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申明:本文首發自【瘦龍健康】,我已委託「維權騎士」為我的文章進行維權行動。
免責聲明:以下的文字,不做任何醫療建議,只做信息分享,請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
請隨意轉發到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繫後臺。
本文編輯字數4460字,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我們到底更適合吃植物,還是更適合吃肉?
這個話題,坊間一直有很多爭論,贊成吃草的人,找了很多理由:
比如,人類的指甲短而柔軟,犬齒(我們說的犬牙、虎牙等)小而鈍,而真正的肉食動物,都有鋒利的爪子,大大的犬齒。
再比如,肉食動物下巴只能上下移動,這使得它們能夠從獵物上撕下肉塊,但人類卻能上下左右移動顎骨,加上臼齒很平坦(食肉動物沒有這種臼齒),使我們可以像草食動物一樣用後牙磨碎水果和蔬菜。
從這些方面看,人似乎更適合吃植物,不適合吃肉。
但是,真相可不是這樣的,人類遠沒有你想的那麼被動。
他們能夠製作出抓捕和切割肉類食源的工具,並且到了後期,還會烹飪肉食,所以,像食肉動物一樣的牙齒和爪子,還真不是非要不可。
進一步來說,拋開這些表象,單就腸胃系統而言,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早已偏向了適合「多吃肉」的方向。
其實,我想說的是:人類之所以成今天的樣子,恰恰正是因為多食肉……
今天這篇,我帶大家來了解一下,人類的胃腸道消化系統,決定了我們更適合吃肉。
人類的腸胃,專為吃肉而「設計」
在消化道中,胃會先把吞咽下的食物進行初步加工,並且過濾掉一部分微生物和病原體。
而小腸則通過各種消化酶快速且直接地吸收掉營養,到了結腸,則需要生活在那裡的微生物,來發酵小腸沒有吸收的部分,從而間接獲取營養,了解完這些後,先來看看人類腸道的「設計結構」:
→小腸容積偏大,結腸容積偏小,更適合消化和吸收蛋白質和脂質①
要知道,相比較於動物類食物來說,植物類食物,大都含有很多小腸不易消化且不好直接獲取營養的部分。
比如植物纖維、一些糖醇、酚類,再比如各種抗營養素等。
所以,它們大都會最終進入結腸,在其中經歷緩慢發酵和分解。
也因此,如果飲食結構天然以植物食物為基礎,那麼就越需要結腸,如果天然以動物類食源為主,就越需要小腸。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自然人類學教授Katharine Milton,在1999年的一篇題為《野生靈長類食物的營養特徵》的文章中,曾經列出了長臂猿、猩猩、人類等的腸道佔比。
可以看到,人類的小腸佔比最高,而結腸佔比最低,由此很容易判斷出,人類更偏向於用小腸直接獲取營養,而留給結腸發酵食物的空間佔比並不多。
相反,其它靈長類動物,則擁有更長的結腸,這也是為什麼像大猩猩這樣的草食動物的下腹部,看上去通常都非常大的原因,顯然,它們的飲食更偏向於植物。
→人類對植物的發酵吸收能力非常差
之前我們專門寫過一篇文章,介紹強大的牛胃,是如何把『草』活生生的變成脂肪和蛋白質的。相關閱讀→為什麼牛吃草,還長一身肌肉?|牛可能不是吃素的……
牛之所以這麼牛,靠的就是牛胃裡面強大的微生物系統。
大部分草食動物,通過微生物發酵植物,包括纖維素,來最終獲取營養,所以,它們的消化道中,用於發酵的「天然設計」大都很豐富,特別是反芻動物的瘤胃、網胃,再比如前腸和後腸。
但是如上圖,在消化道用於發酵的部分對比中,可以清晰得看到,人類和貓、狗一樣,對植物的發酵能力並不足。
實際上,人類根本沒有能夠分解纖維素的天然酶,只有一小部分纖維素會被大腸中的腸道微生物分解。
簡而言之,人類不會像牛一樣消化,而且,如果我們要像牛一樣吃東西(即只吃草),則幾乎不可能獲得我們需要的所有營養。
我們吃下去的很多植物,看著營養成分提高,實際上,生物利用度極差,和動物性食物根本沒法比。
→人類的胃部結構竟然和狗最為相似②
單就胃部的構造來說,很多動物對比下來,人和狗狗的胃部構造非常相似。▼
大家都知道,狗狗屬於雜食性動物,但更偏向於食肉。
可是,很多人質疑了,單純就物理結構來講,並不能嚴格說明問題,那麼,我們在進一步看看,人類胃酸進化過程中的選擇性。
健康人的胃酸:甚至能消化生肉
很多人說,我一吃肉就消化不了,這個和長期的飲食結構有關係,這裡我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相關閱讀→為什麼有些人不喜歡吃肉?一吃肉就難受?
