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政策這個假期成為了飽受爭議的熱點話題,各種不同的聲音撞擊著,讓人有些目不暇接。近日,一個名叫朱妙寬的學者發聲,稱:「應立即取消外國留學生的一切超國民待遇」。朱妙寬認為「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高等學府舉世聞名,中國的大學已不需要通過給予外國留學生超國民待遇來吸引他們來中國留學。一味地給予留學生超國民待遇只會對中國的高等教育有損,並且對本國的學生是一種極大的心理損傷,不符合當下中國國情。」
留學生享受超國民待遇,那麼我們呢?有心地在網絡上一查找,看到的現實真的讓人瞠目結舌,感到不可接受。
前不久,清華大學官網公布了《2020年清華大學國際學生(本科)招生簡章》,招生門檻之低讓人眼珠子都掉了。「漢語水平達到HSK漢語考試五級(含)以上,且每一科目均在60分以上」。HSK漢語五級考試相當於中國的小學語文水平,而學科成績只要及格就行,這招生的學校還是清華嗎?
想我泱泱中華學子兀兀窮年十幾年,也只有不到萬分之一的人能衝到清華大學啊。他們輕輕鬆鬆地就能夠走進清華,恐怕連汗都不會落一滴吧。
此前,一位北師大的院長胡必亮在新浪財經論壇上表示,「我們給外國留學生的獎學金標準很低,一人一年也才就十萬左右」。這一出手,一年就是十萬,還低了?而國內的研究生一年的補助也不過6000元,而底層的工作者,很多人的一年工資收入都不超過5萬吧。
2019年8月,北大醫學部臨床醫學專業錄取了一位不會說漢語的菲律賓本科生,給他提供了全額獎學金(其中包括學費、住宿費、生活費、綜合醫療保險費)。根據北大官網提供的信息,該名學生在接下來的7年時間內,可以領取47萬獎學金。因為該生漢語水平低,不能直接跟進專業課的學習,北大安排他到山東大學補習漢語。
這是什麼操作?難怪有人說,在中國留學,有人還能帶著錢回家了——這真的讓人驚倒了,要知道他還連漢語都不會啊!我們留學,英語不精通,會有國家錄取你嗎?他們到中國留學,倒好,不需要會,北大就給你安排妥當了——這保姆當的!
我們的留學生的政策是不是也太寬鬆了呢?無怪乎有人調侃,考得好,還不如一紙國籍好——信乎?斯然。江蘇省早在2014年就發布了《留學江蘇的行動計劃》,裡面寫得很明確:外國留學生每人每年可獲得5萬元到9萬元的資助,這什麼概念?
看一看我們大學的出國留學教育支出,有的大學只有區區的4萬元,而來華留學支出預算就達到2787萬元。這樣巨大的差距,就是因為國際生影響一個大學的排名這樣簡單嗎?國際生我們需要有,但是我們自己的人才也需要培養啊——他們才是建設祖國的棟梁啊,而留學生能有多少留下來給我們做貢獻呢。這最後傷害的都是中國的老百姓啊!
留學生的超國民待遇不只體現在入學和獎學金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廣泛地存在著。下面舉幾個具體的例子,你就能看出這種差距是多麼明顯了。
同樣是西工大博士生,國內生補助只有1800,而國際生則3500以上。住宿費一樣,國內生就只能住六人間,上下鋪,給你提供一臺電扇;而國際生則主留學生樓,兩人間,有空調、洗衣機,還能做飯。
山東大學給予留學生「異性陪讀」。開始是「一對一」,後來變成「三對一」。儘管山東大學辯稱是為了提高留學生的語言能力,但是個人的語言能力培養不是應該他自己在日常中訓練嗎?我們這樣「拉郎配」算什麼呢?
而這樣的特殊服務還有很多,諸如,國際生骨折,給他招募25名志願者;讓國內生給國際生打掃衛生;讓國內生為國際生騰宿舍……我們的大學這個保姆的角色是不是做得太到位了,怎麼就沒有看到對國內生這樣細緻入微地照顧呢?
而對於我們自己的學生呢,武漢大學的學生在校園內給電瓶車充電,竟然被保安問「是哪國人,中國學生出去」,牆上還貼有標「中國學生不得入內」的規定。這還是在中國的土地上嗎?
留學生不但在大學裡享受超國民待遇,就是在社會上也是被捧著。福州某大學國際生載著一名女子闖紅燈,被交警攔下。他拒不配合,還追著推搡交警。而最後的處理,竟然只有書面悔過。暴力抗法,涉嫌襲警——這樣的行為難道不應該行政拘留嗎?可是什麼都沒有。這樣的縱容偏袒,連「外事無小事」的藉口都不說了,是我們真的始終在跪著嗎?
辦大學的目的就是為國家培養一流的人才,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因此重視本國學生才是王道。當然,我們也不排斥外國留學生,因為我們需要最大限度團結大多數。但是,無論是國內生,還是國際生,一視同仁才是正道。就像人民日報在評論中所說的:中國已習慣平視世界,不卑不亢才是最好的尊重!作為文明禮儀之邦,我們懷有包容之心,但絕不可有縱容之舉。留學生超國民待遇,可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