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業大佬高善文王國斌3000萬北大設獎學金 支持物理化學等基礎...

2021-01-09 金融界

來源:金融界網站

作者:慧眼君

金融界《券業場》獲悉,在高善文、王國斌等北京大學校友的支持下,北大秦宛順靳雲匯獎學基金(簡稱秦靳獎學金)成立。

據悉,秦靳獎學金每年撥付150萬元人民幣,獎勵北京大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的本科生,這是北京大學規模最大的獎學金項目。作為中國最高學府的北大,在數學、物理等學科前沿已經取得了不少重大成果。

對於此次捐贈,北京大學也寫了感謝信以表謝意。

感謝信信息顯示,高善文、王國斌等人捐資三千萬元,並以恩師的名字命名了秦靳獎學金。

作為金融圈元老級的人物,高善文這一舉動也引起了圈內人的關注。

公開資料顯示,高善文在1995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後,進入中國人民銀行工作。2003年9月,應北大同窗摯友李勇的邀請,加盟光大證券,任首席經濟學家。

進入證券行業不到一年,高善文就在《新財富》評選中奪得宏觀經濟分析方向第一名,由此在界內聲名鵲起。2005年、2006年,連續兩屆,均蟬聯該評選項目第一。

2006年3月,高善文提出資產重估理論,預言股市大漲,在隨後的一年半的時間裡上證指數不出其所料,服膺其理論和預見能力的人越來越多。

2007年4月,高善文轉戰安信證券,任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除了任職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外,目前也是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業界導師,《清華金融評論》編輯與學術委員會委員。同時任中國金融40人論壇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北京大學北京金融校友會副會長等。

入行17年,高善文目睹了市場從絕望到瘋狂的幾度輪迴,在經濟周期、通貨膨脹以及資本市場領域都形成了獨立、完整的研究體系,也已搭建起了其宏觀經濟分析的整體框架。

王國斌同樣是一位券業風雲人物,早年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後轉入社會學系,又在北大光華攻讀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入職於萬國證券投資銀行部,後轉入中國經濟開發信託投資公司,2005年起,先後擔任東方證券副總裁、東方證券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等職務,現為君和資本創始合伙人。

