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最新研究有望預測哪些人更容易患癌症

2021-01-11 科研公路社

解讀最新科學前沿

科研公路社出品

現代科學已經證明,癌症本質上是一種基因病,由致癌基因激活或抑癌基因失活引起,除了內源性因素外,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在癌症發生過程中也佔據著很大因素,而這些外界環境因素,一般被稱為致癌物。

當然,接觸致癌物,並不一定會導致癌症的發生,因為還要看這個人的基因因素。但致癌環境的暴露,意味著一個人有更大的風險發生癌症。

11 月 17 日,Nature Communications 發表了英國伯明罕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對環境中致癌物如何激活 DNA 基因重組背後機制的新見解,可以幫助解釋環境暴露對癌症發生的一些影響,以及可以預測哪些人可能更容易患癌症。

有些人更容易患癌症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暴露在低水平的致癌物質 (促進癌症形成的物質或輻射) 環境中。

比如,最常見的一種致癌物是苯並芘(benzopyrene),這是一種普遍存在於火爐 (如燒木頭的爐子) 產生的煙霧、廢氣以及烤肉和魚中的化學汙染物。苯並芘的一種活性成分 BPDE,會直接破壞 DNA 序列,形成加合物,進而促進致癌突變。

當然,即使大家都暴露於致癌環境中,每個人患癌症的機率也是不同的。

醫學專家經過多年研究發現,有些人群患癌症的風險明顯高於其它人,比如有癌症家族史的人一些癌症患者,其子女患癌症的風險明顯高出一般人群。

研究還發現,具有遺傳傾向的癌症約佔全部惡性腫瘤的 5% 左右,胃癌、肺癌、直腸癌、乳腺癌、宮頸癌、口腔癌等都有一定遺傳性。如胃癌患者的後代,患上癌症的機率是其它人的 4 倍;家庭中父母有患結腸癌的,其子女中約有一半也會患結腸癌。

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研究的突飛猛進,科學家們已經意識到人類的許多疾病原來都與基因有關,癌症就是其中之一。

腫瘤易感性是指不同人群、不同個體由於遺傳結構不同,在外界環境影響的條件下呈現出號患某種惡性腫瘤的傾向。腫瘤易感性的差異表現在腫瘤發生率的種族差異、環境因素致癌的個體差異、腫瘤發生的家族聚集現象等。有些個體由於易感性而易於形成某種腫瘤,而且幾乎肯定會在生命的某一階段上發病。

對於易患癌症人群及其家庭進行篩查和早期診斷,能為發現易感基因和了解其作用提供機會。非家族性腫瘤更為常見,而它們的形成可能是由於同一基因的突變,所以對遺傳性腫瘤的調查有著重要的意義。

除了那些高危個體以外,可能存在有更多個體的人群,其易感性水平較高危個體低些。雖然他們不會必患無疑,但患腫瘤的機會還是比正常人群要高一些。

預測哪些人更容易患癌症

雖然已有研究揭示了 BPDE 是如何引起這些突變的,但其中一些致病途徑仍不清楚。目前人們認為,在 DNA 合成過程中,BPDE 會引起突變,因為它們激活了一種被稱為跨損傷複製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儘管存在未修復的損傷,細胞還是會複製 DNA,從而允許複製錯誤的發生 —— 這就導致了基因突變。

然而,有證據表明另一種被稱為同源重組 (HR) 的過程也參與其中,同源重組修復複雜的 DNA 損傷,如 DNA 鏈斷裂,並保護和停止或中斷 DNA 複製錯誤。

這項最新的研究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詳細描述同源重組途徑,研究結果提供了新的見解,表明同源重組修復通過一種不尋常的機制在 BPDE 加合物過程中被激活,即使沒有停止或崩潰的複製分叉,也可以激活該進程。而且它在 DNA 中的單鏈缺口被激活,這些缺口是由 PrimPol (一種由 PRIMPOL 基因編碼的蛋白質) 激活產生的。此外,這些複製後的缺口是由 PrimPol 產生的,這也揭示了 PrimPol 在 DNA 耐受損傷過程中的作用。

論文通訊作者、來自伯明罕大學癌症和基因組科學研究所的 Eva Petermann 博士說,「我們的研究揭示了細胞中苯並芘暴露的影響,這對於理解癌症的環境原因和一般癌症的發展是重要的。理解這一機制有助於更好地預測和檢測汙染的負面影響,也有助於更好地解釋癌症基因組學。例如,同源重組基因 BRCA2 和 RAD52 的基因變異被認為是肺癌的易感性,這意味著了解同源重組如何幫助細胞處理苯並芘,可以幫助我們預測哪些人可能更容易患肺癌。」

