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考慮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會喜歡吃肉?為什麼看到肉的時候就唾液大量分泌,口水直流?為什麼明明蔬菜也很好吃,但更想吃肉?
是嘴太任性還是胃太挑?是與生俱來還是後天養成?是人性的泯滅還是道德的淪喪?!(不好意思,扯遠了)扯·······回·······來·······
其實,我們愛吃肉,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圖片來源unsplash
1
無可比擬的風味物質
首先,喜歡自然是因為好吃呀。肉類如此大受歡迎,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肉具有無可比擬的香味。
肉的香味是肉製品中的某些物質( 如糖類、胺基酸、脂類、硫胺素、肽類)通過脂質氧化、美拉德反應(Maillard reaction)、斯特勒克(Strecker)降解反應以及硫胺素降解等化學反應形成的,其中美拉德反應是香味形成的主要因素。
圖片來源《肉的風味物質及其檢測技術研究進展》
所謂美拉德反應,簡而言之就是糖與胺基酸在沒有酶參與的情況下,經過複雜的化學變化,中間產物不斷分解與重組,最終生成褐色物質與香味物質的過程。
例如燒烤時,肉中自帶的葡萄糖和胺基酸發生美拉德反應,從而產生香氣,在我們肉眼看來,就是肉從紅色變成了褐色;不僅僅是烤肉,烤麵包時金黃或者褐色表皮的形成也是這個原理。
大家熟知的味精之所以能讓食物更加美味,就與美拉德反應有關。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當加熱到一定溫度,穀氨酸鈉與食物中的某些物質發生美拉德反應,生成風味物質,賦予食物更多香味。
圖片來源《肉製品中香味物質形成原因研究進展》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肉中的很多物質原本是沒有香味的,這就解釋了生肉為何不香。
在加熱的過程中,這些原本沒有香味的物質發生了一系列化學反應,產生了各種揮發性風味物質( 例如烯、醇、醛、酮、醚、酯、羧酸、含氮及含硫化合物等),共同形成了肉的特殊風味。
由於不同的肉、不同的烹飪過程,最終產生的風味物質不同,所以才形成了豐富多樣的美食。
圖片來源《肉製品中香味物質形成原因研究進展》
比如,有研究者比較過蘇式紅燒肉、毛氏紅燒肉、東坡肉的風味物質,三種紅燒肉共檢出 65 種揮發性成分,其中共有成分不到五分之一(11 種)。而它們的非共有成分,才是造就其獨特風味的功臣。
如蘇式紅燒肉中醋酸、壬醛等含量較高; 毛氏紅燒肉中正十一烷、茴香烯等含量較高; 東坡肉中醋酸、壬醛、乙酸丁香酚酯含量較高。
圖片來源《三種紅燒肉揮發性風味成分的比較研究》
加之,味覺方面,口腔中有一種感受器對穀氨酸鹽等胺基酸鹽敏感,肉的風味物質中含有大量的胺基酸鹽,會使人感受到「鮮味」,而脂肪則給人一種豐富細膩的口感,讓人慾罷不能!
圖片來源 unsplash
2
大腦想吃
除了誘人的香味,我們愛吃肉還與肉中含有的大量能量有關。
這還得從大腦說起,黑猩猩的腦容量是350-550毫升,人的腦容量則在1200毫升以上。儘管大腦的重量僅佔人體體重的2%,但它是身體裡耗能最多的器官。
人類(上)和黑猩猩(下)的頭骨和大腦,圖片來源於zhihu
當身體處於靜止狀態(除了呼吸、消化和保持體溫外,未參與任何活動)時,大腦消耗的能量佔身體消耗能量的20%~25%!!
對於女性和男性來說,這部分能量分別約等於350千卡和450千卡。相當於爬樓梯1500級、慢跑半小時!
其次,成年人腦力勞動者一天所需能量約為2000千卡(具體計算如下圖),而肉能補充大量的能量。
牛津大學的兩位教授也認為,在進化過程中,人類經常食不果腹,於是人類會抓住一切機會來補充高熱量的食物,以儲存能量。因此,愛食肉也算是人類祖先為保生存發展的一種本能。
圖片來源百度文庫
除了需要熱量,我們愛吃肉,還與肉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更能補充大腦所需要的營養有關。
研究表明,大約 70%的大腦重量是脂肪。在各種營養素中,脂質對於大腦第一重要。這其中,Omega-3脂肪酸(尤其是DHA)尤為重要。但由於身體無法非常有效地製造DHA,所以我們需要從肉類食物中獲取這種必需品。
圖片來源unsplash
而且,大腦容易缺乏的元素(比如鋅、維生素B12、鐵等)在肉類中相對更加豐富,並比植物來源的微量元素更加容易吸收,生物利用率更高。
2017年瑞士的一項研究發現:47%的素食主義者的鋅水平不足,而在吃肉的雜食者中,只有10%的人群缺鋅。
此外,另有研究證明,大腦的獎勵中心更喜歡同時富含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2018年發表於《細胞代謝》上的一項研究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
也就是說富含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能產生更大的吸引力,促使取食者傾向於這類食物。
以上,可以看出我們愛吃肉不光是嘴的鍋,大腦也在偷偷滿足自己的偏好。
你有一個愛吃肉的大腦嗎?
END
審核專家:王桂真,營養師,健康管理師
蝌蚪五線譜原創文章/轉載註明來源
責編/心與紙
來源:蝌蚪五線譜
編輯:dogcra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