識的協作之中,蘊含著對於這種宇宙觀的無意識的繼承和結合。

其次,在現代社會,我們可能會說:如果我們繼續破壞環境,會帶來生態危機;可是在一個相對傳統的社會,我們說你傷害了這個動物會不吉利;不吉利比生態危機對於當地的人來說可能更有威懾力。如果以人類學的角度來解讀:「生態危機」和「不吉利」說的其實是一回事,都是為了起到警示的作用。如果說「不吉利」是封建迷信,那麼「生態危機」難道就不是另一種迷信嗎?生態危機是什麼,為什麼會不吉利,其實這是專家的工作,普通百姓是無法解釋的,所以,沒有哪一種說法是更文明更科學。「不吉利」/「觸怒神靈」或者「生態危機」都是一種在相應群體中有效的警示,在特定的社會和區域,需要用特定的方式去傳達和實踐「環保」理念。我們應當去除迷信/科學,落後/先進,野蠻/文明的二元對立。最後呢,回到到人類學本身,我們的學科一直都致力於理解一些持有與我們不同的宇宙觀的族群,是如何在他們現有的條件下創造出了他們的不同現實,如何表現出一種不能用我們的執行方式去衡量的創造性。

本次講座為中法環境月系列活動之一。中法環境月創立於2014年,旨在提高每個人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並加強中法兩國在環境保護領域的合作。今年,中法環境月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為主題再次到來!2020年10月17日至11月15日,受法國駐華使館之邀,科學家、研究員、藝術家、作家、導演、企業家等將通過一系列活動鼓勵人們採取集體或個人行動,保護生物多樣性及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聯想、比較與思考:費孝通「天人合 一論」與人類學「本體論轉向」
    對於費氏致力於揭示的西方近代實證主義和功利個人主義的「人勝於天」信仰,在南美洲及歐亞大陸西端,以「本體論人類學家」(ontological anthropologists)為身份標籤的學者,也給予了批判和相對化揭示。他們所用的詞彙有異,方法、例證不同,但方向卻與費孝通一致,關懷的問題同樣是如何通過「究天人之際」,在視野拓展後的文化論中重構人與自然關係(他們稱之為自然—文化關係)。
  • 王銘銘:人類世該有怎樣的人類學?
    英戈爾德指出,在矛盾和危機叢生的人類世,我們迫切需要構建一種新的人類學。這種新的人類學旨在從「被研究者」的非分類思維中獲益,重新感知生活的雙重含義。一方面,人類有機體及其獲得特定技術的過程是在生物生長與文化條件同時作用下展開的。在生活中,自然與文化是一體的,甚至是一樣的,因為「我們的身體就是我們,我們就是我們的身體」(第54頁)。
  • 萌寵小百科:為什麼只有中華草龜才能被叫做烏龜!