在業界,王國斌威望極高,投資業績笑傲江湖,最近的一次公開露面,王國斌稱A股市場仍將有結構性大行情。

相關焦點

  • 高善文3000萬捐資北大 以恩師名設獎學金!哪些大佬最熱心...
    高善文3000萬捐資北大,以恩師名設獎學金!哪些大佬最熱心?這些校友圈最多金 摘要 【刷屏!高善文3000萬捐資北大 以恩師名設獎學金!哪些大佬最熱心?這些校友圈最多金】攜校友捐贈北大3000萬,以恩師名字設立獎學金,優先鼓勵基礎學科研究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再次在金融圈刷屏!
  • 光大證券研究所又現多骨幹同時離職,券業為何頻現「組團離職」?
    光大證券和中金公司均未對外回應此事,但有券商從業人員告訴券業觀察,傳聞大概率屬實。此外,上述傳聞中的離職人員都算是光大研究所骨幹,如果都離職,光大研究所或許會損傷不少元氣。據券業觀察了解,「組團離職」已經不止一次出現在光大證券研究所。
  • 一留學生,北大7年給47萬獎學金
    想我泱泱中華學子兀兀窮年十幾年,也只有不到萬分之一的人能衝到清華大學啊。他們輕輕鬆鬆地就能夠走進清華,恐怕連汗都不會落一滴吧。此前,一位北師大的院長胡必亮在新浪財經論壇上表示,「我們給外國留學生的獎學金標準很低,一人一年也才就十萬左右」。這一出手,一年就是十萬,還低了?
  • 萬哲先90歲壽辰前出資百萬在山東理工大設獎學金
      原標題:中科院院士萬哲先90歲壽辰前出資百萬在山東理工大設獎學金     萬哲先老人是淄博籍的中科院院士,日前,他在自己的90歲壽辰前,出資100萬元,在山東理工大學設立「萬哲先院士教育獎勵基金」,以支持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獎勵品學兼優、在科技創新能力方面有突出成績的學生。
  • 徜徉於粉墨與書香中,她捧回北大最高榮譽獎學金
    2018級碩士生張雲起在北大她與傳統文化盡情擁抱同時,她還有著優秀的成績曾獲得北京大學校設最高榮譽獎學金「五·四獎學金」如今,她以北大哲學系2020級博士研究生的身份和文化傳承的青年擔當青春相繼,百年新啟在北京大學五四獎學金的視頻當中張雲起同學第一個出場以戲曲形象開啟了北大青年的青春故事
  • 光谷攜十所「中國藤校」設千萬獎學金
    12月23日,武漢東湖高新區宣布攜清華大學等國內十所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設立每年1000萬元「中國光谷獎學金」,重點面向理學、工學、農學、醫學、法學專業,開設學生獎、成果轉化獎和光谷產業教授獎。
  • 「超強學習能力」的背後——她獲得北大最高榮譽獎學金!
    於茫茫書海探求真知於城鎮鄉野學思踐悟於盛賽會場奉獻服務她是北大城市與環境學院本科生秦曉宇在北大她拓展青春的多種可能>憑著優異的成績在2018-2019學年榮獲校設最高榮譽獎學金五四獎學金她致力於成為「志願者的志願者」為志願服務保駕護航
  • 保送北大的天才拿到麻省理工學院獎學金卻選擇出家,原因讓人唏噓
    比如在清華北大的新生當中,奧賽各學科的金銀牌得主就是很好的例證,甚至像清華如今還開設了智班和姚班這樣的特色鮮明班級,想要在高中畢業後進入這類大牛班級並非易事,比如從智班姚班的組成成員可以看到,很多來自於各類大獎賽的冠軍。
  • MBA獎學金匯總 | 考的越高拿的越多!
    例如北大國發院給出了36.8萬的新生獎學金,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更是給出了可高達52.8萬的全額獎學金,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各院校的獎學金政策: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2020級全日制MBA新生獎學金1.全額獎學金(368000CNY)2.特等獎學金(225000CNY
  • 高考狀元拒港大72萬獎學金,退學復讀考北大,彪悍的人生無需解釋
    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便是當年遼寧省的高考狀元,一時之間,無數人把目光集中在她的身上,無數名校朝她拋來橄欖枝,其中最讓人驚訝的,便是香港大學,他們直接表示,只要入學,就提供給她72萬的全額獎學金,助她無憂學習。
  • 她是長相甜美的美女學霸,榮獲北大2次最高榮譽獎學金,氣質女神
    她是長相甜美的美女學霸,榮獲北大2次最高榮譽獎學金,氣質女神 中學時代,她是同學眼中長相甜美的美女學霸;參加北大自主招生,她是拿到20分加分的氣質小美女;高考時,她是全校總分第一名的狀元校花;進入北京大學第一年,她就刷新了學院塵封多年歷史最好成績;入學兩年,兩次獲得北京大學最高榮譽獎學金「五四獎學金
  • 她被北大最冷門專業錄取,如今獲最高榮譽獎學金,網友:氣質女神
    她被北大最冷門專業錄取,如今獲最高榮譽獎學金,網友:氣質女神 2020年高考跌宕起伏,從高考時間安排到學生志願填報,多次衝上網絡熱搜。其中,有兩位女孩最讓人們牽掛。一個是江蘇高考狀元白湘菱,由於選修課等級不夠,無緣北大清華,後來被香港大學以百萬全額獎學金錄取。
  • 外籍學生上北大又容易了?去年發放47萬獎學金,今年筆試都免了
    這不難讓人想起在去年8月,北京大學曾因給菲律賓留學生發放高達47萬元全額獎學金,陷入輿論爭議。外界調侃,北大此舉是在高薪聘請留學生來華讀書。碰巧的是,事發前不久,北京大學正因為兩名河南考生的退檔風波,被置於眾矢之的。北大對待中國學生和外籍學生的不同姿態,更加深了外界的憤慨。不筆試,是在降低錄取標準?
  • 陳新民——冶金物理化學的學術帶頭人
    1940年冬,他在昆明參加了清華大學公派留學生的選拔考試,考分列冶金科榜首,享受林森獎學金優等生待遇。1941年9月,與幾位同學取道香港乘船赴美。他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在冶金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每天帶上幾塊「三明治」,在圖書館一坐就是十來個小時,有時在實驗室裡通宵達旦地工作。因為長時間地觀察1600℃以上高溫實驗,以至右眼視力明顯減弱。
  • 義大利博羅尼亞大學神仙專業:不止雙學位,不止40萬獎學金!
    Thessaloniki, 希臘Universidade de Lisboa, 葡萄牙University of Mumbai, 印度Russian State University for the Humanities, 俄羅斯Université Cheikh Anta Diop de Dakar, 塞內加爾(非洲國家)此外,這個專業還支持
  • 首屆北京大學圖靈班John Hopcroft獎學金頒獎儀式舉行
    他表示,在座的獲獎學生代表了中國最優秀的學生,獲得John Hopcroft獎學金對同學們來說是一種肯定,也將對他們在學術道路上繼續發展提供支持。John Hopcroft期待圖靈班的優秀學生中有一部分在未來學成後加入大學教師的行列,成為優秀的青年老師,為提升中國本科生教學質量作出貢獻。
  • 在自由中創新:從科研小白到一篇nature十五篇SCI的北大博士
    張樹辰,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物理化學專業2012級博士,師從張錦教授。作者在攻讀博士期間,在國際著名期刊Nature、JACS等發表文章16篇,曾獲得北京大學「校長獎學金」、「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博士學業獎學金、納米化學研究中心「納米之星」、北京大學物理化學研究所「彤程化學獎」、北京大學「創新獎」、北京大學三好學生、「盧嘉錫優秀研究生」等獎勵以及
  • 北大學霸殺母案:將母親製成木乃伊,從親戚騙款144萬
    而本文所介紹的這起「北大學霸殺母案件」,或許真的就會讓人意識到天才與瘋子,似乎真的只差別在那麼一念之間。人物經歷吳謝宇,男,漢族,福建仙遊人,1994年10月7日出生於福建南平,2006年,吳謝宇進入福州教育學院第二附屬中學。
  • 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父母是北大教授,兒子北大畢業後入美國籍
    也正是由於疫情的發生,很多學術大佬紛紛走紅網絡,先是「雙黃連之母」王延軼所長,再到「人不傳人」高福院士,最後是被「拔出蘿蔔帶出泥」的舒紅兵院士,還有施一公院士、饒毅校長等等許多科學家。但是不管怎麼說,他們都是曾經出國留學,最後學成所歸,回到祖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