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更適合吃素還是吃肉?|人類的腸胃,專為吃肉而「設計」

2020-12-06 瘦龍健康

版權申明:本文首發自【瘦龍健康】,我已委託「維權騎士」為我的文章進行維權行動。

免責聲明:以下的文字,不做任何醫療建議,只做信息分享,請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

請隨意轉發到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繫後臺。

本文編輯字數4460,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我們到底更適合吃植物,還是更適合吃肉?

這個話題,坊間一直有很多爭論,贊成吃草的人,找了很多理由:

比如,人類的指甲短而柔軟,犬齒(我們說的犬牙、虎牙等)小而鈍,而真正的肉食動物,都有鋒利的爪子,大大的犬齒。

( 人手和虎爪對比)

再比如,肉食動物下巴只能上下移動,這使得它們能夠從獵物上撕下肉塊,但人類卻能上下左右移動顎骨,加上臼齒很平坦(食肉動物沒有這種臼齒),使我們可以像草食動物一樣用後牙磨碎水果和蔬菜

從這些方面看,人似乎更適合吃植物,不適合吃肉

但是,真相可不是這樣的,人類遠沒有你想的那麼被動。

他們能夠製作出抓捕和切割肉類食源的工具,並且到了後期,還會烹飪肉食,所以,像食肉動物一樣的牙齒和爪子,還真不是非要不可。

圖片來自auroraclass

進一步來說,拋開這些表象,單就腸胃系統而言,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早已偏向了適合「多吃肉」的方向。

其實,我想說的是:人類之所以成今天的樣子,恰恰正是因為多食肉……

今天這篇,我帶大家來了解一下,人類的胃腸道消化系統,決定了我們更適合吃肉。

人類的腸胃,專為吃肉而「設計」

在消化道中,會先把吞咽下的食物進行初步加工,並且過濾掉一部分微生物和病原體。

小腸則通過各種消化酶快速且直接地吸收掉營養,到了結腸,則需要生活在那裡的微生物,來發酵小腸沒有吸收的部分,從而間接獲取營養,了解完這些後,先來看看人類腸道的「設計結構」:

→小腸容積偏大,結腸容積偏小,更適合消化和吸收蛋白質和脂質

要知道,相比較於動物類食物來說,植物類食物,大都含有很多小腸不易消化且不好直接獲取營養的部分。

比如植物纖維、一些糖醇、酚類,再比如各種抗營養素等。

所以,它們大都會最終進入結腸,在其中經歷緩慢發酵和分解。

也因此,如果飲食結構天然以植物食物為基礎,那麼就越需要結腸,如果天然以動物類食源為主,就越需要小腸。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自然人類學教授Katharine Milton,在1999年的一篇題為《野生靈長類食物的營養特徵》的文章中,曾經列出了長臂猿、猩猩、人類等的腸道佔比。

可以看到,人類的小腸佔比最高,而結腸佔比最低,由此很容易判斷出,人類更偏向於用小腸直接獲取營養,而留給結腸發酵食物的空間佔比並不多。

相反,其它靈長類動物,則擁有更長的結腸,這也是為什麼像大猩猩這樣的草食動物的下腹部,看上去通常都非常大的原因,顯然,它們的飲食更偏向於植物。

→人類對植物的發酵吸收能力非常差

之前我們專門寫過一篇文章,介紹強大的牛胃,是如何把『草』活生生的變成脂肪和蛋白質的。相關閱讀→為什麼牛吃草,還長一身肌肉?|牛可能不是吃素的……

牛之所以這麼牛,靠的就是牛胃裡面強大的微生物系統。

大部分草食動物,通過微生物發酵植物,包括纖維素,來最終獲取營養,所以,它們的消化道中,用於發酵的「天然設計」大都很豐富,特別是反芻動物的瘤胃、網胃,再比如前腸和後腸。