    中華草龜(學名:Mauremys reevesii,海外稱其為: Chinese pond turtle),也就是大家常叫的烏龜或墨龜,是淡水龜的一種、主要分布於我國大陸黃河以南地區和臺灣省,也有部分生活在日韓朝三國,但發源地均來自我國。
  • 兇猛的水獺大戰鱷魚,一口口將鱷魚送上西天,鏡頭拍下全過程
    兇猛的水獺大戰鱷魚,一口口將鱷魚送上西天,鏡頭拍下全過程在不少小夥伴的眼中,鱷魚是一種非常兇猛的動物,特別是我們看的動物世界中,能夠看出它捕食的場景場面也是非常嚇人的。而且鱷魚具有很強的攻擊力,一般人根本不能靠近。
  • 群落演化:媒介生態學視角下的人類學紀錄片
    摘要:人類學紀錄片能夠以一種影像媒介的話語方式,展示社會歷史的生存和發展狀態,其本身所體現出來的就是多種關係的綜合,包括與人的關係、與自然的關係、與社會的關係等。在媒介生態學視角下對人類學紀錄片中群落的五個演化階段進行分析,尋找到影響群落演變的媒介因子,可以揭示其演變的一般規律。
  • 官方明確:牛蛙、中華鱉、烏龜可以吃!(附水產新品種名單)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導讀:3月4日,農業農村部印發通知,中華鱉、烏龜、牛蛙等列入兩個相關名錄的兩棲爬行類按水生物種管理,這也意味著,它們不列入禁食野生動物名錄。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記 者丨陳潔編 輯丨林虹農業農村部主管的中國水產雜誌官方微信號,在3月4日發布了一份農業農村部的官方通知,明確中華鱉、烏龜等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以下簡稱《名錄》
  • 影視人類學視域下非遺的傳播與保護
    但由於保護力度低、非遺傳承人老齡化、過度商業化等問題,許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瀕臨滅絕,搶救和保護態勢迫在眉睫。而影視人類學在記錄文化現象、探究文化內涵、解讀文化密碼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對於日常生活的呈現是大量生活的細節化,能夠讓人們超越時空就能看到即將消失的文化事實,因此通過影視人類學角度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和存在原因,以及通過影視人類學對其進行傳播和保護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
  • ...野令下哪些動物可以吃 中華鱉、烏龜、牛蛙和娃娃魚等都可養殖...
    人工養殖烏龜  人工養殖中華鱉  革除濫食野味的陋習已成大多數人的共識,不過,可能很多人不清楚,到底哪些動物才算野味。  還有網友表達出自己的困惑:很多地方都有人工養殖的蛇和竹鼠,它們算不算野味?人工養殖的大鯢(俗稱「娃娃魚」)、中華鱉、烏龜還可以吃嗎?  3月5日,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華鱉、烏龜在內的絕大多數養殖龜類,蛙類中的牛蛙和美國青蛙兩個引進種可以養殖食用,其他蛙類不在列。那其他水生動物呢?養殖戶的心情有何變化?3月5日,記者進行了採訪。
  • 想養烏龜,一定不要錯過的中國本土龜,中華草龜
    烏龜的品種有很多,花鳥市場上最常見的是巴西龜,價格便宜,耐活好養。而巴西龜其實是外來入侵物種,由於太常見而且不能隨便放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它無感。相比之間,中國本土的一種龜越來越受大家喜歡,千萬不要錯過。中華草龜,作為本土地地道道的烏龜,它越來越受人喜愛。
  • 農業農村部:中華鱉、烏龜和牛蛙等可養殖食用
    其中提出中華鱉、烏龜等列入水生動物相關名錄的兩棲爬行類動物,並按照水生動物管理。我仔細研究了相關名錄,從目錄看中華鱉、烏龜、牛蛙,鱷魚等動物均不在禁食範圍之中,請問這是不是意味著這些動物現在可以食用了?謝謝。
  • 中華草龜是很可愛的一種烏龜「龜谷鱉老」
    所以好多人會選擇這樣的一種寵物,草龜在我國分布還是比較廣泛的,它這種烏龜野生的居多,它在我國大陸分布還是比較廣泛的,而且在國外的也是有很多的,不過在我國了除了那些特別冷的荒涼的地區和一些荒無人煙的地區沒發現外其它的地方都發現了草龜的生存。這樣的烏龜比較喜歡在有水的地方,池塘之中。
  • 認知人類學視域下的文化研究
    近20年來興起的認知人類學文化研究取向,為我們更科學、更深入地理解人類文化問題,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啟發線索。認知人類學文化研究的重要成就認知人類學的興起得益於認知革命的興盛。當許多人類學者和精神分析學家熱衷於探討文化與人格問題時,有些認知心理學者批評這種研究,「以脫離情境來處理動機和氣質,缺乏對場景和環境的理解」。
