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近日發布《氣候變化與土地利用特別報告》,其中關於減少肉類消費的政策建議引發廣泛關注。聯合國是否真的呼籲人們少吃肉、多吃素呢?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主要任務是對氣候變化的潛在影響以及減緩氣候變化的可能對策進行評估,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聚焦氣候和土地利用,指出氣候變化加劇了土地壓力。
其中,和飲食緊密相關的是畜牧業。畜牧業是溫室氣體最主要排放源,無論是牲畜的倡導發酵、生產飼料、還是由畜牧業擴張所帶來的毀林,都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此外,工業化的農業生產會引起土壤侵蝕和汙染。
據此,IPCC在報告中提到,以素食為主會成為一個減緩氣候變化的契機,並評估了減少肉類消費的政策可能性。
「我們不想對人們的飲食指手畫腳,」Hans-Otto Portner, IPCC環境影響、適應和脆弱性工作組的主席說,「如果發達國家的居民能夠減少肉類消費,政府給予激勵措施,這對氣候和人類健康確實都是有益的。」
報告的主要作者協調人之一、中科院大氣所賈根鎖研究員也在接受採訪時強調:「素食的碳足跡低於肉食的碳足跡。」碳足跡指一個人或者團體的「碳耗用量」。碳耗越多,導致全球變暖的溫室氣體就越多。
然而,賈根鎖表示:「雖然多吃素確實有益於土地保護,但聯合國並不是建議人們千篇一律地拋開當地的文化特色和歷史背景、清一色去吃素。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選擇。」
畢竟,基於不同的氣候和地理環境,各地的農產品和烹飪方式也不盡相同。長此以往,各地區的人們形成了獨特的口味偏好。以中國為例,中國人愛吃豬肉,這是從明代後期起就有的趨勢,因為養豬適合明清發展畜牧業的需要。由於當時中國廢除了土地的休耕制度,牲畜的糞便就可作為肥料恢復土壤的肥力。雖然豬不能像牛一樣為大田生產提供動力,但是養豬可以提供大田所需的肥料。
賈根鎖提到,其實,該問題爭議已久,許多記者都問過這樣的問題:飲食結構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氣候變化?我們到底應該在多大程度上進行改變呢?
聯合國的這份報導只是客觀地說明,肉類的碳足跡高。「這是中性的。」他說道。事實上,聯合國並未明確表態是否應該多吃菜、少吃肉。畢竟飲食結構的「優劣」,並非只有環境一個衡量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