圖片來自avocadotree

但是如上圖,在消化道用於發酵的部分對比中,可以清晰得看到,人類和貓、狗一樣,對植物的發酵能力並不足

實際上,人類根本沒有能夠分解纖維素的天然酶,只有一小部分纖維素會被大腸中的腸道微生物分解。

簡而言之,人類不會像牛一樣消化,而且,如果我們要像牛一樣吃東西(即只吃草),則幾乎不可能獲得我們需要的所有營養。

我們吃下去的很多植物,看著營養成分提高,實際上,生物利用度極差,和動物性食物根本沒法比。

→人類的胃部結構竟然和狗最為相似

單就胃部的構造來說,很多動物對比下來,人和狗狗的胃部構造非常相似。▼

圖片來自bluntcoach

大家都知道,狗狗屬於雜食性動物,但更偏向於食肉。

可是,很多人質疑了,單純就物理結構來講,並不能嚴格說明問題,那麼,我們在進一步看看,人類胃酸進化過程中的選擇性。

健康人的胃酸:甚至能消化生肉

很多人說,我一吃肉就消化不了,這個和長期的飲食結構有關係,這裡我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相關閱讀→為什麼有些人不喜歡吃肉?一吃肉就難受?

食物進入胃之後,胃酸開始發揮作用,除了幫助消化食物,它的一個主要作用就是抑制一些微生物或者病原體進入腸道。

在動物和人類的進化過程中,胃酸的PH值是存在選擇性的:▼③

→食肉動物胃酸酸度高,甚至能過濾掉腐肉中的病原體

看過動物世界的人都知道,我們經常看到動物吃各種不衛生的肉,甚至有些動物吃腐肉,它們之所以能這麼吃,就是因為強大的胃酸。

食肉動物的胃酸PH值一般非常低,也就是說酸性更強,這使得它們能夠很好地溶解蛋白質,過濾病原體。

其實很多食肉動物的嘴裡面就會產生溶菌酶,在病原體到達胃部之前就已經開始殺死它們了,有強大胃酸和溶菌酶的保護,食肉動物能更好得消化肉類,甚至吃掉腐肉。

圖片來自telegraph

所以,你會發現,很多食肉動物,即便是吃掉臭掉的、爛掉的動物屍體,依舊不會生病,進化給了它們足夠強大的消化系統。

→食草動物胃酸PH值不低,不需要過濾掉更多可能對自己消化有益的微生物

而食草動物則恰恰相反,它們的胃酸PH值往往偏高,甚至呈現弱鹼性,這是因為,植物食源中的病原體風險相對較低,沒有必要那麼多胃酸來過濾。

另一方面,胃酸有抑制微生物的強大作用,如果胃酸過酸,可能過濾掉它們原本需要的微生物(可能幫助分解植物食物)。

所以,綜合來說,以腐肉(存在較高病原體)為食的動物,一般胃酸是具有最高過濾能力的,即胃酸酸度很強。

同樣,食肉動物和雜食動物,比草食類動物,具有更高的胃酸,那麼,人類的胃酸狀況如何呢?▼④

嚴格對比下來可以看出,被認為處於中等水平的是雜食動物狒狒(表現出與人類最相似的覓食和覓食策略),它們的胃雖然被認為是酸性的(pH = 3.7),卻沒有現代人所見的極低pH值(pH = 1.5)。

所以,一個年輕的健康現代人,其胃酸酸度,是足夠可以過濾掉病原體,甚至是可以消化生肉的(雖然為了保險,我不建議這樣做,但是理論上沒有問題)。

因此,在人類食肉為主的那段時期裡,胃酸酸度應該是更強的。

這是從進化角度上來分析人類胃酸,足以見得,這樣的胃酸「設計」,是為食肉而生,這也側面反映胃酸的重要性。

所以,現在很多中和胃酸,降低胃酸PH值的藥物,可能會一併降低你應對複雜微生物和病原體的能力,魯莽地使用這類藥物,從長遠來講,危害遠大於積極效用。

進化的需要,鼓勵了人類小腸的生長(直接簡單得快速消化並吸收營養),和盲腸結腸的減少(發酵消化纖維),並且長出了一個酸度極強,甚至可以應付生肉的胃,一切都可以促使人體更好得消化肉類。

而現代醫學中,因為吃碳水化合物太多,導致很多人胃酸反流,而無良藥廠卻製造一些降胃酸的藥物,經常吃這些藥物,讓很多人胃酸水平越來越低,吃什麼都不好消化,增加很多癌症的風險。