研究人員表示,進一步研究單鏈 DNA 缺口中這種遺傳變異對同源重組的影響將是很重要的。一些 PrimPol 變體也被認為在癌症中發揮潛在作用,與此相關的研究還可以幫助預測哪些人對接觸致癌物更敏感。

隨著科學家們越來越多地解開癌症的奧秘,我們相信,終有一天人類不再聞癌色變。

相關焦點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期刊官網:https://www.nature.com/natfood/目標和範圍到2050年,世界面臨著維持地球健康和100億人口的前所未有的挑戰。食品生產,加工,分銷和消費領域的許多科學學科的研究已經建立並且不斷發展 - 食品界現在需要高質量的食品 聯合思考全球糧食挑戰及其解決方案的主題資源。
  • Nature子刊:「跳躍基因」或助長癌症
    這也為未來的癌症治療提供了新的研究目標。Ting Wang和他的同事研究了癌症基因組圖譜(TCGA)項目的一部分,他們收集了涉及15種癌症類型的7769個腫瘤樣本。研究人員發現,在3864個腫瘤(包括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結腸癌、皮膚癌和腦癌)中,共有129個跳躍基因充當著106個癌症基因的隱形開關。
  • Nature子刊:重編程巨噬細胞,或助力癌症早期篩查
    「我們多年來一直在研究早期癌症診斷,但這次我們從另一個角度進行了研究,」史丹福大學癌症早期檢測加那利中心(Canary Center for cancer early Detection)主任、放射學教授兼主席Sanjiv S. Gambhir博士表示,「如果人體沒有給足夠的信號表明癌症的存在,我們能否『強迫』免疫細胞發出可檢測的信號?」
  • 新標記物有望預測 癌症免疫療法有效性
    科技日報特拉維夫2月26日電 (記者毛黎)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通過研究確定了新的標記物,有望幫助預測免疫療法對哪些癌症患者產生積極反應的機會更大。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上。魏茨曼科學研究所亞德納·薩繆爾斯教授領導研究小組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艾埃坦·魯賓教授實驗室開展合作認為,預測哪種療法最可能有效是建立癌症個性化治療的第一步。他們研究的重點是黑素瘤。 為了解不同人之間對免疫藥物反應的差異,薩繆爾斯研究小組成員首先分析了癌症基因組圖譜上的470名黑素瘤患者的數據。
  • 【Nature子刊】癌細胞「隱身」怎麼辦?英美科學家利用數學模型預測...
    他們的研究提供了一種治療癌症的方法——通過刺激免疫系統原有的能力,來對抗腫瘤細胞,即免疫治療。但癌細胞也不是「吃素」的,癌細胞之所以厲害,就是因為它有「隱身」功能,因此,免疫治療也並不是對所有的癌症患者都有效。盲目進行免疫治療不僅成本巨大,還可能適得其反,所以預測癌症的進展和免疫治療的有效性十分重要。
  • Nature雜誌1月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3】Nature子刊:解析關鍵細菌蛋白或有望開發出新型抗生素doi:10.1038/nsmb.3346細菌細胞往往有著保護性的外層結構—細胞壁,而動物細胞則沒有,組裝這種堅硬的護甲往往需要多個步驟,但有些細菌的「盔甲」往往能夠被抗生素靶向作用,比如青黴素和萬古黴素等。
  • Nature子刊:非編碼RNA癌症藥物基因組圖譜新突破
    predictive pairs)並繪製出了lncRNA癌症藥物基因組圖譜。此外,研究人員對與不同機制多種藥物的藥敏都高度相關的lncRNA也進行了進一步分析,他們推測這些lncRNA可能與藥物本身在細胞中的代謝有潛在關聯。研發藥物的成本一直居高臨下,因此,人們一直以來都希望通過成本更低、耗時更短的細胞系藥敏篩選來建立預測模型,能夠在藥物進入臨床實驗前預測癌症病人對藥物的藥敏性。
  • 【課題套路】Nature子刊帶你翻新PD-L1研究思路
    洪明奇)教授在Nature子刊Nature Cell Biology(影響因子為20.042分)雜誌上發表題為「PD-L1-mediated gasdermin C expression switches apoptosis to pyroptosis in cancer cells and facilitates tumour necrosis」的研究性論文。
  • Nature子刊重磅:健康老年腸菌,讓年輕人「煥發新生」
    知幾文獻速遞是一個周更欄目 分享一周人體微生態及公共衛生相關前沿新聞 01 Nature子刊:健康老年腸菌,讓年輕受體「煥然一新」
  • 《nature》子刊:100%存活​!對實體瘤有效的癌症疫苗初步研發...
