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響震撼世界的「鋼韻海律」
――上海世博會遼寧館走筆
本報記者畢玉才特約記者劉勇通訊員邱曉玲
4月30日晚上,當舒緩優美的旋律從遼寧籍鋼琴王子郎朗的指尖流出,坐落
在黃浦江畔、用金屬板材做成浪花造型的遼寧館也仿佛隨著100名芭蕾演員的舞姿搖動。幽藍的眼神寫滿遼寧人對大海的嚮往,曼妙的舞步抒發著遼寧人一種爽爽朗朗的心情。
遼寧,這塊將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一千年的紅山文化發祥地,這塊打響了解放全中國第一槍的遼瀋戰役發起地,這塊高唱保家衛國歌曲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抗美援朝進軍地,這塊把第一輛機車開出廠、第一爐鋼水煉出爐、第一架飛機送上天的東北老工業基地,此時此刻,又瞄準了一片蔚藍色的新海域。
站在世博會這樣一個全新的舞臺上,遼寧,不僅要讓世界看到自己,而且要奏出自己震撼世界的鋼韻海律。
世界唯一
走近遼寧館展館入口,還沒等進門,一隻巨型大鳥像一位優雅的紳士,鞠著躬,一隻手放在背後,另一隻手臂伸出來,手心向上,向每一位遊客發出禮貌的邀請。
記者走進館內,看到了門外那隻大鳥的原型――中華龍鳥化石。講解員告訴記者,如果說門外那隻大鳥只是中華龍鳥化石標本的複製品,那麼屋內的化石展現的卻是一億多年前凝固在石頭上的真實的生命。
它形似恐龍,嘴上有粗壯銳利的牙齒,尾椎特別長,共有50多節尾椎骨,後肢長而粗壯,栩栩如生,展翅欲飛。
鳥類起源是學術界懸而未決的重大難題之一,它的發現證明鳥類是從恐龍演化而來。或者說,恐龍並沒有滅絕,它正在我們頭上飛。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在《國家地理》雜誌創刊110周年慶祝大會上,手持封面印有尾羽鳥復原圖的最新一期《國家地理》雜誌,稱讚中華龍鳥、原始祖鳥和尾羽鳥是二十世紀人類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
在遼寧館裡記者發現,像中華龍鳥這樣價值連城的化石共有10塊,中華龍鳥(正模、負模)、顧氏小盜龍、鄒氏尾羽龍、賀氏近鳥龍、聖賢孔子鳥、攀援始祖獸、遼寧古果、中華古果,個個都是大明星,每一塊都是絕版。其中,遼寧古果化石發現於1998年,發現地也是遼寧北票地區。它的知名度絲毫不亞於中華龍鳥化石,不止一次登上過美國《科學》雜誌的封面,並被稱為「迄今世界上有確切證據的最早的花」。
由是,遼寧人自豪地宣告:遼寧朝陽是世界上第一隻鳥起飛的地方,也是世界上第一朵花盛開的地方,並適時地向世界打出了這張牌。甫一展出,便引來了世界驚異的目光,遼寧館因此被人民網評為國內最熱七大場館之一。
中國第一
走到展廳中央,有3塊大型互動顯示屏,滾動播放遼寧所創造的「200個共和國第一」,包括第一輛汽車、第一爐鋼水,第一架飛機……觀眾只需用指尖輕輕划過觸控螢幕,大型顯示屏上便會出現相應的項目背景和詳細介紹。
遼寧館館長張喜柱告訴記者:遼寧是築建共和國工業長城的功臣,為新中國工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遼寧館第一展區以水幕電影、螢屏互動等展示手段,向觀眾介紹了遼寧在中國工業史上創造的無數奇蹟以及在工業城市發展道路上的積極探索,回答了世界上大多數工業集群型城市在轉型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為城市發展指明了方向,充分詮釋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題,這使遼寧館的主題獲得重要的全國及世界意義。
