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人類大腦如此高效?-虎嗅網

2020-11-30 虎嗅APP



大腦是複雜的,每個人類大腦包含約1000億個神經元,能產生100多萬億個連接,常被拿來和另一個複雜系統做比較:電子計算機。它們都具有強大的問題處理能力,都包含大量基本單元——分別是神經元和電晶體,這些基本單元都相連成複雜的環路,處理以電信號形式傳輸的信息。整體上看,人腦和計算機也有著相似的架構:用於輸入、輸出、中央處理和記憶存儲的環路可以被大致區分開,又能協同工作。


它們誰處理問題的能力更強?人腦還是計算機?考慮到過去幾十年計算機技術發展之快,你可能會覺得答案是計算機。的確,通過適當的組裝構建和編程,計算機已經能在複雜遊戲中打敗人類頂尖高手了:上世紀90年代它打敗了西洋棋世界冠軍,最近Alpha Go打敗了圍棋頂尖高手,還有百科知識競賽電視節目《危險邊緣》中機器人也獲得了勝利。然而,在我落筆之際,人類仍然能在眾多日常任務中更勝一籌——例如在擁擠的城市街道上認出一輛自行車或一個特定的人,例如舉起茶杯將它平穩地移到嘴邊 ——更不用說大腦的概念化能力和創造力。


所以為什麼計算機擅長完成某類任務,而人腦在其他方面更為優秀?計算機工程師和神經科學家都曾從計算機和人腦的對比分析中得到過啟示。這種對比最早可以追溯到現代計算機時代早期一本簡短卻影響深遠的書:《計算機與人類大腦》,它的作者,博學家約翰·馮·諾伊曼在20世紀40年代開創的計算機系統結構至今仍是大多數現代計算機的基礎。


我們來看看數字上的比較。




計算機在基本運算速度方面有著人腦難以企及的巨大優勢。現在的個人計算機可以以每秒100億次的速度執行基本的算術運算,比如加法。 我們也可以根據神經元傳遞信息的基本過程和的通訊速度來估計大腦中基本運算的速度。舉個例子,神經元「激起」動作電位被稱為「放電」,也就是在神經元細胞胞體附近引發電信號的尖峰,尖峰電位沿著稱為軸突的細胞突起傳遞,軸突末端又與下遊神經元相連。信息以這些尖峰的出現時間和出現頻率編碼。神經元放電的頻率最高大約每秒1,000次。 再舉個例子,神經元主要通過在軸突終端特定結構——突觸上釋放化學神經遞質來將信息傳遞給下遊神經元,後者將其重新轉換為電信號——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突觸傳遞。突觸傳輸最快大約需要1毫秒。因此無論是尖峰還是突觸傳遞,大腦每秒最多可執行大約1000次基本運算,比計算機慢1000萬倍。


計算機在基本運算的精確度方面也佔有巨大優勢。計算機可以根據分配給每個數字的位以期望的任何精度表示數量。比如,一個32位數字的精度可達2^32分之一,也就是40多億分之一。實驗證據表明,由於生物噪聲,神經系統中的大多數物理量,例如神經元發放率,只存在幾個百分點的可變性,最好的情況下精確度能達到百分之一,僅是計算機的百萬分之一。


職業的網球運動員可以追蹤以160英裡/小時運行的網球的運動軌跡。


然而,大腦的計算表現既不算慢也不算壞。比如,一個職業的網球選手可以追蹤高達160英裡/小時速度運行的網球的運動軌跡,移到球場最佳位置,揮動手臂,甩動球拍,將球擊回對面,一系列動作發生在幾百毫秒之間。此外,大腦完成所有這些任務,功耗比計算機大約低十倍。大腦是怎麼做到的?計算機和大腦之間的一個重要區別是每個系統內部處理信息的模式。計算機任務主要以順序步驟執行,這點我們可以從工程師創建順序指令流的編程方式中看出來。對於這種連續級聯運算,每個步驟都需要高度精確,因為誤差會在連續步驟中積累、放大。大腦也使用連續步驟來處理信息。在網球回擊的例子中,信息從眼睛傳向大腦,然後傳向脊髓,從而控制腿部、軀幹、手臂和手腕的肌肉收縮。


