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來源:中國青年網 2014-12-10 訪問量:325
評論如今越來越多的產品都在它們的標籤用低敏這個詞來描述。不過,低敏化妝品究竟意味著什麼?化妝品的「低致敏性」是如何測量的?低敏化妝品能更好的保持皮膚健康嗎?
據統計,敏感肌已經成為困擾我們的肌膚問題中上升速度最快的一項,而化妝品致敏案例也一直是美容類新聞頭版的常客。所以,不管你是不是敏感肌,現在都要開始關注肌膚敏感這一話題,那麼問題來了,使用低敏化妝品就能夠有效預防甚至成為敏感肌的救命良方麼?下面我們就來好好解析一下。
導致肌膚敏感的因素有很多,化妝品致敏只是其中的一項,每個人的膚質都有所不同,想要避免過敏情況可以選擇大品牌的化妝品或者在使用前先在手腕內側進行測試,這樣就能夠比較簡易的避免過敏情況的發生。
低敏化妝品的目標客戶是那些皮膚敏感的人群。敏感皮膚(它是口語詞彙,並非醫療詞彙)這個詞描述了一種皮膚類型,它們很容易紅腫、脫皮、與一定產品接觸後容易變緊繃、對環境侵害容易起反應(風、寒冷、炎熱和紫外線輻射)。
化妝品標籤中的「低致敏性(hypoallergenicity)」這個術語廣泛應用於化妝品中,不過它存在著一些爭議。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給出了這樣一個令人相當驚訝的定義:
「低敏化妝品是產品生產商宣稱它們的產品比其他產品的過敏反率應低。敏感肌的消費者或者是沒有過敏反應的消費者能夠信賴這種低敏化妝品與非低敏化妝品相比更溫和。」
其實基本上所有的化妝品公司都在努力做到這一點,但並沒有一個很嚴苛的標準來衡量這種低敏性。那麼是否存在低敏化妝品這種的東西呢?
儘管市場上有上千種低敏化妝品銷售,不過在美國或歐盟並沒有任何規定和法律條文管控這個術語的使用。也沒有任何有關低敏化妝品的組成和證明其有效性的通用製造標準。
產品的銷售商在發生健康恐慌和應付主管當局檢查時只需要提供足夠的科學證據證明其廣告宣傳的特性的真實性就行了。
當然了,生產商也會努力生產那些滿足需求特性的化妝品。在研發和銷售低敏化妝品的時候需要考慮的主要有兩方面:
1、配方成分。合理的配方是獲得最佳結果的關鍵。任何成分都有可能會導致過敏,不過我們需要隨時更新有關原材料的毒理學信息,這樣才能了解哪些物質特別容易引起過敏。
有一種描述和預測化妝品是否存在致敏性的「理論」系統稱為驗證低敏化妝品評分系統(VH,the Validated Hypoallergenic Cosmetics Rating System )。
有一個列表列出了76種已知的過敏原,按以下公式劃分一個化妝品的致敏性:
VH-(配方中沒有出現的過敏原數量)/76(VH-(number of allergens NOT present in the formula)/76)
例如,一款面霜的標籤上的 VH-73/76 表示該產品只有3 個列表上的過敏原;換句話而言,VH值越高的乳霜致敏性越低。
根據這種劃分方法,研究表明和普通化妝品使用者相比,高VH值乳霜使用者得化妝品接觸性皮膚炎(CCD,cosmetic contact dermatitis)概率要低10~100倍。
2、化妝品測試。在歐洲禁止使用動物測試化妝品。在志願者身上試驗前,採用體外試驗用於確定產品導致過敏反應的概率。
科學進步使我們能更好的了解我們日常所用化妝品中的成分,利用有關接觸性皮炎的歷史數據以及新的皮膚評估測試方法,可以定言目前低敏化妝品是敏感皮膚甚至是正常皮膚的最佳選擇。但任何一種物質都有可能會使特定人群發生過敏反應,雖然這只是少數現象並非普遍。比較嚴重的敏感皮膚在選擇合適的化妝品時應該學會閱讀化妝品成分標籤,避免任何已知的致敏成分。理論上來說,帶有低敏性標籤的化妝品所產生的致敏問題要少一些。
帶你了解一下化妝品中常見的過敏原:
第一類:香精、香料
香精和香料是最常見的過敏原,是導致化妝品過敏性接觸性皮炎的最主要原因。香料可以是天然或化學合成的。在歐盟,有26種香料過敏原,當它們在駐留類化妝品中的濃度超過0.001%,在衝洗類產品(洗髮水和沐浴露)中的濃度超過0.01%時,必須在產品標籤上註明。
這些成分中最容易致敏的有香葉醇(geraniol),肉桂醛( cinnamic aldehyde),羥基香茅醛(hydroxycitronellal),肉桂醇(cinnamic alcohol),丁香酚(eugenol ),異丁香酚(isoeugenol),戊基肉桂醛(amyl cinnamic aldehyde),芳樟醇(linalool )和橡苔(oakmoss )。
不過,大約有3000種物質用於香料化合物中,它們中的許多種並不為人所知,而其他的可能被禁止使用。因此,容易過敏的人建議使用低敏或無香精化妝品。
第二類:防腐劑
防腐劑中的活性成分能夠殺死那些汙染化妝品的微生物,與此同時它們也會與皮膚發生反應,促進接觸性皮炎的形成。防腐劑的類型及其引起的皮炎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幾年前,甲醛和parabens 為導致過敏的最主要的防腐劑。不過,如今的化妝品配方中的新型防腐劑還會導致另外一種光敏感問題。
當前最容易導致過敏的防腐劑是基二溴戊二腈 (methyldibromo glutaronitrile,自2008年起歐洲禁止在駐留產品中使用),甲醛(formaldehyde )及會釋放甲醛的成分:聚季銨鹽-15(quaternium-15)、雙(羥甲基)咪唑烷基脲 (diazolidinyl urea)和咪唑烷基脲(imidazolidinyl urea),異噻唑啉酮類(the isothiazolinones)和碘丙炔醇丁基氨甲酸酯 ( iodopropynyl butylcarbamate)。和所有的這些聲名狼藉的防腐劑相比,parabens導致的過敏率則相對較低一些。
其實越來越多的化妝品生產商都在試圖改進產品,將防腐劑的用量降到最低點。例如:使用密封性更好的瓶罐設計防止化妝品在運輸及使用過程中受到汙染;選擇較安全的防腐劑類型。
第三類:染料
染髮時發生的過敏發生率遠高於其他化妝品的過敏率。這主要是因為大多數的著色劑,這其中就包括包括染髮劑中的都是強效的過敏化劑。對苯二胺(PPD,Paraphenylenediamine )是最有名、使用最廣泛的著色劑,因此也是消費者最容易過敏的著色劑。在不同的著色劑中,還存在著許多交叉過敏反應。
我國頒發的化妝品衛生標準和衛生規範中已明確限定了使用範圍、要求及必要的說明等。如:間苯二胺、對苯二胺及它們的N位取代衍生物及其鹽類;鄰苯二胺類的N位取代衍生物均為化妝品組分中限用物質,其在化妝品中最大允許濃度為6%(以游離基計),限用於染髮用氧化著色劑,一般使用時,產品標籤上必須註明本品含「苯二胺類」。不可用於染睫毛或眉毛,用前應做過敏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