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的末日,1000攝氏度53小時烘烤,39人在隧道裡被「煮熟」

2020-11-23 銘銘的爸

開頭我不扯其他的了,大家看到這個標題也明白這一定是一部講災難的紀錄片。

沒錯,但是這部紀錄片不僅僅是在講災難,它還關注災難過後,人們是如何改進和解決危險的。

好了,在開始講這個事故之前我想先請各位回憶一下自己聽說過或者想像過最可怕的死法是什麼?

如果用搜尋引擎搜「最痛苦的死法」你可能會搜出斬首、坐電椅、溺水等等,也有提到被燒死。

但你有沒有想過,一群人在一個密閉空間裡,外面是超過1000攝氏度的大火,如此情況燜上53個小時,那些肉體之軀會變成什麼?

這個事故發生在歐洲著名的勃朗峰上。

勃朗峰所在的阿爾卑斯山位於法國和義大利交界地帶,兩國很早就想搞一條隧道改善兩國的交通。這條隧道的構想早在1908年就有人提出來了,不過後來一直因為動蕩的歐洲局勢和兩次戰爭遲遲沒有動工。

最後,終於是在1959年開工了,並且在1965年通車,整條隧道長達11.6公裡,可以說是當時的「奇蹟工程」了。

這條隧道事關意法兩國的交通運輸,兩國都非常重視,到了1990年,勃朗峰隧道還進行了一次改造升級,新增了很多安全設施。

比如,每隔600米就設置了一個防火的避險室,全新的監控攝像頭,還有後來的火災探測系統等等。

一切聽起來都按著預想的方向靠近,所有人也都覺得非常靠譜。

1999年的3月24日,視頻監控記錄上顯示在10點46分左右,一輛大貨車從法國往義大利方向開。

這輛貨車開到隧道正中間的時候,大概6.7公裡處,突然起火了,司機也開始發現迎面開過去的車都對他閃燈,他才意識到不對勁,從後視鏡中看到貨箱裡往外躥白煙。

這名司機當時並沒有慌亂,他先把貨車停下來,拿出滅火器嘗試滅火。其實貨車起火的事情在勃朗峰隧道裡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差不多平均每兩年就會有一次這樣的貨車起火事故。

但是,這次不一樣,這次起火的貨車裝的可是麵粉和人造黃油,極度易燃。

當司機發現滅火器在這一大車易燃物面前有多渺小的時候,他絕望了,立即決定棄車而逃。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用黃油烹飪的經驗,黃油在食用油裡算是非常容易起煙的一種,在勃朗峰隧道的那種環境裡,大火產生的煙霧很快就瀰漫開來。

隨後,大火把部分照明的供電線路燒毀,起火的那一節隧道變得漆黑一片,加上煙霧簡直伸手不見五指。

由於勃朗峰隧道是雙向兩車道的,路面比較狹窄,火災發生後,由於火警通報不及時,還有很多不知道情況的車輛往隧道裡開,黑暗和煙霧把一部分車輛困在隧道裡,倒車也不是,掉頭也不行。

