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首次對新冠病毒6大毒株進行跟蹤分析:G株佔主導,L型和V型正在逐漸消失

2020-08-05 前瞻網

科學家們目前已經從新冠病毒中分離出至少6個不同的毒株。他們表示,儘管病毒發生了變異,但幾乎沒有變化,這對正在研製可行疫苗的研究人員來說是個好消息。

研究首次對新冠病毒6大毒株進行跟蹤分析:G株佔主導,L型和V型正在逐漸消失

這些是對新冠病毒測序進行的最廣泛的研究的結果。博洛尼亞大學(the University of Bologna)的研究人員對48,635個病毒基因組進行了分析,這些基因組是由世界各地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分離出來的。這項研究發表在《微生物學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雜誌上,題為「Geographic and Genomic Distribution of SARS-CoV-2 Mutations」。

研究首次對新冠病毒6大毒株進行跟蹤分析:G株佔主導,L型和V型正在逐漸消失

在這些基礎上,研究人員就有可能繪製出病毒傳播到各大洲期間發生的傳播和變異。初步結果令人鼓舞:新冠病毒幾乎沒有變化,每個樣本大約有7個突變。普通流感的變異性率則達到了新冠病毒變異率的兩倍多。

「新冠病毒可能已經優化到可以影響人類,這就解釋了它的低進化變化,」尤尼博研究員、這項研究的協調員費德裡科·喬吉(Federico Giorgi)解釋說:「這意味著我們正在開發的治療方法——包括疫苗,可能對所有的病毒毒株都有效。」

目前,新冠病毒共有六種毒株。最早的是L型菌株,於2019年12月在武漢出現。它的第一個突變株S株出現在2020年初。而從2020年1月中旬開始,我們已經有了V株和G株。到目前為止,G株是最廣泛的:它在2020年2月底突變為GR株和GH株。

「到目前為止,G株及其相關的GR和GH株傳播最廣,佔我們分析的所有基因序列的74%,」Giorgi說。「他們出現了四種突變,其中兩種能夠改變病毒的RNA聚合酶和刺突蛋白的序列。這一特徵可能促進了病毒的傳播。」

研究首次對新冠病毒6大毒株進行跟蹤分析:G株佔主導,L型和V型正在逐漸消失

如果我們看看冠狀病毒分布圖,就會發現菌株G和GR在歐洲和義大利最常見。根據現有的數據,生長突變在義大利幾乎不存在,而在法國和德國出現的頻率更高。這似乎證實了上個月採取的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在北美,最廣泛的毒株是GH;而在南美洲,GR毒株更常見。在武漢L菌株最初出現的亞洲地區,G、GH和GR的傳播呈上升趨勢。這些病毒在歐洲傳播一個多月後,於3月初才登陸亞洲。

從全球範圍來看,菌株G、GH和GR不斷增加。在美國和西班牙的一些限制地區可以發現S菌株。而L型和V型菌株正在逐漸消失。

研究首次對新冠病毒6大毒株進行跟蹤分析:G株佔主導,L型和V型正在逐漸消失

除了這6種主要的新冠病毒毒株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些不常見的突變,這些突變目前並不令人擔憂,但仍應加以監測。

具體而言,在測序完整病毒基因組數量最高的前40個國家中(圖1C),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以下國家的每個樣本中觀察到的突變數量略有但明顯更高:印度(8.40),剛果(8.30),孟加拉國(9.83)和哈薩克斯坦(9.47)。另一方面,來自以下國家或地區的序列顯示出較低的突變負擔:德國(6.09),日本(4.55),義大利(5.92),希臘(5.91),中國香港(5.00)和肯亞(5.38)。必須注意的一點是,一些抽樣偏差可能會影響這一比較:例如,一些國家在大流行的早期階段產生了最高數量的序列(如義大利),因此可能只觀察到了較少的突變。

研究首次對新冠病毒6大毒株進行跟蹤分析:G株佔主導,L型和V型正在逐漸消失

圖1:(A)所有SARS-CoV-2基因組樣本的突變事件數量分布。(B)每個樣本的突變數分布,按大陸劃分。(C)標誌了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分層,使用40個測序基因組最多的國家。

「罕見的基因組突變不到全部測序基因組的1%,」Giorgi證實。「然而,我們對它們進行研究和分析是最基本的,這樣我們就可以確定它們的功能並監測它們的傳播。所有國家都應該通過提供有關病毒基因組序列的數據,為這一領域做出貢獻。」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來源:https://scitechdaily.com/the-six-strains-of-sars-cov-2-despite-its-mutations-the-virus-shows-little-variability/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micb.2020.01800/full

