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子刊:內因還是外因主導癌症發生?

2020-12-01 生物谷

 

2016年2月23日 訊 /生物谷BIOON/ - - 最近一篇發表在Cell子刊Trends in Cancer的文章指出,儘管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科學工作者對癌症的控制和治療方面取得了一些明顯的進展。但是也在特定的器官組織中出現了腫瘤敏感性升高和腫瘤耐藥等現象。

一年前,Tomasetti和Vogelstein在Science發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Bad luck"假說。他們認為大多數癌症出現都可以通過這些具有組織特異性的腫瘤幹細胞在不同器官組織的分裂增殖速率來解釋。這篇報導首次在組織水平上明確解釋了腫瘤幹細胞的數量和癌症發生的關係。而且還發現腫瘤幹細胞分裂增殖的數量和每個人一生中患癌症風險呈正相關。最後研究者認為2/3的癌症發生是由於內部因素(比如說基因隨機突變)所造成的,而外部環境因素(比如說致癌物等)所佔比例不到1/3。從發表後得到眾多科學工作者的密切關注,而這一結論恐怕會影響到在這之前幾十年裡全世界對癌症控制的方向和投入是否正確。

經過一年連續的爭論後,最近Song Wu及其同事在Nature上發表了他們一項具有開創性的工作,他們通過數據建模分析方法對Tomasetti和Vogelstein的實驗結果提出了質疑。他們通過四種獨立的方法(包括理論推理、數學模型、流行病學和分子生物學)得到了一致的實驗結論:導致癌症發生的內部因素僅起著微弱的作用;而外部環境因素卻起著主導作用,並推翻了之前"Bad luck"假說。最後他們認為如果能夠了解所有的導致癌症發生外界風險因素(比如致癌物等)的話,我們就可以控制絕大部分癌症。

儘管Tomasetti和Vogelstein以及Song Wu及其同事對癌症發生的機理研究開啟了新的方向並鋪開了道路。但是他們都沒有觸及到幾乎無所不在的腫瘤真正發生根源。很顯然,這裡面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工作。比如說建立多維度具有綜合性的研究方法、以及對器官組織特異性的腫瘤進化過程的研究。目前的研究仍需要找出內部因素和外界因素對癌症發生的具體作用。最後這篇文章提到通過一種對器官生態進化的研究方法可能解釋為什麼一些腫瘤成為良性、而另一些發展成為惡性。毫無疑問,這場爭論仍在持續。(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DOI: http://dx.doi.org/10.1016/j.trecan.2016.01.004

Intrinsic versus Extrinsic Cancer Risks: The Debate Continues

Frédéric Thomas4, Benjamin Roche4, Beata Ujvari4

Although the past decades have seen significant advancements in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it still remains unclear why certain tissues may exhibit resistance or enhanced susceptibility to cancer. The 『bad luck』 hypothesis proposed by Tomasetti and Vogelstein 1 year ago [1] postulates that most cancers can be explained by tissue-specific stem cell division rates. Specifically, this study was the first to focus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stem cells and cancer incidence at a tissue level, and elegantly show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number of stem cell divisions and lifetime risk of cancer. The authors concluded that two-thirds of cancers can be attributed to random mutations (i.e., cancer being an unavoidable 『bad luck』), and that extrinsic factors would account for less than one-third of cancers. Apart from obvious limitations (e.g., breast and prostate cancers were not included), many scientists were concerned by Tomasetti and Volgestein's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with the potential detrimental impact on decades of investment in cancer prevention.

 

