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追求公平,怎麼就能說是劣根性呢?還是說窮人不配擁有「公平」,或者,富人天然擁有「公平」呢?
「不患寡而患不均」出自《論語·季氏》,原句是:「丘也聞有國有家這,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在這段話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作為一種經典的表達被人們口口相傳,成為中國人的一種社會價值追求,或者確切說是一種對社會財富分配的價值追求。
人生而平等的原始衝動
眾所周知,作為特殊物種的人類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勞動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就是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本身是一個產生和形成的過程,是一種 不斷進化的生活狀態。正是這種不斷進化和正在形成中的勞動,產生了正在行程中的人,成為人和人類社會形成的開端。
所以「首先是勞動,然後是語言和勞動一起,成了兩個最主要的推動力,在他們的影響下,猿腦就逐漸地過到人腦」。
作為正在形成中的人——類人猿的勞動行為是集體行為,因為在那個時代,文明從認識論的邏輯推理就可以知道,單個的類人猿是根本無法生存下來的,而且關乎生存的集體行為的步調必須是完全一致的,集體覓食、集體消費、食物的分配是絕對的平均主義,否則,來自內部的爭鬥會在強大的自然面前使自身滅亡。
人從類人猿轉變為真正的人類時,人人是平等的,無等級觀念,無論是肉體所需上還是思想所慮上都是如此,人類社會自然而然形成了均等、公平的觀念,此時的平等觀念和社會生活史完全吻合的。
「不患寡而患不均」正是這種人類與生俱來地價值取向,而非是在不平等的社會條件下對公平的追求。它穿越歷史的長河,不斷糾正和批判人類的種種惡習,糾正歷史中個體和群體的偏執行為,熠熠發光。閃耀著「人生而平等」的人性光芒。
精神平等的永恆誘惑
當這種觀念與人性的初始聯結在一起時,我們便無法擺脫它對人的誘惑,那麼對政治生活中某些年代的平均主義現象就不難理解了,也不難理解人為什麼可以忍受物質的匱乏,卻無法忍受精神上的歧視。
如果說人生而平等,那麼這種平等是從精神的角度而言的,是從價值的追求上而言的。因為從物質的角度而言,從肉體、顏值上來講,這根本不可能平等。
精神的平等不是脫離社會現實的虛無縹緲的幻想,不是「純粹精神「的自由表演,而是深深紮根於社會現實當中。很久以來,人們一般講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句話理解為」平均主義「,但孔子怎麼可能只是個主張平均主義的人呢?
孔子所說的「均」,是指分配原則的先天公平、先天公道、也就是政治。政教意義上的普遍公正。「不患寡而患不均」表明的是人們對分配方式是否合乎正義比對分配的結果即財富佔有的多寡更加關注。
相對於分配的結果,人們更在意分配過程的正義性,因為人總想辦法生存下去,財富的多寡對人來說,只是一個活法的問題,財富多一些就奪享受一些,財富少了就少享受些,人的生存的需求是有很大彈性的。
當然,如果連生存所需的基本生活資料都不能保證的話,那就不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所能涵蓋的內容了,我們總不能說不患沒有物質財富而患分配不均,顯然邏輯上是不成立的。
「不患寡而患不均」並不是追求絕對的物質分配完全平等,事實上絕對的平等在人類社會的任何發展階段都不能實現。它表明人們看重的是分配過程的正義性,而不是分配結果,如果分配的過程是合乎正義的,那結果自不待言,因為分配的過程在線,而結果只是結果而已;如果分配的過程是非正義的,那麼也不會有好結果
這才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真正意義,沒有「均」的正義,那麼人可能會面臨活不下去的結局,一時的財富,並不能夠令人長久安穩有希望的生活想下去,制度正義是保障我們能夠安全生產而不受他人侵害的保障。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能夠順手點個讚或者關注一下也是極好的;歡迎評論交流,願每一個朋友平安、歡喜、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