世博會是創新的舞臺。遼寧充分利用自己的科技優勢,在這個大舞臺上演繹自己的精彩,同樣創造了許多個「世博會第一」。這裡的4D360度環幕影院,也是遼寧的首創。在欣賞影片時,參觀者可以感受色、香、形、味、動的全方位體驗:隨著影片內容變換,座椅會自由晃動。當影片內容是在大海上航行時,參觀者就會感覺到「海風」迎面吹來,「海水」濺在臉上;當影片展示煉鋼的場景時,高爐裡的鋼花四處飛濺,參觀者會感覺到一股熱浪撲面而來;而當影片展示春暖花開時,參觀者又會聞到桃花的馨香。
講解員告訴記者,目前國內影院比較常見的環幕多在90度到180度之間,360度環幕影院屬於國內領先的高科技,加上比較成熟的4D技術,遼寧館360度環幕4D影院給觀眾帶來的是比阿凡達更強烈的震撼。
工作人員踩著遼寧館的地面,告訴記者,遼寧館本身就是一座「漂浮」城堡,整個展館沒有地基,而且是用堆積木的方式建成的。世博會結束後,遼寧館將被拆解成單元,運回到遼寧後再次組裝,讓遼寧館在家鄉再顯風採。
海陸並進
鋼花四濺,煙囪林立,曾是老工業城市標誌性的景觀,可是坐落在黃浦江畔、依偎在中國館旁的遼寧館外觀卻採用了金屬板材做成的浪花造型,動感實足,美輪美奐。
走進遼寧館,駐足半球形地理位置顯示屏前,遼寧西擁渤海,東挽黃海,居歐亞大陸之要衝,匯合東北亞及環渤海經濟區的地理定位一目了然。
東起鴨綠江,西至碣石海濱,遼寧擁有2900公裡的金色海岸線,居全國第五位。然而,很長一個時期內,遼寧人日日臨海不見海,一直視自己為一個內陸省份。老工業基地振興號角吹響,改革開放大潮拍岸,遼寧人的目光終於越過了高山、越過了平原,發現了那一片蔚藍的大海。
張喜柱館長告訴記者,這次遼寧館參展的主題就是――「鋼韻海律唱和諧――振興中的美好城市,向沿海要機遇」。鋼韻海律,即工業與沿海互動共榮。工業在沿海開發中振興,沿海在工業振興中開發。二者不僅是和諧發展的兩個單元,兩者的互動共榮更帶來遼寧城市的和諧發展。金屬板材做成的浪花造型體現了鋼的堅韌與海的韻律。遼寧要抓住沿海開發開放和老工業基地振興兩個機遇,在世博會這個世界的舞臺上,讓世界看見自己。
面朝大海,天遼地寧。繼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瀋陽經濟區建設又獲得國家批准,今日的遼寧,正在譜寫「內陸城市群」與「沿海經濟帶」水陸並進的壯麗史詩。
遼寧館入口上方是展翅欲飛的中華龍鳥仿真模型。本報記者畢玉才攝
上海世博會迎來「遼寧時刻」
俞正聲王珉出席遼寧「活動周」開幕式
本報上海5月29日電(記者畢玉才)精彩盛會迎來「遼寧時刻」――今天上午,上海世博會遼寧「活動周」拉開大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出席開幕式。遼寧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珉啟動活動周開幕按鈕。此後5天,遼寧將在黃浦江邊上演連臺好戲――除了遼寧沿海經濟帶、瀋陽經濟區、遼寧旅遊等三場重量級推介會外,還有一系列具有濃鬱關東風情的文藝演出。
文藝演出是遼寧活動周的重頭大戲,480人的演出隊伍蒞臨上海,向世界展示遼寧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民俗風情和雄厚的藝術實力。寶鋼大舞臺和寶鋼小舞臺每天演出3場大型綜藝晚會《放歌遼寧》和遼劇折子戲,廣場演出活動由遼寧大學本山藝術學院、海城高蹺、撫順地秧歌唱主角,自然少不了觀眾喜歡的東北二人轉。
