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中提到,當挪亞600歲,二月十七日那一天,大淵的泉源都裂開了,天上的窗戶也敞開了。四十晝夜降大雨在地上……洪水泛濫在地上四十天,水往上漲……淹沒了高山。水勢比山高過十五肘,山嶺都淹沒了……水勢浩大,在地上共150天。……神記念挪亞和挪亞方舟裡的一切走獸牲畜。神叫風吹地,水勢漸落。……天上的大雨也止住了。水從地上漸退。過了150天,水漸消退。7月17日,方舟停在亞拉臘山上。水又漸消,到十月初一日,山頂都現出來了……挪亞601歲,正月初一,地上的水都幹了……二月二十七日,地就都幹了。
按《聖經》的說法,這場大洪水摧毀了之前的所有文明,人類重新開始。那麼以中國為首的東方呢?其實史書也記載了這場大洪水,但是我們的祖先沒有記載洪水怎麼來的,給人類帶來了怎麼樣的災難,人怎麼逃避,而是記載了前赴後繼地去改造洪水,徵服自然的過程。雖然洪水摧毀了我們的史前記載,但是改造的經過與結果卻完完整整地被記錄下來。
洪水發生在唐堯時期,堯問:"唉,四嶽啊,如今洪水滔天,浩浩蕩蕩,包圍了高山,漫上了丘陵,民眾萬分愁苦,誰可以派去治理呢?"大家都說鯀可以。堯說:"鯀違背天命,毀敗同族,不能用。"四嶽都說:"就任用他吧,試試不行,再把他撤掉。"堯說:"鯀這個人違背天命,毀敗同族,用不得。"四嶽都說:"比較起來,眾大臣還沒有誰比他更強,希望您讓他試試。"於是堯聽從了四嶽的建議,任用鯀治理洪水。九年時間過去,洪水仍然泛濫不息,治水沒有取得成效。這時堯帝同時尋找繼承帝位的人,又得到了舜。舜被舉用,代行天子的政務,到四方巡視。舜在巡視途中,看到鯀治理洪水幹得不成樣子,就把他流放到羽山(結果鯀就死在那裡),舉用了他的兒子禹,讓他來繼續他父親鯀治水的事業。
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與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諸侯百官發動那些被罰服勞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他一路上穿山越嶺,樹立木樁作為標誌,測定高山大川的狀貌。
禹為父親鯀因治水無功而受罰感到難過,就不顧勞累,苦苦的思索,在外面生活了十三年,幾次從家門前路過都沒敢進去。通過父子兩代人近20幾年的努力,禹開通了九條山脈的道路:一條從汧山和岐山開始一直開到荊山,越過黃河;一條從壺口山、雷首山一直開到太嶽山;一條從砥柱山、析城山一直開到王屋山;一條從太行山、常山一直開到碣石山,進入海中與水路接通;一條從西傾山、朱圉山,鳥鼠山一直開到太華山;一條從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一直開到負尾山;一條從嶓冢山一直開到荊山;一條從內方山一直開到大別山;一條從汶山的南面開到衡山,越過九江,最後到達敷淺原山。
疏導了九條大河:把弱水疏導至合黎,使弱水的下遊注入流沙(沙漠)。疏導了黑水,經過三危山,流入南海(青海)。疏導黃河,從積石山開始,到龍門山,向南到華陰,然後東折經過砥柱山,繼續向東到孟津,再向東經過洛水入河口,直到大邳;轉而向北經過降水,到大陸澤,再向北分為九條河,這九條河到下遊又匯合為一條,叫做逆河,最後流入大海。從嶓冢山開始疏導漾水,向東流就是漢水,再向東流就是蒼浪水,經過三澨(shì,誓)水,到大別山,南折注入長江,再向東與彭蠡澤之水會合,繼續向東就是北江,流入大海。從汶山開始疏導長江,向東分出支流就是沱水,再往東到達醴水,經過九江,到達東陵,向東斜行北流,與彭蠡澤之水會合,繼續向東就是中江,最後流入大海。疏導沇水,向東流就是濟水,注入黃河,兩水相遇,溢為滎澤,向東經過陶丘北面,繼續向東到達荷澤,向東北與汶水會合,再向北流入大海。從桐柏山開始疏導淮水,向東與泗水、沂水會合,再向東流入大海。疏導渭水,從鳥鼠同穴山開始,往東與灃水會合,又向東與涇水會合,再往東經過漆水、沮水,流入黃河。疏導洛水,從熊耳山開始,向東北與澗水、瀍水會合,又向東與伊水會合,再向東北流入黃河。
大禹治水終於取得成功,並結合上述修的九條山脈與九條大河定「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甚至每州的土壤情況,土特產情況,適宜種植什麼養殖什麼,人文特點,對應的稅負等級以及進貢路線大禹都定好,從此四境之內都可以居住,四海之內的諸侯都可以來京城會盟和朝覲,洪水之後的東方文明開始。