據親歷者描述,當時隧道裡漆黑一片,堵在後面的車輛還以為是前面在施工或者其他情況,然後聽到了巨大的響聲,那是車胎被燒爆的聲音,在隧道裡格外震撼。

幾乎同時,義大利的消防車到達現場,但是由於火勢太過猛烈,他們根本無法靠近,治好帶上一些被困的人迅速撤離。

另一邊,法國入口處已經是濃煙籠罩,因為隧道裡的通風是從義大利往法國方向,大火產生的煙霧衝出隧道來,消防車根本無法進入隧道。

如果把隧道從起火點一分為二,靠義大利那一段的人是幸運的,而靠法國那一段的人就非常悲慘了,被困車輛被煙霧包圍,進退不得。

有些人頂著濃煙棄車而逃,也有不少生還的,但是大多數還是不願意冒險,管著車窗想等火勢變小或者消防隊前來救援。

然而,他們並沒能等到。

義大利那一邊得知有很多車輛被困在靠近法國一段,很可能會吸入有毒的煙霧受到傷害,於是決定往法國方向泵入空氣,想儘量驅散煙霧。

結果,他們低估了人造黃油的實力,大量新鮮空氣湧入反而加劇的火勢,煙霧燻死了最早一批「幸運兒」。

還有一些求生意識比較強的,他們知道隧道有設置放火的避險室,於是便躲進了裡面。

當他們以為「我們安全了,暫時」了的時候,真正的悲劇才剛剛開始。

勃朗峰隧道裡的這种放火避險室的標準是能夠抵禦800攝氏度,約4個小時的火災。

可是,這一次,一卡車的人造黃油堅持了53小時,在義大利往隧道送入新鮮空氣的情況下,這一車黃油製造了最高1200攝氏度的高溫。

等到大火自然熄滅,隧道冷卻到能讓人進入的時候,已經是5天之後了,道路上的車輛基本上已經被燒化了,法國警察說連地上的瀝青都燒沒了。

至於那間避險室裡的景象,紀錄片裡並沒有形容,但可想而知是可怕的。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吧,有一幫愛好野外生存的人會製作一種方便生火的碳布或者碳紙,就是把布或者紙團這些易燃物放進鐵盒子裡,打一個小小的洞,然後丟進火堆裡烤,烤到沒有煙從小洞裡往外冒了,就意味著裡面的東西已經碳化了。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消防員打開避險室大門時所看到的景象。

這場事故中,有50人被困,其中有11人成功逃出,剩下的都成了灰燼。

這場事故的本質其實是勃朗峰隧道落後的設計,當初只是為了滿足輕型車輛的交通需求,但在90年代末,貨櫃貨車開始流行,而且其中不乏易燃品。

隧道雖然經過升級改造,但過時的設計仍然在制約安全性。

在這次事故之後,義大利和法國都做了深刻的反省,關閉了隧道進行徹底的改造,時間長達3年,耗資3億多歐元。

他們安裝了全新的通風系統,全隧道安裝了116個排風筒,這些排風筒能夠被精確控制,讓隧道裡的煙霧能夠迅速排出,同時不讓起火點獲得更多氧氣。

另外,原來的「安全屋」也被重新設計,不再是死胡同,雖然防護能力僅僅從原來的耐800攝氏度高溫提高到了耐1000攝氏度,但逃生者能在裡面找到通往隧道之外的安全通道,大大提高了安全性。

這起事故和後來採取的措施,都給全世界的隧道設計者們帶來了極大的啟示,同樣的悲劇只允許發生一次,不能讓那39條生命白白犧牲。

故事都講完了,也該介紹一下這部紀錄片了。其實我講的這個勃朗峰隧道大火事件只是這部《因禍得福》其中一集裡的其中一個案例,整部紀錄片有6集的篇幅,每一集是一類事故,比如船舶、鐵路、隧道、橋梁……