這類治標不治本的藥物很多,真的害人不淺,這裡就不贅述。

實際上還有一點很重要,人類的腸胃不僅僅更適合吃肉,從更大的生命意義上來說:之所以成為人,正是因為吃了更多的肉食……

因為祖先愛吃肉,才進化為現代人

人類和靈長類祖先之間的一個很大區別點是:大腦的大小

當靈長類祖先開始面臨水果和種子等飲食不足(可能因為季節變化)的狀況後,開始嘗試獲取能量密集的動物蛋白和脂肪。

它們不同於植物,可以給人類提供更充足、更直接、更全面的營養,這讓人類的大腦飛速增長不管是體積,還是複雜程度都發生了質變。相關閱讀→要想「腦子」好使,還得多「吃」肉……

圖片來自greatlakesledger

而相反,在人類1萬多年前,進入農業社會後,大腦反而開始萎縮。相關閱讀→突然有一天,人類變得越來越矮,腦容量越來越小……

人類的發展,離不開大腦的進化,你知道嗎?人腦需要大量的能量,它的靜息代謝率(維持人體在安靜休息狀態下心跳、呼吸等基本生理功能所需要消耗的能量)在20%到25%之間,而其它哺乳動物則為9%。

較大的大腦,讓人類的整體智力飛漲,也無形中增強了人類語言、合作、社交活動的能力。

這種進化,讓靈長類祖先真正逐漸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人,為了給大腦提供足夠的能量,它們的結腸尺寸逐漸減少(減少消耗植物過程中所需要的大量能耗)。

所以,在雜食的前提下,人類確實具有高度自然的食用肉類偏好,這符合胃腸道、消化道,甚至大腦的進化史。

關鍵的瘦龍說

人類的腸道,在歷史的長河中,一直在朝著更有利於自己成長的方向發展

從最初的靈長類祖先,到攝入大量肉類,大腦開始實現質的飛躍,「變身」成為真正的人這個過程中就有所體現。

為了將更多的能量供應給大腦,來實現人類社會的更多合作、社交、語言等能力的升級。

我們自然摒棄了部分結腸尺寸,使得人類不至於消耗太多能量用於消化道上,而把很大一部分能量給了我們寶貴的大腦。

這也是為什麼,文中和靈長類近親比較發現:人類的小腸容積最大,結腸卻最小。

並且要知道,人類沒有消化植物纖維素的天然酶,只有一小部分的纖維可以被結腸中的微生物分解。

胃部也是一樣,由於胃酸的存在,使得胃部可以過濾掉一些微生物和病原體,所以食肉動物的胃酸酸度大都高(接觸病原體的風險相對高),食草動物的胃酸酸度大都不高,甚至有的呈現弱鹼狀態(植物的病原體相對風險不高,另外這樣的酸度可以保證不至於殺死可能能幫助消化植物的微生物)。

人類的胃酸PH值為1.5,是極酸的一種狀態了,偏向於為肉食所備

所以,可以說的是,在整個人類進化過程中,我們變得越來越有能力吃肉,卻越來越沒有能力吃植物

可是,1萬年前,這樣的節奏被打破了……

那時候,農業革命開始了,人類逐漸強迫自己違背天性地「換肚子」,從以肉類為主的飲食方式,轉向以植物為主的飲食方式

這就好像把柴油,強行加入普通汽油汽車中一樣,錯誤的燃料終究會給系統帶來嚴重破壞,也有了現如今被稱為「代謝症候群」的各類疾病。

少吃米麵糖等植物性食物,增加肉類的攝入,可以大大改善這些疾病。

(叼叼完了,是不是又說多了?)