相關焦點

  • 廣東報告新冠病毒南非突變株 55歲南非籍飛行員
    原標題:廣東疾控:從南非籍新冠肺炎病例的咽拭子中分離出新冠病毒南非突變株2021年1月6日,廣東省疾控中心成功從一例境外輸入南非籍新冠肺炎病例的咽拭子中分離出501Y.V2南非突變株。
  • ...報告新冠病毒南非突變株最新消息!1月6日廣東疫情最新消息今天
    廣東報告新冠病毒南非突變株最新消息!2021年1月6日,廣東省疾控中心成功從一例境外輸入南非籍新冠肺炎病例的咽拭子中分離出501Y.V2南非突變株。這是廣東省疾控中心繼1月2日在一名英國輸入新冠肺炎確認病例的咽拭子樣本中發現了B.1.1.7突變株以來,再次發現並成功分離出新冠病毒突變株。
  • 研究團隊構建新冠突變預警系統:一突變株在全球流行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知名愛滋研究團隊構建新冠突變預警系統:一突變株在全球流行作為RNA病毒,新冠病毒在傳播中被認為容易發生變異。科學家通過近兩個月的追蹤發現,截至目前,新冠病毒的S蛋白(刺突糖蛋白)中出現了13個正在積累的突變,其中一種突變病毒株正佔據主導優勢。
  • 大環內酯類藥物愛樂新體外抑制歐洲型和北美型藍耳病毒的複製
    豬繁殖與呼吸症候群於l987年首次在美國報導,不久以後歐洲也出現該病。血清學調查表明加拿大的豬只在20世紀70年代感染此病(Rossow,1998),在歐洲Wensvoort等首次分離到這種病毒(1991),在美國由Collins等分離到(1992 0有意思的是美洲和歐洲分離株存在基因組和抗原性的差異。當進行胺基酸比對時,兩個毒株病毒表面的主要糖蛋白的差異達到40%。
  • 美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新毒株」!我們如何應付變異的新冠病毒?
    疫情不斷蔓延的同時,許多人都在擔心同一個問題:新冠病毒是不是也正在變異?分別於5月1日和5日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上的兩篇論文均顯示,新冠病毒已產生突變,並檢測到了一種新毒株。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會給未來的疫情防控形勢帶來一些影響。
  • 英國新冠病毒突變體來源確定,或與英國無關,今年4月就已發現
    【南方+12月23日訊】據俄羅斯媒體12月23日報導,最近在英國發現的突變型新冠病毒感染株是4月在保加利亞首次發現的,該病毒毒株現已在倫敦和英國的東南部傳播。根據保加利亞肺科醫師的說法,南非也存在相同的新冠病毒新突變。動物和人類的新冠病毒都是易變的,它們的遺傳信息經常發生突變,因此,該病毒試圖重新獲得其優勢。新冠病毒的新突變幾乎是其前代的兩倍,現在在倫敦和英國東南部佔主導地位。在這方面,整個南部地區都被隔離。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大約40個國家已暫時中止了與英國的航班。英國衛生部於12月中旬宣布在該國發現一種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 西媒:病毒變異會否讓新冠疫苗失效?
    西班牙《公眾日報》網站12月15日發表了題為《病毒都出現了哪些變種?會不會對疫苗研發產生影響?》的報導稱,新冠病毒仍在持續變異中。大多數毒株很快就消失了,但有些突變意味著病毒的改良,因此此類病毒很可能繁殖得更多,並開始佔據主導地位。病毒的變異過程其實就是達爾文提出的進化過程。從理論上講,我們可以獲取一個病人的病毒,讀取病毒的3萬個鹼基;隨後再去找另一個病人,獲得他的病毒,再讀取病毒的3萬個鹼基。
  • 詳述新冠|突變是病毒的「天性」,這會成為疫苗「剋星」嗎?
    實際上,B.1.1.7突變毒株並非首次引發外界關注的新冠病毒突變。上述世衛組織的通報中顯示,2020年1月底至2月初,新冠病毒出現D614G突變,隨後逐漸取代了最初發現的毒株。到2020年6月,該變體成為全球範圍內主要傳播的新冠病毒類型。
  • 英國新出現的新冠病毒變異毒株感染力增加70%,到底是什麼意思?
    近日,消息稱英國新出現的新冠病毒變異毒株感染力增加70%,英國衛生部長馬特·漢考克(Matt Hancock)稱該變異毒株已經失控。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對英國和世界疫情發展和控制意味著什麼呢?新毒株感染力增加了70%?新冠病毒傳染性增加了12倍?
  • 有關英國新冠病毒變異毒株的首次研究同時帶來好消息和壞消息
    據外媒報導,關於目前正在迅速傳播的英國新冠病毒變異毒株的首次研究警告說,可能需要採取更嚴格的安全措施,以防止再次大規模爆發。許多歐洲國家對英國實施了旅行禁令,以降低B.1.1.7毒株出現在歐盟地區其他國家的風險。在英國傳播的新型變異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中發現了17種突變,這是首個特別值得注意的新冠病毒突變。雖然它可能不會導致更嚴重的COVID-19病例,但這些突變可能會使其更具傳染性。一些衛生專家甚至警告說,這些變化可能會使現有的疫苗效果降低,儘管其他許多人說沒有這樣的擔憂。大家的共識是,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前進的道路。