人類關於工程安全的知識,其實還真的是靠對事故的總結逐步發展的,這部紀錄片可以說是比較直觀地展示出那些我們認為小小的安全措施背後大大的災難,非常推薦給大家觀看。

相關焦點

  • 現實中的末日:39人被困隧道53小時,被1000度高溫「蒸熟」
    現在在修建各種建築的時候,我們有很多的災難案例可以參考,然後修建出更加安全的設施,比如說在高層建築中設置避難層,或者是用更高超的技術修建防火門,這些可都是用人命換來的教訓,不要以為是我們被害妄想症。比如說在上世紀的時候就曾經發生過一個非常可怕的事件,完全可以稱之為現實當中的末日了,在一座隧道當中39個人被困裡面53小時,如果只是被困還好,那裡還燃燒著大火,這些人幾乎可以說是被1000度高溫蒸熟的。
  • 巴西驚現「火龍捲」,核心溫度超過1000℃,網友:就像世界末日!
    提起龍捲風我們大部分的人應該是既陌生又熟悉,雖然沒有親眼見過,但是在很多大片裡都曾一窺它的身影,也大概了解它巨大的破壞力。在小編的認知裡龍捲風就是外形跟漏鬥一樣,風速超級快,可以捲起大樹掀倒房屋的一種氣象災害,當然了,就跟颱風一樣,它來的時候溫度應該是不高的。
  • 位於挪威的「世界末日種子庫」隧道入口被淹 因全球氣候變暖
    他們正全天候監察種子庫的情況,同時為100米長的種子庫隧道入口加裝防水設備。以幫助人類和地球其它生物在末日來臨那天,得以繼續生存下去。故事原型來自《希伯來聖經·創世紀》,在原故事中人類花費了120年才建成「諾亞方舟」,藉助「諾亞方舟」保護,人類逃過一劫。
  • 瞬息轉移的奇妙隧道,現實中真實存在嗎?
    《封神演義》中的土行孫,會突然消失,一轉眼又從別的地方冒出來…… 這些只是科幻電影和神話中才會出現的場景。現實生活,能找到這樣的奇妙隧道,讓我們真正實現瞬間轉移嗎?在量子物理學中相當於光學裡,光纖這樣的光學信道和通信中一般的電線,但電線是有形的,量子信道迄今為止卻從未被觀測到。由於電子帶負電荷,在帶正電荷的原子核的吸引下電子被束縛在原子內部。如果電子沒有在一段時間內獲得足夠的能量,它就無法「逃離」原子核的束縛。但量子力學可以提供另一種方法,電子可以直接通過量子信道逃脫出來,這在物理學中叫遂穿效應。
  • 「末日種子庫」——保存人類生存命脈「備胎」的神秘處所
    在北極圈內距離極點1000多公裡的山體中,有一座「末日種子庫」,裡面存放著約1億粒來自世界各地的農作物種子這看起來很像是科幻劇才會中出現的建築物,卻是現實版的「植物諾亞方舟」,被稱之為「人類最後的希望」這個「末日種子庫」的建立,是挪威政府為了世界應對發生大規模災害提前做的準備如果有一天,「世界末日」真的來臨不論是氣候變化
  • 走翔安隧道 到福州能快1小時
    2008年9月,一條廈門最寬的橋梁——集美大橋將屹立於廈門島北側海域;2009年年底,全國第一條大斷面海底隧道——翔安隧道將首次把廈門島與高速發展中的翔安區相連。一個發展的夢,將因之而變得越加真實。聽著打樁聲才睡得著5月3日,黃金周假日。這一天豔陽高照,潯江海域波瀾不驚,遠處的天馬山鬱鬱蔥蔥,近處的嘉庚體育館在晴日下熠熠生輝。
  • 福特新技術將汽車加熱到53攝氏度殺死冠狀病毒
    福特透露了其新的「加熱軟體增強功能」的詳細信息,該更新是為美國警車設計的,可以將車廂加熱到133華氏度(53攝氏度)達15分鐘,該溫度和持續時間被該公司表示有助於「降低內部的病毒濃度」車輛超過99%」。該系統通過在比正常溫度更高的溫度下運行汽車發動機來工作,利用這些多餘的熱量來加熱機艙。
  • 世界末日來了也別怕,人類還給自己建了一個種子庫.
    在距離北極點 1000 公裡的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一個山洞裡,就保存著這些可能被滅絕的生物的最後的希望,這個山洞被稱為 — —  「 末日種子庫 」 再通過自動溫控系統將種子庫的溫度保持在零下 18 攝氏度,通過低溫來保存種子。。像一般的大麥,小麥,豌豆這些農作物種子可以保存 1000 年以上。
  • 1000攝氏度的高溫能將人凍僵?看似荒謬,實則很有科學道理
    為什麼1000攝氏度的高溫能凍死人?初看這個問題,很多人或會覺得十分荒謬,1000攝氏度的高溫會凍死人?熱死人還差不多吧。但現實中的確有這樣看似違背常理但又真實存在的現象,我們從桑拿房內的溫度說起。桑拿房內的溫度為80攝氏度左右,在桑拿房中,我們會稍感悶熱,但是並不會覺得燙,但如果是80攝氏度的水灑到我們身上,我們或會痛到失聲,皮膚表層受到嚴重損傷。這是為什麼呢?