相關焦點

  • 人類到底該吃肉 還是吃素?
    那麼,長期食肉會否與一些心理疾病有關,或者素食對人的心理健康更有益呢?帶著這樣的疑問與思考,於是想寫今天的這篇文章,叫做《素食與心理健康》之「人類適合吃肉還是吃素」。很少有人不關注自己的生活是否快樂與幸福,而幸福本身又與我們的身體和心理密不可分。既然這樣,探討與身體和心理密切相關的飲食,那就是很必要的了。那麼,人的生理結構是怎樣的?它適合吃肉嗎?
  • 人類更適合吃素還是吃肉?營養專家給出一個「黃金肉素比」
    你更愛吃素還是吃肉?回答「吃肉」的人一定不在少數。近來網絡上「人類天生適合素食」的觀點廣為流傳,不禁讓喜歡吃肉的人疑惑:吃素真的比吃肉好嗎?《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專家,從生理構造方面為你解答這個問題,並教你科學、放心的吃肉。
  • 吃素和吃肉,哪個更健康?爭論不休的素食觀
    吃素和吃肉哪個更健康,在網上可謂是爭論不休。在這裡我想說一句,想吃肉的你想吃就吃,別為自己找個合理的理由,別以為你找了個合適的理由,就能掩蓋你殘忍傷害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的事實。我說的有一些過分,但事實就是這樣。
  • 科學研究表明:吃素的動物智商更高,為什麼人類還要吃肉?
    吃草的智商高還是吃肉的智商高?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從通過鏡子測試的7種動物來看,吃草的佔兩席,雜食性的佔2席,肉食類的3席,看來還是肉食動物比較多一些,那麼真的是肉食類的智商高嗎?吃肉的智商真的比吃草的要高嗎?
  • 吃素好還是吃肉好?不妨看看這個「黃金肉素比」
    如果問別人喜歡吃肉還是喜歡吃素的話,得到的答案基本上都是喜歡吃肉,近幾年來素食主義廣為流傳,這讓很多喜歡吃肉的人懷疑,吃素真的比吃肉好嗎?其實通過對比人類和食草以及食肉動物的生理結構來看,人類更適合吃素是的,說法並不科學。
  • 人類長期吃素,對身體有什麼影響?
    對於其他動物而言,吃什麼是由自己的口味決定的,但是人類擁有思想,有些人出於各種目的而宣布不再吃肉,長期吃素。那長期吃素的人,對身體有什麼影響嗎?人類可以長期吃素嗎?如果從人類的設計上看,人類其實不適合長期吃素,這是因為人類無法從素食中獲取足夠的營養價值。
  • 血型影響吃肉還是吃素?四大血型,如何吃才能更健康?
    人類從未停止過研究的腳步。很多觀點表明人的性格和飲食習慣是跟血型密切相關的。甚至不少文章指出:O型血的人更熱情,愛吃肉;A型血的人更淡定,愛吃素;AB血型的很多是精分小少年……這樣的結論是否合理?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 素食主義者錯了,人類根本就不適合吃素
    素食主義者,是個令人又愛又恨的群體,如果只是私底下為了各種「可愛」的理由奉行不吃肉食,他們身上展現出的同情心其實還是蠻可愛的。但是當他們拿著弱不禁風的理由,要求素食成為每個人的道德義務時,就這就變成一種道德騷擾了。而當他們毫無根據的聲稱吃素更健康長壽,吃素更自然,就可以說在騙人和害人了,我們就必須得撥亂反正。
  • 因為人類是弱者,所以才吃肉?
    ,尤其是肉類,有些人甚至可以做到無肉不歡,可是猴子,猩猩們卻只吃素。但森林之外,只是大片的草原,適合食用的植物稀少,而獵食者又虎視眈眈。我們沒有食物,也沒有進食的時間。森林之外,人類祖先還是弱者。因此,我們盯上了肉。不過我們身體弱小,沒辦法狩獵。因此我們盯上的是「三手肉」。也就是大型捕食者吃飽後,禿鷲一類的小型肉食動物吃,他們吃飽後,剩下的骨渣,爛肉才是我們的。
  • 堅持吃肉和堅持吃素的人,有什麼區別?哪種飲食方式,有益健康?
    其實吃肉還是吃素都是大家自己的選擇,沒有什麼絕對性,但是很容易在營養上達不到平衡,身體或多或少就會出現一些問題。沒有完美的飲食方式,只有適合自己的飲食模式。很多問題都來自於吃得太多,我們是需要對自己的身體負起責任,注重營養均衡,不要過量。
  • 「硬著頭皮」吃肉竟促成人類進化
