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社會中傳起了一股吃素的社會潮流,素食主義者不斷地誕生,著名的蘋果公司創始人也是一位素食主義者。
只是,隨著潮流而來,我們也經常能聽到一些吃素不夠營養的傳聞,說長期吃素會減少壽命,體內會缺少某些維生素之類的。
但其實,沒有經過驗證的說法,說實話有點耍流氓,我們應該嚴謹地看待這一問題。
其實吃素一點問題也沒有,真正有問題的是偏食,長期只吃同一種素食。
咱們今天就來剖析一下,到底怎麼吃素才健康。
對於這一個話題,其實應該從人體攝入營養的角度出發,而不是泛化為「素食」和「肉食」。
素食也就意味著不吃肉,不吃動物,甚至是不碰動物製品。
從營養學來看,我們人體主要需要的營養包含「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微量元素)、維他命、水分、醣類」。
大多數人一般認為只吃素沒法補充足夠的蛋白質,但其實是片面的說法。
我們應該從每樣食物的蛋白質含量作對比,來看看。
每100克食物中的蛋白質含量,單位為克。
我們可以很明顯看到,豆腐皮等豆類普遍比肉類食品蛋白質含量要高,其次是瓜子類。
另外我們也可以看到,肉類的確比青葉菜類擁有更多的蛋白質。
也就是說在同等的質量上,蛋白質的含量是這樣排序的豆類>肉類>葉子菜。
所以這時候你還認為肉類食物比素食蛋白質含量高嗎?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那可能又會有人說,動物蛋白比植物蛋白好吸收。
我們來看一下胺基酸吸收率,一組隨機對照的實驗研究表明,動物蛋白和扁豆的蛋白吸收率一樣高。
我們再拿礦物質來對比
常見的肉類的微量元素含量:
再看看黃豆、黑豆以及綠豆三種豆類的微量元素含量:
結果很明顯:如果要補充鉀、鈣、鱗這三種微量元素,明顯豆類食品會遠遠高於常見的肉類食品。
這時候,你還會說吃肉比吃素好嗎?
其實真正吃素吃出營養不均衡的,是因為瞎吃,跟著時尚的潮流,但是不仔細研究人體所攝入的營養作為基礎參照,才會造成的情況。
而真正地吃肉還是吃素,是沒有必要爭吵的,愛吃素的吃素,愛吃肉的吃肉,按照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去吃,才是最好的選擇,一味地把兩個泛化的概念拿來做對比,是不理智的行為。
對於動物保護主義以及宗教人士來說,當然是吃素最好。
對於不屑於用條條框框約束自己的人來說,還是該怎麼來就怎麼來。
這個世界本就是陰陽同存,明面暗面始終合一的,我們的世界是多元而非二元對立的,你說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