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2020/6/16
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纖維的需求逐年增加。另外,受「糧棉爭地」及全球石油資源日趨匱乏等因素的影響,棉纖維及合成纖維產量增長也將受到限制。為了滿足生產發展和消費增長的需求,必須有相應的替代資源,目前以生物質技術為核心的再生纖維快速發展,成為引領化纖工業發展的新潮流。
生物質纖維是指利用生物體或生物提取物製成的纖維。按照原料來源和生產過程,生物質纖維可分成生物質原生纖維、生物質再生纖維和生物質合成纖維三大類。棉、麻、毛、絲等是最早利用並已經有了成熟的加工技術的生物質原生纖維,目前化纖行業研究較多的是後兩種,本文以下將重點介紹生物質再生纖維。
生物質再生纖維的分類
生物質再生纖維是以天然動植物為原料製備的化學纖維,主要包含再生纖維素纖維、再生蛋白質纖維等。再生纖維素纖維是以木材、麻、竹類等天然物質為原料製成的纖維,如粘膠纖維、萊賽爾纖維、銅氨纖維、醋酸纖維等;再生蛋白質纖維是以天然蛋白質為原料,通過化學助劑將其再生和固化製得的纖維,如大豆蛋白複合纖維、蠶絲蛋白複合纖維等,純蛋白質的再生纖維無法獲得可用的力學性質,目前較為成功的成纖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將蛋白質的溶液與其他高聚物材料進行共混紡絲(高再生蛋白質含量),另外一種是將蛋白質與其他高聚物進行接枝共聚(低再生蛋白質含量)。除上述 2 類外,生物質再生纖維還包含甲殼素纖維、殼聚糖纖維、海藻纖維等,其分類及主要纖維品類如圖 1 所示(包含但不限於以下纖維品類)。
生物質再生纖維的分類及主要纖維品類
生物質再生纖維的發展情況
1、再生纖維素纖維
奧地利蘭精集團(Lenzing Group)是世界上生產再生纖維素纖維的領軍企業,尤其是在萊賽爾纖維領域多年處於領頭羊位置;賽得利集團隸屬新加坡金鷹集團,業務發展覆蓋森林、漿粕、造紙以及再生纖維素纖維領域,金鷹集團在擁有大量溶解漿資源後,產業鏈向下延伸發展了再生纖維素纖維產業,具有先天的原料優勢;印度博拉集團在再生纖維素纖維領域綜合實力位居前列,其著色粘膠纖維的品種、質量在行業內處於領先。此外,日本早在20世紀80年代開發出牛奶蛋白複合纖維、竹漿纖維等,隨後又向功能性方向發展,先後開發出吸溼發熱、涼感、抗菌等功能性纖維,如麗賽纖維等。
圖片來源:蘭精纖維LENZING
我國再生纖維素纖維的主要品種是粘膠纖維,2007年後粘膠纖維進入產能快速擴增期,據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再生纖維素纖維產量達到395.3萬t。其中,萊賽爾纖維技術得到快速發展,預計將迎來新的增長期。
2、再生蛋白質纖維
國外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即開始對再生蛋白質纖維進行研究,義大利、英國、美國都曾探討過從牛乳、花生、玉米、大豆豆粕中提取蛋白質再進行紡絲,但大多因為纖維性能較差,無法進行紡織加工而中斷研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國外對再生蛋白質纖維的研究又重新發展起來,如日本東洋紡公司開發的牛奶蛋白複合纖維實現了工業化生產,杜邦公司利用生物工程和基因技術紡制人造蜘蛛絲蛋白質,研製出有「生物鋼材」之稱的蜘蛛絲綢。
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70年代曾分別對再生蛋白質纖維進行過初步的探索,但未獲成功;90年代,四川省對蠶蛹再生蛋白複合纖維進行了研製,並實現了小批量生產。之後大豆蛋白複合纖維、牛奶蛋白複合纖維等再生蛋白質纖維被研製出來。
3、其他
在20世紀20 — 30年代,丹麥首先進行了對甲殼素紡制纖維的理論研究;60年代末,日本富士紡公司的研究人員對甲殼素進行了系統研究;1980年,日本美羽化學工業公司率先試製了殼聚糖纖維。與國外相比,我國開發研製甲殼素紡織品的工作起步較晚,20世紀50年代開始甲殼素及其衍生物的製備研究, 90年代進入甲殼素、殼聚糖研究和開發的一個小高潮。如青島即發新材料有限公司於1999年開始從事海洋生物材料的開發,是我國較早從事殼聚糖纖維織造和紡織應用的企業,建有專業化的甲殼素纖維研發和生產基地。
生物質再生纖維具有原料可再生以及生物可降解等優良特性,大力發展可有效擴大紡織原料來源,彌補紡織資源的不足,同時也是應對石油資源日趨枯竭、實現紡織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霍倩,張明宇,劉姝瑞,等.再生纖維素纖維的開發現狀及發展趨勢[J].紡織科學與工程學報,2020,37(2):99-104.
[2]汪進秋.國內外優勢再生纖維素纖維企業發展狀況及啟示[J].人造纖維,2018,48(2):15-20,38.
[3]李彩霞,王進美,李楊.再生蛋白質纖維的發展現狀[J].紡織科技進展,2014(6):4-6.
[4]馬君志,安可珍.生物質再生纖維發展現狀及趨勢[J].人造纖維,2014,44(5):28-31,24.
[5]王華平,陳向玲.生物質纖維發展現狀及趨勢[J].中國纖檢,2013(11):32-34.
[6]徐天琦.布局生物質再生纖維[J].紡織科學研究,2012(7):22-25.
[7]王安平.再生蛋白質纖維的研究現狀及其發展趨勢[J].人造纖維,2006,36(02):18-23.
(來源:紡織導報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