食物進入胃之後,胃酸開始發揮作用,除了幫助消化食物,它的一個主要作用就是抑制一些微生物或者病原體進入腸道。
在動物和人類的進化過程中,胃酸的PH值是存在選擇性的:▼③
→食肉動物胃酸酸度高,甚至能過濾掉腐肉中的病原體
看過動物世界的人都知道,我們經常看到動物吃各種不衛生的肉,甚至有些動物吃腐肉,它們之所以能這麼吃,就是因為強大的胃酸。
食肉動物的胃酸PH值一般非常低,也就是說酸性更強,這使得它們能夠很好地溶解蛋白質,過濾病原體。
其實很多食肉動物的嘴裡面就會產生溶菌酶,在病原體到達胃部之前就已經開始殺死它們了,有強大胃酸和溶菌酶的保護,食肉動物能更好得消化肉類,甚至吃掉腐肉。
所以,你會發現,很多食肉動物,即便是吃掉臭掉的、爛掉的動物屍體,依舊不會生病,進化給了它們足夠強大的消化系統。
→食草動物胃酸PH值不低,不需要過濾掉更多可能對自己消化有益的微生物
而食草動物則恰恰相反,它們的胃酸PH值往往偏高,甚至呈現弱鹼性,這是因為,植物食源中的病原體風險相對較低,沒有必要那麼多胃酸來過濾。
另一方面,胃酸有抑制微生物的強大作用,如果胃酸過酸,可能過濾掉它們原本需要的微生物(可能幫助分解植物食物)。
所以,綜合來說,以腐肉(存在較高病原體)為食的動物,一般胃酸是具有最高過濾能力的,即胃酸酸度很強。
同樣,食肉動物和雜食動物,比草食類動物,具有更高的胃酸,那麼,人類的胃酸狀況如何呢?▼④
嚴格對比下來可以看出,被認為處於中等水平的是雜食動物狒狒(表現出與人類最相似的覓食和覓食策略),它們的胃雖然被認為是酸性的(pH = 3.7),卻沒有現代人所見的極低pH值(pH = 1.5)。
所以,一個年輕的健康現代人,其胃酸酸度,是足夠可以過濾掉病原體,甚至是可以消化生肉的(雖然為了保險,我不建議這樣做,但是理論上沒有問題)。
因此,在人類食肉為主的那段時期裡,胃酸酸度應該是更強的。
這是從進化角度上來分析人類胃酸,足以見得,這樣的胃酸「設計」,是為食肉而生,這也側面反映胃酸的重要性。
所以,現在很多中和胃酸,降低胃酸PH值的藥物,可能會一併降低你應對複雜微生物和病原體的能力,魯莽地使用這類藥物,從長遠來講,危害遠大於積極效用。
進化的需要,鼓勵了人類小腸的生長(直接簡單得快速消化並吸收營養),和盲腸結腸的減少(發酵消化纖維),並且長出了一個酸度極強,甚至可以應付生肉的胃,一切都可以促使人體更好得消化肉類。
而現代醫學中,因為吃碳水化合物太多,導致很多人胃酸反流,而無良藥廠卻製造一些降胃酸的藥物,經常吃這些藥物,讓很多人胃酸水平越來越低,吃什麼都不好消化,增加很多癌症的風險。
這類治標不治本的藥物很多,真的害人不淺,這裡就不贅述。
實際上還有一點很重要,人類的腸胃不僅僅更適合吃肉,從更大的生命意義上來說:之所以成為人,正是因為吃了更多的肉食……
因為祖先愛吃肉,才進化為現代人
人類和靈長類祖先之間的一個很大區別點是:大腦的大小。