但利用數量眾多的神經元和每個神經元發出的大量連接,大腦也同時採用大規模的並行處理。例如,移動的網球會激活視網膜中許多稱為光感受器的細胞,它的作用是將光轉換為電信號。這些信號隨之被並行傳送給視網膜中許多不同類型的神經元。只消兩個至三個突觸傳遞的時間,球的位置、方向、速度的相關信息已經被不同神經環路提取,並平行地傳輸到大腦。同樣地,運動皮層會發出平行的指令分別控制腿部、軀幹、手臂和手腕的肌肉收縮,這樣身體和手臂能同時協調,調整身體到接球的最佳姿勢。


這種大規模並行策略是是可行的,因為每個神經元都從許多其他神經元那兒輸入、輸出信息——一個哺乳動物神經元平均有數以千計的輸入和輸出。相比之下,計算機每個電晶體僅有三個輸入和輸出節點。來自單個神經元的信息可以被傳遞到許多並行的下遊路徑。與此同時,許多處理相同信息的神經元,可以將它們的輸入信息集中到相同的下遊神經元。後一種特性對於提高信息處理的精度特別有用。例如,由單個神經元表示的信息可能是「嘈雜」的。通過取平均值,下遊的神經元小夥伴通常能夠從100個輸入神經元中提取更精確的信息 。


計算機和大腦相比,基本單元的信號模式也有相同和不同之處。電晶體採用數位訊號,使用離散值來表示信息。神經元軸突中的峰值也是一個數位訊號,因為神經元在任何時間要麼處於尖峰狀態,要麼處於非激活狀態。當神經元被激活時,所有尖峰都是差不多相同大小、形狀,這一特性有助於實現可靠的遠距離尖峰傳播。不過,神經元也利用模擬信號,它使用連續的值來表示信息。一些神經元是無尖峰的,它們的輸出通過分級的電信號傳輸的,可傳輸比尖峰信號更多的信息。


你的大腦比計算機慢1000萬倍。


回擊網球的例子還彰顯了大腦另一個顯著特點:它可以基於當前狀態和歷史經驗,修改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強度——神經科學家們普遍認為,這是學習與記憶的基礎。重複的訓練能使神經元環路為任務優化其連接方式,從而大幅提高速度與精確度。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工程師不斷受大腦啟發來改進計算機設計。並行處理的原則,還有根據使用情況調整連接強度,都被納入了現代計算機。比如,增加並行性,即在單個計算機中使用多個核心處理器,已經是當前計算機設計的趨勢。又比如,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領域的「深度學習」,近年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計算機和行動裝置中的物體識別和語音識別方面的迅速進展都得益於它,其就是受到了哺乳動物視覺系統的啟發[8]。和哺乳動物的視覺系統一樣,深度學習採用越來越深的層次來表示越來越抽象的特徵,不同層次之間的連接權重也通過機器學習動態調整,而不是由工程師手工設計。這些最新進展已經擴展了計算機能夠執行的任務的指令表。儘管如此,大腦還是比最先進的計算機具有更高的靈活性、泛化與學習能力。


隨著神經科學家發現越來越多關於大腦的秘密,工程師可以從大腦的工作原理中獲得更多靈感,進一步改善計算機的結構和表現。最後,不管特定任務中誰將成為贏家,跨學科交融無疑會促進神經科學和計算機工程的發展。


關於作者:駱利群,史丹福大學人文與科學學院教授,神經生物學教授。本文發表於《智庫:四十位科學家探索人類經驗的生物根源》,由David J. Linden編輯,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


1. This essay was adapted from a section in the introductory chapter of Luo, L. Principles of Neurobiology (Garland Science, New York, NY, 2015), with permission.  