相關會議推薦

2016腫瘤幹細胞轉化醫學論壇

會議時間:2016.05.06-2016.05.07 會議地點:上海

會議詳情: http://www.bioon.com/z/2016tscs/

相關焦點

  • 【經典回顧】Cell子刊,癌症研究的八大問題!
    10月,Cell出版社推出旗下新子刊《Trends in Cancer》,作為創刊號的一部分Bissell: Context Matters"http://www.cell.com/trends/cancer/abstract/S2405-8033(15)00020-54.表觀遺傳學在癌症中發揮作用嗎?
  • Cell子刊:癌症研究的八大問題
    最近,Cell出版社推出旗下新子刊《Trends in Cancer》,作為創刊號的一部分,該雜誌邀請世界領先的癌症研究學者,列出了目前癌症研究領域所面臨的八大問題。1、對於致癌突變的了解,如何才能指導治療?
  • 學霸煉成記:量變到質變,外因到內因
    學霸煉成記:量變到質變,外因到內因先給大家講一個經典實驗。把一隻黑猩猩關在籠子裡,籠子外放了一根香蕉,籠子裡面放了兩根短竹棒,黑猩猩看到香蕉,用手去拿,拿不到,又用一根短竹棒去夠,夠不著。他把兩個竹棒拿在手裡,還是夠不著,所以他就在原地四處看看,拿起竹棒再仔細看看,突然眼前一亮,發現手裡的竹棒是中空的,變笨拙地嘗試著將兩根竹棒接起來,終於接好了,然後伸手用竹棒夠著了香蕉,把香蕉撥過來。後來,凡是有夠不著的東西,他會第一時間就將兩個竹棒接起來,越來越熟練,完全學習到了這一技能。
  • Nature子刊:「跳躍基因」或助長癌症
    而DNA如果發生變異則可能會促進癌症的發展。難以確定的「跳躍基因」在漫長的人類進化過程中,「跳躍基因」被隨機整合到人體的基因組中,據不完全統計哺乳動物體內一般卻含有幾十萬數量的跳躍基因DNA。由於跳躍基因並不等同於突變,它們不能被傳統的癌症基因組測序所識別,所以人們很難判斷「跳躍基因」的存在,或者是出現的時間和地點。
  • Nature子刊:重編程巨噬細胞,或助力癌症早期篩查
    「我們多年來一直在研究早期癌症診斷,但這次我們從另一個角度進行了研究,」史丹福大學癌症早期檢測加那利中心(Canary Center for cancer early Detection)主任、放射學教授兼主席Sanjiv S. Gambhir博士表示,「如果人體沒有給足夠的信號表明癌症的存在,我們能否『強迫』免疫細胞發出可檢測的信號?」
  • 《矛盾論》,講透內因和外因關係,讓我們看清事物變化規律
    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毛澤東《矛盾論》大家好,我是寒牛出欄。這篇文章,我們來解讀《矛盾論:兩種宇宙觀》。在這個章節,毛主席開門見山地講到。人類認識論過程中,總的來說存在兩種不同的世界觀,一種是形上學的見解,另一種是辯證法的見解。
  • Nature子刊:癌症擴散到肝臟更危險,患者免疫系統無法激活
    合理推測,這種遺傳的基因變異也會對其他癌症產生同等效應。 為什麼有的人病情控制好,有些人容易復發轉移? 癌症之所以難治癒,並不是因為原發癌難處理,而是這個狡猾的「敵人」經常不知不覺就發生轉移擴散了。癌症轉移復發是疾病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 生物界雌雄同體現象很普遍,內因外因共同造就這一現象
    內因外因共同造就這一現象決定哺乳動物性別特徵的是激素。在胚胎發育的某個階段,基因會「指揮」一組細胞發育成卵巢或者睪丸,開始分泌雌性或者雄性激素。如果細胞接觸到的雄性激素佔壓倒性優勢,就會向雄性化的方向發展;而如果細胞接觸到的雌性激素佔壓倒性的優勢,就會向雌性化的方向發展。但對於鳥類或更低等的脊椎動物來說,性別卻並不只由性腺決定。
  • 我國每分鐘6人被診斷為癌症 中國人一生患癌症概率22%
    &nbsp&nbsp&nbsp&nbsp惡性腫瘤通常被人們稱為癌症。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專家介紹說,目前我國平均每天確診8550名癌症患者,相當於每分鐘就有6人被診斷為癌症,平均10秒鐘就有一人確診。每年因癌症死亡病例達270萬例。按照人均期望壽命計算,中國人一生罹患癌症的概率為22%。北京發病率最高的癌症是肺癌,其次為結直腸癌、肝癌、胃癌和前列腺癌。
  • 遠離菸酒卻染癌症 基因變異是疾病禍首?
    「這告訴我們,血型是正常人類血液抗體的變化,但是與疾病的發生機率存在某種關係。」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副研究員聶凌虎給《中國科學報》記者舉了一個例子,腫瘤抑制基因p53,這種基因是目前研究最為廣泛和系統的抑癌基因之一。野生型p53參與了DNA損傷修復、細胞周期調控、細胞凋亡及抑制血管生成等過程。而p53基因的點突變、缺失及滅活在癌症的發生和進展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 Nature子刊:逆轉皮膚衰老的關鍵在線粒體