  • 新冠病毒基因組特徵確認了來源,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最危險」毒株
    這一新的數據發現工具將使研究人員能夠在短短幾分鐘內快速輕鬆地對一種致命病毒(如COVID-19)進行分類,這一過程和速度對於在大流行期間進行戰略規劃和調動醫療需求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這項研究也支持了COVID-19起源於蝙蝠的科學假說,即Betacoronavirus屬,Sarbecovirus亞屬。
  • 準確理解新冠病毒可能分為兩種類型,且在暴發早期就已並存
    該研究首次考慮到非同義突變受到負選擇(淘汰)的壓力大,並通過對比同義(中性)突變來研究SARS-CoV-2的演化進程。並且根據基因組不同的突變位點,將SARS-CoV-2的分為L和S兩個類型,同時探討了當前人為幹預措施對兩種類型演化動態可能產生的影響。
  • 【前沿進展】孫強/黃紅豔團隊合作揭示D614G突變增強新冠病毒感染...
    目前流行的SARS-CoV-2中已廣泛出現了D164G突變體,並逐漸取代2019年的原始毒株成為主流病毒株,但導致該突變株超強的傳播和感染能力的機制並不清楚【1】。文章對介導新冠病毒感染的關鍵分子——刺突蛋白(S蛋白)進行了生物信息學分析,並就D614G突變後病毒的感染能力增強機制進行了系統研究。發現D614G突變可以通過雙模態的調控S蛋白三聚體的穩定性來促進病毒的感染。
  • 新冠病毒已產生149個突變點 兩個亞型傳染力有差異
    更為嚴峻的是,在中國之外的46個國家和地區,已有超過4000例確診病例。新冠肺炎防治仍然處於關鍵階段。新冠病毒如何進化?是否已經發生突變?是目前學界研究的焦點之一。論文對目前為止最大規模的103個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分子進化分析,取得很多重要發現。1.新冠病毒毒株已發現149個突變點基於對103個測序病毒株的核酸測序結果,最先發現的突變中,發現43個同義突變,83個非同義突變。
  • 引發歐洲混亂的英國新冠變異毒株如何發現的?對疫苗意味什麼
    前述研究發表於4月19日,來自浙江大學的研究團隊報告了11例新冠患者來源的病毒分離株的功能特徵,它們都至少有一個突變。重要的是,當感染Vero-E6細胞時,這些病毒分離株在細胞病變效應和病毒載量方面表現出顯著差異,差異高達270倍。全球研究人員正密切監測SARS-CoV-2的實時進化,人類如此密切實時關注一個病毒,這在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 研究:歐洲第二波新冠疫情毒株或源自西班牙
    中新網11月1日電 據歐聯網援引歐聯通訊社報導,近日,西班牙巴塞爾大學、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和西班牙高等科學研究理事會科研人員研究發現,引發歐洲大陸第二波新冠疫情的毒株可追溯自西班牙。科研人員已將該毒株命名為「20A.EU1」。
  • 針對英國新冠病毒突變株B.1.1.7 武漢成功研發鑑別試劑
    B.1.1.7變異株突現 12月中旬,英國首次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出現了傳染性極強的新冠病毒突變株:B.1.1.7毒株。2020年12月18日,英國報告了一種新型變異的新冠病毒,在系統發育樹中被劃分為一個新的支系:B.1.1.7,並被命名為VUI-202012/01。 2020年12月27日,中國民航局宣布暫停中英間定期客運航線航班。 2020年12月30日,上海疾控中心首次報告我國出現輸入型英國變異毒株,基因測序發現為B.1.1.7亞型。
  • 新冠病毒突變毒株席捲全球,《科學》確認其傳播性更強
    如今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早已不再是與年初相同的毒株。自疫情爆發後,新冠病毒不斷演化,並在關鍵位置上發生突變。目前,帶有D614G突變的新冠病毒已成為感染全球的主要毒株。首先,與最早出現的野生型病毒株對比,D614G毒株展現出了更強的感染性。在四種細胞系裡,它的感染力是野生型的3.7-8.2倍。隨後,研究人員們把D614G毒株與野生型病毒放在一起,感染來自人類的氣道上皮細胞(LAE cells)。當兩者比例是1:1時,發生D614G突變的病毒輕鬆成為了培養基裡的主流毒株。
  • 新冠病毒源頭找到了?
    德國科學家:全球99.5%新冠感染源都來自義大利,而非武漢德國頂級病毒學家亞歷山大·庫庫勒11月26日在德國電視二臺的一檔節目中表示,目前正在傳播的新冠病毒中,99.5%可追溯到來自於義大利北部的一種新冠病毒變異毒株,而該變異毒株並非來自中國武漢。
  • 山東發現首例新冠變異毒株感染確診患者,與英國變異株序列高度同源!
    1月4日,山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完成對青島報告的1例英國輸入病例樣本全基因測序分析,經比對,與近期高度關注的英國變異株序列高度同源。該病例為山東省第一例輸入的新冠病毒VUI-202012/01突變體感染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