  • 挪威「末日種子庫」所在地氣溫創新高,達21.7攝氏度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據德國《焦點》周刊26日報導,挪威氣象局26日表示,位於北極圈內的挪威斯瓦爾巴群島25日氣溫創歷史新高——21.7攝氏度。氣象學家吉斯勒弗斯表示,斯瓦爾巴群島25日傍晚約6時出現這一歷史性高溫,打破了1979年21.3攝氏度的紀錄。斯瓦爾巴群島7月氣溫可能還將創新高。該地區每年這段時間的氣溫通常在5到8攝氏度之間。挪威氣候研究中心的報告稱,從1971年到2017年,斯瓦爾巴群島的氣溫已升高3-5攝氏度。
  • 現實中有沒有末日廢土景象?《末日進化》手遊展現真實末日
    說起末日廢土,我們可能想到的都是荒蕪的場景,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很遙遠。但其實在歷史上,有很多末日廢土類型的事件發生,其中最著名也最讓人覺得揪心的莫過於1986年4月26日發生在車諾比核電站的核子反應堆事故。
  • 美國53歲硬漢迪恩·卡納澤斯連跑80小時不睡覺
    連續80小時奔跑不睡覺,零下13攝氏度在南極跑馬拉松,50天跑完50場馬拉松……這些壯舉就是53歲的美國硬漢迪恩·卡納澤斯創造的,他被證實可以不停歇的連續跑350英裡(約563公裡)。  迪恩曾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年度影響世界人物之一,被譽為美國現代的阿甘。
  • 蘭新高鐵大梁隧道:一年只有兩個季節
    祁連山中儘管氣溫已低至零下25攝氏度,可是還有一群人不為所動,依然像往常一樣,仔細檢查著各種檢測工具、儀器,分類、分組裝上軌道車,隨時準備向著43公裡之外的「世界高鐵第一高隧」——蘭新高鐵大梁隧道進發。  這裡是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武威工務段軍馬場高鐵線路工區,由他們負責維護的蘭新高鐵大梁隧道海拔3608米,目前為世界高鐵隧道海拔最高點,被譽為「世界高鐵第一高隧」。
  • 這裡的變暖速度全球最快 凍土融化差點把「末日種子庫」毀了
    這就是全球種子庫成立的初衷,它必須能抵抗天災人禍,即使核戰爭爆發、小行星撞地球這樣的「世界末日」來臨,也能屹立不倒。全球種子庫最終選址斯瓦爾巴群島(斯瓦爾巴意為「寒冷的海岸」),這裡距離北極約1000公裡,屬於永久凍土帶,遠離人類紛爭,被認為是「末日糧倉」的理想場所。
  • 美國女孩用手機拍出世界末日大片景象
    美國女孩用手機拍出世界末日大片景象 2015-02-27 18:10:11 來源: 網易教育頻道綜合 舉報
  • 世界上最長最深的海底隧道:日本青函隧道長54千米深達240米
    1954年9月26日,日本青函連絡船洞爺丸受颱風15號襲擊導致翻船而沉沒,造成全船1337人共有1155人死亡。當天發生了颱風,但船長堅持要航行,在18:30分出發,結果遇到風暴,在暴風雨中搏鬥求生了幾個小時,到22:45分,洞爺丸沉沒,結果造成慘重傷亡。
  • 幻想中的末日世界裡,為何人類都選擇縱情狂歡?
    56年前,《奇愛博士》讓故事在核爆中結束;而今日,電影和遊戲把人類的故事寫到了核爆之後。 末日不再意味著結局,它成了故事的起點,人性則是故事的主角。 沒人說得清末日文化到底來源於何處,它可能就根植於我們的本能,然後在各種宗教裡浮現。「後啟示錄式」這個形容詞就來自《新約聖經》的最後一卷《啟示錄》。
  • 世界末日種子庫真固若金湯?新報告稱:本世紀末將變得岌岌可危
    趣味探索訊 在地球這個大家庭裡,生活著數百萬種動物和植物,它們和我們人類一起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生態圈。然而,近些年來大家也有目共睹,很多動物物種都已被逼上了滅絕之路。在過去100年中,我們已經統計的就有300多種物種永遠消失在地球上。事實上不只有動物物種告急,多個植物物種也在告急。
  • 煮熟了吃不是更安全嗎?
    吃魚大多數人都想圖一個「鮮」字,將三文魚切成薄薄的肉片,沾上調料,別提多美味了。可是在美味的同時,還潛藏著風險,那就是寄生蟲。記得之前有過一個新聞,說的是廣東順德一位男子喜生食三文魚,經常吃最後身體感到不適,去醫院拍X光,發現身體裡有很多寄生蟲,寄生蟲是導致他身體長期不適的罪魁禍首。
  • 英國,26攝氏度!
    夏令時是為了節省能源而人為規定的時間制度。在3月31日(那一天也是英國的母親節),時鐘將被調快一個小時,倫敦和北京的時差將變為7小時。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周一起來會感到尤其疲倦,因為調鍾讓我們「少了」一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