遼寧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3個、省級102個。活動周期間,40餘名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將現場表演絕活,讓遊客親身體驗遼寧燦爛的文化遺產。
記者現場了解到:本次遼寧活動周文藝演出具有三個突出特點:一是具有遼寧特色的藝術品種和藝術流派薈萃。遼劇是遼寧獨有的地方戲曲劇種,唱腔豐富、曲調優美;遼寧的評劇在全國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全國評劇六大藝術流派中,瀋陽評劇院的韓少雲、花淑蘭、筱俊亭佔據三個席位,《小女婿》、《茶瓶計》、《對花槍》等劇目奠定了三大流派藝術的基礎,韓、花、筱品牌馳名關內外,影響全國。本次世博會,評劇花派傳人馮玉萍、韓派代表性傳人周丹將為大家現場表演。二是參演名家眾多。包括芭蕾王子呂萌、京劇袁派花臉代表人物楊赤。三是在節目構成上突出遼寧原創,如滿族舞蹈《寸子舞》、朝鮮族舞蹈《遼河晨霧》、聲樂《遼河水從我家門前流》、《我的大東北》等。
城市展項吸引觀眾駐足本報記者劉新武攝
中華古果化石本報記者畢玉才攝
鐵嶺新城「秀」出「大城市」的未來
趙本山幾乎每年都要在春節晚會上推銷一下鐵嶺這個「大城市」,可鐵嶺很少有機會推銷一下自己。這次上海世博會,鐵嶺人終於「秀出」了自己的風採。讓人們知道了,遼寧不僅有一個鐵嶺,而且還在靠近瀋陽的地方建了一座生態新城。
新城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對鳥類棲息地進行生態恢復和環境營造,悉心改善溼地水環境,同時建造一塊人工溼地以幫助蓮花湖恢復其天然溼地功能,這些重視生態環境的舉措成就了一座溼地上的生態之城,也讓它從全國600多座「參賽」城市中殺出重圍,以其獨有的低碳環保的城市發展理念,為自己贏得了走進上海世博會的入場券,成為唯一入選上海世博會主題館的中國城市。和它一起入選的還有西班牙的比爾堡、美國的寶島和英國的馬自達生態城。
世博會城市地球館共設5個展區,分別是「城市蔓延」、「危機之道」、「藍色星球」、「解決之路」、「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鐵嶺新城出現在「解決之路」展區,除了一塊5米高、10米長的二維平面展示空間,還設有多個展球,其中兩個160×120×600釐米的橢圓形雅克力透明球展出的就是鐵嶺新城。這兩個展球中,一個設有顯示屏,28張圖片和精美的文字循環播放「建在溼地上的城市――鐵嶺新城」專題片。另一個球裡是一個電動的翻轉板,一面是鐵嶺新城以鳥的形象抽象後的城市雕塑,一面是一幅蓮花湖溼地的實景照片,展示人類與鳥類在城市中和諧共生的主題。
一座溼地上的生態城市,人類與鳥類和諧共生,這就是鐵嶺新城給全世界參觀者帶來的未來城市發展的模板。鐵嶺這個生產快樂的城市,如今正圍繞著低碳、環保、自然、人鳥共生的理念規劃和建設自己的家園。
新城區管委會項目局局長吳亞權說,近些年來,鐵嶺市委、市政府一直致力於打造一個適宜人居、適宜創業、適宜休閒旅遊度假的魅力水城,在規劃設計時就秉承了親水理念、生態理念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從而讓鐵嶺走進了世博,走進了可持續性發展的科學軌道。
(本報記者畢玉才特約記者劉勇通訊員梅天磬)
館長專訪
老工業基地的「新舞步」
――訪遼寧館館長、遼寧貿促會副會長張喜柱
本報記者畢玉才特約記者劉勇
截至30日,世博會已經開幕一個月了,世博園終於迎來了遼寧活動周。作為遼寧館的館長,張喜柱自然是忙得不可開交。他說:「如果說以前我們做的都是『規定動作』,那麼接下來的五天就是『自選動作』。『規定動作』遼寧表現得很搶眼,『自選動作』也要有超水平發揮。」