相關焦點

  • 比人類還聰明的動物,擁有兩個大腦!如此聰明為何無法統治地球?
    提到目前地球上最聰明的生物,我想大家都會認為是人類。但是答案卻跟我們想的並不相同,有這麼一種動物,從出現到進化發育,如今已經過去了1000萬年的時間,並且這種動物擁有兩個大腦,腦容量極大!比起人類來說,這種動物的腦容量也要大上不少,所以它甚至比人類更聰明。
  • 人類大腦的利用率為何只有10%?科學家:被外星人控制了!
    人類大腦的利用率為何只有10%?科學家:被外星人控制了!   人類在地球上已經存活了幾千年了,人們一直認為人類的出現是通過類人猿的進化而來的。而之前達爾文也提出了物種起源的進化學說,很多人都相信達爾文的進化論。但人類究竟是從何而來,科學家給出了新的答案!
  • 都21世紀了,為何人類依然如此脆弱?-虎嗅網
    三、據學者林萬孝考究,中國商朝人均壽命不超過18歲 、唐代27歲 、清代33歲 , 到民國時期也僅僅為35歲,他們人均壽命如此低是因為他們夭折和非正常死亡太多了,一個簡單的傷口感染就有可能要人命,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現代醫學的古人活的非常隨機。而今天,根據衛生部數據,2018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達到77.0歲。
  • 我們為何如此熱愛吃肉?嘴:不都是我的鍋,你問問大腦
    肉類如此大受歡迎,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肉具有無可比擬的香味。 肉的香味是肉製品中的某些物質( 如糖類、胺基酸、脂類、硫胺素、肽類)通過脂質氧化、美拉德反應(Maillard reaction)、斯特勒克(Strecker)降解反應以及硫胺素降解等化學反應形成的,其中美拉德反應是香味形成的主要因素。
  • 有些動物的大腦為何丟了?
    但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們的生存能力超過我們人類。這個神奇的家族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數億年之久,利用多孔身體吸取海床上的營養物質存活。它們是一種極為簡單的動物,在我們人類看來已經達到可笑的程度。更令人感到驚奇的是,海綿沒有大腦,甚至沒有任何神經細胞,但它們仍活的好好的。海綿的無腦可能是一個生存優勢,是長時間的進化讓它們放棄了大腦。
  • 為什麼只有人類在不斷的演化大腦?
    對於所有的人類物種而言,都著重演化著一個重要的器官——大腦。跟相同體型大小的其他哺乳類物種進行比較,人類擁有著較大的大腦。例如60公斤的人類和60公斤的其他哺乳類相比,其他哺乳類的平均腦容量約為200cm³。而對於250萬年前最早的人類物種——能人,他們的平均腦容量就已經有600cm³了,是其他哺乳類的3倍。而我們智人更誇張,平均腦容量已經高達1300cm³。
  • 為何人類能站在食物鏈頂端?科學家:智商不是主要原因
    面對如此高效、快捷、省力的辦法,我確實感到自愧不如。當黑猩猩之間發生衝突打鬥的時候,一樣會拿起石頭、樹枝等物品作為武器。也同樣會尋找自己的親信拉幫結派,共同抗敵。而一個從小跟著黑猩猩一起長大的人類,能戰勝黑猩猩嗎?顯然,還是不能的。
  • 人類大腦為何是動物中最大的?這個因素決定
    許多人類學家認為,龐大的社會群體是人類大腦變得越來越大的驅動因素。不過,科學家最新研究成果對這一理論提出了質疑。美國紐約大學靈長類動物學家研究認為,影響大腦大小的關鍵因素是飲食,而不是社會群體大小。在美國紐約大學靈長類動物學系,每一個房間的柜子裡都收藏著許多骨骼。
  • 人類大腦為何獨特:腦內連接是關鍵
    中國航空報訊:是什麼讓人類的大腦與眾不同?這個問題回答起來並不簡單,而且還需要未來幾代神經科學家們的努力。但我們已經有了一些初步的答案。這些進化上的創新之處共同作用,似乎能使人類龐大大腦中的信息流通更有效率。但當它們出現混亂時,就會引發精神疾病。假設每個神經細胞與其他所有神經細胞相連,這種一對多的方式構成的連接組是最高效的。但這種模式需要大量的空間和能量來容納所有的連接並維持其正常運轉,因此是肯定行不通的。另一種模式為一對一的連接,即每個神經元僅與其它單個神經元相連。
  • 大腦的奧秘之人類為何普遍不喜歡大量的學習知識
    幾千年來,不乏許多哲學家探討過這個看似有點可笑的話題,這可能與人類大腦的運行原理有關。大腦的運行是根據大腦的結構出發,結構決定功能,高中化學的前言部分早已說得明明白白。讀者要是沒記住,這就應了人類普遍不喜歡學習大量知識這件事情。凡事皆有理,存在即合理。
  • 為何人類無法克制自己的欲望?難道這是大腦失控了?看完剛知道!
