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你覺得人生不可能更糟糕的時候,它忽然就又會給你點兒顏色看看。
——《銀河系漫遊指南》作者 道格拉斯·亞當斯
銀河系漫遊指南
每個人都曾經歷過懊惱糟糕的早晨。懶床睡過了點,起床弄傷了腳趾,下樓磕了頭,早餐烤焦了麵包。
阿瑟· 登特(馬丁·弗裡曼飾)的這個早上可謂衰運當頭,而且還遠不止這些,當他一覺醒來,哦豁,他的家被拆了。
政府已經決定拆掉他的房子,修建一條馬路。這個時候,你的朋友,推著一車啤酒就來了,順便告訴你一個更加不幸的消息:他不是地球人,他是外星人。來找你的原因是,地球在十來分鐘之後就要毀滅了。
而他正在地球上尋找新版《銀河系漫遊指南》。
最聳人聽聞的是,外星人正在建造銀河系高速公路,而地球是阻擋工程進展的障礙物,外星人即將摧毀地球。
在好友福特的幫助下,阿瑟·登特在地球被毀滅前的最後一刻,搭上了一艘路過地球的外星人的太空船,遠離這個即將毀滅的傷心地,就這樣銀河系漫遊之旅就這樣開始了~
在作品中,一個古老而先進的文明,為了探求「宇宙、生命和萬物存在的終極答案」而建造了一臺超級計算機。
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這個文明經歷了興衰迭起,唯獨這個超級項目始終被維護著。
歷經750萬年,當年先進的文明已經墮落成了原始的宗教文明,而超級計算機最終給出了答案「42」。
格拉斯·亞當斯
《銀河系漫遊指南》是根據道格拉斯·亞當斯的科幻小說《銀河系漫遊指南》改編。
二戰之後,百廢待興的1952年,道格拉斯·亞當斯出生在英國劍橋一個衣食無憂但家庭關係相對複雜的家庭。
亞當斯在學生時代相當熱愛寫作,1971年他寫了一篇關於宗教詩歌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他將披頭四樂隊與威廉·布萊克聯到一起,並使他獲得了「當地大學」的賞識。這使得他19歲便得以入劍橋大學研讀英語文學。
同年,亞當斯終於實現了他的計劃——橫穿歐羅巴大陸,直到伊斯坦堡。為了這個計劃,他隨身攜帶了一本《歐洲漫遊指南》。
有一天晚上,亞當斯喝得晃晃悠悠,但是,突然間一片浩瀚的星河擊中了他微微抬起的頭。
康德說「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讓人敬畏,那就是我們頭頂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
畢業之後,亞當斯成為了一名劇作家,主要寫喜劇。起初日子並不好過,因此不得不兼做些其它的工作。但是他並未停止這部書的寫作。
最終,在1979年,《銀河系漫遊指南》成功出版了,並且作為廣播劇在BBC播出,而亞當斯也迎來了自己事業的轉機——他成功擔任了BBC的製片人。
隨後,亞當斯一直以劇作家的身份活躍在舞臺以及銀幕上,甚至在一段時間裡曾是《神秘博士》這部享譽全球的、化石級的項目的主創人員。
當然,儘管他本人不承認,但事實上他也是一位當之無愧的環保主義社會活動家,以及科幻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2001年5月10日,國際天文學協會的小行星中心將編號18610的小行星命名為「阿瑟·鄧肯」——這是《銀河系漫遊指南》中男主角的名字。
宇宙的終極答案
無論生活多喪,世界多麼無意義,至少人們還有無盡的星空與對世界的好奇。而我們苦苦追尋的終極,其實壓根就沒有意義。真正重點的東西,是享受你所擁有的生活。明白問題,才會知道答案的意義。
這或許就是,《銀河系漫遊指南》科幻外衣下的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