在上海已經操勞了許多天,但是張喜柱依然精氣神十足。他說,遼寧是一個人傑地靈的省份:牛河梁古文明的遺址坐落於此,中華民族崇仰的祥龍形象胚孕於斯,十六國三燕故都龍城興建此地,滿清二百六十七年的基業龍興於此,新中國的第一爐鋼、第一架飛機,尤其是世界上的第一支花、第一隻鳥也出自這裡。一個月來,遼寧館的遊客絡繹不絕。
張喜柱說,工業、城市、文明如何和諧發展,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遼寧在傳統工業城市向協作城市群和沿海發展經濟帶轉化、資源型重工業基地向世界級裝備製造業轉化、汙染型工業模式向生態工業模式轉化上都做了積極的探索,以自己的振興實例為這些現實難題的求解提供了有說服力的答案。
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張喜柱館長希望遊客們除了關注中華龍鳥、4D電影,還要更多關注遼寧的城市棚戶區改造,社會保障體系試點,再就業工程,扶貧幫困。張喜柱表示,上海世博會是一個全新的大舞臺,站在這個大舞臺上,遼寧不僅要讓世界看見自己,還要奏出自己的旋律,邁出自己的新舞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再鑄新的輝煌。
世博人物
何偉:光明使者
通訊員張群本報記者畢玉才特約記者劉勇
剛剛從世博會捧回愛心大使證書,何偉的心情特爽。他說,他最高興的不是獲獎,而是世博會誕生159年來首次為殘疾人設立了「生命陽光館」。他向中國盲協捐贈了159枚人工晶體,這159枚晶體足以讓159名生活貧困的盲人重見光明。
5月27日,在他位於瀋陽市黃河大街的何氏眼科醫院裡,記者看到,醫院大樓朝東的門診大廳,前來就診的患者一個個衣冠楚楚;朝北的門診大廳裡,多是布衣貧民。何偉告訴記者:無論貧和富,都有看得見的權利。醫院的門診量每天有200多人,平均46%都能得到減免費用或優惠。
何偉畢業於日本國立九州大學,1995年回國創辦何氏眼科醫院時,不僅戴著眼外科的醫學博士帽,還帶回了超聲乳化人工晶體植入、眼科雷射、玻璃體切割三大眼科臨床技術,是一位洋博士,可是在他的醫院裡,卻有一個150人的隊伍,拿著他的薪酬,每天卻奔走於偏僻的鄉村,無償地為貧困的農民看病。
談到為什麼回國,何偉向記者講起了他和日本導師回國義診時的一件事: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拉著失明的爺爺,一進屋就喊:「叔叔,救我爺爺一命。」原來,孩子的父母雙雙中毒身亡,爺爺一直期望能把孩子拉扯成人,不料雙目失明,反倒成了累贅,所以總想一死了之。給孩子爺爺治完了病,孩子硬往何偉手裡塞了一個臘染的小盒,裡面是一隻小石龜,那一刻,何偉知道了,他的事業在中國。
回國15年,何氏眼科已成功進入瀋陽中街、黃河大街等繁華路段,門診患者上百萬,為6萬多名眼疾患者恢復了光明。然而,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何偉,心裡想的卻是中國還有2000萬個盲人,白內瘴患者500萬,其中絕大多數在農村,收入都在3000元以下。
為此,1999年,他與瀋陽醫學院合辦了眼科視覺科學學院;2001年,同大連醫科大學合作成立了眼科研究院,今年又進軍瀋陽泗水科技城,以綠谷生物產業和視覺產業為基礎,構建產學研一體的科技開發區。何偉說,只有人才多了,藥物多了,科技水平提高了,才能把老百姓的醫療成本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