當靈長類祖先開始面臨水果和種子等飲食不足(可能因為季節變化)的狀況後,開始嘗試獲取能量密集的動物蛋白和脂肪。
它們不同於植物,可以給人類提供更充足、更直接、更全面的營養,這讓人類的大腦飛速增長,不管是體積,還是複雜程度都發生了質變。相關閱讀→要想「腦子」好使,還得多「吃」肉……
而相反,在人類1萬多年前,進入農業社會後,大腦反而開始萎縮。相關閱讀→突然有一天,人類變得越來越矮,腦容量越來越小……
人類的發展,離不開大腦的進化,你知道嗎?人腦需要大量的能量,它的靜息代謝率(維持人體在安靜休息狀態下心跳、呼吸等基本生理功能所需要消耗的能量)在20%到25%之間,而其它哺乳動物則為9%。
較大的大腦,讓人類的整體智力飛漲,也無形中增強了人類語言、合作、社交活動的能力。
這種進化,讓靈長類祖先真正逐漸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人,為了給大腦提供足夠的能量,它們的結腸尺寸逐漸減少(減少消耗植物過程中所需要的大量能耗)。
所以,在雜食的前提下,人類確實具有高度自然的食用肉類偏好,這符合胃腸道、消化道,甚至大腦的進化史。
關鍵的瘦龍說
人類的腸道,在歷史的長河中,一直在朝著更有利於自己成長的方向發展。
從最初的靈長類祖先,到攝入大量肉類,大腦開始實現質的飛躍,「變身」成為真正的人這個過程中就有所體現。
為了將更多的能量供應給大腦,來實現人類社會的更多合作、社交、語言等能力的升級。
我們自然摒棄了部分結腸尺寸,使得人類不至於消耗太多能量用於消化道上,而把很大一部分能量給了我們寶貴的大腦。
這也是為什麼,文中和靈長類近親比較發現:人類的小腸容積最大,結腸卻最小。
並且要知道,人類沒有消化植物纖維素的天然酶,只有一小部分的纖維可以被結腸中的微生物分解。
胃部也是一樣,由於胃酸的存在,使得胃部可以過濾掉一些微生物和病原體,所以食肉動物的胃酸酸度大都高(接觸病原體的風險相對高),食草動物的胃酸酸度大都不高,甚至有的呈現弱鹼狀態(植物的病原體相對風險不高,另外這樣的酸度可以保證不至於殺死可能能幫助消化植物的微生物)。
而人類的胃酸PH值為1.5,是極酸的一種狀態了,偏向於為肉食所備。
所以,可以說的是,在整個人類進化過程中,我們變得越來越有能力吃肉,卻越來越沒有能力吃植物。
可是,1萬年前,這樣的節奏被打破了……
那時候,農業革命開始了,人類逐漸強迫自己違背天性地「換肚子」,從以肉類為主的飲食方式,轉向以植物為主的飲食方式。
這就好像把柴油,強行加入普通汽油汽車中一樣,錯誤的燃料終究會給系統帶來嚴重破壞,也有了現如今被稱為「代謝症候群」的各類疾病。
而少吃米麵糖等植物性食物,增加肉類的攝入,可以大大改善這些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