  • 自然狀態與人類學
    對古典人類學賴以為基礎的進化觀、「殘餘」法,學界反思和批判的研究很多,在此不一一贅述。第二,對有關共妻和婚前性自由的例證,有人認為它們不能用來證實雜交狀態,因為這些例子或只見於記載,或僅見個例,不具有普遍性,對它們也可以做多種解釋,如將其視為族外婚的殘餘。第三,血婚制家族禁止異輩婚,實行同輩兄弟姐妹間的婚配。實際上,在禁止母子之間和同胞兄弟姊妹之間的交媾的前提下,具有血緣關係的異輩婚有很多實例。
  • 【學術資訊】人類學視野裡的生死愛恨與全球化的中國
    Email:csss@nju.edu.cn Tel.86-25-89680954  Fax:86-25-89680950南京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和現代中國研究中心共同宣布,2016年度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將舉辦第七屆中國研究國際暑期班。
  • 人類學與「人地關係」視野裡的「邊疆」
    他的預設和論說意味深長地影響著美國學界、政界和公眾。既然邊疆是文明未達的蠻荒之境,那自然是桀驁不馴無法無天之所,文明與野蠻在這裡對峙。美國西部文學和電影對於西部故事的建構、人物的刻畫似乎都有特納的影子。美國西部片是這一邊疆意蘊的經典表達;刻意表現的粗戾陽剛的自然景觀與粗獷剽悍的男主人公聯繫在一起,體現美國式的獨立人格和個人主義。而盜匪橫行和犯罪又是邊疆的另一種描繪。
  • 我國文學人類學與分子人類學合作研究或確認「三皇五帝」實證
    包括中國社科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的四十多家學術單位百餘位學者在多學科研究前沿探討中,公示了文學人類學研究領域中新的材料、新的思考、新的角度和新的方法,同時論證了我國史前神話中的「三皇五帝」傳說通過與分子人類學等多元合作研究或可找到實證。  據介紹,文學人類學研究在我國已有三十餘年的發展,其對人文學科研究範式和觀念的革新促進作用日漸凸顯。
  • 中國水獺保護現狀「喜憂參半」
    資料圖片為:6月8日,山水自然保護中心與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林業局對外發布,在玉樹市扎曲河由紅外相機記錄下歐亞水獺捕食魚類活動影像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供圖   記者15日從中國多個NGO、科研組織及相關保護部門獲悉,時下中國水獺雖正「回歸」公眾視野,但研究與保護尚處於起步階段,「喜憂參半」。   水獺是河流生態系統的旗艦種以及頂級食肉動物,對於河流生態系統健康以及完整程度有重要指示作用,在中國分布的主要為歐亞水獺、亞洲小爪水獺及江獺。
  • 烏龜種類 烏龜有哪些種類
    烏龜是以甲殼為中心演化而來的爬行動物,平常也有很多朋友會養烏龜當寵物,但是我們沒有見過的龜類還有很多種,那你知道烏龜種類都有哪些嗎?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1、金錢龜:金錢龜的學名是三線閉殼龜,是珍貴的動物資源,渾身都是寶,在藥用、觀賞、工藝製作、食用以及現代科學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經濟價值。2、巴西紅耳龜:巴西紅耳龜是澤龜科彩龜的亞種之一,是一種半水棲龜類。
  • 水土生態理論詮釋「道法自然」的宇宙觀
    水土生態理論詮釋"道法自然"的宇宙觀一一深圳水務學會水土生態專業委員會成功舉辦「水土生態專家論壇""華媒聯盟(訊)地球上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我們說人要與自然和諧,歸根結底還是要人與水的和諧、人與土壤的和諧、人與植被的和諧,也就是說人與水土生態的和諧。
  • 求索中國法律人類學的話語體系
    作為法學研究和人類學研究的交叉領域,法律人類學必將有所作為。近日,由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和上海師範大學法治與人權研究所主辦的「法律人類學視野下的生活世界與多元規範」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60餘位與會學者就相關主題展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