    這種新型疫苗是將化療和免疫治療強強聯合,目前在最難治的癌症之一--三陰乳腺癌的小鼠模型中進行測試,結果非常振奮人心,100%的三陰乳腺癌小鼠在接受疫苗注射後都存活下來並且沒有復發。這項重磅的研究也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揭示致癌物如何致癌:最新研究有望預測哪些人更容易患癌症
  • Nature子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中科院海洋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關於利用Mo同位素體系示蹤俯衝帶流體性質最新成果,對理解島弧巖漿作用、地幔楔氧逸度及研究殼幔循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陳碩博士為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
  • Nature Cancer | 轉錄因子c-Rel竟是一種新型免疫檢查點,通過誘導MDSC細胞分化,促進癌症發展
    這些進展中包括靶向藥物的開發,例如針對腫瘤細胞受體的抗體和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或基於預測抗癌療法有效反應的生物標記物療法等等。以PD-1/PD-L1為代表的癌症免疫療法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癌症的理解和治療方式。
  • Cell 子刊:內因還是外因主導癌症發生?
    2016年2月23日 訊 /生物谷BIOON/ - - 最近一篇發表在Cell子刊Trends in Cancer的文章指出,儘管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科學工作者對癌症的控制和治療方面取得了一些明顯的進展。但是也在特定的器官組織中出現了腫瘤敏感性升高和腫瘤耐藥等現象。
  • Nature子刊:癌症擴散到肝臟更危險,患者免疫系統無法激活
    這項發表在《自然-醫學》,研究顯示:有一個從出生時就存在於人基因組中同一基因的不同分型,會影響黑色素瘤(一種皮膚癌)的發展進程。 合理推測,這種遺傳的基因變異也會對其他癌症產生同等效應。 為什麼有的人病情控制好,有些人容易復發轉移?
  • 為了抵抗傳染性癌症,袋獾迅速演化
    通常會在數月內死於器官衰竭,次生感染,或是因進食受阻而餓死。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這一致命疾病使袋獾總數量銳減逾80%,科學家預計對該疾病的建模結果顯示袋獾面臨滅絕威脅。但對多地袋獾種群的觀察中發現,原本預測目前應已滅絕的種群中,竟然仍有部分袋獾存活。
  • Nature子刊深度解析!有效預防乳腺癌的多種關鍵措施!
    儘管經過了幾十年的實驗室、流行病學和臨床研究,如今全球人群的乳腺癌發病率仍然處於上升態勢,乳腺癌依然是誘發女性癌症相關疾病負擔的主要原因,全球每20名女性中就有1名乳腺癌患者,在高收入國家中,這一比例高達八分之一;降低乳腺癌發病風險就需要研究人員採取以人口為基礎的方法來降低可改變風險因素的暴露並採取精確的預防性策略,從而識別出乳腺癌風險增加的女性,並利用諸如風險降低藥物等措施來儘早幹預。
  • Nature子刊 | 國際合作揭開陰陽1蛋白與乳腺癌生長及耐藥的關係
    Nature子刊 | 國際合作揭開陰陽1蛋白與乳腺癌生長及耐藥的關係
  • Nature子刊:癌症誘發源於中心粒的異常擴增
    自從一個多世紀前發現這些結構以來,人們就提出這些結構數量的異常增加可能誘發癌症。然而,目前對這種異常的發生率、後果以及起源的相關研究甚少。對此,論文第一作者、葡萄牙Gulbenkian科學研究所的Gaëlle Marteil博士和古爾本涅西亞研究所(IGC)的Mónica Bettencourt-Dias博士等篩選了NCI-60(美國國立癌症研究規定的60種作為抗癌新藥開發時必須篩查的癌細胞)人類癌症細胞系,對其中心粒數和結構進行了系統分析,相關結果於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 Nature子刊:兒童癌症元兇或是染色體外環狀DNA?
    近日,由夏裡特醫學院和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組成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染色體外環狀DNA可從基因組分離和整合,可能導致一些基因被破壞,促進兒童癌症的發展。同時研究人員首次繪製了環狀DNA的詳細圖譜,並有望用於兒童癌症的診斷。該研究發表在近日的《Nature Genetics》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