    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小宙斯帶你看宇宙,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是為何人類無法克制自己的欲望?難道這是大腦失控了?看完剛知道。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人類的肢體運動都是來源於大腦的操作,因為我們是用意識來控制大腦,然而大腦室友的整個身體的控制權,當我們想要幹一件事情的話,大腦是必須要執行這件事情。但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卻有很多事情大腦卻和我們的意識並不相同,就像小編上面所舉的一個例子,比如說我們要上講臺進行演出,在下面的時候想的還是非常的好,但是要進行演講的時候卻害怕都說不出話了,其實這種狀況也算是一個例子。
  • 為何人類比動物更聰明?研究表明:人類有獨特的「專屬基因」!
    我們常常看到這句話,人類和動物的差距擁有一雙會利用工具的雙手,和聰穎的大腦,正因為如此才成為了現在地球的「領導人」,地球已經有幾十億年的歷史,漫長的歷史舞臺出現了無數的生物,一些生物是未知的,人類在複雜的進化中,脫穎而出屬實不容易,人類的出現為地球增加了別具一格的色彩,為何在自然界中僅僅只有人擁有大腦和獨立思考的意識?人類和動物相比為何更聰明?
  • 讓大腦高效思考的三種習慣
    編者按:大腦是工作的動力,大腦的「專注度」直接影響工作的效率,如何讓大腦保持高效運轉且能得到適當的休息呢?作者 Thomas Oppong 在 Medium 上的一篇名為「3 Habits That Can Give Your Brain a Break to Restore High-Level Thinking」的文章給出了解答。
  • 為何宇宙網狀結構與大腦如此相似?
    所以科學家更喜歡用「宇宙網」來代替「宇宙」這個詞語,它表示可觀測宇宙呈現給人類的真正結構,而後者傾向於人們對遙遠而又宏大的未知存在的一種模糊稱謂。通過對腦部的了解可以知道,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大腦,都是由單個的神經元和神經間質細胞構成。神經元是大腦的工作主體,也是存在比例最高的細胞。比如人類大腦的800-1000億個細胞中,神經元細胞就佔據90%左右。
  • 生態問題的再思考|為何人類的大腦引導我們摧毀地球?
    以下是該系列的第三篇,塞巴斯蒂安·博樂博士的《人類的漏洞:為何我們的大腦引導我們摧毀地球?如何防備?》(Le Bug humain. Pourquoi notre cerveau nous pousse à détruire la planète et comment l』en empêcher.)。
  • 人類明明在三維空間,大腦卻在四維空間,科學家為何會這麼說呢?
    據說在他們的眼中,人類這種生物根本不存在。至於三維空間的生物,就是我們人類了。至於為何六維空間裡面沒有生命存在?可能是因為我們的技術水平有限,那個空間有可能有生物存在,只是我們察覺不到。大腦作為人體最神秘的器官,它的實力不容小覷。
  • 愛因斯坦為何這麼聰明?專家研究其大腦後:不是沒有原因的!
    文/某凡愛因斯坦為何這麼聰明?專家研究其大腦後:不是沒有原因的!因此也有很多人十分佩服愛因斯坦的智慧,同時也會產生疑問,為何愛因斯坦如此聰明,難道他的大腦真的很常人有所不同嗎?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曾經有人尋求過,他就是託馬斯-史託茲-哈維。在當時愛因斯坦去世之前,他就曾經提出一個要求,讓後人將自己的身體完全的火化。
  • 虎嗅網分析的智慧辦公如何實現?MAXHUB賦能多行業實現智慧辦公
    但近日,虎嗅網發布的一篇題為《智能設備一堆,咋還開不好會?》的文章卻指出,遠程辦公趨勢之下,還有個問題急需解決,那就是很多看似「智能」的硬體或軟體僅僅只滿足某一特定場景,割裂的使用體驗難以滿足開會多樣性。文章提到,類似MAXHUB這樣高度集成的智能會議平板才是支撐企業高效遠程辦公的利器。
  • 人類發展幾百萬年,為何大腦沒有「升級」?我們這一代是盡頭?
    那麼問題來了,人類在漫長的時間進化中,為什麼大腦沒有向更高級別的方向發展呢,為什麼人類的大腦沒有進行一次躍遷呢?還是說人類的大腦是目前人類進化的終點?,而且人類的大腦真的優於動物大腦嗎?,按照奧卡姆剃刀率說法,一個理論如果需要太多的修修補補,有各種限制那麼這個理論很可能就是錯的,所以最終可以推測出,人類並非是動物中的最強大腦,至少虎鯨的大腦配件就不輸於人類。
  • 鯨魚的大腦是人腦的9倍,為何智商卻遠低於人類?
    鯨魚的身軀是如此地大,僅僅是鯨魚的頭骨就有3噸,而一根舌頭就有2000千克,根據科學家模擬的畫面,鯨魚的舌頭可以容納至少50個人。而鯨魚的心臟就有一輛小汽車的大小,它們有四個胃,每年至少需要進食200萬隻磷蝦,大約是4噸到8噸的食物,食物如果少於2噸,鯨魚就會感到飢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