    由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UAB)醫學院的遺傳學教授Keshav Singh帶領的團隊發現,引發這一奇妙「現象」的突變發生在核基因中,關聯著線粒體功能。線粒體功能障礙引發衰老線粒體是維持細胞能量供給、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伴隨著衰老,線粒體功能也會逐漸衰退。
  • Cell 子刊:前列腺癌發病率與異質性存在種族差異
    2016年2月23日 訊 /生物谷BIOON/ - - 最近一篇發表在Cell子刊Trends in Cancer的文章指出,前列腺癌發病率和異質性存在種族差異。前列腺癌是一種臨床腫瘤分子異質性疾病,相比其他瘤種存在著明顯的腫瘤異質性,不同亞型的前列腺癌患者在DNA水平、表觀遺傳學等分子水平上的存在巨大差異。
  • Science和Cell子刊:藉助大數據開發出治療癌症的「智能」細胞療法
    在第二篇發表在2020年11月27日的Science期刊上的標題為「Precise T cell recognition programs designed by transcriptionally linking multiple receptors」的論文中,Lim及其同事們隨後展示了如何將這些通過計算得出的蛋白數據用於推動設計有效和高度選擇性的癌症細胞療法。
  • 事物內因一定是矛盾主要方面嗎?——生態移民中的一個哲學問題
    今天,我就談談不要小看大自然這個「外因」的問題。意思就是我們要在大自然面前有所敬畏,要學會在大自然面前有所為、有所不為。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態移民工作才能順利進行,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不至於落空,從而推動整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事業的全面發展。影響事物發展的因素很多,我們講事物的內因、外因就是其中的一種矛盾分析方法。
  • Cell子刊重磅:14000+字詳解菌群與癌症的8大關鍵性問題
    以下是全文編譯:摘要人體微生物組,指的是生活在人體內和人體表面的所有微生物,它可以影響癌症的發生、發展以及人體對癌症療法(如癌症免疫療法)的反應。搞清楚微生物組對癌症的影響機制可以提供新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儘管目前我們尚不清楚這些機制。
  • 《細胞》發表史上最全癌症遺傳風險圖譜—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張行勇)由西安交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陝西省醫療健康大數據工程研究中心教授王嘉寅團隊與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Broad研究所、貝勒醫學院、梅奧臨床醫學院等13家世界頂級研究機構歷時近三年合作完成了迄今為止最全面的癌症遺傳風險圖譜
  • Science子刊解讀!揭秘肥胖與癌症轉移之間的神秘關聯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 Advances上題為「Decellularized extracellular matrix scaffolds identify full-length collagen VI as a driver of breast cancer cell invasion in obesity and metastasi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塔夫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肥胖和癌症轉移之間的關聯
  • Cell子刊:類器官有助於研究肝癌基因的功能|研究速遞
    Cell子刊:類器官有助於研究肝癌基因的功能|研究速遞
  • 全世界都在「抗糖」,看看Cell子刊怎麼說
    由於果糖比葡萄糖口感更好,但飽腹感較差,據統計果糖佔美國總卡路裡攝入量的10%左右,但果糖的攝入增加往往會導致肥胖和代謝症候群的發生。近年來,多項研究表明,果糖不僅是癌症的潛在誘導因素,也可作為癌細胞增殖和轉移的「補充燃料」。 GLUT5是一種果糖轉運蛋白。
  • Cancer Cell:腫瘤幹細胞為根治癌症帶來了新的曙光
    有關專家表示,這一研究有望進一步加深科學界對腫瘤發生機制的研究和認識,並找到根治癌症的新方法。While one cell type (HMECs) yielde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the other cell type (BPECs) yielded tumors closely resembling human breast adenocarcinom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