    來源:科技日報人類喜歡吃肉,如果說吃肉也是一種能力,那麼這種能力應該是在人類演化中期,大約230萬年前才發展出來的。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人類是從何時開始吃肉,以及如何消化這麼多肉的。 人類祖先起初是吃素的 人類是靈長類動物,我們的第一個靈長類祖先出現在8000萬至6500萬年前,居住在樹上,以水果和樹葉為主食。
  • 愛吃肉的人和愛吃素的人,誰更健康、更易長壽?聽聽醫生怎麼說
    愛吃肉的人和吃素的人誰更健康,一直是人們爭論不休的話題,話題的熱度不亞於雞生蛋,還是蛋生雞。
  • 吃素好還是吃肉好?跟著內在的引導,想吃就吃
    還有,臥槽,我吃肉比吃素的時候消化能力更好了,而且還瘦了2磅, 你們看啊~~~」「所以,從現在開始,老娘要開始大力跟你們宣傳吃肉的好處了。」好吧,Alyse的吃素吃肉大對戰我們就介紹到這,對於她的這種做法和行為,你也可以在評論區參與討論。
  • 為了鼓勵市民少吃肉,對抗全球暖化,布魯塞爾綠燈變「吃素」吃素,紅燈變「停止吃肉」!
    更成為了世界通用語言。 最近,在比利時最大的城市布魯塞爾,為了鼓勵更多市人選擇素食,減少吃肉,有人就想到了改裝交通燈來推廣素食!  在布魯塞爾至少有二十多個交通燈被改裝過紅色的交通燈現在閃爍著「停止吃肉」,綠色的交通燈敦促司機和行人「吃素」!
  • 「吃肉」、「吃素」、「吃齋」,看看佛教是怎麼說的
    那麼佛教對吃肉是怎麼規定和解釋的呢?一般來說,佛對出家的僧眾是有嚴格規定的,那就是堅決不能吃肉,而對一些皈依的居士也是根據不同的「歸位」有不一樣的界定。皈依「菩薩戒」的大眾是禁止吃肉的。所謂的「三淨肉」就是「不見殺」、「不聞殺」、「不為己殺」。
  • 吃素和吃肉那個更加環保?
    少吃肉為環保   2006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了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在與人類活動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中,牲畜的排放量佔了18%,這比人類在交通運輸這一塊產生的溫室氣體還要多。有關畜牧業對氣候變暖的研究,讓很多素食者有了振臂高呼的科學依據。每年,聯合國氣候談判上都有示威者高舉旗幟呼籲實行素食。
  • 闢謠|少吃肉,吃素更健康?看看醫生怎麼說,別再被誤導了
    近些年,社會中傳起了一股吃素的社會潮流,素食主義者不斷地誕生,著名的蘋果公司創始人也是一位素食主義者。只是,隨著潮流而來,我們也經常能聽到一些吃素不夠營養的傳聞,說長期吃素會減少壽命,體內會缺少某些維生素之類的。
  • 長期吃素,不吃肉的人,身體變化驚人,好事還是壞事?
    而現在,每天都不吃肉,只吃素,就會導致體內的營養物缺失,進而會導致免疫力出現下降的情況。 在不吃肉的這段時間內,你會發現自己的精神狀態變差,整天沒有精神,還容易生病,稍微受個涼,或者是周圍人出現感冒時,自己就會被傳染上,抵抗力嚴重下降了。 若是女性朋友經常的吃素,不吃葷,會影響到子宮和卵巢的健康,小心不孕的情況出現。
  • 只吃素不吃肉真的可以減肥嗎?要承擔什麼後果嗎?#健康闢謠#
    這不,就在前天,一位要好的閨蜜就滿腹牢騷的找上了我,讓我給她支招如何才能快速減肥,並問只吃素不吃肉能不能減肥? 事實上,只吃素不吃肉不一定能減肥,關鍵還是要看具體怎麼吃。 這是因為能不能快速的成功減肥,主要與攝入的能量有關,和是否吃素或吃肉並沒有必然的聯繫。 簡單的說,不管是吃素還是吃肉,如果控制不好自己的嘴,一旦攝入的能量超標就會導致體重增加,甚至發生肥胖。
  • 為了地球少吃肉多吃素?聯合國真的這樣呼籲了嗎
    聯合國是否真的呼籲人們少吃肉、多吃素呢?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主要任務是對氣候變化的潛在影響以及減緩氣候變化的可能對策進行評估,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聚焦氣候和土地利用,指出氣候變化加劇了土地壓力。其中,和飲食緊密相關的是畜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